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案例大汇总
关于会计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业绩逐年增长,但在2018年,某公司被查出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经调查,公司财务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增收入、隐瞒费用、虚报成本等手段,虚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实。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一起典型的会计法律案例。
二、案情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1)虚增收入:某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公司财务报表,导致公司收入虚增。
(2)隐瞒费用:某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虚列支出、转移费用等手段,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予以隐瞒,导致公司成本虚降。
(3)虚报成本:某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虚构工程进度、虚增工程款等手段,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予以虚报,导致公司成本虚高。
2. 违法原因分析(1)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行为。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某公司财务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财务造假,表明其职业道德严重缺失。
三、法律责任分析1. 公司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公司违反本法规定,给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某公司因财务造假行为,给股东造成了重大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财务负责人责任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会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2)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3)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4)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司财物的;(5)其他违反会计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某公司财务负责人因财务造假行为,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案例大汇总
会计案例大汇总在进行会计学习和实践中,了解和分析实际的会计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常见的会计案例,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实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知识。
案例一:制造业公司的成本核算某制造业公司生产并销售自行车。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该公司需要合理计算和分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
本案例将介绍如何计算和分配这些成本,并解释如何利用成本数据进行管理决策。
案例二:零售业企业的库存管理一家零售业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以确保商品的充足供应,并避免过度储存造成的资金浪费。
本案例将讨论如何进行库存的计量和评估,以及如何应用库存数据进行采购和销售决策。
案例三:服务业公司的收入确认对于服务业公司,收入的确认是一个关键的会计问题。
本案例将讨论不同类型的服务公司,如咨询公司、酒店等,如何根据实际销售合同或服务协议来确认收入,并解释如何处理预收款项和费用的核销。
案例四: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投资业务通常涉及到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买卖和持有。
本案例将介绍如何进行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包括投资收益的确认、证券投资的分类和估值,以及如何处理股息和利息等相关事项。
案例五:税务会计的应用税务会计是一个专门的领域,需要将会计原则与税法规定相结合。
本案例将讨论在不同税制下,如何计算和申报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其他相关税费,以及如何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和避税筹划。
案例六: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重要工具。
本案例将介绍如何使用财务报表数据,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竞争对比分析,以帮助投资者和管理者做出有关企业的决策。
案例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是企业保护资产、确保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
本案例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介绍如何评估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内部风险,保护公司的利益。
以上仅是部分会计案例的概述,不同行业和企业还存在更多的具体情况和复杂挑战。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十四个基本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甲公司2007年发生如下事项:(1)1月,由于公司原出纳李四辞职,办公室的普通文员张三被调到财务科担任出纳。
张三与李四在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时,会计科长因在外地出差,由财务科另外一名会计负责监交工作。
随后,张三、李四及监交人在移交清册上签字并盖章。
(2) 4月,张三在办理报销过程中,发现有1张发票更改了用途,另 1张发票更改了金额,但更改处均有甲公司经办人员的印章。
并且2张发票都已通过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的签字审批,张三均予以报销。
(3)10月,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公司原出纳李四在经办出纳工作期间的有关账目存在一些问题,而接替者张三在交接时并未发现。
审计人员在了解情况时,原出纳李四认为:“已经办理了会计交接手续,自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要求: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张三担任出纳,与李四办理会计工作交接中是否有不符合规定之处,简要说明理由。
(2)张三对2张更改的发票予以报销的做法是否符合规定,应如何处理?(3)原出纳李四关于“已经办理了会计交接手续,自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的说法是否符合规定,简要说明理由。
(1)张三作为一名普通文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不得担任出纳工作。
李四与张三办理会计工作交接中有不符合规定之处。
制度规定: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
(2)不符合规定。
制度规定: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并在更正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开具单位重新开具。
(3)李四的说法不正确。
交接工作完成后,移交人员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在其经办会计工作期间内发生的,移交人员应当对这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原移交人员不应以会计资料已移交而推脱责任。
案例二: 2008年4月,某乙公司发生如下事项:(1)会计王某休病假,公司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决定由出纳兼任王某的收入、费用账目的登记工作。
会计法律责任相关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安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人员可能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会计法律责任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警示。
二、案例一:虚开发票案案例背景:某企业财务负责人王某,为了提高企业业绩,虚构业务,虚开发票,导致企业虚列收入、虚增利润。
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王某虚构业务,虚开发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王某的行为构成虚开发票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 案件结果: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案例二:职务侵占案案例背景:某公司会计李某,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金,用于个人消费。
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李某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金,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李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 案件结果: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案例三: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案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张某,在年报编制过程中,故意隐瞒公司重大财务风险,导致公司股价下跌。
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张某故意隐瞒公司重大财务风险,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十八条。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十八条,张某的行为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 案件结果: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五、案例四:挪用资金案案例背景:某公司出纳员赵某,将公司资金挪用,用于个人投资。
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赵某将公司资金挪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赵某的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会计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该公司在2019年陷入财务困境。
为了维持公司运营,公司负责人决定采取非法手段虚开发票,以虚增收入和利润。
在2019年至2020年间,该公司通过以下方式虚开发票:1. 与虚构的供应商签订虚假采购合同,开具虚假发票;2. 与实际供应商签订部分真实合同,部分虚假合同,开具虚假发票;3. 将实际销售的商品以更高的价格开具发票,虚增收入;4. 利用公司内部人员,伪造合同、发票等文件。
通过上述手段,该公司虚增收入约500万元,虚增利润约100万元。
这些虚增的收入和利润被用于支付公司债务、发放员工工资和奖金等。
2020年6月,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了该公司虚开发票的行为。
税务机关依法对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
二、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开发票。
虚开发票是指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无关的发票,或者开具虚假发票的行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判决结果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和法院的审理,该公司负责人被以虚开发票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三十万元。
会计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业内知名企业。
然而,在2015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经过1. 发现问题2015年3月,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会计师事务所”)在为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发现公司在收入确认、资产评估、费用列支等方面存在重大疑点。
经过初步调查,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公司存在财务造假嫌疑。
2. 调查取证会计师事务所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并开始对公司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调取了公司大量的财务报表、合同、发票等证据,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核对和分析。
3. 造假手段经调查,公司财务造假手段主要包括:(1)虚构销售收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当期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公司将尚未完成的工程项目提前确认收入,虚增了当期收入。
(3)隐瞒费用支出:公司通过隐瞒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虚减了当期费用,从而虚增了当期利润。
(4)虚增资产价值:公司通过虚增资产评估价值,虚增了当期资产。
4. 后果处理根据调查结果,监管部门对公司进行了处罚,包括:(1)责令公司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
(2)对公司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吊销从业资格证书等。
(3)对公司进行公开谴责,并在媒体上曝光。
三、法律分析1. 违反的法律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以下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 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公司应承担改正违法行为、赔偿投资者损失、缴纳罚款等责任。
(2)公司相关责任人应承担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等责任。
四、案例分析1. 财务造假的影响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1)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会计案例大汇总6
会计案例大汇总6案例一:收入确认的原则应用案例背景公司A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根据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公司应根据以下条件确认收入:1.有明确的交易发生;2.能够可靠地衡量收入的金额;3.预计经济利益将流入公司。
最近,公司A与一家客户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该合同包括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在销售合同签订后,公司A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问题分析公司A需要确定何时确认销售收入和售后服务收入,以符合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
解决方案根据财务报告准则,公司A应按照以下步骤确认收入:1.销售收入的确认:根据销售合同的规定,在销售产品之前,公司A应确认产品的交易发生,并能够可靠地衡量销售产品的金额。
在销售产品时,公司A应确认收入,并将其计入财务报表中的收入部分。
2.售后服务收入的确认:根据销售合同的规定,公司A提供了售后服务。
公司A需要确认交易发生,并能够可靠地衡量售后服务的金额。
在提供售后服务时,公司A应确认售后服务收入,并将其计入财务报表中的收入部分。
结论根据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公司A应根据销售合同的规定,确认销售收入和售后服务收入。
在确认收入时,公司A需要确保交易发生,并能够可靠地衡量收入的金额。
只有在确认收入符合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公司A才能将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中,以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案例二: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案例背景公司B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最近与一家建筑公司进行合并。
合并后,公司B将获得新的资产和负债,并且将共享合并公司的盈利和亏损。
问题分析公司B需要确定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处理这次合并,以准确反映合并对公司的影响。
解决方案公司B应根据财务会计准则进行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以下是合并处理的主要步骤:1.确定合并日:公司B需要确定合并日,即两家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开始共享的日期。
合并日通常是合并交易完成的那一天。
2.识别合并相似实体:公司B需要识别合并前后被合并公司和合并方的相似实体。
3.计量合并相似实体:根据财务会计准则,公司B需要计量合并相似实体的公允价值,并将其纳入合并后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会计经典案例
会计经典案例案例一:安然公司会计丑闻安然公司是美国一家能源交易和金融服务公司,成立于1985年,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和电力交易公司之一。
然而,安然在2001年因会计丑闻而破产。
安然公司的会计造假始于1997年,该公司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Es)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易,将债务和亏损转嫁给这些实体,以掩盖公司实际业绩的下滑。
安然的高层管理人员还通过利用会计标准的漏洞和模糊性,进一步扭曲财务报表,夸大收入和利润。
在整个会计丑闻期间,安然的高层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和掩盖这些违法行为,导致造假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这场会计丑闻的影响非常严重,安然公司在2001年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事件之一。
这个案件震动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导致了金融界的大规模调整,并引发了对于企业道德和会计伦理的重视。
这个案例对于会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审计的问题。
安然的会计丑闻暴露了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失职,以及对于金融公司的监管不力。
此后,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度和金融监管体系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这个案例也对会计师的角色和责任提出了挑战。
会计师应该在识别和揭示公司违法行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不只是依赖客户提供的信息。
此外,这个案例还提醒了会计师要时刻保持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遵守会计准则的精神和原则。
总之,安然公司会计丑闻是一起经典的会计案例,对整个会计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企业的违法行为并积极揭示,同时要保持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以维护会计行业的信誉和可靠性。
案例二:万历朝的财政危机万历朝是明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历史上以其财政危机而闻名。
这个财政危机源于明朝时期的会计失误和管理不善。
在万历朝期间,官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疏忽和腐败导致了朝廷财政的困境。
明朝时期的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
此外,官员们还经常滥用税收和财政收入,将其挪用为私人财物,使得国家财政无法收支平衡。
会计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
公司初期经营状况良好,但在2010年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利润逐年下降。
为了维持公司的经营,公司负责人决定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逃税。
二、案件经过1. 虚开发票行为2010年至2013年期间,该公司为了降低税收负担,通过以下方式虚开发票:(1)虚构交易。
公司内部设立虚假的采购部门,与虚构的供应商签订虚假的采购合同,开具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2)虚假销售。
公司内部设立虚假的销售部门,与虚构的买家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开具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3)虚增成本。
公司通过虚构的采购和销售业务,虚增公司成本,从而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2. 偷税行为在虚开发票的基础上,该公司通过以下方式偷税:(1)将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应纳增值税,减少应纳税额。
(2)将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3. 案件发现2014年,税务机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存在虚开发票和偷税行为。
税务机关立即展开调查,并依法对公司进行处罚。
三、案件处理1. 税务处理税务机关依法对公司进行处罚,包括:(1)补缴增值税及附加税款。
(2)补缴企业所得税。
(3)加收滞纳金。
(4)处以罚款。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该公司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涉嫌构成逃税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案例分析1. 虚开发票行为的危害虚开发票行为严重扰乱了税收秩序,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案中,该公司通过虚开发票,逃避了巨额税款,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2. 偷税行为的危害偷税行为是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扰乱了税收秩序。
本案中,该公司通过偷税行为,逃避了应纳税款,给国家税收造成了巨大损失。
3. 法律责任的重要性本案中,该公司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因涉嫌逃税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员工人数也不断增加。
为了规范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公司聘请了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财务总监。
然而,由于公司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描述1. 违规操作某次,公司采购了一批原材料,采购部门将发票金额填写为50万元,实际付款金额为45万元。
会计人员在审核发票时,没有发现这一差额,按照实际付款金额进行了账务处理。
后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发现这一问题,对会计人员进行批评,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
2. 虚开发票某次,公司销售部门为了提高业绩,虚开发票,将销售额虚报为100万元。
会计人员在审核发票时,没有发现这一情况,按照虚报的销售额进行了账务处理。
后来,税务部门对公司的税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虚开发票问题,对公司进行了处罚。
3. 未按规定计提折旧公司购置了一批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应计提折旧。
然而,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时,未按规定计提折旧,导致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4. 未及时处理坏账公司应收账款较多,部分客户因各种原因无法按时还款。
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时,未及时将坏账计入当期损益,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会计人员在审核发票时,未发现采购部门虚报金额,导致公司财务数据失真。
这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对采购部门的信任过度,忽视了自身职责。
2. 虚开发票会计人员在审核发票时,未发现销售部门虚开发票,导致公司财务数据失真。
这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对销售部门的信任过度,忽视了自身职责。
3. 未按规定计提折旧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时,未按规定计提折旧,导致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这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掌握不够,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4. 未及时处理坏账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时,未及时将坏账计入当期损益,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
这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对坏账处理的相关规定了解不够,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不够重视。
会计案例大汇总4
会计案例大汇总4案例一:收入确认的时间点背景信息公司A是一家制造商,根据条款与客户B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合同规定公司A会向客户B提供一批商品,并在货物交付之后收取货款。
货物已经交付给了客户B,但是该客户在未来的一个月内才会支付货款。
问题描述公司A如何确认收入以符合会计准则要求?解决方案根据会计准则,收入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收入的经济利益将流入企业3.收入的发生可以被可靠地确定在这个案例中,货物已经交付给客户B,因此收入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
另外,货物的交付已经导致了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
根据合同规定,客户B将在未来一个月内支付货款,因此收入的发生可以被可靠地确定。
根据以上分析,公司A可以在货物交付后确认收入,并根据客户B支付货款的时间点将收入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期间。
案例二: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减值测试背景信息公司C是一家投资公司,持有一家上市公司D 的股票作为长期投资。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上市公司D的股价出现了持续下跌的趋势。
问题描述公司C应该如何根据会计准则进行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减值测试?解决方案根据会计准则,长期投资应当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减值测试的目的是判断投资的公允价值是否低于其账面价值,并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减记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C应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减值测试:1.收集关于上市公司D的相关信息,包括市场价格、行业前景、公司财务状况等。
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上市公司D的投资进行公允价值估计。
可以采用市场价格、资本化收益法等方法进行估计。
3.将公允价值与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如果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需要进行减值处理。
4.根据减值处理的需要,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以上步骤,公司C可以根据会计准则进行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减值测试,并及时反映投资价值的变化。
案例三: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背景信息公司E是一家销售商,根据与客户F签订的销售合同提供了一批商品,并发出了相应的销售发票。
会计法律制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非法虚开发票,涉及金额巨大。
此案于2019年被当地税务局和公安机关联合查处,成为我国近年来较为典型的会计法律制度违规案例。
二、违法事实1. 虚开发票XX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间,为了虚增收入、逃避税收,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虚假购销合同,并向供应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经查实,虚开发票金额累计达到2.5亿元。
2. 伪造财务凭证XX公司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伪造了大量的原始凭证,包括购销合同、入库单、出库单等,以掩盖虚开发票的事实。
这些伪造的凭证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严重扰乱了会计核算秩序。
3. 隐瞒收入XX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隐瞒部分销售收入,以减少应纳税额。
经查实,隐瞒的销售收入金额达到1亿元。
4. 虚报成本XX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报了大量的成本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等,以降低利润总额。
经查实,虚报的成本费用金额达到5000万元。
三、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XX公司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追究以下法律责任:1. 税务机关对XX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追缴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共计1.5亿元;(2)没收违法所得2000万元;(3)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拘留。
2. 会计主管部门对XX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案例分析1. 虚开发票的严重性虚开发票是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行为,不仅扰乱了税收秩序,还损害了国家利益。
本案中,XX公司虚开发票金额巨大,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工作。
2. 伪造财务凭证的危害伪造财务凭证是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还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本案中,XX公司伪造财务凭证,掩盖了虚开发票的事实,严重扰乱了会计核算秩序。
会计法律法规案例合集(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会计法律法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计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案例一:虚开发票案【案情简介】某公司为提高销售额,与供应商协商,虚构交易事项,开具虚假发票。
公司财务人员根据虚假发票入账,虚增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虚开发票;(二)伪造、变造发票;(三)非法购买、出售发票;(四)非法携带、邮寄、运输发票;(五)伪造、变造发票专用章;(六)其他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
”【案例分析】本案中,某公司虚开发票,违反了发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该公司及其相关人员将面临刑事责任。
【处理结果】该公司被处以罚款,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二:财务报表舞弊案【案情简介】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通过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使得公司财务报表失真。
公司财务人员参与其中,为虚假财务报表提供支持。
【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公司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评级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提供虚假信息;(二)误导投资者;(三)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本案中,某上市公司及其财务人员通过虚假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违反了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规定。
【处理结果】该公司被责令改正,处以罚款,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案例三:内部控制失效案【案情简介】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金。
会计法律责任案例近五年(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回顾近五年内我国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一:上海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2018年)案情简介:上海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数据,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经调查,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人员涉嫌违规操作。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涉及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上市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
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虚报财务数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案警示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二、案例二:深圳某公司涉嫌偷税漏税案(2019年)案情简介:深圳某公司通过虚假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长期逃避税收。
经税务机关调查,该公司涉嫌偷税漏税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补缴税款,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案例分析:该案暴露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逃避税收。
此案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
三、案例三: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出具审计报告案(2020年)案情简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为一家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过程中,该所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导致审计报告失实。
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吊销了其执业资格。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市场的主体,应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此案警示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0年,某市某国有企业财务部会计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用于个人投资和消费。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2011年5月,张某被该公司举报,同年7月,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挪用公款金额共计人民币50万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二、案件分析(一)张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1. 挪用公款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2. 张某的行为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1)张某是国家工作人员,具备主体资格。
(2)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具备客观要件。
(3)张某挪用公款用于个人投资和消费,具备主观要件。
(4)张某挪用公款金额共计人民币50万元,符合“数额较大”的要求。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
(二)张某的行为违反了会计法律法规1.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利益和单位合法权益,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张某作为公司财务部会计,应当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维护公司利益,但其挪用公款的行为严重违反了该法。
2. 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张某挪用公款的行为,违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公司财务信息失真。
三、案例分析(一)张某挪用公款的动机1. 物质需求张某在挪用公款的过程中,主要用于个人投资和消费,这说明其存在一定的物质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会计人员由于自身收入较低,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不惜挪用公款。
2. 盲目投资张某在挪用公款后,将资金用于投资,但投资失败,导致资金无法收回。
(财务会计)会计案例大汇总
(财务会计)会计案例大汇总一些应计项目上与应付费用相联系。
根据配比原则,费用应在资源或服务被消耗以获取收入的过程中予以确认。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是依照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同规定的条件事先取得并使用这些资源和服务,而对它们具有支付义务。
通常,应计负债是在会计期末和应付费用对应入帐,如果不确认这类应计项目,将导致当期费用低估,以致高估当期收益,同时也低估了负债,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流动负债中还包括一些非货币性项目,即将在未来提供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实物资产或劳务的义务。
它们通常产生于顾客为获得服务而预付给该企业的款项,如预收定金,预收租金等,这些负债一般应根据特定数量和质量的资产或劳务,按预定的或双方认可的价格来计量,而不考虑之后提供的资产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是否发生变动。
在会计分析中,要将预收项目与递延收入区分开来,预收项目属于现时的融资交易,而不是收入生成交易,即对企业将提供物品或服务的经营活动的一种临时性融资安排,按照收入“实现”原则,收到顾客的预付款项不代表产生任何收入,而如果是在收入活动已经完成,如物品或服务已经提供,但是由于应收账款的不确定而有可能要确认递延收入,“递延收入”是一个资产帐户,对应的是当期收入,而预收项目是负债帐户,与以后期间的收入相勾稽。
还有一类金额非确定的流动负债,会计上称为与或有事项有关的负债,用“预计负债”帐户核算。
这类负债所可能导致的预期经济利益流出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需要重点评估。
(2)长期负债长期负债代表企业在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之后的支付义务。
主要形式有应付公司债券、长期借款等。
就长期负债而言,由于货币时间价值影响较大,其价值应是根据合同或契约在未来必须支付的本金和所有利息按适当的折现率计算的折现值之和。
长期负债对企业的资本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它们将影响企业的负债比率、净资产报酬率等重要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所以长期负债的确认和计价的适当与否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
会计真实案例
会计真实案例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有些案例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棘手。
今天,我就来分享几个会计真实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资产减值损失。
某公司在年末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时发现,部分固定资产价值已经大幅下降,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在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时,公司发现了几个问题,首先,公司之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减值测试程序,导致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其次,公司在购置资产时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评估,导致资产价值的下降没有及时被发现;最后,公司在资产减值计提过程中存在一些会计处理上的错误,影响了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针对这个案例,公司进行了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资产减值测试程序,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加强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资产价值的下降;最后,加强了对资产减值计提过程的审计和复核,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案例二,税务风险应对。
某公司在进行税务审计时发现了一些税务风险,主要包括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性问题、企业所得税的减免问题以及跨境税务合规性问题。
这些税务风险一旦被查实,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些税务风险,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了对增值税发票真实性的审查和验证,确保所有的发票都是真实有效的;其次,加强了对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了解和遵守,避免了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最后,加强了对跨境税务合规性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公司在跨境业务中遵守当地税务法规。
案例三,财务造假风险防范。
某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了一些财务造假的迹象,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的虚增、费用支出的虚报以及资产价值的夸大。
这些财务造假一旦被查实,将对公司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失。
针对这些财务造假风险,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了对销售收入的核实和审计,确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加强了对费用支出的审查和监控,避免了不必要的费用虚报;最后,加强了对资产价值的评估和核查,确保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销售业务。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逃避国家税收。
经过调查,甲公司虚开发票金额累计达1000余万元,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
此案于2019年7月被当地税务机关查处。
二、案情分析1. 违法事实(1)虚开发票:甲公司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等手段,将公司实际销售的产品金额虚增,从而达到逃避增值税的目的。
(2)隐瞒收入:甲公司通过隐瞒销售收入、虚列成本等手段,逃避企业所得税。
2. 违法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一)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手段,逃避纳税的;(二)虚开、伪造、非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其他可以抵扣税款的发票的;(三)采取隐瞒、虚构等手段,逃避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四)其他逃避纳税的行为。
”三、案件处理1. 税务机关对甲公司作出如下处理:(1)追缴甲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涉及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共计1000余万元;(2)对甲公司处以虚开发票金额5%的罚款,计50万元;(3)对甲公司处以隐瞒收入金额5%的罚款,计50万元。
2. 案件审理过程中,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及部分管理人员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涉嫌构成逃税罪。
四、案例分析1. 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逃税行为,严重扰乱了税收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
本案中,甲公司通过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逃避国家税收,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 税务机关在查处逃税案件时,应充分运用税收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本案中,税务机关对甲公司作出追缴税款、罚款等处罚措施,有效维护了税收秩序。
3. 企业应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不得采取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逃避纳税。
会计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在2012年至2015年间,该公司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逃避国家税收。
具体案情如下:1. 虚开发票某公司在2012年至2015年间,通过虚假购销合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涉及金额达1000余万元。
这些发票主要用于虚构销售收入,降低公司实际利润,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2. 隐瞒收入某公司通过隐瞒部分销售收入,减少实际利润,逃避税收。
在2012年至2015年间,该公司隐瞒收入达500余万元。
3. 偷税行为某公司利用虚开发票和隐瞒收入的方式,累计偷税金额达500余万元。
二、案件调查2015年,税务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对某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税务机关调取了某公司的财务报表、发票等证据,发现该公司存在虚开发票和隐瞒收入的行为。
三、案件审理1. 审理过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依法对某公司进行了调查取证,并对其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某公司承认了违法行为,并表示愿意接受处罚。
2. 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判决某公司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罚款。
具体判决如下:(1)某公司补缴税款500万元;(2)某公司加收滞纳金50万元;(3)某公司被罚款100万元。
四、案件启示1.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的基本义务,任何企业都不得以任何形式逃避税收。
2.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发票开具和使用,确保税收安全。
3. 税务机关应加大对偷税、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国家税收秩序。
4. 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税收问题,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五、总结某公司虚开发票逃税案是一起典型的企业偷税案件。
通过此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
同时,税务机关应加大对偷税、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国家税收秩序。
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税收问题,共同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会计基础案例
《会计学基础》案例案例(一)春秋公司20×5 年1月1日投资创办了梅园俱乐部。
截止1月5日 , 该俱乐部共发生五笔经济业务 , 经入账后 , 各账户的余额如下:1. 现金 2,0002. 银行存款108,0003. 物料用品 60,O004. 家具用具150,0005. 应付账款70,0OO6. 实收资本250,O00该俱乐部尚未结算利润。
试将其五笔经济业务的内容以分录形式列示。
( 注意 : 各笔分录要能够加以合理解释 , 该五笔分录入账后的结果必须产生题目所列示的各账户余额。
)案例(二)七彩公司20x5年2月28日编制的试算表如下:七彩公司试算表会计师复核有关记录后发现尚有六处错误。
请你假设出六笔不同类型差错的具体业务内容,而且必须保证全部假设的合理性及最终结果的正确性。
案例(三)陈开原来是饭店的服务员,年薪10,000元。
一年前他辞去公职,个人投资50,000元,创办了龙泉娱乐中心,主要经营宴席、酒会、随意小吃等饮食服务,同时兼营舞会、宴会等场地出租。
该娱乐中心一年来的经营情况汇总如下:1.提供饮食服务收入160,000元。
2.出租场地租金收入26,000元。
3.各种饮食品的成本共计84,000元。
4.支付广告费10,000元。
5.支付雇员工资60,000元,陈开个人生活费10,000元。
6.耗用清洁用品等共计4,000元,水电费6,000元,其他杂费2,000元。
试确定陈开一年来的经营成果,并评述其辞职搞个体经营是否更有利可图。
案例(四)丁毅是一名大学生,他决定利用暑假期间勤工俭学,开办一家服务公司,经营商品推销、少儿暑假寄托、教育等事项。
7月1日,丁毅成立了称心服务所。
他用自己的积蓄租了一套房间, 租赁期为两个月, 每月租金300元, 先预付 500 元。
同时, 他又向其父亲借来现金 2,000 元。
该服务所7 月份还发生下列业务:1. 支付广告费 100 元。
2. 租用办公桌一张, 月租金 50 元, 预付 30 元, 余款到 8 月 31 日租赁期满与 8 月份租金一并付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会计前提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语言,就会有语法规则。
会计制度是会计的语法规则,其中,会计前提和原则是最基本的语法规则。
前面说过,会计最终通过财务报告向我们展示一个经营中的企业的财务图像。
然而,由于实践中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会计必须首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加以限制,将自己的叙述建立在一个确定的前提基础上,以免因基础的摇摆而导致图像的模糊不清。
会计界将这些前提条件称作会计假设,如同牛顿力学和原子物理的前提基础不同一样,不同的假设将构成财务会计体系的不同。
从历史上看,会计前提假设并非天然就是会计语言体系的基础,而是一种在会计危机出现后的自我保护。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企业在没有任何预警性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倒闭,引致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作用产生疑问,会计信息产生了信任危机。
为此,会计界提出了会计信息的编制是有一定前提的,即是在特定经济环境条件下,按照通常的原则编制的。
一旦这些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有的会计信息就失去了意义,会计必须改变通常的会计确认或者计量方法。
因此,会计假设在会计语言规则中的明确是会计界针对会计信息受到公众置疑的信任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当然,这也反映了会计界本身对会计功能认识的深化。
《企业会计制度》认定的会计假设有四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人民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又称为会计个体假设。
它的基本含义是:整套财务报表是用来说明特定个体的营业活动的,对该特定个体的营业活动的记录应当与其所有者的活动、债权人的活动以及交易对方的活动相分离。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有了会计主体假设,就确定了特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对象,而这是会计核算的立场问题。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中资金运动的反映,而资金运动有一个来龙去脉的轨迹,从不同的对象角度对资金运动进行表述,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同时,主体假设也明确了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一套财务报表应反映会计主体整体的财务状况。
会计主体整体的经营成果是通过一个会计主体与外界的交易而实现的,如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
这也是为什么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要消除内部交易造成的资产、负债、收益或者损失的虚增部分,从而准确地反映该会计核算主体在与外界经济环境进行的交易中取得的成果。
2、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会计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个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进行清算,它所持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的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
持续经营假设是整个权责发生制会计大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例如,资产的计量尺度有历史成本(购买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变现价值等多种形式。
在一份财务报表中究竟采用哪一种计量尺度,就与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这个前提有密切的关系。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拥有的资产是过去交易的结果,应按照历史成本而不是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同时,由于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用途加以使用,不会在近期出售,因此不能用变现价值来记录。
又如,由于企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的投资就不必在固定资产购买的当期作为一笔费用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而是可以资本化,在以后的经营期内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分期地、逐步地计入成本中,这也导致了“折旧”的概念和相关的会计处理。
在负债方面,由于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对他人的负债会按期偿还,因此,将企业的负债区分为流动负债(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并在财务报表上按照流动性以及到期时间来排列,这些会计信息就是有意义的。
持续经营假设的反面就是清算。
如果企业破产、被他人兼并或者与他人合并,企业必须进行清算。
此时,持续经营假设就不存在了,它导致原来的资产计价、债务清偿、收益确定、费用递延、折旧、摊销等一系列的会计方法都必须发生改变,财务报表也必须重新编制。
例如,在破产的前提下,企业要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负债不必再按照长期与短期分类排列,因为所有的债务都必须马上偿还。
资产也没有必要保持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分类,因为所有的资产都要立即变卖,用于偿还债务。
而且,既然资产是用来偿还债务,它就必须按照清算时能够变卖的价值来进行估价、记录,原先账面记录的价值——即资产的历史成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又如,在企业被他人收购或者兼并其他企业的前提下,为了合理确定购并价格,计算新企业股东的权益份额,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资产都要进行评估,按照当时的重置成本而不是账面成本(即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价,并编制新的资产负债表。
因此,改变“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描绘出完全不同的企业图像。
案例:可持续经营假设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规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企业应当对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估计。
如果已决定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或者已确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将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则不应再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
如果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产生重大怀疑时,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不确定因素。
如果会计报表不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则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此应当首先予以披露,并进一步披露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企业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