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
中医针灸学 月经不调
![中医针灸学 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077625fb87c24028905fc3b0.png)
正常月经:
– 书写:初潮、周期、经期、绝经; – 量、色、质
特殊月经:初潮、绝经、激经、暗经、闭经、倒 经
中医的认识
从脏腑言,月经为血,与肝(藏血)、脾(统 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三脏及女子胞关系 密切。
从经脉言,则与任(主胞胎)、冲(为血海)、 肾经、脾经、肝经关系密切。
从气血言,则气病(气滞、气逆、气陷、气虚)、 血病(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等均可导致 月经不调
辨证
月经先期
– 气虚:经期提前,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脉细弱。 – 血热:经期提前,经量多色红,质粘稠,口干,便秘,舌红苔
黄,脉滑数者,属实热;量少,色红,质粘,潮热盗汗,五心 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者,属虚热。
月经后期
– 血虚:经期推迟,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伴头晕耳鸣, 腰骶酸痛,舌淡苔薄,脉沉细。
– 关元/中极、三阴交: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 – 子宫、血海:调经经验穴
操作
– 关元/中极:向会阴部斜刺;或透向子宫穴;
辨证/随症加减
– 气虚加足三里、脾俞; – 实热加地机、蠡沟/行间; – 虚热加然谷、交信;
辨证/随症加减(续)
– 血虚:参“气虚” – 血寒:归来(灸)、命门(灸) – 肾虚:肾俞、太溪 – 肝郁:太冲、期门 – 月经过多加隐白,腰骶疼痛加肾俞、次髎。
连续3~5个月经周期。 其他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的因素:节食、宫内节育器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病因病机
经早(月经先期):气虚、血热; 经迟(月经后期):血虚、血寒; 经乱(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肾虚 。
生理上
病理上
临床表现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2e4e6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e.png)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概说】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的改变而言。
月经不调在临床上一般多表现有“经早”、“经迟”和“经乱”三种类型。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八、九天,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早”或“月经先期”;若月经周期每月推后八、九天,甚至四、五十天一潮,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迟”或“月经后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天,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经乱”或“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是由于机体受垂体前叶及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腔流血。
如垂体前叶或卵巢功能异常,就会产生月经不调。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肾、肝、脾三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的关系。
肾气充盈,则冲、任二脉调和,月经正常,如肾虚而致冲、任功能失调,或肝热不能藏血,脾虚不能生血,均可使月经的周期及经色、经量发生变化。
经早的发病机理有二:一是血热,平素阴虚阳盛,或肝郁化火,或冲任受热,迫使经血先期而下,血量增多;二是气虚,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以致脾虚气弱,统血无权,故月经先期来潮而量多。
经迟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机体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因而月经后期;如行经之时,过食寒凉生冷,冒雨涉水,寒邪侵袭,客于胞中,血为寒凝,经脉不畅,或因久病体弱冲任不足,血海不充,故月经来迟而涩少;或因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月经后期而量少。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或忿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故月经愆期;若平素肾气不足,或因房事不节,生育过多,冲任受损,以致肾气失守,闭藏失职,而致月经不能定期来潮。
【临床表现】经早: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
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粘稠,兼见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实热证。
月经量少色红,经质粘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
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夹有瘀块,经行不畅,或胸胁及乳房作胀,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苔薄白,脉弦数者为郁热证。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2a9b17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4.png)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针灸作为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理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针灸在治疗不同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一、针灸治疗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足三阳等。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子宫和卵巢的功能,调节月经周期和经血量,从而达到治疗月经不调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出现腹痛不适的情况。
中医认为痛经多与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有关。
针灸治疗痛经常用的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等。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舒缓子宫平滑肌的痉挛,改善经血流通,缓解痛经的症状。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情绪,减轻痛经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三、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如潮热、失眠、情绪波动等。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症多与阴虚火旺、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常用的穴位有太冲、神阙、足三阴等。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平衡女性体内的阴阳,调节内分泌,缓解更年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针灸治疗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长时间未能怀孕的情况。
中医认为不孕症多与气血不足、卵巢功能障碍等有关。
针灸治疗不孕症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曲池、足三阳等。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子宫和卵巢的血液循环,提高卵巢功能,促进排卵和受精,增加怀孕的机会。
五、针灸治疗盆腔炎盆腔炎是女性盆腔内器官感染引起的炎症,常常导致盆腔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针灸治疗盆腔炎常用的穴位有气海、关元、中极等。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盆腔内的血液循环,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缓解盆腔炎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总之,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妇科疾病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刺激适当的穴位,针灸可以调理女性的生理机能,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从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妇科疾病。
中医针灸学妇科治疗
![中医针灸学妇科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1cdb0c8af45b307e971978a.png)
➢ 选穴:取脊柱两侧 下腹部 带脉区 小腿内侧 关元及阳性 物反应处方法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7日为一 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精选ppt
7
穴位注射法
➢ 选穴: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血海 肝俞 足三里 关元 ➢ 方法: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0.5ml,每
精选ppt
9
病因病机
实 证 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 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
虚 证 多因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 血亏虚,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行经 后精血更虚。
精选ppt
10
辨证分型
实证 - 血瘀: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
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 或肝郁化火,热扰血海; 或久病阴亏,阴虚内热,热扰冲任; 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伤脾,因而统摄无权,冲
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 或肝气不疏,血为气滞;或肾气亏虚,失其封藏,冲任
失调,以致血海溢蓄失常,使月经先后无定期。
精选ppt
2
辩证分型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26
耳针法
➢ 选穴:内生殖器 内分泌 卵巢 肾 ➢ 方法:毫针刺,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每日
1次,每次留针30~6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 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皮肤针法:
➢ 选穴:腰骶 督脉 膀胱经 足三阴经 ➢ 方法:轻或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每次
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 气虚
➢ 虚热
➢ 实热
月经后期 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 寒实
针灸治疗课件妇儿科病证4.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课件妇儿科病证4.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13e8f5e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0.png)
针灸治疗的原则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选择相应的穴位和针 灸方法进行治疗。
整体观念
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状况,综合调理。
标本兼治
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注重调整患者的根本病 因,以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 能紊乱,导致激素分泌 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
期。
生殖系统疾病
心理压力
不良生活习惯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 囊卵巢综合症等,可引
起月经不调。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
能导致月经不调。
如过度节食、长期熬夜 等,也可能影响月经周
期。
02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的优势
疗程
每周1-2次,连续治疗3个 月经周期。
04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诊断明确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月经不调 的症状进行明确的诊断,确定病因和 病型。
患者沟通
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病情、体质、 生活习惯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 案。
排除禁忌症
确认患者没有针灸的禁忌症,如凝血 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 作用机制,包括对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有 助于进一步揭示针灸治疗的优 势和潜力。
03
02
标准化与规范化研 究
制定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标准 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提高针灸 治疗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通过 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确保 治疗效果的可重复性。
新版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2)
![新版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2)](https://img.taocdn.com/s3/m/d5444b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4.png)
周期。
THANKS
感谢观看
月经不调的原因
总结词
月经不调的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精 神心理因素等。
详细描述
内分泌失调是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多囊卵巢综合症 、高泌乳素血症等;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肌瘤等也会导致月经不调;精神心理因素如压力、焦 虑、抑郁等也会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
03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 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有 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2
月经不调的基本知识
月经不调的定义
总结词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 经量等发生异常改变的一种常见 妇科疾病。
详细描述
月经不调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长或短, 经期或长或短,经量或多或少, 甚至出现闭经、崩漏等症状。
治疗方法二:艾灸法
总结词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温通 经脉,散寒止痛,以治疗月经不调。
详细描述
艾灸法主要通过艾条或艾炷对特定穴 位进行温热刺激,如中极、子宫、命 门等穴,以调整子宫功能,缓解经期 疼痛、月经周期不规律等问题。
治疗方法三:拔罐法
总结词
通过拔罐对穴位产生负压作用,促进 气血流通,舒缓肌肉紧张,改善月经 不调。
月经不调的症状
总结词
月经不调的症状包括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痛经、闭经等。
详细描述
月经周期异常表现为周期过长或过短,或者完全没有规律;经期异常表现为经期过长或过短,或者经期提前或推 后;经量异常表现为经量过多或过少,甚至出现血块;痛经表现为下腹疼痛、坠胀等不适感;闭经表现为连续数 月无月经来潮。
05
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与效果
针灸治疗学—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学—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06cb1b889b89680203d825c4.png)
衡量月经是否正常的4个指标
• 周期:每个女人的周期都不尽相同,从21天到35天不等都 算正常,关键是是否准时。
• 血量:女性在月经期间失去的血量应该在85克之内,持续 3~7天。出血量最多的时候集中在前3天内(占总失血量 的90%)。
• 血块: • 月经不再来:
不来月经首先要排除怀孕的可能。如果不是怀孕,就要 检讨你的生活方式:旅行、压力、剧烈运动、减肥过度以 及气候变化等都会影响月经周期。分泌紊乱也会导致月经 周期的延长。另外,患有多囊性卵巢囊肿或者长期服用黄 体酮类口服避孕药也会使月经周期变长。
肝热型:舌红苔薄黄,经色紫红,质稠结块, 心烦急躁,口苦咽干,胸闷胁胀乳胀。
经期推迟的四种类型:
气滞型:舌淡苔薄,胸乳腹胀痛,经少色暗有结块, 挟瘀时,舌绛有瘀斑,经行下腹胀痛较甚。
虚寒型:舌淡苔白,经少色淡质清,溲清便稀, 腰酸乏力,经行下腹隐痛,喜用热敷。
血虚型:舌质淡,经少色淡,心悸少寐,面色萎黄, 头晕眼花,经行经后下腹隐痛,喜用手按。
针灸治疗学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月经量.月经的颜色等发生 异常改变的一种证状, 是妇科常见病证。
如月经周期每月提前8-9天甚至半月,连续2个周期以 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月经超前”。 月经周期延迟7天以上,甚至每隔40-50天一行,连续2 个周期以上而经期和经量在正常范围,称为“月经后 期”,又叫“经期延后”。
• 嗜烟酒
嗜好酒烟烟雾中的某些成分和酒精可以干扰与月经有关 的生理过程,引起月经不调。在吸烟和过量饮酒的女性中, 有25%~32%的人因月经不调而到医院诊治。每天吸烟1包 以上或饮高度白酒100毫克以上的女性中,月经不调者是 不吸烟喝酒妇女的3倍。故妇女应不吸烟,少饮酒。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bb637deefdc8d376ee32e3.png)
月经不调
⑴ 皮肤针:在腰椎至尾椎、下腹部任脉、脾 经、肝经和腹股研究沟方以法及和思下路肢足三阴经循行线轻轻叩 刺,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⑵ 耳针:取肝、脾、肾、子宫、皮质下、内 分泌。毫针中研度究刺成激果与,应留用针15~30分钟;也可用药 丸贴压法。
论文总结
.
02
闭经
.
月经不调
气活血、化瘀通经; 寒湿凝滞加命门、大椎温经散寒、
祛湿行滞。
.
其他疗法
⑴ 穴位注射:取肝俞、脾俞、肾俞、关 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2-3 穴,选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每穴 0.5-1ml。
⑵ 耳针: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 脾、胃、心、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 中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也可行埋针、 药丸贴压法。
.
03
痛经
.
月经不调
痛经又称“经行研腹究方痛法”和思,路是指经期或 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 女性较为多见。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研无究成明果显与应异用常者;后者 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
论文总结
.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 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因素有 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 脉及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 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 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 经脉失却濡养。
者为“血滞经闭”。
.
临床表现
主症:女子年逾16周岁尚未初潮或经行又复中断6个月以上。 气血虚弱:兼见头晕心悸,纳少肢倦,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舌淡,脉细。 肾气亏虚:兼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气滞血瘀:兼见心烦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刺痛。舌暗,脉弦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ed1649006bd97f192279e93f.png)
麻木治疗经验
有彦云“宁治十疼痛,不治一麻木”,可见麻木的治疗难度远远胜过疼痛的治疗难度。
麻和木又有不同,麻为如过电或如食花椒的感觉,木为肌肤感觉迟钝甚至消失,二者虽有不同,但又密切相关,麻为木之渐。
史老师临床最常使用的药物有:白芍、当归、僵蚕、山萸肉、白蒺藜、生黄芪、炙甘草、潼蒺藜、柴胡、鸡血藤、知母、全蝎粉、海风藤、丹参、三棱、忍冬藤、生地、生牡蛎、钩藤、青风藤、川芎。
血虚明显重用养血药白芍、当归;气虚明显重用补气药生黄芪、山萸肉、炙甘草;气滞明显重用理气药柴胡;阴虚明显重用生地、知母;血瘀明显重用活血药丹参、三棱、川芎;风邪明显重用熄风通络药僵蚕、全蝎粉、白蒺藜、潼蒺藜、钩藤、生牡蛎;一般均可加用通络药鸡血藤、海风藤、忍冬藤、青风藤。
病案举例
晏某,男,62岁。
初诊日期:2004年3月9日
左侧上下肢时有麻木疼痛3个月,活动后缓解,伴失眠,舌红,苔薄黄,CT诊断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证属阴血不足,经脉失养。
治以滋阴养血安神,方药:炙龟版30克,龙齿30克,石菖蒲6克,远志10克,熟地10克,络石藤30克,阿胶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石决明30克,钩藤15克,潼白蒺藜各15克,生蛋黄一个(温冲),7剂,每日一剂。
2004年3月18日复诊:左侧肢体麻木消失,睡眠明显好转,舌略红,苔薄黄润。
炙龟版30克,龙齿30克,石菖蒲4克,远志10克,熟地10克,络石藤30克,阿胶10克,白芍15克,石决明30克,潼白蒺藜各15克,三七粉3克,7剂,每日一剂。
2004年3月30日复诊:麻木无反复,睡眠恢复正常,继续上方7剂巩固。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https://img.taocdn.com/s3/m/a63b0d4ec281e53a5802ffbb.png)
操作
毫针常规刺。 实热、虚热只针不灸,气虚可加灸。
1.基本治疗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
治法 温经散寒,补血调经。取任脉及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归来 三阴交
配穴
血寒配关元、命门; 血虚配足三里—血海; 肾虚配肾俞—太溪; 气滞配太冲。
方义
气海为任脉穴,可和气血、调冲任; 归来为胃经穴,位近胞宫,具有调经活血的作用;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三脏,养血调 经,为治疗月经病的要穴。
肝、脾、肾三经交会,可健脾摄血、补肝益肾,为治疗妇科疾病 要穴的是:( E ) A.膻中 B.关元 C.期门 D.曲泉 E.三阴交
A.关元 三阴交 血海 太冲 B.关元 三阴交 血海 C.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太冲 D.气海 三阴交 归来 E.关元 三阴交
1.治疗月经先期选用( ) 2.治疗月经后期选用( ) 3.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选用 ()
【文献摘录】
1.《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妇女月使不调,三月 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 (即太溪穴也)。 2.《针灸资生经第七》:血海… …带脉,治月脉不调…… 3.《针灸大成妇人门》:月脉不调,气海、中极、带脉(一壮)、 肾俞、三阴交。
【练习题】
肝、脾、肾三经交会,可健脾摄血、补肝益肾,为治疗妇科疾病 要穴的是:( ) A.膻中 B.关元 C.期门 D.曲泉 E.三阴交
谢谢听讲
A.关元 三阴交 血海 太冲 B.关元 三阴交 血海 C.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太冲 D.气海 三阴交 归来 E.关元 三阴交
1.治疗月经先期选用( B ) 2.治疗月经后期选用( D ) 3.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选用 (E)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6131a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a.png)
月经不调的症状
总结词
月经不调的症状包括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等。
详细描述
月经周期异常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或者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经期异常 表现为经期持续时间过长或过短,或者在非经期出现少量出血;经量异常表现 为经血量过多或过少,或者出现血块等症状。
月经不调的原因
总结词
月经不调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压力等。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针灸疗法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现代 针灸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形成了更 为科学和规范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针灸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脏腑、 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 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详细描述
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如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生 殖系统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此外,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 习惯等也会导致月经不调。
03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针灸的历史与传承
针灸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传 播和应用。
05
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针灸治疗的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
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月 经不调的症状,如痛经、 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 多或过少等。
生殖内分泌调节
针灸能够调节生殖内分泌 轴的功能,促进卵巢、子 宫等生殖器官的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月经不调。
心理状态改善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 PPT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 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2fff0fad02de80d4d840c1.png)
03
痛经
月经不调
痛经又称“经行研腹究方痛法”和思,路是指经期或 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 女性较为多见。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研无究成明果显与应异用常者;后者 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
论文总结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 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因素有 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 脉及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 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 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 经脉失却濡养。
舌淡,脉细。 肾气亏虚:兼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气滞血瘀:兼见心烦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刺痛。舌暗,脉弦
涩。 寒湿凝滞:兼见形体肥胖,胸满痰多。苔腻,脉滑。
基本治疗
治疗
加减: 肝肾亏虚加肝俞、太溪补益肝肾、
调理冲任; 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脾俞、
足三里健脾养胃以化生气血; 气滞血瘀加太冲、期门、膈俞行
临床表现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疼痛剧烈, 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者为实; 疼痛绵绵,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者为虚者。 气滞血瘀:胀痛或刺痛为主,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 暗有块,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 寒凝血瘀:冷痛为主,得热则减,经量少,色暗,苔白,脉紧。 气血虚弱:腹痛下坠,经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肾气亏虚:绵绵作痛,腰酸,耳鸣,月经量少质稀。舌淡,脉 沉细。
病因:房劳多产、饮食伤脾、 感受寒邪、情志不畅等。
病位:胞宫,与冲、任二脉及 肝、脾、肾关系密床表现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针灸学-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e09bb8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4.png)
针灸学-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月经不调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本病的发生常与感受寒邪、饮食伤脾或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肝、脾关系密切。
月经先期多由热扰血海或虚热扰动冲任或气虚不能统血所致;月经后期多由寒凝血脉或血虚化源不足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多由肝郁扰动冲任或肾虚精血不足所致。
总之,脏腑功能失常,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即可出现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月经量多,色红或紫,质黏有块,兼心胸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为实热证;月经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淡质稀,神疲气短,舌淡,脉细弱者为气虚证。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连续2个周期以上。
月经量少,或有血块,小腹冷痛,舌暗或胖,苔薄白,脉沉紧为寒凝证;月经色淡质稀,面色少华,腹痛喜按,舌淡,苔薄,脉细者为血虚证。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胸胁作胀,喜太息,苔薄,脉弦为肝郁证;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为肾虚证月经不调的治法月经先期调理冲任,清热调经。
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月经后期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月经先后无定期调补肝肾,理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月经不调的处方月经先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配行间;虚热配太溪;气虚配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配隐白。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八脉隶于肝肾,故本穴是益肝肾、调冲任的要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三脏,养血调经,与关元皆为治疗月经病要穴;血海清热和血。
月经后期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凝配关元、命门;血虚配足三里、血海。
方义气海是任脉穴,具有益气温阳、散寒通经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三脏,养血调经,是治疗月经病的要穴;归来调和气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经不调的含义
中医妇科中月经不调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月经不 调,泛指一切月经病。狭义的月经不调仅仅指月经的周期、经 色、经量、经质出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但教材以月 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介绍,而经期的异常往往会 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临证时当全面分析。
所谓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1周以上者,又称经早;月经 后期指月经周期推迟1周以上者,又称经迟;连续2次以上月经 周期或先或后者,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
针灸治疗本病的时机
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连续5-7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 针。也有认为实证宜在经前7-10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虚证于行 经后1-2天即开始治疗,隔日1次。行经期间停针。连续治疗3-5个 月经周期。也有人主张在排卵前期针刺治疗,或将皮内针埋于所 选腹部任脉穴,改善迟发性排卵,治疗卵巢功能异常。行经期若 进行针刺治疗,应注意不用过强刺激,尤其是小腹及腰骶部穴位, 以免引起月经过多。
经验介绍
秦其兴用针刺归来治疗经迟,对各型经迟患者 均首选归来穴,针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处横刺 1.5-2寸,针用泻法,针感以放射到小腹及外 生殖器为佳。血寒者加温针灸,泻血海;血虚 加针补三阴交,针补血海;肝郁加针泻曲泉、 太冲穴。用本法治疗经迟,屡用屡效。
吴思平将180例月经不调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电针组。 两组选穴相同,均取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穴。电针 组通电20min,每2天1次,6次为1疗程。艾灸组将艾炷直 接置于穴位皮肤处,点燃施灸。以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 每隔3天1次,7次为1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天,月经期 暂停针灸。结果艾灸组98例,痊愈43例,显效30例,好转 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8%。而电计组共82例, 痊愈23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 68.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别非常显著(P< 0.005)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现 异常改变,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 无定期。
任脉有“妊养”、“担任”之意,主一身之阴。凡 精、血、津液都属任脉总司。月经不调
概述
1.正常月经
月经是指子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月 经即开始来潮,到50岁左右,即自行断绝。中间除妊娠及哺乳 外,通常每月来潮1次,正常周期为25-38天,青春期及绝经 期所出现的周期紊乱,若临床无多大痛苦者,不作病论。每次 持续3-7天,出血量以第二三天为最多,每次出血量约为50200ml。月经初来,色淡红,量不多,以后渐多,成红色或略 紫暗,到将净时又转淡红色,量渐减少。出血一般不凝结,无 血块。月经的期、量、色、质异于上述情况,即为月经不调。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足三阴经之交会,故为调理冲任 要穴;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血海——足太阴脾经腧穴,为脾血归聚之海,善于调理
血分,治血分病证,清泻血分之热 。
随症加减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 虚热证者,加太溪; 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者,加隐白; 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附注
针灸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
针灸对月经不调有 一定的效果或较好 的效果。取效程度 除与治疗恰当与否 有关外,还与原发 病性质有关。
应嘱患者注意经 期卫生,当 减轻体力劳动强 度。
小结
本篇所论的月经不调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要症状。
月经不调的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肾,病理有寒热虚实 之别,辨证根据月经情况及全身其他兼证。
月经先后不定期
治法: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肝俞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精血之室,元气之所,补肾 培元,通调冲任;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三阴经之交会穴, 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
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功。
随症加减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 分泌、肾、肝、脾。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 用耳穴贴压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 下腹部任脉、肾经、脾胃经, 下肢足三阴经。用梅花针叩刺, 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3)穴位注射法
选关元、三阴交、气海、血海、肝俞、脾俞、肾 俞。每次选2-3穴,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 液,每穴注入药液0.5毫升,隔日1次。
阳虚内寒
➢月经量少、色淡红
(3)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
肾虚
➢月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色淡 经行不畅
2.根据全身兼症综 合分析病机
(1)月经先期
气虚经早
神疲肢倦、心悸 气短、纳少便溏、 舌淡、脉细弱
虚热经早
两颧潮红、手足 心热、舌红苔少、 脉细数。
血热经早
面红口干、心胸 烦热、小便短黄、 大便干燥、舌红 苔黄、脉数
针灸治疗以选用任脉的腹部穴及足三阴经下肢穴为 主,针灸根据寒热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或配合 用灸,针灸治疗考虑时机问题则有助于提高疗效。
【思考题】
月经不调包括几种类型?它们的治法、 主方、方义及配穴如何?
谢 谢 聆 听
妇儿科病证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遗尿、疳证,小儿脑 性瘫痪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则、 处方配穴。
二.了解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症,带下病、不孕症、滞 产、缺乳、阴挺、惊风、积滞、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概念、 病因病机,熟悉其辨证分型、针灸治则、处方配穴。
(2)月经后期
外感寒邪
小腹冷痛、得热 则减、畏寒肢冷、 苔薄白、脉沉紧。
阳虚内寒
小腹隐隐作痛、喜热 喜按、舌淡苔白、脉 沉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
肾虚
胸胁乳房作胀、少腹 胀痛、时常叹息、嗳 气不舒、苔薄白、脉 弦
腰骶酸痛、头晕耳鸣、 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
1.基本治疗
经早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血海
病因病机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月经多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 肾气旺盛,肝脾调和,冲任脉盛, 则经血按时而下。
辨证分型
1.根据月经的期、 量、色、质辨寒热虚 实
(l)月经先期
气虚经早
虚热经早
血热经早
月经量多、色淡、 质稀。
月经量或少或多、 色红
量多、质稠
(2)月经后期
外感寒邪
➢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
复习妇人生理
冲脉起胞中,前行并行足少阴经上,受先天肾气资助, 其又与足阳明会与气街,受后天水谷精微供养,人身 先天之气与后天精气皆会于冲脉,故有“十二经之 海”、“血海”之称。
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肝藏血,脾统血,肾 藏精,精化血;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经迟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 穴为主。
主穴:气海 三阴交 归来
方义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灸可温经散 寒;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且与肝经、肾经交 会。可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 ;
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随症加减
寒实证者,加子宫; 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