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的动态存储管理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总结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总结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是一种常见的主存分配回收技术,它通过动态创建并分配大小不等的存储块来管理主存空间,以满足不同进程的需求。
这种管理方式在操作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主存分配回收进行总结,从原理、特点、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进行阐述。
一、原理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是基于分区的主存管理机制,它将主存空间划分为多个不等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被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
当系统收到一个新进程的请求时,它会根据需要的主存大小为进程分配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
当进程执行完毕,系统会回收该进程所占用的分区,使得该空间可以再次被分配给其他进程使用。
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中,主要有两种分配方式: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是从第一个满足大小要求的分区开始进行分配;而最佳适应算法是从所有满足大小要求的分区中选择最小的分区进行分配。
这两种分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但它们都是基于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二、特点1.灵活性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可以根据进程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和回收主存空间,提高了主存的利用率和效率。
进程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和释放主存空间,而无需预先分配固定大小的空间。
2.节省空间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主存中的碎片空间,减少了外部碎片的浪费。
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主存空间,提高了主存的利用率。
3.多样性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进程需求,能够根据进程的大小灵活地进行分区分配,满足了不同进程的需求。
三、优缺点1.优点(1)提高了主存的利用率和效率。
(2)灵活地分配和回收主存空间,满足不同进程的需求。
(3)节省了主存空间,减少了碎片的浪费。
2.缺点(1)会产生外部碎片,影响了分区空间的利用率。
(2)分配和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开销,影响了系统的性能。
四、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在操作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多道程序设计和实时系统中。
C语言动态存储管理的实现及常见问题分析
11 存储分配 函数 m l c . a o。其 函数原 型是 :o l vi d m lc us ndi i ) ao ( ni e t z 。作用 是在 内存 的动态存储 区 l g n se 中分配一块长度为 s e i 字节的连续 区域。函数 的返 回值 z 为该区域的首地址 , 如果不能满足 申请 ( 例如 内存不足 ) 就返回空指针 N L 。参数 s e UL i 是一个无 符号整数 。例 z
如 :c ca ) ao (0 ) 表示 分配 10个 字节的 p =(hr m l c 10 , l 0
的存储空 间的大小重新 分配为 s e 字节的连续 区域 。 i个 z 参数 s e表示 现在 需要 的存 储块 大小 。在 调 用 r l c i z e l ao 时, 指针变量 P的值必须是 调用 clc m le函数 时 a o 或 ao l l
返 回的值 。r l c e l 在无法满足新要求时返 回 N L , ao U L 同时
内存空 间, 并强制转换为字符数组类 型 , 函数 的返 回值为
也保持 P所指 的存储 块的 内容不变 。如果 能够满 足要
收稿 日期 :07一o 20 5—1 7
作者简 介 : 毕喜彦( 9 1一) , 17 男 河南南 阳人 , 州铁 路职业技 术学院信息工程 系讲 师。 郑
是求 s t u的结构长度。因此该语句的含义是 : s 按 t u的长 度分配 2块连续区域 , 并强制 转换 为 s t u类型 , 然后把其 首地址赋予指针变量 p。 s
要存储 的情况 , 此时就不能采 用静态存 储。为此 , c语言 中引入 了动态存储 管理 机制 , 以满 足应 用需要。动态存 储管理在程序 执行的过 程 中动 态地分 配或 回收存储 空 间。这种方式不需要预先分 配存 储空 间, 而是 由系统根 据程序的需要即时分配 。本文讨论 了 c语言动态存储管 理的实现方法 , 并结合实例对 动态存储管理 中的常见错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及动态分区算法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及动态分区算法一、动态分区概述在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实际的应用中,程序的内存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一种灵活的内存管理方式来满足不同程序的内存需求。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它可以根据程序的需求,灵活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是一种高效的内存管理方式。
二、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动态分区管理方式是指将内存划分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分区,每个分区都可以被分配给进程使用,当进程终止时,分区将被回收。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通常通过动态分区算法来实现,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态分区算法。
三、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最简单和最直观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空闲分区链表中按照位置区域顺序查找第一个能够满足进程大小需求的空闲分区,并将其分配给进程。
首次适应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分区利用率较高,但缺点是会产生大量的不连续碎片。
四、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在空闲分区链表中查找满足进程大小需求的最小空闲分区,并将其分配给进程。
最佳适应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外部碎片,缺点是查找适合的空闲分区会花费较长的时间。
五、最坏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是在空闲分区链表中查找满足进程大小需求的最大空闲分区,并将其分配给进程。
最坏适应算法的优点是能够产生较小的碎片,但缺点是会导致剩余分区较多,影响分区利用率。
六、动态分区管理方式的优缺点动态分区管理方式相比于静态分区管理方式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灵活地满足不同程序的内存需求,可以动态地合并和分割分区,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等。
但是动态分区管理方式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会产生碎片,分配和回收内存的开销较大等。
七、结语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及其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合理选择动态分区算法,可以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改善系统性能。
也需要注意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可能产生的碎片问题,可以通过内存紧缩等手段来解决。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及动态分区算法八、碎片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动态分区管理方式中,经常会出现碎片问题,包括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
数据结构46:边界标识法管理动态内存
数据结构46:边界标识法管理动态内存本节介绍⼀种解决系统中内存碎⽚过多⽽⽆法使⽤的⽅法——边界标识法。
在使⽤边界标识法的系统管理内存时,可利⽤空间表中的结点的构成如图 1:图 1 结构构成每个结点中包含 3 个区域,head 域、foot 域和 space 域:space 域表⽰为该内存块的⼤⼩,它的⼤⼩通过 head 域中的 size 值表⽰。
head 域中包含有 4 部分:llink 和 rlink 分别表⽰指向当前内存块结点的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
tag 值⽤于标记当前内存块的状态,是占⽤块(⽤ 1 表⽰)还是空闲块(⽤ 0 表⽰)。
size ⽤于记录该内存块的存储⼤⼩。
foot 域中包含有 2 部分:uplink 是指针域,⽤于指向内存块本⾝,通过 uplink 就可以获取该内存块所在内存的⾸地址。
tag同 head 域中的 tag 相同,都是记录内存块状态的。
注意:head 域和 foot 域在本节中都假设只占⽤当前存储块的 1 个存储单位的空间,对于该结点整个存储空间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在可利⽤空间表中,知道下⼀个结点的⾸地址,该值减 1 就可以找到当前结点的 foot 域。
使⽤边界标识法的可利⽤空间表本⾝是双向循环链表,每个内存块结点都有指向前驱和后继结点的指针域。
所以,边界标识法管理的内存块结点的代码表⽰为:typedef struct WORD{union {struct WORD *llink; //指向直接前驱struct WORD *uplink; //指向结点本⾝};int tag; //标记域,0表⽰为空闲块;1表⽰为占⽤块int size; //记录内存块的存储⼤⼩struct WORD *rlink; //指向直接后继OtherType other; //内存块可能包含的其它的部分}WORD, head, foot, *Space;通过以上介绍的结点结构构建的可利⽤空间表中,任何⼀个结点都可以作为该链表的头结点(⽤ pav 表⽰头结点),当头结点为 NULL 时,即可利⽤空间表为空,⽆法继续分配空间。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工作原理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工作原理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DRAM)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内存类型。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设备中,如个人电脑、服务器、手机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DRAM的工作原理。
一、DRAM概述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用于储存和读取数据。
与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相比,DRAM具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和较低的成本,但速度较慢。
DRAM将数据存储在电容中,需要周期性地刷新电容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二、DRAM的结构DRAM由一个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由一个电容和一个访问晶体管组成。
电容负责存储数据,而访问晶体管控制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三、DRAM的工作原理1. 读取数据当计算机需要读取DRAM中的数据时,首先会向DRAM的地址线发送目标存储单元的地址。
DRAM控制器根据地址找到对应的存储单元,并打开该单元的访问晶体管。
访问晶体管的打开允许电荷从电容中流出,并通过传感放大器读取电荷大小。
2. 写入数据当计算机需要向DRAM中写入数据时,同样需要发送目标存储单元的地址。
DRAM控制器根据地址找到对应的存储单元,并根据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向电容中写入相应的电荷。
若电荷大小为0,则表示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为0;若电荷大小大于0,则表示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为1。
3. 刷新操作由于DRAM使用电容储存数据,电容中的电荷会逐渐泄漏。
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DRAM需要周期性地刷新电容。
刷新操作通过发送特定指令给DRAM控制器来完成,它会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刷新所有的存储单元电容,恢复数据的准确性。
四、DRAM的工作原理优势与劣势1. 优势(1)高存储密度:相比于SRAM,DRAM的存储密度更高,可以容纳更多的数据。
(2)低成本:DRAM的制造成本较低,适用于大容量的内存需求。
(3)可扩展性:可以在存储容量和性能之间做出权衡,满足不同需求。
(存储管理)存储管理的四大基本功能
(存储管理)存储管理的四⼤基本功能
存储管理的四⼤基本功能
1、内存分配与回收
当有作业进⼊系统时,存储管理模块就会根据当前内存情况来分配内存给它;当作业完成后,就会回收作业占⽤的内存,将这部分内存设置为可分配状态。
分配⽅式主要有两种:
静态分配:作业在运⾏之前,已经明确所需内存的⼤⼩,并且⼀次性分配;作业在运⾏的时候,不可以重新申请或移动内存。
动态分配:作业在运⾏期间,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申请内存。
⽐静态分配灵活,并且能够提⾼内存的利⽤率,避免因静态分配导致不必要的信息加载到内存中。
2、地址重定位
实现程序的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转换,并根据物理地址重定位到物理空间。
程序中,基本都是⽤符号名来访问存储单元的。
⽽符号名存储的是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可以转化为物理地址,最后可以通过物理地址直接定位存储单元。
其中重定位⼀共有两种⽅式:
3、存储保护
存储保护是为了防⽌程序越界访问、破坏其他程序或系统的存储区。
较为普遍的存储保护⽅法是:硬件的界限存储器保护法,并且还分为两种实现⽅法。
4、虚拟存储
程序的局部性分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某条指令被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再次执⾏。
空间局部性:⼀旦程序访问某个存储单元的数据,那么不久的将来,这个存储单元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可能会被访问。
由于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很多数据没有必要全部加载到内存。
因此就将那些不必要的数据暂存在外存中,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调⼊到内存中。
这部分外存就充当虚拟内存,也叫虚拟存储。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一、实验目的深入了解采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具体包括: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设计思路整体思路: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成一个大的空闲区。
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
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采用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
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
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并把该空闲区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
存储管理的基本模式
存储管理的基本模式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和外部存储器。
存储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固定分区固定分区是一种简单的存储管理方式,它将内存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进程或任务。
每个进程只能在自己的区域中运行,不能访问其他区域的内存。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程的自由度,但由于实现简单,在一些简单系统中仍然被采用。
优点:实现简单,安全可靠。
缺点:分区数量固定,造成内存浪费,且不利于大内存程序的运行。
适用场景:适用于内存较小、任务数量固定的系统。
2. 动态分区动态分区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存储管理方式,它根据进程或任务的实际需要,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存资源,提高内存利用率。
优点:内存利用率高,适用于大内存程序。
缺点:实现相对复杂,需要操作系统进行更多的管理操作。
适用场景:适用于内存较大、任务数量不确定的系统。
3. 页式管理页式管理是一种将内存分为若干个页(page)的存储管理方式。
每个页的大小固定,可以存放一个进程或任务的一部分。
页式管理通过将程序分割成多个页面,实现了内存的离散分配。
优点:内存利用率高,可以实现多道程序运行。
缺点:实现相对复杂,需要处理页面置换和缺页等问题。
适用场景:适用于内存较大、任务数量不确定的系统。
4. 段式管理段式管理将内存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每个段的大小不固定,可以存放一个进程或任务的一部分。
段式管理通过将程序分割成多个段,实现了内存的逻辑分段。
优点:便于多道程序运行,可以实现分段保护和分段共享。
缺点:实现相对复杂,需要处理段之间的地址映射和保护等问题。
适用场景:适用于内存较大、任务数量不确定的系统。
5. 段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结合了页式管理和段式管理的优点,将内存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又包含若干个页。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内存的逻辑分段和离散分配,同时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和多道程序运行能力。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PPT文档演模板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栈式存储管理
一、允许过程(函数)递归调用的数据存储管理 1、语言特点
允许过程(函数)的递归调用,但不允许定义嵌套的过 程(函数),也不许使用可变数组。如C语言。 2、栈式存储分配: 每进入一个过程,就有相应的数据区建立在栈顶。当程 序开始运行前,用于建造数据区的栈是空栈。当开始进入 主程序执行语句前,便在栈中建立全局变量和主程序数据 区。在主程序中若有调用过程的语句时,便在栈顶累筑该 过程的活动记录。在进入过程后执行过程的可执行语句前 再把局部数组累筑于栈顶,若还有调用过程的语句就重复 上述过程。
PPT文档演模板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注:
(1)直系外层是指从0层开始直到当前过程,即当前 过程的所有直系祖先;
(2)可将本过程display表放在其活动记录中的形式单 元之上
(3)也可将全局display地址存储在本过程的活动记录 中(在返回地址之上)。
(4)因为当前过程的层数是确定的,所以它的 display表也是确定的。
X:=2[TOP];Jmp 0[X]
注:若是过程调用,则不必回送结果,其他相同。
PPT文档演模板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二、嵌套过程语言的栈式存储管理
1、语言特点
既允许过程嵌套,也允许过程递归调用。
2、存储管理方式
1)根据嵌套过程语言的规定,由变量的最小作用域 原则,一个过程可以引用包围它的任意外层过程 所定义的变量和数组。所以,运行时过程必须知 道它所有直系外层过程的最新活动记录的地址。
2)由于允许递归,过程活动记录的位置是动态变化 的。因此,每个活动记录中必须设法记住直系外 层的最新活动记录的位置,以处理递归。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对计算机系统的内存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回收。
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一种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动态分区的算法。
当新的作业请求空间时,系统会根据作业的大小来分配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使得作业可以存储在其中。
当作业执行完毕后,该分区又可以被回收,用于存储新的作业。
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始分配:当系统启动时,将整个内存空间划分为一个初始分区,该分区可以容纳整个作业。
这个分区是一个连续的内存块,其大小与初始内存大小相同。
2.漏洞表管理:系统会维护一个漏洞表,用于记录所有的可用分区的大小和位置。
当一个分区被占用时,会从漏洞表中删除该分区,并将剩余的空间标记为可用。
3.分区分配:当一个作业请求空间时,系统会根据作业的大小,在漏洞表中查找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
通常有以下几种分配策略:- 首次适应(First Fit): 从漏洞表中找到第一个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
这种策略简单快速,但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的产生。
- 最佳适应(Best Fit): 从漏洞表中找到最小的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
这种策略可以尽量减少内存碎片,但是分配速度相对较慢。
- 最差适应(Worst Fit): 从漏洞表中找到最大的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
这种策略可以尽量减少内存碎片,但是分配速度相对较慢。
4.分区回收:当一个作业执行完毕后,系统会将该分区标记为可用,并更新漏洞表。
如果相邻的可用分区也是可合并的,系统会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分区。
总结来说,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一种对计算机系统内存进行有效分配和回收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分配策略和回收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内存资源,提高系统性能。
然而,如何处理内存碎片问题以及选择合适的分配策略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单片机动态内存管理的方法
单片机动态内存管理的方法单片机(Microcontroller)的动态内存管理通常涉及到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和释放内存。
在单片机环境中,这通常比在更复杂的操作系统中更为复杂,因为你需要直接处理硬件级别的内存管理。
下面是一些在单片机环境中进行动态内存管理的基本方法:
1.使用栈(Stack):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非常适合用于动态内存管理。
你可以使用一个栈来保存需要动态分配的内存块。
当需要释放内存时,只需将内存块推回到栈中即可。
2.内存池(Memory Pool):内存池是一种预先分配一大块内存,并从中动态分配小块内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内存碎片,提高内存利用率。
你可以在单片机程序开始运行时,预先分配一个大的内存块,然后从中动态分配和释放小块内存。
3.链表(Linked List):链表是一种动态数据结构,可以在运行时添加和删除节点。
你可以使用链表来管理动态内存。
当需要分配内存时,可以在链表中添加一个新的节点。
当需要释放内存时,可以从链表中删除一个节点。
4.使用高级语言特性:一些高级语言(如C++)提供了更高级的内存管理特性,如智能指针和垃圾回收器。
这些特性可以帮助你更方便地进行动态内存管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性可能无法在所有单片机环境中都得到支持。
在选择动态内存管理方法时,你需要考虑你的具体需求,例如你需要管理的内存大小,你的程序是否需要长时间运行,以及你的单片机环境是否支持高级语言特性等因素。
简述存储管理的五大功能
简述存储管理的五大功能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对计算机的存储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优化。
存储管理的五大功能包括内存分配与回收、内存保护、内存扩充、虚拟内存和文件管理。
一、内存分配与回收内存分配与回收是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
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是有限的资源,需要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动态分配内存空间。
当一个进程结束或者释放了内存空间,系统需要将这部分空间回收,以便其他进程使用。
内存分配与回收的目标是高效利用内存资源,避免内存碎片化,提高系统的性能。
二、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指通过硬件和软件手段保护系统的内存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
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被划分为多个区域,不同的进程或用户只能访问自己被分配的内存空间,不能越界访问其他区域。
内存保护的目标是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恶意程序对内存进行破坏。
三、内存扩充内存扩充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扩大计算机系统的内存容量。
在传统的计算机系统中,内存的容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程序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道程序设计、虚拟内存等技术手段来扩大内存的容量,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四、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将物理内存和磁盘空间结合起来使用的技术。
它可以将暂时不被使用的部分数据或程序从内存中转移到磁盘上,以释放内存空间,让更多的程序能够运行。
虚拟内存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用内存空间,并且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五、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进行管理和组织。
文件是计算机系统中存储数据的重要方式,它们被组织成一种层次结构,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存储、访问和管理。
文件管理的功能包括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删除等操作,以及文件的共享、保护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存储管理的五大功能包括内存分配与回收、内存保护、内存扩充、虚拟内存和文件管理。
这些功能的合理实现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今后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中,存储管理的优化将继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C语言内存管理堆栈和静态存储区
C语言内存管理堆栈和静态存储区C语言内存管理:堆、栈和静态存储区C语言作为一种高效而强大的编程语言,其内存管理是程序员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C语言中的内存管理中的堆、栈以及静态存储区。
一、堆堆是C语言中用于动态内存分配的一块内存区域。
在程序运行时,可以通过函数malloc()和calloc()来申请堆空间,通过函数free()来释放堆空间。
堆的特点:1. 大小可变:堆中的内存空间大小可以在程序运行时进行动态调整。
2. 生命周期自由控制:通过malloc()或calloc()分配的堆空间,在不再使用后,需要程序员手动调用free()函数进行释放。
堆的使用场景:1. 动态数组:当程序无法预先知道数组大小时,可以使用堆来动态申请空间。
2. 链表:链表结构通常需要通过堆来进行动态内存分配。
二、栈栈是C语言中用于函数调用和局部变量存储的一块内存区域。
在函数调用过程中,栈会记录函数的调用顺序、调用参数以及局部变量等。
栈的特点:1. 后进先出: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函数调用时会依次将函数入栈,并在函数返回时依次出栈。
2. 自动管理:栈内存的分配和释放是由编译器自动完成的,程序员无需手动管理。
栈的使用场景:1. 函数调用:栈用于管理函数的调用顺序以及函数内部的局部变量。
2. 递归:递归函数的调用过程涉及到栈的递归压栈和递归出栈。
三、静态存储区静态存储区是C语言中使用static关键字声明的变量所存储的内存区域。
在程序运行期间,静态变量在内存中的位置始终不变,且仅在程序结束时才会释放。
静态存储区的特点:1. 生命周期长:静态变量在程序运行期间都存在,不依赖于函数的调用和返回。
2. 全局可访问:静态变量可以在整个程序中被访问,不受函数作用域的限制。
静态存储区的使用场景:1. 全局变量:使用static关键字声明的全局变量存储在静态存储区中,可以在整个程序中被访问。
2. 共享数据:多个函数之间需要共享的数据可以使用静态变量来实现。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介绍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
本文将详细探讨存储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动态分区分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是指根据进程的内存需求,在内存中动态地创建分区,并将进程加载到相应的分区中。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1. 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最简单、最直观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它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搜索,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进程需求的分区即可。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记录内存中每个空闲分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遍历空闲分区表,找到第一个大小能满足进程需求的分区。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将进程加载到该分区,并更新空闲分区表。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提示内存不足。
首次适应算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但可能会导致碎片问题。
2. 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指选择与进程需求最接近的、且大小大于等于进程需求的分区。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遍历空闲分区表,找到满足进程需求的最小分区。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将进程加载到该分区,并更新空闲分区表。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提示内存不足。
最佳适应算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碎片问题,但执行效率较低。
3. 最差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是指选择与进程需求最接近的、且大小大于等于进程需求的最大分区。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遍历空闲分区表,找到满足进程需求的最大分区。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将进程加载到该分区,并更新空闲分区表。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提示内存不足。
最差适应算法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内存碎片,但执行效率相对较低。
4. 快速适应算法快速适应算法是一种基于空闲分区表大小的快速搜索算法。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根据进程需求的大小,在空闲分区表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区。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管理计算机内存的分配、回收、保护和共享,以实现合理利用和高效运行计算机系统。
本文将介绍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内存管理方式、内存分配算法、内存回收和保护机制,以及内存共享和虚拟存储等概念。
首先,我们来讨论存储管理的基本方式。
根据存储器的物理结构和使用方式,常见的存储管理方式包括单道批处理、多道批处理和分时操作系统。
单道批处理是指一次只能执行一道作业,作业在内存中连续存储并占据整个内存空间。
多道批处理则是在内存中同时存放多个作业,利用分区技术划分内存空间,并通过作业调度算法动态地选择和分配内存。
分时操作系统则是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内运行一个作业,从而实现多个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资源。
其次,内存分配算法是存储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包括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差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是从内存起始位置开始,找到第一个满足大小需求的空闲分区。
最佳适应算法是选择最小且大于大小需求的空闲分区。
最差适应算法则是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来满足需求。
这些算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算法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
内存回收机制是内存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用于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
常见的内存回收机制包括手动回收、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等。
手动回收是由程序员显式地进行内存释放,但容易引发内存泄漏和访问未分配内存的错误。
引用计数是通过将内存对象与计数器关联,统计对象的引用次数,并在引用次数减少到零时立即回收内存。
垃圾回收则是通过垃圾回收器自动追踪和识别不再使用的内存对象,并进行回收。
内存保护机制是为了保护不同作业或程序之间的内存空间,防止相互干扰和越界访问。
常见的内存保护机制包括地址重定位、边界寄存器和段式存储等。
地址重定位是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过程,通过使用基地址寄存器和界限寄存器来实现。
边界寄存器则用于存储程序的界限地址,以限制程序的访问范围。
某操作系统采用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
某操作系统采用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策略。
它通过将内存分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分区,以适应不同程序和数据的内存需求。
每个分区可以被动态地分配给不同的进程,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内存利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的原理、优点和缺点,以及它在实际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的原理是将可用的内存划分为不同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被分配给一个进程来使用。
当一个进程需要内存时,操作系统将会分配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给该进程。
而当进程不再需要内存时,操作系统将会将该分区释放,以便其他进程可以使用它。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存碎片的问题,提高内存利用率。
与静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相比,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高效的内存利用: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可以根据不同进程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内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内存利用率。
2.灵活性: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允许内存的分配和释放是动态的,进程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申请或释放内存空间,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3.适应性强: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可以根据不同进程的需求,动态地调整内存分区大小,以适应不同程序和数据的内存需求。
然而,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内存碎片:由于内存分配和释放是动态的,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的问题。
即使内存总量足够,但是由于内存空间的不连续分配,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碎片化内存空间无法利用。
2.空间浪费:分配给一个进程的分区大小通常会略大于进程的实际需要,以避免分配不足的情况。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内存空间的浪费。
3.分配算法复杂: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需要设计合适的分配算法来选择合适的分区来满足进程的需求。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分配算法的复杂性。
在实际操作系统中,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
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的虚拟内存管理策略中的分页文件功能就是基于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方法实现的。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一(题目: 存储管理---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二(任务: 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
三(思想: 对任务进行构思和设想。
(1) 首次适应算法: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巡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 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区间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返回。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高址部分的大空闲区。
这给为以后到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2)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
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 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3) 最佳适应算法是将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
为了加速寻找,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照某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
这样,第一次找到的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必然是最佳的。
(4) 内存回收:将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的状态改为空闲状态,删除其作业名,设置为空。
并判断该空闲块是否与其他空闲块相连,若释放的内存空间与空闲块相连时,则合并为同一个空闲块,同时修改分区大小及起始地址。
四(目的: 在构思中提出要达到的目的。
(1) 按照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得到(2) 按照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3) 按照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4) 在作业完成时,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使其能够再次被利用五(方案: 对构思的细化,提出粗略的方案。
内存管理的五种方式
内存管理的五种方式
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资源,以确保系统能够高效地运行。
在内存管理中,有五种常见的方式,它们分别是静态分配、动态分配、分页、分段和虚拟内存。
静态分配是最简单的内存管理方式之一,它是在程序编译时就将内存分配好。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但缺点是浪费内存资源,因为程序在运行时可能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内存。
动态分配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内存管理方式,它是在程序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地分配内存。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内存资源,但缺点是需要更多的计算和管理工作。
分页是一种将内存分成固定大小的块的方式,每个块称为一页。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内存资源,但缺点是需要更多的管理工作。
分段是一种将内存分成不同大小的块的方式,每个块称为一个段。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大小的程序,但缺点是需要更多的管理工作。
虚拟内存是一种将硬盘空间作为内存扩展的方式,它可以让程序使用比实际内存更多的内存。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型程序,但缺点是需要更多的计算和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不同的内存管理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程序存储原理
程序存储原理程序存储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程序存储原理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程序的存储方式和原理,包括程序的加载、执行和存储管理等方面。
了解程序存储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化程序性能都非常重要。
程序存储的基本原理是将程序加载到内存中,并通过指令集对程序进行执行。
在计算机系统中,程序存储主要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存储两种方式。
静态存储是指程序在编译时就确定了存储位置,并在程序运行期间不会改变;而动态存储则是指程序在运行期间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存储空间。
在程序加载的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会将程序从外部存储(如硬盘、固态硬盘等)加载到内存中,然后通过指令集对程序进行执行。
程序加载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直接加载、动态加载和动态链接等。
不同的加载方式会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内存的占用情况。
程序的执行是通过指令集来实现的,指令集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组指令集合,用于控制计算机的各种操作。
程序的执行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会按照指令集中的指令逐条执行程序中的指令,从而完成程序的功能。
指令集的设计和优化对程序的执行效率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程序存储管理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对程序存储空间的管理和优化。
在计算机系统中,程序存储管理主要包括内存管理、虚拟存储和页面置换等方面。
内存管理是指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释放,虚拟存储是指通过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扩展内存空间,页面置换是指在内存空间不足时将部分页面换出到外部存储设备中。
总的来说,程序存储原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了解程序存储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化程序性能都非常重要。
通过对程序存储原理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优化程序的性能,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存的动态存储管理一、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实现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与回收。
具体内容包括:首先确定主存空间分配表;然后采用最先适应算法完成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最后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二、实验原理模拟存储管理中内存空间的管理和分配内存空间的管理分为固定分区管理方式,可变分区管理方式,页式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
题目:模拟内存分配与回收三、实验步骤(或过程)在Microsoft Visual C++ 6.0环境下运行1.设计一个空闲分区表,空闲分区表通过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分区低端的空间。
2.设计一个内存分区表,可用链表管理,用以表示当前以内存使用情况。
3.设计一个进程申请队列以及进程完成后的释放顺序,实现主存的分配和回收。
4.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把空闲分区的变化情况以及各进程的申请、释放情况以及各进程的申请、释放情况以图形方式显示、打印出来。
最佳适应算法:该算法总是把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区分配给作业。
检查空闲区说明表是否有满足作业要求的空闲区,也分为三种情况:大于,等于,小于。
若检查到有“等于”的情况,就可以直接分配,若没有,则继续检查是否有“大于”的情况代码实现如下:#include <stdio.h>#include <malloc.h>#include <stdlib.h>#define n 64 //定义内存的大小int a[n],count=0;//数组a用来保存内存使用状况1为已分配0为未分配,count用来记name 数组中元素个数char name[n];//已分配内存的名称(字符类型)typedef struct linknode{char pid;int start;int length;struct linknode *left,*right;}de_node; //进程节点结构体定义//head1表示未分配内存队列头指针,head2便是已分配进程队列头指针de_node *head1,*head2=NULL;struct linknode* creat()//创建一个进程节点{int len,flag1=1;//用于表示进程是否可以创建char id;struct linknode* p;p = (de_node *)malloc(sizeof(de_node));//试图在系统内存中开辟空间创建一个进程if (p==NULL) //p为空,说明系统没有可用内存用于创建此模拟进程{ printf("系统没有足够的内存可供使用!\n");//输出return(NULL);//返回空指针}printf("请输入进程id(字符类型)和长度:");//为进程输入id和分配的长度scanf("%c %d",&id,&len);fflush(stdin);//清除输入缓存if((id>='a'&&id<='z'||id>='A'&&id<='Z')&&(len>0)){for(int i=0;i<count;i++)//判断输入的进程名,如果已使用,返回空指针,并释放p指针if(name[i]==id){printf("此名称进程已存在!!");flag1=0;//标志位为0,表示下面对p指向内容不做修改free(p);return NULL;}if(len==0) {//如果输入要分配的进程长度为0,释放p,返回空指针printf("输入长度为0!\n");free(p);return(NULL);}if(flag1){//标志位1,可以对p指向内容进行修改p->pid=id; //idp->start=0; //初始开始内存位置,在以后会修改p->length=len;//长度p->left=NULL;//左指针p->right=NULL;//右指针name[count++]=id;//将id存入数组,count自加return(p);}//返回创建的进程的地址}else {printf("输入进程格式有误\n");free(p);return (NULL);}}//分配内存空间void distribute(de_node *p){ de_node *q=head1,*temp;int flag=0;do{//do_while循法//判断当前指向的内存空间的长度是否满足p所申请的长度,大于就分配if(q->length>=p->length) {p->start=q->start;//把进程的内存开始地址指向内存的可用开始地址处q->start+=p->length;//可用地址起始改变q->length-=p->length;//可用内存长度修改for(int i=p->start;i<p->start+p->length;i++)//将已分配的内存空间全部置1 a[i]=1;flag=1;//表示内存可分配//队列不止一个进程,第一个满足条件,并且刚好分配完,修改指针指向if(q->length==0&&q->right!=q){ if(q==head1)//如果第一个满足,修改头指针指向head1=q->right;q->left->right=q->right;q->right->left=q->left;free(q);//把这个已分配完的空间指针释放}}if(flag==1)//已做完处理直接跳出循环break;if(flag==0)//当前指向的内存不满足,指向下一个,继续判断是否满足q=q->right;}while(q!=head1);//搜索一遍可用内存序列if(flag==0){//没有可用的内存printf("没有满足的内存!\n");count--;//由于创建时加1,但在分配内存时失败,把1又减掉free(p);//把这个未分配到内存的进程释放}if(flag==1){//表示上面已分配好内存,并已修改内存链表,下面修改已分配内存的进程队列temp=head2;//把已分配内存的进程队列赋值给临时指针if(temp==NULL)//如果还还没有存在的任何的进程,说明当前是第一个{ head2=p;//让头指针指向第一个进程p->left=p;//双向队列第一个左右指针都指向自己p->right=p;//双向队列第一个左右指针都指向自己}else if(temp!=NULL){//已存在队列,把当前直接链到第一个,与上面的区别是指针指向head2=p;//让头指针指向p指向的进程p->left=temp->left;//p进程左边为原来第一个的左边p->right=temp;//p进程右边指向第一个temp->left->right=p;//原来第一个的左边为ptemp->left=p;//原来第一个的左边的进程为p}}}//对进程的回收void reclaim(){ char id;int flag=0;de_node *q=head2,*p=head1;if(head2==NULL)//表示当前没有进程{ printf("已没有进程!\n");}else {//已分配内存队列如果不为空printf("输入要回收的进程id:");//输入要回收进程的idscanf("%c",&id);fflush(stdin);for(int i=0;i<count;i++)//双重循环把要回收的进程找出来,并把记录的id去掉if(name[i]==id){//判断当前的进程是否满足要求for(int j=i;j<count;j++)name[j]=name[j+1];//向前覆盖name[j+1]=NULL;//置空count--;//减一}//判断是否总共只有一个进程且是够刚好也满足条件if(q->pid==id&&q->right==q&&head2==q){ head2=NULL;//把已分配队列直接置空flag=1;//表示找到满足条件的进程}if(flag==0){//上面的都没找到do{if(q->pid==id){//如果找到if(q==head2)head2=q->right;q->left->right=q->right;//修改指针指向q->right->left=q->left;flag=1;break;}else q=q->right;}while(q!=head2);}//如果找到或是遍历一遍结束if(flag==0) printf("没有此进程号!!!\n");//没有找到满足的进程if(flag==1){//表示找到了for(int i=q->start;i<q->start+q->length;i++)//释放占有的内存a[i]=0;//接下来修改可用内存的队列,while(q->start>p->start&&p->right!=head1){//从第一个开始找到回收回来的内存开始地址大的那个队列p=p->right;}if(p==head1)//表示比第一个的开始还小,那么就要修改头地址head1=q;//其他情况不用修改头地址,只需找到应该的位置,把此进程插进去q->left=p->left;//修改指针的指向q->right=p;p->left->right=q;p->left=q;if(q->start+q->length==p->start)//可以与后面合并的情况{ q->length+=p->length;//修改指针的指向p->right->left=q;q->right=p->right;free(p);}if(q->left->start+q->left->length==q->start)//可以与前面合并的情况{ q->left->length+=q->length;//修改指针的指向q->left->right=q->right;q->right->left=q->left;free(q);}}}}//打印输出void print(){ de_node *q=head2,*p=head1;if(count==0)printf("没有进程占有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