临床步态分析.描述
医学步态分类
医学步态分类步态是指人类行走时的姿势和步伐方式,是人体运动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医学上对步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以便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来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学步态分类。
1. 步态正常正常步态是指人体在行走时,两腿交替进行,步伐平稳,身体姿势平衡。
正常步态的特点是:步幅适中,步频稳定,身体保持垂直,双臂自然摆动,步态整齐协调。
2. 瘫痪步态瘫痪步态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的下肢肌肉功能减退或丧失,从而引起步态异常。
常见的瘫痪步态包括:瘫痪性步态、截瘫步态和痉挛性步态等。
瘫痪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受限制,步伐不稳,步幅短小,步频不均匀,双臂运动减弱或无动作。
3. 肌强直步态肌强直步态是指由于肌肉强直或僵直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肌强直步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步态、类风湿性关节炎步态等。
肌强直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双腿僵硬,身体姿势前倾,步伐缓慢而小,步态不协调,双臂运动受限。
4. 高弓步态高弓步态是指足弓过高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高弓步态包括:先天性足弓高、神经源性足弓高等。
高弓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足弓过高,脚背抬高,步伐短小,步态不稳,双臂摆动幅度增大。
5. 扁平足步态扁平足步态是指足弓过低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扁平足步态包括:先天性扁平足、获得性扁平足等。
扁平足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足弓过低,内侧足缘接触地面面积增大,步伐不稳,易疲劳,双臂摆动幅度减小。
6. 间歇跛行步态间歇跛行步态是指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脊柱侧弯引起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间歇跛行步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步态、脊柱侧弯步态等。
间歇跛行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出现疼痛或不适感,步态不稳,步伐缓慢,双臂摆动幅度减小。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医学步态分类,每种步态异常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诊断依据。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态分类的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临床步态分析描述
临床步态分析描述步态分析是临床上常见的评估方法,它通过观察、分析和描述人类行走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步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病因和病程,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临床步态分析的描述进行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评估方法。
步行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它涉及到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协调运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行走的步态是经过高度调节和协调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然而,当人体遭受疾病、损伤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时,步态可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表现为不协调、不稳定甚至疼痛等症状。
通过对这些步态异常进行分析和描述,可以帮助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评估工具是运动学和动力学。
运动学主要关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和角度等参数,通过通过摄像系统或传感器等设备记录患者行走的过程,进而分析步态中的不同阶段和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
动力学则注重研究患者行走时所受到的力量和负荷,通过测力台等设备来分析步态中的力量分布、负荷承受情况等。
在步态分析过程中,医生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这些信息可以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参考。
然后,医生会让患者按照自然的步行方式行走一段距离,同时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设备对患者行走的各个阶段进行记录。
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步幅、步频、步行速度、身体对称性等参数,以及双脚着地和脚趾离地的动作时机。
此外,医生还需关注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等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协调度,以及躯干和上肢的平衡和稳定性。
分析步态过程中,医生还需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
例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步态会有所不同,此时需要对其步态进行特殊研究和描述。
另外,某些疾病、损伤或手术等治疗方式可能会对步态产生影响,医生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估。
临床步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康复建议。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步态分析的基本原理2.1 步态周期与步态参数2.2 步态分析的主要方法2.2.1 传感器技术2.2.2 动作捕捉系统2.2.3 静态平衡测试2.2.4 动态平衡测试2.3 步态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3:步态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3.1 神经科学3.1.1 神经病理学的评估3.1.2 神经康复的评估和训练 3.2 骨科3.2.1 脊柱疾病的评估3.2.2 骨盆疾病的评估3.2.3 下肢骨折的康复评估 3.3 康复医学3.3.1 运动损伤的评估3.3.2 运动康复的评估和训练 3.4 仿真和矫形设备设计3.4.1 仿真训练系统的开发 3.4.2 矫形设备的设计和改进 3.5 运动医学3.5.1 运动生理学的评估3.5.2 运动训练的优化4: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案例4.1 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分析4.2 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分析4.3 骨关节炎患者的步态分析4.4 运动损伤康复患者的步态分析5:结论步态分析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多种疾病的评估和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附件:具体分析数据表格及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神经病理学 - 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异常的科学。
2:康复医学 - 通过医疗、康复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手段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
3:仿真训练 -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场景,训练病人的特定技能。
4:矫形设备 - 通过保护或改善病人姿势和运动能力的设备。
5:运动生理学 - 研究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影响和适应的科学。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正文:一、背景临床步态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步行方式和姿态,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步态异常的方法。
步态异常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疾病、肌肉疾病等。
通过对步态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二、步态分析的步骤1:详细病史询问在进行步态分析之前,医生首先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病因等信息。
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个人习惯、作业、生活方式等与步态相关的因素。
2:观察患者的静态姿态医生需要观察患者在站立和坐位时的姿态。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躯干、脊柱、骨盆、下肢等部位的姿态,以及是否存在任何畸形或异常。
3:观察患者的动态步态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步行方式。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步态周期、步长、步频、支撑相和摆动相等步态参数。
医生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躯干摆动、骨盆倾斜、膝关节弯曲等细节。
4:进行功能测试医生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测试来评估患者的步态功能。
例如,医生可以要求患者进行单脚站立测试、脚尖行走测试、脚跟行走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关节活动范围等。
5:录制步态视频医生可以使用专业的步态分析系统来录制患者的步态视频。
这些系统通常包括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提供更详细、准确的步态数据。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步态视频来了解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步态分析的应用1:诊断步态异常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步态异常,如下肢骨折、脊柱侧凸、神经肌肉疾病等。
通过观察步态的细节和分析步态参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2:评估治疗效果步态分析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医生可以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进行步态评估,以确定治疗的效果。
这对于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非常有帮助。
3:指导康复训练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指导康复训练。
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医生可以设计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恢复步态功能。
临床步态分析
肌肉有时候做负功,如人们上山时做正 功,下山时做负功。
4、运动链与力的分解与合成
指几个部位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复合链。 分开链和闭链。闭链的运动范围较小。
开链(open kinematic chain) :是指运动链远端是自由的。 人体的四肢和躯干都输入开链。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等) 生物力学
二、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步行中涉及的生物力学概念
力的作用:力作用于人体及其结果 杠杆原理:力矩 功的概念 运动链 活动轴和自由度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三、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不仅能定性描述人体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而且还能从运动力学以及 生物运动学方面定量分析其运动状态。
导入了能量代谢的O2、CO2测量方法,包括生理学数据的分析方法。
4、步态分析的分类
定性分析(目测)
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作大体的分析。
定量分析
足印法 电子角度计测定法 三维步态分析
当前国际上步态分析硬件水平
负荷步行
“请按照节拍器的声音行走” “请踩着地上的线行走”
像这样提出与测试对象原来的步行方法不同 的具体动作目标时,成为负荷步行。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临床步态分析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估患者的步态,揭示患者的运动障碍、神经肌肉功能异常和骨关节病变等临床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康复方案和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步态分析常常与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使用,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
临床步态分析的步骤主要分为观察、记录、解剖分析和诊断评估四个方面。
观察步态是步态分析的第一步,包括站立、行走和跑步等动作。
观察站立时,可以评估患者的身体对称性、肢体姿势、重心平衡和肌肉张力等指标。
例如,站立时偏斜的头部可能是由颈椎病变引起的,下肢无力可能与脊髓病变有关。
观察行走时,可以评估患者的步幅、步频、步态节律以及双下肢的协调等指标。
例如,短步态和小步幅可能是肌无力患者的共同特点,脚拖地可能是神经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表现。
记录步态是步态分析的第二步,主要通过摄像、运动捕捉系统和测量工具等方式进行记录。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2D或3D摄像仪拍摄患者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等不同角度的步态图像。
运动捕捉系统可以测量患者的步态角度、力量和速度等指标。
测量工具主要有步态仪、脚踝支持器和歩数计等,可以评估步态的稳定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等指标。
通过记录步态,可以客观地分析患者的步态异常,为进一步的解剖分析和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解剖分析是步态分析的第三步,主要通过临床解剖学的知识和相关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患者的步态异常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神经和关节结构等。
解剖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包括支撑期、摆动期、步长、步频和步态周期等。
例如,摆动期缩短和跨越期延长可能是因为肌肉功能不良或神经损伤导致的。
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评估是解剖分析的重要参数之一,可以评估关节的活动度、受损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并帮助判断步态异常的原因。
诊断评估是步态分析的最后一步,主要根据观察、记录和解剖分析的结果,评估患者的步态异常类型、程度和影响等。
常见的步态异常类型有瘫痪性、痉挛性、跛行性和病态性步态等。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基本概念作者:励建安日期:2006-01-08临床步态分析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临床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一、概述(一)自然步态1、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上身姿势稳定。
(3)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态。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以及充分的支撑面。
(4)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二)步行周期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1)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
①首次触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的动作。
参与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②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骨盆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③双支撑相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
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期。
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双支撑相时间延长,使步行速度越慢,步行越稳定;而双支撑相时间缩短,使步行速度加快,但步行越不稳定;到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步态分析报告
步态分析报告1. 引言步态分析是指对人体行走时的动作、姿势和力量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步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行走方式,识别潜在的步态异常,并为康复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对步态分析的方法和应用进行介绍,并对其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2. 步态分析方法2.1 视觉观察视觉观察是最简单且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一个人行走的过程中的姿势、步态周期、步伐长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步态是否正常。
然而,纯粹依靠视觉观察往往难以准确地评估步态异常,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
2.2 传感器技术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步态分析方法基于各种传感器进行。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
通过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安装传感器,可以记录行走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和力量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步态特征和异常。
2.3 电子地板电子地板是一种特殊的地板,其表面布满了各种传感器。
当人们行走在电子地板上时,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受力情况,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人的步态进行更精确和全面的评估。
3. 步态分析应用3.1 医疗领域步态分析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步态特征和异常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障碍,并找到病因。
在康复治疗中,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特定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步态的影响。
3.2 运动领域步态分析在运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对运动员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练发现运动技术上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运动员的伤后康复监测,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3.3 职业安全步态分析可以用于职业安全领域,帮助评估和预防工人可能面临的步态相关问题。
某些职业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如果姿势或步态不正确,可能会增加工伤风险。
通过对工人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工伤风险。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步态分析是指通过对人们行走时的身体动作、姿势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以获得关于步态模式、异常和功能状况的信息。
步态分析在临床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评估和诊断多种疾病和疾病相关的运动障碍。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领域以及其在康复治疗、疾病诊断和运动技能改善方面的重要性。
1. 康复治疗中的步态分析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患者的步态进行评估,康复专业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肌肉控制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通过定量的步态分析数据,康复师可以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评估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帮助康复师识别患者存在的运动障碍或异常,为康复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步态分析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疾病诊断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许多疾病会导致患者的步态异常,如帕金森病、脑卒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医生可以观察和评估患者的步态特征、步幅、步频以及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情况,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步态分析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依据,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3. 步态分析对运动技能改善的重要性步态分析对于运动技能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训练和运动康复中,步态分析可以帮助运动员或康复患者了解自己的步态特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动作细节,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
运动员可以通过步态分析改善动作的技术细节,提高运动效果和竞技成绩。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步态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步态异常或运动障碍,并通过相关的康复训练改善步态功能,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能力。
综上所述,步态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为康复治疗、疾病诊断和运动技能改善提供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对康复进展进行动态监测。
未来随着步态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它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广泛。
步态分析【范本模板】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另一种是目前通用的、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医学中心提出RLA分期,此方法认为步行时有3个基本任务:承受体重、单腿站立和迈步向前,3个基本任务中又分为8个独立的时期。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步态分析是指对人类行走时产生的姿势和动作进行客观评估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测量和分析步态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专业人员诊断和治疗许多神经系统或运动系统相关的疾病和伤害。
该技术既可用于临床实践,也可应用于科学研究。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疾病中的重要性。
1. 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可帮助医生评估和诊断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例如,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医生可以使用步态分析评估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通过测量步幅、步频、步态稳定性等参数,医生可以定量评估患者的步态模式,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这样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手术对患者步态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神经科领域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帕金森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步态障碍。
通过步态分析,医生可以评估他们的步行稳定性、步频、步幅等参数,以及震颤和僵硬的表现。
步态分析可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并调整用药方案。
另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中风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识别异常步态模式,并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3. 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可用于评估儿童的行走和运动能力,早期诊断和干预运动发育障碍。
例如,对于有站立和行走困难的儿童,通过步态分析可以评估肌肉力量、平衡和协调能力的发育情况。
同时,步态分析可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步态异常,如跳跃步态、蹒跚步态等。
通过早期评估和干预,可以帮助儿童纠正异常步态模式,促进运动功能的发育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4. 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除了临床应用,步态分析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步态分析来探索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特征。
通过对正常人和患者的步态参数进行比较,可以揭示疾病与步态异常之间的相关性。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康复训练方案的疗效,并帮助设计更有效的康复策略。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
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一)行走功能与步态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
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 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
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
第 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
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
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
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
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
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一)行走功能与步态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
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
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
第 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
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
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
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
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
步态分析——精选推荐
第十四章步态分析步态的矫治训练是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内容,训练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观察均以步态分析为基础。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在康复医学、骨科学以及神经学领域里,应用步态分析进行障碍学诊断,分析障碍发生的原因,制定康复治疗方案以及评价疗效已显现出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章将讲授正常步态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临床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第一节概述生物力学将力学与生理学相结合,用以研究人体姿势与运动规律和变化。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步态分析的原理,本节将对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做简要介绍。
一、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行走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
步态体现行走的方式或模式。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在神经学水平上,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汇聚,这是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聚。
然而,在此微观水平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意图或目的并不明确。
生物学信息的第二级水平汇聚体现在肌肉水平上,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低而体现。
在关节水平上,我们看到了第三级水平的汇聚即关节的运动,它是所有主动肌与拮抗肌力量和力矩臂长度的乘积的代数和即力矩作用的结果,力矩所反映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有控制力量的代数和。
因此,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下肢肌肉、韧带、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受到损害时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表现出异常步态。
二、步态分析的目的患者来到物理治疗科时就诊时,临床诊断已经明确。
因此,步态分析的目的并不在于协助临床诊断,而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为此,通过步态分析要确定以下问题。
1.异常步态的障碍诊断。
2.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含假肢)、矫形器、下肢矫形手术的作用以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临床步态分析是临床神经学中常见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通过观察患者行走的方式来评估其运动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肌力、协调性和平衡性等方面的情况。
步态分析在神经内科、康复科和运动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康复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步态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描述和解释。
观察步态时,医生需要注意患者的姿势、双下肢的动作、步幅、步频、双侧对称性以及躯干和头部的运动等,借此来寻找存在的异常。
在描述步态时,医生需使用专业术语,精确地描述患者的步态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与正常步态做对比。
最后,在解释步态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确定步态异常的原因,并进一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步态分析常见的一些异常包括:瘫痪步态、痉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小步态、截短步态和摇摆步态等。
每一种异常步态均与特定的疾病和病理机制相关,因此,通过观察和描述步态异常,医生能够引起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怀疑,从而有助于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瘫痪步态是由于肌肉力量丧失或神经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时常常需要依靠外部支持。
瘫痪步态的原因可能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神经病变和肌肉疾病等。
观察时,呈现一侧或双侧肌力明显减弱或完全丧失,步伐困难,无法屈膝提踵等。
痉挛步态是由于肌肉过度收缩而引起的,表现为肢体僵硬、抽搐,并且行走时显著受限。
痉挛步态的常见原因包括帕金森病、脊髓性肌萎缩和脑性瘫痪等。
共济失调步态是由小脑或脑干损伤引起的,表现为站立和行走时的不稳定和无法协调。
观察时,患者会出现摇晃、抬足高度不一、无法保持直立等症状。
共济失调步态的常见原因包括小脑退化性疾病、小脑出血和小脑肿瘤等。
小步态是由于腿部肌力减退或神经传导障碍引起的,表现为步幅明显缩小,行走时的脚印之间的间距变小。
小步态的常见原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肢体肌无力和帕金森病等。
截短步态是由于腿部关节强直或骨骼畸形引起的,表现为行走时的双侧步伐不对称、步幅缩小。
临床步态分析—步态的定性分析
四、检查注意事项
• 观察场地面积至少6 m × 8 m,测试场地内光
线要充足。
• 检查时,被检查者应尽量少穿衣服以便于观察
患者的真实表现的观察。
• 依次观察某一关节在站立相和迈步相各个环节
中的表现,并按踝、膝、髋、骨盆、躯干等顺 序逐一进行观察。
四、检查注意事项
• 鉴于患侧下肢运动异常可能对健侧下肢的运动
产生影响,在矢状面观察被试者步态时,应分 别从两侧(左侧和右侧)进行观察。
• 如果行走时出现疼痛,则应注意观察疼痛出现
的时间,即在步行周期中何时出现疼痛。
五、结果分析
• 表14--9 踝足关节在步行周期中的常见异常表现 • 表14-10 步行周期中膝关节的常见异常表 • 表14-11 步行周期中髋关节的常见异常表现 • 表14-12 步行周期中躯干的常见异常表现
消失
过度
伸展不充分 髋 关 后撤 节
外旋
内旋
内收
外展
单腿支撑
站立 站立 中期 末期
摆动腿向前迈进
迈步 迈步 迈步 前期 初期 中期
迈步 末期
• 主要问题:
1。负重期 2。单腿稳定性 3。摆动腿向前迈
负重
前屈
首次 承重 着地 反应
后伸
躯 干
侧弯(左/右)
过度旋转(向同侧)
过度旋转(向对侧)
一侧抬高
后倾
前脚掌着地 全足底着地 足拍击地面 过度跖屈 过度背屈 内翻 外翻 足跟离地 无足跟离地 足趾或前脚掌拖地 对侧前脚掌踮起 过度伸展(上翘) 伸展不充分 过度屈曲
负重
首次 承重 着地 反应
单腿支撑
站立 站立 中期 末期
摆动腿向前迈进
迈步 迈步 迈步 前期 初期 中期
临床步态分析
技术创新提升精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步态分析技术不断涌现,如利用计算机 视觉进行步态分析、利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实时步态监测等,这些新 技术能够提高步态分析的精度和便捷性。
多模态信息融合
将多种传感器、多维度信息融合到步态分析中,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步 态特征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干预
针对步态异常的儿童,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矫形器应用。包括脑瘫、脊柱裂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常见儿童步态异常疾病的康复治疗和管理方案。
04
步态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肉眼观察进行步态分析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是通过对患者步态的直接观察,从中获取步态信息。这种方法要 求观察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地识别步态异常。
步态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 稳定性和协调性等关键指标,帮助医 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肌肉 骨骼或其他方面的障碍。
步态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康 复效果和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估,有助 于制定更精确的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 。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医 生提供了客观的评估指标,以便更好地评估患 者的康复进程和治疗效果。
步频增加
摆动相减少
双支撑相增加
行走过程中,步长缩短 通常是由于髋关节屈曲 挛缩、骨盆倾斜、腰椎 前凸增加、膝关节屈曲 挛缩等原因所致。
行走过程中,步宽增加 通常是由于髋关节外旋 受限、内收肌群紧张、 股骨内旋等原因所致。
行走过程中,步频增加 通常是由于疼痛、神经 肌肉病变、平衡障碍等 原因所致。
行走过程中,摆动相减 少通常是由于肩部、肘 部或腕部关节挛缩或肌 肉无力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面:躯干和骨盆是否向侧方倾斜,上
肢摆动是否与同侧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方 向相反;髋、膝、踝异常运动或畸形; 重心摆动情况。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屈运动。
• 观察分析表: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
包含47种常见的异常表现。
–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
前,离心收缩;摆动相初期,向心收缩。
• 股四头肌:为屈髋伸膝肌,始于摆动相末期,
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离心收缩,防止 膝塌陷);第二次收缩始于足跟离地后,足 趾离地后达高峰(屈髋,提拉下肢进入摆动 相;伸膝)。
• 腘绳肌:伸髋屈膝,始于摆动相末期(使
小腿向前摆动减速),足跟着地时达高峰 (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并持续到 负重期。
• 表现为双侧性运动控制障碍和功能障碍 • 以面部、躯干、四肢肌肉运动缺乏、僵硬
为特征; • 双支撑期时间延长;行走时体前倾、髋膝 关节轻度屈曲、关节ROM减小,踝关节摆 动相时无跖屈,足擦地,步伐细小、快速; 上肢几乎无摆动; • 步行启动困难、一旦启动又难于止步, “慌张步态”,易跌倒。
摄像、红外线摄像技术、数字视频技术。
–均使用反光标记进行光点轨迹采样。
步态的定量分析——动力学分析
• 指对步态进行有关力的分析,如地反力、
关节力矩、人体重心、肌肉活动等及人 体代谢性能量与机械能转换和守恒等的 分析;
• 用于揭示特异性步态形成或产生的原因。
地反力
• 指人在站立、行走及奔跑中地面对足底产生
(髋、膝、踝关节力矩的代数和,是保 证支撑相中支撑腿不塌陷的支持力)。
表面肌电图
• 反映步行中肌肉活动的模式、肌肉
活动的开始与终止、肌肉在行走中 的作用、肌收缩类型、与体位相关 的肌肉反应水平。
步态的定量分析——行走能力
的评定
• FIM评分:
–7分制;
–以患者独立的程度、对于辅助具或辅助设
备的需求以及他人给予帮助的量为依据;
–行走能力的评定根据行走的距离和辅助量
两方面评分。
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1、疼痛:
– 患者会尽量减少活动→关节活动能力下
降、关节固定→疼痛进一步加剧;
– 疼痛步态的特征:跨步长↓、步速↓、
支撑相时间↓。
–髋关节:支撑相时:躯干向患侧过度倾斜;
摆动相:患处轻度屈曲、外展、外旋;患肢 尽量避免足跟着地。
4. 评估复健复原的程度
5. 评估人工关节和护具使达成最佳走 路表现
正常步态——行走运动学
• 行走时,全身各部位与下肢同步运动
以保持行走系统的协调和稳定。
下肢运动
• 髋关节:屈曲角度于摆动相中期达顶点(30°)并
保持至支撑相开始;伸展角度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 地间达到峰值(10 °-15 °)。 • 膝关节:摆动相末期(伸)→支撑相早期(小幅屈, 15°)→支撑中期(伸)→摆动相早期(屈达高峰, 60°)。 • 踝关节:足跟着地(中立位)→足底着地(跖屈) →胫骨前移(背屈)→足跟离地(跖屈)→足趾离 地(跖屈达高峰,20°)→摆动相(跖屈减少)→ 中立位。
• 过度屈髋、屈膝以代偿,“跨阈步态”
• 划圈步态
–腓肠肌无力:
• 蹬离动作的爆发力减弱,身体前移
力减小,运动减慢,步幅缩短,步 速下降。
–小腿三头肌无力:
• 胫骨支撑期的稳定性下降,在支撑
中期和末期可由于踝关节过度背伸 而跪倒。
3、畸形:
–正常站立姿势:充分伸髋、伸膝、踝背
伸5°-10°;COG位于髋关节后、膝关节 前。
–臀大肌无力:
• 臀大肌为伸髋肌和躯干稳定肌(防
止躯干过分前倾);
• 肌力↓者:支撑相始终“挺胸凸肚”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无力:
• 臀中肌在摆动相起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
• 单侧肌力弱(Trendelenburg征):患侧处于支
撑相时,健侧(处于摆动相)骨盆下降,躯 干向支撑腿侧弯,患侧肩关节下降。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
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 “划圈步态”。
–剪刀步态:
• 膝关节始终屈曲 • 体前倾,足前部着地行走并呈剪刀
步或交叉步
• 廓清障碍 • 支撑相延长,摆动相缩短 • 不稳定的疲劳步态
–帕金森病步态:
跃;
• 矢状面观察步态时应分别从两侧观察; • 注意行走时疼痛出现于步行周期的时相。
步态的定量分析——运动学分析
• 是一种描述性的定量分析,反映了
被检者的步态特征。
C1
C4
C2
C5
C3
C6
三维数字化步态分析系统示意图 C1-C6指摄象机或数字化记录仪
• 检测仪(数字化检测仪或特殊摄像机)连续获取
自然步频95-125步/min;
• 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
自然步速1.2m/s;
•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
线距离,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 长基本相等,约为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 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
•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
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人体重心位置 处于行走时的最低点。
–支撑中期:为单腿支撑期,此时
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蹬离期:将身体推向前、上方
• 摆动相
–摆动初期:此期的主要目的是使
足廓清。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正常步态——步行时空参数
•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
–步速(m/s)=
跨步长(m)×步频(步/min)
120
–脚踏开关或运动分析系统
–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最敏感的指标;
–步频反映步态的节奏与稳定性; –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也是反映步态对
称性的另一个敏感指标;
–两侧摆动相时间之比也可用于评定步态的
对称性。
关节运动角度
• 测量技术包括
–直接测量:电子关节角度计; –成像测量技术:多次曝光照片、电影电视
足夹角的测量。
–传统:足印法; –现代:步态垫; –大致判断步态是否对称及步态的稳定性; –由于身高、下肢长与跨步长、步长密切
相关,因此对比时需要将跨步长/下肢长、 步长/身高进行处理。
• 时间参数:包括步频、步速、步行周期
时间、同侧支撑相和摆动相的时间及比 例、左右侧支撑相之比或摆动相之比、 支撑相各分期的时间及所占时间百分比 等。
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 约为100-160cm;
• 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
• 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
中点为测量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 性越差;
• 足偏角: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
进方向所成的夹角。
步态分析的目的
1. 定量分析神经肌肉问题的病因 2. 骨科手术效果的定量评估 3. 规划并监视各种治疗计划
• 双侧肌力弱: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
“鸭步”。
–髋关节屈肌无力:
•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群;
• 一侧肌无力:跛行。
–股四头肌麻痹:
• 主要影响足跟着地期:臀大肌和小腿
三头肌代偿性收缩使髋伸及膝过伸; 如伸髋肌也无力,“俯身手压大腿”。
–胫前肌无力:
• 足下垂 • 足尖着地或全足着地 • 廓清障碍
• 胫前肌:踝背伸肌,足跟着地至足底着地
时(离心收缩,防止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向心收缩,减少踝跖屈)。
• 小腿三头肌:踝跖屈肌,在足跟离地的蹬
离动作中,向心收缩达高峰。
步态的定性分析
• 了解病史:疼痛、肌无力、关节不稳;既
往神经系统疾患或骨关节疾患病史。
• 体检:身体各部位的肌力、关节活动度、
• 检查不配合者
正常步态——步行周期
• 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 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支撑相)
和迈步相(摆动相)两个阶段。
• 支撑相约占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
约占40%;
• 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例与步行
速度有关。
• 双支撑相: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
趾离地前的时期;
• 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双支撑相,
各占10%;
• 双支撑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
• 单支撑相: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即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侧的摆动相;
• 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单支撑相,
各占40%。
正常步态——步行周期分期
• 支撑相 –首次着地(IC)
–负荷反应期:指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 的过程,又称为承重期(WA);此时膝
肌肉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臀大肌 腘绳肌 髂腰肌和股内收肌 股四头肌 胫前肌
步行周期的作用
支撑相中期至蹬离,首次触地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摆动相中期,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
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 工作。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适应于所有因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
走障碍或步态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如关节置换术后
–下肢肌力损伤:如脊髓灰质炎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严重心肺疾患
• 下肢骨折未愈合
肌张力、本体感觉、周围神经检查。
• 步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