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202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用量
202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
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分为四类(VW分类):I类为钠通道阻滞剂,包括Ia、Ib x IC类;U类为B受体阻滞剂;∏I类为钾通道阻滞剂;IV类为钙通道阻滞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在VW分类的基础上,结合2018年新分类的部分内容,在I类中增加了Id亚类、IV类中增加了IVb亚类,其他类中增加了窦房结If抑制剂、其他自主神经调节剂及腺苗等,并结合中国实际补充了尼非卡兰等药物。
本文整理了5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用法,供大家临床参考。
I类药物M0.1g.*!∣2ħ,SQOYc窗RIR便不船¥0.13。
/次,1次∕8h显效”,典)0Zt达15mg∕kq.∙∙∙W∙2Tmg∕mic10-30EM□βiα>∙150mg∕a,iχ∕6hKAKf10.5-3h.MKM2hQffBSO-IOOmg(Λ∙1<ng∕kg),不蛭>5mi∩R>≡胖・■樗∙1~3mg∕m∙nU1-QOZgXKmgkg∙d>wr*a w½wminamftwa.1 ■不Minoomg(4.5mg∕kg)逐“应即2i8W衰RUt长.fiaxwa*∙M1.½2hDBK1B11OO1SOmg.iχ∕8h.∙∙Wf1U7d后可常・$0呷,次儿∙A15Egkg'<Γ.分以MWKWM)0-120min.达・“山7儿«amo»Uh,■度肝。
动■不全H*∙*tt*□*1Cβ∙5O150m9∕X.1次僧儿0∙Wi*4Mtt1BS200<nς∕Λ儿■体∙<15StM*2θm0kg'∙d∙∖1Skg∙7∙15mς∙kg'∙cΓ,分3次MQftsx4∣xa.剜■不∙asog∕次HMMaTO-ISOmg(1-2mg∕kg),WW6•次・大料■不I1Hn类药物In类药物IV类药物其他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56-269.。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攻略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攻略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它们通过调节心脏电生理来恢复正常心律。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下面是一些关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攻略。
一、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常用的一类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的作用,减少心率和抑制心室肌收缩力,从而达到控制心律失常的目的。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1.使用适应症: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等。
2.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到达到治疗效果或耐受剂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应避免过度阻滞β受体而导致心率过缓。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进行心率监测。
二、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心肌细胞的去极化速度,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和心肌收缩的持续时间。
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3.使用适应症:钙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颤等心律失常。
4.使用方法:钙通道阻滞剂的剂量需要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心功能来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心脏传导系统阻滞和心脏抑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和定期检查心功能。
三、钾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特定钾离子通道的开放,延迟心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从而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常见的钾通道阻滞剂包括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5.使用适应症:钾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6.使用方法:钾通道阻滞剂的剂量需要个体化调整。
在使用钾通道阻滞剂时需要注意,药物过量可能导致心脏导电阻滞和心脏停搏,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和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
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
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 (表1)。
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
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
因此 ,在19 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
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
“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
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
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 1。
表 1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注 :离子流简称 (正文同此)ⅠNa:快钠内流;ⅠNaS:慢钠内流;ⅠK:延迟整流性外向钾流;ⅠKr、ⅠKs分别代表快速、缓慢延迟整流性钾流;Ⅰto:瞬间外向钾流;ⅠCaL:L型钙电流;β、M2分别代表肾上腺素能 B体和毒蕈碱受体。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总结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总结临床上最常用的仅5种:普罗帕酮、氨碘酮、美托洛尔、利多卡因、维拉帕米。
1、利多卡因适应证:室性心律(急性心肌梗死或复发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心室颤动复苏后防止复发。
)具体用法:静脉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1.5mg/kg(一般50~100mg)作为首次负荷量稀释后静脉注射2~3分钟,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1~2次。
1小时内最大负荷量为4.5mg/kg(或300mg)。
静脉滴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用负荷量1—16mg/kg后以1~4mg/min或0.015—0.03m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最大维持剂量为4mgmin。
有效后以1~4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
48~72h后渐减量,加口服药。
2、普罗帕酮(普罗帕酮)广谱、预激综合征并心律失常、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难治性、致命性室速具体用法:1~2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可重复1~2次;有效后以0.5~1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48~72h 后渐减量,加口服药,剂量为0.15~0.3g,1次/8h。
3、美托洛尔适应证:广谱、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麻醉、运动与精神因素诱发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与扑动时减慢心室率,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利用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性、房室交界区性与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前期收缩等;长QT间期综合征和二尖瓣脱垂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
具体用法:静脉注射时每次2~5mg;口服时剂量为25~50mg,1~2次/天。
4、胺碘酮适应证:广谱、预激综合征并心律失常各种室上性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与颤动、预激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复苏后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复发。
具体用法:0.15~0.3g稀释后静脉注射,时间>2min,10~15min后可重复一次,或以5—7mg/kg稀释成250mL 在30min至1h内滴入;有效后以15mg/(kg·d)(约1~2g/24h)剂量维持静脉滴注,数日后渐改口服;口服时0.2g,3次/天,1~2周后改0.2g,2次/天,再经1~2周后改0.2g,1次/天,2~3个月后改0.2g,1次/天,每周口服3~5天即可。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的心跳等情况。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使用指南。
一、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对心脏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脏传导速度和减弱心脏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和节奏异常。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使用指南如下:1. 普萘洛尔- 适应症: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临床持续时间长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起始剂量为1.25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20-40mg。
2. 美托洛尔- 适应症:治疗心房颤动、心室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起始剂量为25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100-200mg。
二、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离子通道,减慢心脏节律异常的发生。
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 - 剂量:起始剂量为120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240-480mg。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医生咨询: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并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2. 用药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需要持续使用,根据医生的指导,患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并且不可随意停药。
3. 剂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4. 不良反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患者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心悸、头晕、低血压等,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5. 药物相互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及补充剂,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一) I类药物1.奎尼丁(I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制剂为硫酸奎尼丁(0.2g/片)。
主要用于房颤与心房扑动(房扑)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其不良反应,且有报道本药在维持窦律时死亡率增加,近年已少用。
应用奎尼丁转复颤或房扑,首先给0.1g试服剂量,观察2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复律:(1)0.2g1次/8h,连服3d左右,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窦律;(2)首日0.2g、1次/2h,共5次,次日0.3g、1次2h,共5次,第三日0.4g、1次/2h、共5次。
每次给药前测血压和QT间期,一旦复律成功,以有效单剂量作为维持量,每6~8h给药一次。
在奎尼丁复律前,先用地高辛或β受体阻剂减缓房室结传导,给了奎尼丁后应停用地高辛,不宜同用。
对新近发生的房颤,奎尼丁复律的成功率为70%~80%左右。
上述方法无效时改用电复律。
复律前纠正心力衰竭(心衰)低血钾和低血镁,且不得存在QT间期延长。
奎尼丁晕厥或诱发扭转型室速多发生在服药的最初3d内,因此复律在医院进行。
2.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Ia):有片剂和注射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用于预激缩合征房颤合并快速心率,或鉴别不清室性或室上性来源的宽QRS心动过速。
它至今还是常用药物,但在我国无药供应。
治疗室速成先给负荷量15mg/kg,静脉注射(静注)速度不超过50mg/min,然后以2~4mg/min静脉滴注(静滴)维持。
为了避免普鲁卡因胺产生的低血压反应,用药时应有另外一个静脉通路,可随时滴入多巴胺,保持在推注普鲁卡因胺过程中血压不降。
用药时应有心电图监测,应用普鲁卡因胺负荷量时,可产生QRS增宽,如超过继续使用。
静注普鲁卡因胺应取平卧位。
口服曾用于治疗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或预防室上速或室速复发,用药为0.25~0.5g、1次/6h,但长期使用可出现狼疮样反应,已很少应用。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用法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用法作者:杨跃东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7期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和刺激次序的异常,可引起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其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异常、传导异常或两者都具有。
最常见心律失常包括心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和扑动,其次为各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
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扑动时,可引起猝死。
临床常使用药物预防心律失常,有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基本用法如下。
1.Ⅰa类药物。
①奎尼丁。
成人常用量:0.2~0.3g/次,3~4次/d。
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第1天,0.2g,每2h服用1次,连续5次。
如无不良反应,第2日,增至0.3g/次,第3日,0.4g/次,每2h服用1次,连续5次。
每日总量不宜超过2.4g。
恢复窦性心律失常后改为维持量,0.2~0.3g/次,3~4次/d。
成人处方级量,3g/d,分次服用。
小儿常用量:每次按体重6mg/kg或按体表面积180mg/㎡,3~5次/d。
②普鲁卡因胺。
成人口服,0.25g~0.5g/次,每4h 服用1次。
肌强直,0.25g/次,2次/d。
静脉注射0.1g/次,注射时间为5min,必要时每隔5~10min注射1次。
总量不得超过10~15mg/kg,或按体重10~15mg/kg静脉滴注1h,然后以1.5~2mg/kg/h维持。
儿童按照体重3~6mg/kg,静脉注射5min;静脉滴注维持0.025~0.05mg/kg/min维持。
2.Ⅰb类药物。
①利多卡因。
成人常用量,按体重静脉注射1.0~1.5mg/kg,首次负荷量静脉注射2~3min,必要时每5min后重复静脉注射1~2次,1h内注射重量不得超过300mg。
静脉滴注一般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成1~4mg/mL滴注或输液泵用药。
在负荷量后持续以1~4mg/min速度静脉滴注,或以0.015~0.03mg/kg/min静脉滴注。
【医学PPT课件】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
肾脏排泄,但是却经泪腺、皮肤和胆道排 泄。
• Ⅱ类: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 • Ⅲ类:基本为钾通道阻滞剂—胺碘酮 • Ⅳ类:Ca2+拮抗剂—地尔硫卓、尼卡地平 • 其它:腺苷、洋地黄、阿托品等
胺碘酮的代谢
• 口服起效慢,除非开始用大剂量的负荷量,
即使静脉使用,其充分起效时间仍然缓慢。
• 胺碘酮为脂溶性,广泛分布于体内,特别
是肝和肺。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或延长寿 命。只有当症状明显时,或治疗的益处明 显大于其副作用时,心律失常才需要治疗。 需要了解,所有抗心律失常失常药物的分类
• Ⅰ类:阻滞快钠通道
– Ⅰa类:奎尼丁 – Ⅰb类:利多卡因 – Ⅰc类:心律平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总结
医学科普: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总结近年来,虽然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药物仍然是心律失常治疗不可或缺的基础手段。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也有加重原来的心律失常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可能。
正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直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话题。
根据我国专家共识,本文总结了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与大家共享。
一、利多卡因临床应用: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及室颤。
用法用量:负荷剂量1.0~1.5 mg/kg,静脉注射2~3分钟,必要时每5~10分钟后重新注射。
剂量最大不能超过300 mg。
后继以1~4 mg/min的负荷量静脉滴注维持。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言语不清、意识改变、末梢麻木、共济失调、肌肉搐动、眩晕等;少数可见窦房结抑制以及房室阻滞。
注意事项及预警:(1)II度、III度房室阻滞、双分支阻滞、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慎用。
(2)连续使用利多卡因24~48小时,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剂量。
二、普罗帕酮临床应用: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1)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150 mg,q8h;疗效不满意者,3~4天后可加至每次200 mg,q8h。
最大剂量为200 mg,q6h。
对于原有QRS波增宽者,剂量应每次150 mg,q8h或更低。
(2)静脉:1~2 mg/kg,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40 mg。
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1 次,总量不宜超过210 mg。
不良反应:室内传导障碍加重,QRS波增宽,出现负性肌力作用,诱发或使原有心力衰竭加重,导致低心排,使室速恶化。
注意事项及预警:(1)缺血性心脏病(IHD)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为禁忌证。
(2)存在窦房结、房室结或传导系统病变,肝肾损伤以及哮喘者慎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指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Class I药物主要是钠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分为Class IA、Class IB和Class IC三个亚类。
Class IA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等,适用于持续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B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美多卡因等,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C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适用于难治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I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窦房结的节律和传导速度,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Class III药物主要是钾通道阻滞剂,可以延长心室动作电位和心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适用于顽固性和复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常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Class IV药物主要是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房和心室肌收缩力,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地尔硫{}妥、维拉帕米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指南1.窦性心动过速: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体位性改变、情绪调节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钠通道阻滞剂进行药物治疗。
2.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合并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对于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胺碘酮或其他Class III药物进行治疗。
3.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先应评估其危险度,如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Class IA 或Class IC药物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Class IB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调节心脏节律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抗心律失常药调节心脏节律的西药及使用说明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常用的药物,用于调节心脏节律,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其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
一、西药一:普罗帕酮普罗帕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滞剂。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心脏细胞中的钙离子流入,延长心脏节律细胞复极时间,从而减慢心率,并恢复正常的心律。
使用方法:1. 用法:普罗帕酮为口服药物,可每日分2-3次服用。
2. 用量:起始剂量为每次10-20毫克,根据个体反应逐渐调整至维持剂量。
使用注意事项:1. 服用普罗帕酮期间,需定期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如心电图和心率监测等。
2. 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低血压或心动过缓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3. 饭前或饭后1小时服用均可,但需避免与含钙的食物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影响吸收效果。
二、西药二:胺碘酮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的联合药物。
其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
使用方法:1. 用法:胺碘酮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具体剂型和用法需医生指导。
2. 用量: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心律失常类型调整。
使用注意事项:1. 胺碘酮治疗期间需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肝功能、眼底检查等。
2. 胺碘酮可导致皮肤光敏感性增加,接触阳光时需注意防晒措施。
3. 胺碘酮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期间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三、西药三:美卡素美卡素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β受体阻滞剂。
其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刺激对心脏的影响,从而调节心率和心律。
使用方法:1. 用法:美卡素为口服药物,可每日分2-3次服用。
2. 用量:起始剂量一般为每次25-50毫克,根据患者反应逐渐调整剂量。
使用注意事项:1. 使用美卡素需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
2. 高龄患者、伴有呼吸系统疾病或糖尿病患者需谨慎使用。
对抗心律失常,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攻略!
对抗心律失常,临床常用药物的使用攻略!心律失常是危及生命的一类心动节律和频率异常的严重心脏疾病,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降低自律性,消除折返来降低异位起搏点的活动性,从而降低除极化组织的传导性、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从而纠正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
小编汇总了5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和逆转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后果,例如,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如下:一、利多卡因(Lidocaine)此类药物属于ⅠB 类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后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亦可用于洋地黄类中毒、心脏外科手术及心导管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室上性心律失常通常无效。
1、用法用量:①常用量:静脉注射1〜1.5mg/kg体重作首次负荷量静脉注射2〜3分钟,必要时每隔5分钟重复静注1〜2次,1小时内总剂量<300mg;静脉滴注通常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成1〜4mg/ml药液滴注或用输液泵给药。
患者在连续用药24~48 小时后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剂量,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血流量减少、肝或肾功能障碍时应减少用量。
②极量:静脉注射1小时内最大负荷量4.5mg/kg体重(或300mg),最大维持量为每分钟4mg。
2、不良反应:该类药物不仅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诱发感觉异常、肌肉震颤、惊厥昏迷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还可以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及严重房室传导组织等不良反应。
二、普罗帕酮(Propafenone)此类药物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口服适用于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次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静注适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包括伴预激综合征者)。
1、用法用量:常用量:一次100~200mg,6~8小时一次。
抗心律失常药物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说明及适应症
抗心律失常药物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说明及适应症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律。
心律失常可造成心功能不全、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为了治疗和控制心律失常,医生常常会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说明及适应症。
一、使用说明1. 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钠通道阻滞剂:如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用于抑制心室肌细胞的电传导,减慢心率。
2)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通过阻断肾上腺素素对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3)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症、舒张压升高等。
4) 钾通道阻滞剂:如氟卡尼、胺碘酮等,用于抑制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电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间。
2. 用药注意事项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医生的建议用药,遵守医嘱,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2) 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3) 药物的使用方式有口服、静脉注射等,具体使用方式需遵循医生建议。
4)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生素、利尿剂等。
在用药期间,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二、适应症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以下几种心律失常:1. 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这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2. 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这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电击复律之前,以维持患者的生命。
3. 心动过缓:心室率<50次/分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增加心率,改善心脏供血状态。
4. 心动过速:心室率>100次/分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减慢心率,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5. 早搏: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心脏早搏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三、结语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和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攻略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攻略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通常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不尽相同。
如何正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获取最大效益而规避风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永恒主题。
在选择药物时需全面考虑,并讲究用药的剂量及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参考《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和药品说明书,总结了5大类20余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用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I类药物1.奎尼丁适应证:主要适用于房颤或房扑的复律、电转复后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由于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已少用。
肌注及静注已不再使用。
用法:转复房颤或房扑,首先给予0.1g试服剂量,观察2小时,无不良反应,可用两种方式进行复律:(1)每次0.2g,q 8h,连服3日左右,30%的患者可恢复窦律;(2)首日每次0.2g,q 2h,共5次;次日每次0.3g,q 2h,共5次;第三日每次0.4g,q 2h,共5次。
每次给药前测量血压和QT间期,一旦复律成功,以有效单剂量作为维持剂量,q 6~8h。
注意事项:➤对该药过敏者或曾应用该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禁用。
➤禁用于没有起搏器保护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复律前应纠正心衰、低血钾和低血镁,且不得存在QT间期延长。
➤奎尼丁晕厥或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多发于服药的最初3日内,因此复律宜在医院内进行。
2.利多卡因适应证: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心梗或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室颤复苏后防止复发。
用法:负荷剂量1.0 mg/kg,2~3分钟内静脉注射,必要时间隔5~10分钟后可重复。
最大剂量不超过300 mg。
负荷剂量后继以1~4 mg/min 静滴维持。
连续应用24~48 小时后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剂量。
低心排、心衰、70岁以上和肝功能障碍患者可接受正常的负荷剂量,但维持剂量为正常的一半。
注意事项:➤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双分支传导阻滞、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者慎用。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言语不清、意识改变、末梢麻木、共济失调、肌肉搐动、眩晕等;少数可见窦房结抑制以及房室传导阻滞。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发生异常。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或病因的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Ⅰ类钠通道阻滞剂又称为膜稳定剂,主要阻滞钠离子快通道,降低心肌细胞对Na+通透性,使动作电位0相上升最大速率(Vma某)减慢和幅度降低,延长动作电位时限(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该类药物又分为3个亚类:①ⅠA类:显著减慢Vma某,一般延长APD和ERP,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②ⅠB类:轻度减慢Vma 某,不延长或缩短APD和ERP,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莫雷西嗪等,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③ⅠC类:显著减慢Vma某,不延长APD和ERP,包括普鲁帕酮、氟卡尼、劳卡尼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Ⅱ类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竞争性阻滞β肾上腺素受体,减慢Vma某,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相对延长ERP。
用于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该类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艾司洛尔等。
Ⅲ类钾通道阻滞剂,主要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使外向钾电流受抑,APD和ERP延长。
包括胺碘酮、决奈达隆、索他洛尔等。
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延长APD。
由于L型钙通道主要存在于慢反应细胞,故该类药物主要用于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Ⅰ类药物奎尼丁(quinidine)为ⅠA类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
由于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已很少应用。
主要有: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②金鸡纳反应:眩晕、耳鸣、精神失常等;③过敏反应: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等;④心血管反应: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力衰竭,严重者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晕厥等,称为奎尼丁晕厥。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运用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适应证】 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其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强度和毒性较小,主 要用于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如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的室性心律失 常,也可用于复律治疗。 【不良反应】 口服可有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引起低血压。大剂量有心脏机制作用。 过敏反应较常见,如出现皮疹、药热、白细胞减少、肌痛等。中枢不良反应为幻觉、精神失 常等。长期应用,少数患者出现红斑狼疮综合征。
苯妥英钠(phenytoin) 【适应证】 苯妥英钠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与强心苷竞争 Na+-K+-ATP 酶,抑制强心 苷中毒所致的触发活动。本药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 律失常有效,亦可用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等所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但疗效不 如利多卡因。 【禁忌证】 妊娠、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 常见中枢不良反应有头昏、眩晕、震颤、共济失调等。苯妥英快速静注 容易引起低血压,高浓度可引起心动过缓。
美西律(mexiletine) 【适应证】 美西律化学结构和电生理效应与利多卡因类似,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对强心苷中毒、心肌梗死或手术所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有效。 【禁忌证】 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缓慢心律失常和心室内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 少而轻。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如眩晕、共济失调等。 静脉用药偶尔可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抗心律失常药的五种分类
.
;.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又称膜抑制剂。
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
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
程。
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
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等;Ⅰc 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2、第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即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间接作用为β-受体阻断作用,而直接作用系细胞膜效应。
具有与第一类药物相似的作用机理。
这类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心得舒,心得静。
3、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系指延长动作电位间期药物,可能系通过肾上腺素能效应而起作用。
具有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
其药物有:胺碘酮、溴苄铵、乙胺碘呋酮。
4、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系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作用。
其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心可定等。
5、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即洋地黄类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起作用的。
其代表药物有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司巴丁、卡泊酸、门冬氨酸钾镁、阿马灵、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酰心安、心得宁等。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用法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一) I类药物阻断心肌和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
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
1. 奎尼丁(I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适应症: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合并室上心律失常,、及颤动或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
肌注及静注已不用。
用法用量:1、口服:第1天,每次0.2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
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
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
若连服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药。
2、静注:在十分必要时采用,并须在观察下进行。
每次0.25g,以5%液稀释至50ml缓慢静注。
小儿每次2mg/kg。
注意事项:1、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
2、奎尼丁与联合应用时,由于奎尼丁可减少的经肾排泄而增加的血浓度,故联合应用时应减少的用量。
3、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
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
4、患颤动的病人,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内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等,应严密观察。
5、对于有应用奎尼丁的指征,但血压偏低或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应先提高血压、纠正休克,然后再用。
如血压偏低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小所造成,则应一面提高血压,一面使用奎尼丁。
6、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人和孕妇忌用。
7、静注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须注意。
禁用于有严重变。
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原有Q-T间期延长、妊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慎用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低血压、者。
每次服药前要检查血压、和心律,并记录心电图,避免低血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I类药物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
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 最为显著。
1. 奎尼丁(I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适应症: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
肌注及静注已不用。
用法用量:1、口服:第1天,每次0.2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毒性反应,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
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
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
若连服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药。
2、静注:在十分必要时采用,并须在心电图观察下进行。
每次0.25g,以5%葡萄糖液稀释至50ml缓慢静注。
小儿每次2mg/kg。
注意事项:1、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
2、奎尼丁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浓度,故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
3、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血压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
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血压。
4、患心房颤动的病人,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应严密观察。
5、对于有应用奎尼丁的指征,但血压偏低或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应先提高血压、纠正休克,然后再用。
如血压偏低是由于心动过速、心脏排血量小所造成,则应一面提高血压,一面使用奎尼丁。
6、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人和孕妇忌用。
7、静注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须注意。
禁用于有严重心肌病变。
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原有Q-T间期延长、妊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慎用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低血压、重症肌无力者。
每次服药前要检查血压、心率和心律,并记录心电图,避免低血钾。
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本品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较多见于原有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可反复自发自停,发作时伴晕厥现象,此作用与剂量无关,可发生于血药浓度尚在治疗范围内或以下时。
本品可使血管扩张产生低血压,个别可发生脉管炎。
2、胃肠道不良反应:很常见。
包括恶心、呕吐、痛性痉挛、腹泻、食欲下降、小叶性肝炎及食道炎。
3、金鸡纳反应(Cinchonism):可产生耳鸣、胃肠道障碍、心悸、惊厥、头痛及面红。
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畏光、复视、色觉障碍、瞳孔散大、暗点及夜盲。
听力障碍、发热、局部水肿、眩晕、震颤、兴奋、昏迷、忧虑,甚至死亡。
一般与血浆奎尼丁浓度升高有关,可通过减少给药量预防和治疗。
4、特异质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冷汗、休克、青紫、呼吸抑制或停止。
与剂量无关。
5、过敏反应:各种皮疹,尤以荨麻疹、瘙痒多见,发热、哮喘、肝炎及虚脱。
与剂量无关。
6、肌肉:使重症肌无力加重。
7、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左移、中性粒细胞减少。
8、免疫反应:最常见是血小板减少症,罕见肝炎、骨髓抑制、红斑狼疮。
(注意:以上反应与奎尼丁血浆浓度无关,而是由于机体特异的免疫体质决定的)禁忌症:交叉过敏反应:1、对奎宁过敏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
2、鉴于人体资料较少,而与本品密切相关的药——奎宁可产生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及肢体畸形、新生儿耳毒性及催产作用,孕妇使用时应权衡利弊。
本品可通过乳汁排泄,随母乳进入小儿体内,尽管婴儿接受的量远远低于治疗用量,但由于肝脏发育不成熟,代谢药物能力差,可能导致药物蓄积。
老年人因清除能力下降,用时要适当减量。
3、下列情况应禁用:洋地黄中毒;Ⅱ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除非已有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源性休克;严重肝或肾功能损害;对奎宁或其衍生物过敏者;血小板减少症(包括有既往史者)。
4、下列情况应镇用;过敏患者;肝或肾功能损害;未经治疗的心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极度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律失常所致的不在内);低血钾。
严重心肌损害及孕妇忌用,奎尼丁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心脏功能。
相互作用:1、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时可致作用相加。
2、与抗凝药合用可使血凝血酶原进一步减少,也可减少本品与蛋白的结合。
故需注意调整合用时及停药后的剂量。
3、苯巴比妥及苯妥英可以增加本品的肝内代谢,使血清药浓度降低,应酌情调整剂量。
4、洋地黄类药,在洋地黄过量时本品可加重心律失常。
本品可使地高辛血清浓度增至中毒水平,也可使洋地黄毒苷血清浓度升高,故应监测血药浓度及调整用量。
5、与抗胆碱药合用,可增加抗胆碱能效应。
6、能减弱拟胆碱药的效应,应按需调整剂量。
7、本品可使神经肌肉阻滞药尤其是筒箭毒碱、琥珀胆碱及泮库溴铵(pancuroniumbromide)的呼吸抑制作用增强并延长。
8、与钾制剂合用时本品可增效,低血钾时反之。
9、尿的碱化药如乙酰唑胺、大量柠檬汁、抗酸药或碳酸氢盐等,可增加肾小管对本品的重吸收,以致常用量就出现毒性反应。
10、与降压药、扩血管药及β阻滞剂合用,本品可加剧降压及扩血管作用;与β阻滞剂合用时还可加重对窦房结及房室结的抑制作用。
11、利福平可增加本品的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
12、异丙肾上腺素可能加重本品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但对 Q-T间期延长致 R波在 T波上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利。
凡能增加肝脏微粒体代谢酶活性的药物,均可促进奎尼丁代谢,而降低奎尼丁的作用。
奎尼丁与利福平合用,使血浆奎尼丁浓度降低及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丧失。
西米替丁使奎尼丁在肝内代谢减慢,致奎尼丁的T1/2延长,造成奎尼丁蓄积和中毒。
奎尼丁有加强一些肌肉松弛药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奎尼丁使华法林的作用加强。
它与其他抗胆碱药物合用,呈相加作用。
10%硫酸奎尼丁溶液为弱酸性,与碱性药或注射液、鞣酸及碘化物不能合在一起应用。
奎尼丁与丙缓脉灵有交叉过敏反应。
规格:1、片剂:每片0.2g;2、葡萄糖酸奎尼丁注射液:每支0.5g (10ml)。
2.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Ia):有片剂和注射剂。
适应症: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用于预激缩合征房颤合并快速心率,或鉴别不清室性或室上性来源的宽QRS心动过速。
它至今还是常用药物,但在我国无药供应。
用法用量:(1)口服:1日3~4次,每次0.5~0.75g,心律正常后逐渐减至1日2~6次,每次0.25g。
(2)静滴:1次0.5~1g,溶于5%~10%葡萄糖溶液100ml内;开始10~30分钟内点滴速度可适当加快,于1小时内滴完。
无效者,1小时后再给1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g,静滴仅限于病情紧急情况,如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尤其在并发有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严重心脏病者,应经常注意血压、心率改变,心律恢复后,即可停止点滴。
(3)静脉注射:1次0.1~0.2g。
(4)肌注:每次0.25~0.5g。
注意事项:1.有厌食、呕吐、恶心及腹泻等副作用,特异体质病人可有发冷、发烧、关节痛、肌痛、皮疹及粒细胞减少症等;偶有幻视、幻听、精神抑郁等症状出现;静滴可使血压下降,发生虚脱,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
2.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病例,如心室率较快,宜先用洋地黄类强心药,控制心室率在每分70~80次以后,再用本药或奎尼丁。
3.有用普鲁卡因酰胺的指征但血压偏低者,可先用升压药(如间羟胺),提高血压后再用。
4.严重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或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忌用。
5.对本品过敏、红斑性狼疮(包括有既往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力衰竭、洋地黄中毒、严重低血钾及重症肌无力者禁用。
6.低血压、心肌肥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哮喘患者,以及孕妇、乳母慎用曩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的增长渐减退,故应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7.本品可使心电图QRS波增宽,P—R及Q—T间期延长,QRS及T波电压减低。
用药期间应随访检查心电图和血压(尤其胃肠外给药时)及肝功能测定、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和抗核抗体试验。
8.用药3日后如仍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动过速无明显改善,应停药。
静注后产生的血压下降,可用升压药间羟胺等纠正。
如血压持续下降,应立即停药。
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潮红。
用药过量时可致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颤,甚至心脏停搏。
静注可降低血压。
2.中枢神经系统:偶见头晕、精神抑郁及伴幻觉的精神失常。
3.血液系统:也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4.胃肠道:口服常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及口苦等。
5.过敏反应:可有发冷、发热、关节痛、肌肉痛及皮疹、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6.其他:红斑狼疮综合征、肉芽肿性肝炎或肾病综合征等。
7.口服有消化系统反应,静注可出现低血压,传导阻滞,心动过缓。
还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等。
持续用药一个月以上,可发生红斑狼疮样反应,停药后可使症状消失。
相互作用:1.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心得安呈协同作用,增加对心脏的抑制作用,禁止同用。
2.与降压药及利尿药合用,增强降压作用。
3.与拟胆碱药合用,拮抗拟胆碱药作用;与抗胆碱药合用,增强抗胆碱药的作用。
4.可使神经肌肉阻滞剂及氨基苷抗生素的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增强,时效延长,不宜同用。
5.能碱化尿液的药物可加强本品的作用。
6.与磺胺类药同用,可降低其抗菌作用。
规格:片剂(盐酸盐):0.125g、0.25g。
注射剂(盐酸盐):1ml:0.1 g、2ml:0.2g、5ml:0.5g、10ml:lg。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s,降低自律性。
1. 利多卡因(Ib):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效。
适应症: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其次也用于癫痫持续状态用其他抗惊厥药无效者及局部或椎管内麻醉。
还可以缓解耳鸣。
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①肌内注射,一次按体重4.3mg/kg,60—9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②静脉注射,按体重1mg/kg (一般用50—100mg)作为首次负荷量静注2—3分钟,必要时每5分钟后再重复注射1—2次,一小时内最大量不超过300mg;③静脉滴注,用负荷量后可继续以每分钟1—4mg速度静滴维持;或以每分钟按体重0.015—0.03mg/kg速度静脉滴注。
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血流量减少、肝或肾功能障碍时应减少用量,以每分钟0.5—1mg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