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的五种分类(2020年10月整理).pdf

合集下载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Ⅰ类:阻滞快钠通道,产生膜稳定作用 Ⅰa:改变动作电位除极,中度延长复极,心电图 PR、QRS、QT延长 Ⅰb:改变动作电位除极,缩短复极,缩短QT,提高 颤动阈 Ⅰc:明显抑制动作电位除极,对复极无作用,PR、QRS 延长, QT不变 Ⅱ类:β-受体阻滞剂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复极相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Ⅴ类:降低舒张期缓慢除极的坡度
01
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阵发房颤最好能终止发作,大多数病例以减慢心室率为急诊处理目标。但若伴有预激,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和其他可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即使是阵发房颤、房扑,也应紧急终止。
02
需要急诊处理的快速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
药物不能终止时可考虑食管心房调搏或电转复。
也可选用β阻滞剂、普罗帕酮、地高辛。
——因d-索他洛尔使死亡率增加,试验提前结束
结果:
SWORD
基础心脏病的治疗是首要的任务
01
注意寻找有无造成早搏的诱因
02
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系统的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电解质紊乱等使猝死的危险增加。 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都已证实有疗效
03
一般不要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果早博很多,或有多形复杂室早,可以使用III类药物
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在急诊情况下重点是找出窦速的原因进行治疗(如心衰,发热,缺氧等),而不是强行减慢心率。
房性心动过速:主要指持续、无休止发作和某些频繁的短阵发作。折返性者可以终止发作,自律性增高者(如慢性持续性房速)急诊以减慢心室率为主。
室上性心律失常
需要急诊处理的快速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均可以终止发作。
——心律失常死亡安慰剂组1.2%,用药组4.5%,RR=3.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动作电位的5个时相: 0相 Na+ 迅速内流,膜电位由-90mV升至+30mV。 决定 传导速度。 1相 K+外流,膜电位降至0mV左右。 2相 Ca2+内流,同时少量Na+ 内流、K+外流,膜电位维持 在0mV左右,又称平台期。 3相 K+外流,膜电位下降至静息电位。 4相 非自律细胞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称静息期。 自律细胞可发生自动除极。 Na+ 及 Ca2+内流。
抗心律失常药
(三)改变膜反应性,影响传导性,终止或取 消折返激动 1.增强膜反应加快传导,以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终止折返激动。 2.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 阻滞而终止折返激动。
抗心律失常药
(四)改变不应期
1.延长APD、ERP,且以延长ERP更为显著,为绝对延 长ERP。 2.缩短APD、ERP,且以缩短APD更为显著,相对延 长ERP。 3.使相邻的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致,有利于终 止折返激动。因为复极不均一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基 础之一。 以上三种位时程
从0相除极开始,到3相复极完毕的时间为动作电位时程 (APD)。
相对不应期
指从有效不应期结束,到3相复极完毕的时间。
抗心律失常药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升高 (1).正常自律机制改变 正常自律机制改变是指参与正常舒 张期自动除极化的起搏电流动力学和电流大小的改变而 引起的自律性变化。常受自主神经、电解质、缺氧、心 肌牵张等因素的影响。 (2).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出 现异常自律性称为异常自律机制形成。如工作肌细胞在 缺血、缺氧条件下也会出现自律性。这种异常自律性向 周围组织扩布就会产生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发生异常。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或病因的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Ⅰ类钠通道阻滞剂又称为膜稳定剂,主要阻滞钠离子快通道,降低心肌细胞对Na+通透性,使动作电位0相上升最大速率(Vma某)减慢和幅度降低,延长动作电位时限(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该类药物又分为3个亚类:①ⅠA类:显著减慢Vma某,一般延长APD和ERP,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②ⅠB类:轻度减慢Vma 某,不延长或缩短APD和ERP,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莫雷西嗪等,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③ⅠC类:显著减慢Vma某,不延长APD和ERP,包括普鲁帕酮、氟卡尼、劳卡尼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Ⅱ类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竞争性阻滞β肾上腺素受体,减慢Vma某,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相对延长ERP。

用于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该类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艾司洛尔等。

Ⅲ类钾通道阻滞剂,主要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使外向钾电流受抑,APD和ERP延长。

包括胺碘酮、决奈达隆、索他洛尔等。

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延长APD。

由于L型钙通道主要存在于慢反应细胞,故该类药物主要用于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Ⅰ类药物奎尼丁(quinidine)为ⅠA类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

由于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已很少应用。

主要有: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②金鸡纳反应:眩晕、耳鸣、精神失常等;③过敏反应: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等;④心血管反应: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力衰竭,严重者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晕厥等,称为奎尼丁晕厥。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繁多,现今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根据药物的电生理效应加以归纳,将其分成四大类。

此外,依照药物对复极的不同影响,Ⅰ类药物可再分为三个亚类:ⅠA、ⅠB、ⅠC。

ⅠA类:中度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Vmax),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等均属此类。

ⅠB类:轻度减慢Vmax,稍减慢传导,缩短动作电位时间。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妥卡尼、美西律、苯妥英、利多卡因与莫雷西嗪。

ⅠC类:明显减慢Vmax,显著减慢传导,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药物包括: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

Ⅱ类: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动作电位上升速率,抑制4相除极。

属于此类药物有:普奈洛尔、美托洛尔等。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药物包括: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

Ⅳ类:阻断钙通道。

药物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docx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docx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奎尼丁不良反应: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利多卡因: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如:室早,室速,室颤。

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

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

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药理作用: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五种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的五种分类

.
;.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又称膜抑制剂。

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

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
程。

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

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等;Ⅰc 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2、第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即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间接作用为β-受体阻断作用,而直接作用系细胞膜效应。

具有与第一类药物相似的作用机理。

这类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心得舒,心得静。

3、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系指延长动作电位间期药物,可能系通过肾上腺素能效应而起作用。

具有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

其药物有:胺碘酮、溴苄铵、乙胺碘呋酮。

4、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系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作用。

其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心可定等。

5、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即洋地黄类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起作用的。

其代表药物有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司巴丁、卡泊酸、门冬氨酸钾镁、阿马灵、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酰心安、心得宁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
心脏抑制,禁用于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者
其他
腺苷
……
……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分类
代表药物
作用特点
主要不良反应




Ⅰa类
奎尼丁
适度阻滞,降低自律性,对心房肌作用更明显,减慢传导,可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
腹泻,金鸡纳反应,心脏毒性较严重,可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
普鲁卡因胺
低血压、传导减慢,幻觉、精神失常,变态反应
Ⅰb类
利多卡因
轻度阻滞,降低蒲肯野纤维自律性,主要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力衰竭、哮喘,长期应用对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有不良影响,停药可有反跳现象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
显著延长心房肌、蒲肯野纤维有效不应期,主要用于各种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
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间质性肺炎或纤维化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
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
肝功能不良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明显,二、三度传导阻滞者禁用
苯妥英钠
低血压、心动过缓,中枢不良反应严重可呼吸抑制,致畸作用
Ⅰc类
普罗帕酮
高度阻滞,宜限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导致心律失常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又称膜抑制剂。

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

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

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

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等;Ⅰc 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2、第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即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间接作用为β-受体阻断作用,而直接作用系细胞膜效应。

具有与第一类药物相似的作用机理。

这类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心得舒,心得静。

3、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系指延长动作电位间期药物,可能系通过肾上腺素能效应而起作用。

具有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

其药物有:胺碘酮、溴苄铵、乙胺碘呋酮。

4、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系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作用。

其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心可定等。

5、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即洋地黄类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起作用的。

其代表药物有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司巴丁、卡泊酸、门冬氨酸钾镁、阿马灵、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酰心安、心得宁等。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