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要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司法解释的衔接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背景及内容问:《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第一,制定《办法》是贯彻执行新“两高”司法解释的迫切需要。
2016年12月,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解释》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了实体性规定,对公安机关和环保部门办案和证据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规范《解释》的贯彻执行,理顺环保、公安和检察机关三部门职责,畅通衔接机制,亟待出台程序性规定。
第二,制定《办法》是解决当前“两法”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
从执法、司法实践来看,各地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两法”衔接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
目前指导环境资源领域“两法”衔接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偏弱,缺乏刚性执行力;各级各部门对犯罪构成要件、案件移送标准、法条的适用等存在认识理解偏差,影响案件移送和衔接机制有效运转;少数环境执法人员对涉刑案件证据的收集缺乏经验,使得案件证据之间缺少内在逻辑关联,难以完成刑事司法流程。
大多数地方的环境保护“两法”衔接机制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和事务性工作的对接,难以发挥切实作用。
第三,制定《办法》是指导环保和司法机关衔接配合和高效办案的迫切需要。
《办法》在强化部门协作的原则框架下,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从解决工作中的普遍性问题出发,突出程序性规定和制度机制建设,规定了案件移送、法律监督、线索通报、联合办案、联合挂牌、联席会议、案件双向咨询、信息共享机制等内容,强化了《办法》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向性。
第四,制定《办法》是统一办案尺度和法律适用的迫切需要。
目前,全国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方面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如浙江、广东、福建、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开展打击环境犯罪工作成效明显,其案件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案件数量偏少、办案质量偏低、衔接配合不畅等问题,需要对全国环保和司法机关办案统一指导、补齐短板。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下,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行刑双向衔接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概述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衔接机制。
该机制主要涉及到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以实现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查处和打击。
三、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各级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逐渐加强。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畅、执法力度不够、司法介入不及时等。
四、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1 信息共享不畅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不及时、查处不力。
原因: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4.2 执法力度不够环保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不够严厉。
原因: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
4.3 司法介入不及时司法机关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介入不够及时,部分案件处理周期长,影响生态环境修复。
原因:司法机关与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够紧密,司法程序繁琐。
五、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改进措施5.1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5.2 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力量,更新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5.3 优化司法程序简化司法程序,加强司法机关与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提高司法介入的及时性和效率。
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7.01.25•【文号】环环监[2017]17号•【施行日期】2017.0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察正文关于印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通知环环监[2017]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公安厅(局)、人民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部、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研究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2017年1月25日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第三条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五条环保部门在查办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核实情况并作出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
本机关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6.12.23•【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最高司法机关就环境污染犯罪第三次出台专门司法解释,充分体现了最高司法机关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于进一步提升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成效,加大环境司法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与经过为依法惩治有关环境污染犯罪,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5号,以下简称《2013年解释》),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明确。
《2013年解释》施行以来,各级公检法机关和环保部门依法查处环境污染犯罪,加大惩治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全国法院新收污染环境、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失职刑事案件4636件,审结4250件,生效判决人数6439人;年均收案1400余件,生效判决人数1900余人。
相较于过去年均二三十件的案件量,污染环境刑事案件量增长十分明显。
这对于强化环境司法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的量刑平衡。
2.多次实施矿产资源违法犯罪的价值数额累计。
《解释》第八条对矿产资源犯罪的价值数额累计规则作了明确,规定:“多次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二年内多次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未经处理的,价值数额累计计算。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公布日期】2014.01.29•【字号】沪环保法[2014]44号•【施行日期】2014.0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沪环保法〔2014〕44号)各区(县)环保局、公安分(县)局,各有关单位:为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构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体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机关的职能和整体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5号)、《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环境执法衔接配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树立责任意识,明确监管职责。
本市环保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在环境执法和日常监管中,发现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发现涉嫌构成环境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本市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物质,盗窃、损毁环境监测设施的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对涉嫌构成环境污染犯罪的,要立案侦查。
对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行为,要及时排除阻挠,坚决依法处理。
对因环境执法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环保部门、公安机关要立即报告党委、政府,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妥善处置。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豫环办[2013]97号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豫环办〔2013〕97号)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环境保护局: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切实加强环境刑事司法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按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843号)有关要求,请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解决环境行政管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问题,严厉打击重大环境违法行为,防治环境污染的法治需求,是树立环境法制权威,保障环境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维护群众环境权益需求的必然要求。
加强环境刑事司法工作,必然使环境行政执法全程纳入司法监督,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行为也必然成为刑事司法工作的重点。
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落实责任。
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法制部门是此项工作的协调机构,有关审批、监测、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开展工作。
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员学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环境犯罪构成和入罪标准,严厉打击环境刑事犯罪。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各单位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
(一)建立会商制度。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2017
附件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第三条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五条环保部门在查办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核实情况并作出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
本机关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
(二)有合法证据证明有涉嫌环境犯罪的事实发生。
第六条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自作出移送决定后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交案件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时,应当附下列材料:(一)案件移送书,载明移送机关名称、涉嫌犯罪罪名及主要依据、案件主办人及联系方式等。
案件移送书应当附移送材料清单,并加盖移送机关公章。
(二)案件调查报告,载明案件来源、查获情况、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涉嫌犯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建议和法律依据等。
(三)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图、采样记录单等。
(四)涉案物品清单,载明已查封、扣押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涉案物品名称、数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项,并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现场笔录等表明涉案物品来源的相关材料。
行政处罚中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行政处罚中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法律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衔接关系。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实施的一种不符合刑法的处罚措施,而刑事司法则是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法庭根据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和处罚。
本文将探讨行政处罚中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问题,以期加深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区别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违反法律行为进行处罚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
刑事司法则是以犯罪为中心,通过法庭审判和刑罚来惩治犯罪行为。
行政执法是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属于行政权力范畴,而刑事司法则是对犯罪行为进行处理,属于司法权力范畴。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关系尽管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实践中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衔接。
首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可以相互补充。
当行政机关发现违法行为时,可以立即采取行政执法措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中,行政执法机关往往会将此类案件移送到刑事司法机关处置,以便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追究。
这种衔接关系使得违法行为无论是在行政执法还是刑事司法层面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其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
行政执法在调查违法行为时可以征求刑事司法机关的协助,刑事司法机关也可以根据行政执法机关提供的证据进行相应的刑事追究。
在进行刑事审判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提供的调查资料和证据往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相互配合促进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并使司法行为更加公正和公平。
最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存在着相互约束的关系。
行政执法机关在处理违法行为时必须遵守法律程序和原则,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刑事司法机关在审理犯罪案件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行政执法机关的调查结果,确保刑事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保持相互约束的关系,能够推动司法实践的进步与发展。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三章证据的收集与使用第四章协作机制第五章信息共享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第三条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五条环保部门在查办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核实情况并作出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
本机关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
(二)有合法证据证明有涉嫌环境犯罪的事实发生。
第六条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自作出移送决定后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交案件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时,应当附下列材料:(一)案件移送书,载明移送机关名称、涉嫌犯罪罪名及主要依据、案件主办人及联系方式等。
案件移送书应当附移送材料清单,并加盖移送机关公章。
(二)案件调查报告,载明案件来源、查获情况、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涉嫌犯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建议和法律依据等。
(三)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图、采样记录单等。
(四)涉案物品清单,载明已查封、扣押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涉案物品名称、数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项,并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现场笔录等表明涉案物品来源的相关材料。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2.04.07•【字号】浙环发〔2022〕8号•【施行日期】2022.04.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环发〔2022〕8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中共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省级有关单位名单浙江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4月7日附件1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我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根据国家《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把实施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企业主体,落实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法定义务,坚持部门协同,建立部门联动、运作有效的管理机制,坚持信息互通,推进环境信息共享集成、多跨应用,坚持整体智治,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多方参与、闭环管理,推动我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走上法治化、数字化、协同化、常态化的轨道,形成企业自律、管理有效、监督严格、支撑有力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到2022年,浙江省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基本建成,实现省市贯通;到2023年,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有序开展,按国家要求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评估;到2025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基本形成,企业依法按时、如实披露环境信息,多方协作共管机制有效运行,监督处罚措施严格执行,技术规范体系支撑有力,环境披露信息充分应用,社会公众参与度明显上升。
生态环境部关于“未验先投”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新旧法律规范衔接适用问题的意见
生态环境部关于“未验先投”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新旧法律规范衔接适用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19.10.17•【文号】环法规函〔2019〕121号•【施行日期】2019.10.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正文关于“未验先投”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新旧法律规范衔接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法规函〔2019〕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计划单列市生态环境局:2017年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条例)施行以来,关于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建设项目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下简称“未验先投”)违法行为的处罚,在新旧条例过渡期间如何适用法律,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5月18日印发的《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2004]96号,以下简称《纪要》)有关新旧法律规范衔接适用基本规则的规定,结合生态环境执法实践,并经征求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意见,现就新旧条例过渡期间“未验先投”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有关法律适用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有关法规规定和新旧法律规范衔接适用基本规则(一)有关法规规定新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建设项目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或者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或者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修订前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自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2017年10月1日废止,以下简称旧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若干问题
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若干问题摘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真正造福人民,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工作,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重要思想。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特别关注的问题,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但从中国部分地区的总体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严重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发展。
在此背景下,要发展法治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制度创新,积极加强制度实施,有效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与刑事司法的接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法治环境构建。
关键词: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引言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在此之前,“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里被屡次提及。
虽然2017年出台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环保“两法”衔接办法》),但由于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以及检察机关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加上立法的不完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节点衔接不通畅的问题。
主要问题既涉及实体方面又涉及程序方面。
1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协定》的出台,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重视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认真对待一切违反环境法的行为,积极认真调查和惩处违法行为。
同时,要明确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不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员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互动机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奠定基石。
随后,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7年1月25日联合研究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将其分为三类:转移犯罪嫌疑人、转移行政拘留案件和转移行政违法案件。
企业常见环境违法行为及处罚规定
企业常见环境违法行为有哪些?1.未批先建;2.未验先投或验收弄虚作假;3.无证排污;4.未按规定使用燃料;5.私设暗管;6.违法处置、倾倒、贮存危险废物等;7.自动监测设施不规范运行或弄虚作假;8.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9.超标排放;10.未按规定自行监测;11.未按要求提交执行报告;12.伪造监测数据。
企业环境违法,将可能面临以下这些处罚:1. 新环保法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限产停产等。
2.大气法、水法、固废法超标排放:10-100万元罚款无证排污:10-100万元罚款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10-100万元罚款危废非法倾倒、交给无资质单位处置:10-100万罚款3.两高司法解释细化、明确、降低入刑标准。
违法所得或者致使公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构成污染环境罪。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5. 移送行政拘留情形(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6. 关于处罚对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违法行为主要获利者(老板)和在生产、经营中有决定权(高层)的管理、指挥、组织人员——厂长、经理或主管环保的副总、环保部长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直接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实施者——工作人员。
7.限产停产具体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如何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
这里没有要求认定是主观故意。按照该 意见的规定,我们如果在检查现场不能确 定涉案货值是否达到刑事追诉标准,后来 在案件查办过程中能够确定涉案货值达到 了刑事追诉标准的,也应该立即移送公安 机关查处。
2、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基本要求、移送时 机
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行政执法机关对涉 嫌犯罪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后不及时移送公 安机关的问题,四部门《关于在行政执法 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第一条
就我的观察和体会,以往大家关注得较多的 是办理行政执法案件中涉刑案件的认定、移送 等,但是两法衔接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此,我今 天与各位探讨交流的,着重围绕在办案中如何 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工作的有效衔接、巧 妙衔接?以便充分发挥公、检、法司法部门的 互补优势,整合执法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为 质监稽查办理大要案、疑难案件等提供坚实的 保障,提高我们的办案质量和水平,提升社会 形象。应该说,我们要学会做足“过程衔接” 的文章,而不仅仅是“结果衔接”。
二、“两法衔接”法规理论方面的要求
关于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主要执行2001年国务院 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 务院令第310号)和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 整规办、公安部、监察部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 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可 操作性强,完善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 作机制。
3、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适用范围、对象,涉 嫌犯罪案件移送的程序等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
、《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 件的意见》中,对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适用 范围、对象,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的程序等都 规定得很详细、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讲了。 大家可以结合《刑法》相关条款、相关的司 法解释进行理解,如《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
再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湖 湘 法 学 评 论Huxiang Law Review 第4卷 第1期2 0 2 4 年 1 月Vol.4, No.1Jan. 2 0 2 4再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梅 扬1 王森弘 2(1. 武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 [摘 要]环境犯罪具有行政从属性,是国家基于宏观政策对行政处罚与刑罚的整体考量,旨在用较小成本实现高效管理的同时,避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是为了实质性解决环境犯罪问题,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刑事优先原则,当行政手段无法起到充分评价其社会危害性和保护法益之效用时,适用震慑力更强的司法程序。
在实践中,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仍存在标准不明确、证据转化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案件移送不力、以罚代刑等现象长期存在。
故而,在衔接过程中应明确移送案件的标准、完善证据转化制度以及加强检察监督,构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机制,更加充分地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犯罪;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两法衔接 [中图分类号] X197 [文献标识码]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环境问题直接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与基本要求。
[2]从环境法治实践来看,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比如,在政策层面,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定《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强调:三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互相协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对统筹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推进“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衔接
《关 于办理 环境 污 染 刑事 案 件 适 用 法 律若 干 问题 的 解 释 》 (以下 简称 《解 释 》)。《解 释 》界定 了严 重污 染 环境 的 14项 认 定 标 准 ;对 非 法 处 置 进 口的 固体 废 物罪 、擅 自进 口固体废 物 罪 、环境 监管失 职 罪予 以依法 严惩 ,确定 了从 重处 罚 的标 准 ,并 规定对 共 同犯罪 的处 罚 以及 司法 鉴定 等方 面 的问题 。该 《解 释 》受 到媒 体 的高 度评 价 ,认 为 “两 高 出台司法 解 释 ,从 严 打击环 境 污染犯 罪 ”,“详 细 程度令 人 瞩 目 的污染 环境 犯 罪 的司 法 解 释终 于 面世 ”, “一 个 公 安 、司法强 势介 入 的治污 重 点时代 似乎 已来 临 ”①。
关 键 词 :美 丽 中 国 ;环 境 行 政 执 法 ; 环 境 刑 事 司法 ;创 新机 制 基 金项 目 :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经 济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环境 犯 罪 刑 事 对 策 研 究” (10CFX030) 作 者 简 介 :董 邦 俊 ,男 , 法 学 博 士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湖 北 武 汉 430073) 中 图分 类 号 :D922.11一O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l一0169(20l3)06 000卜O8
一 、 问 题 的 提 出
在 我 国 ,环 境污 染 与生 态破 坏趋 于加 剧 已是 一 个不 争 的事 实 ,因环 境污 染 而引 发 的群体 性事 件 以 年均 29 的 速 度 递 增 。环 境 污 染 已从 自然 生 态 领 域 的问题 发 展 成 一 个 社 会 性 问题 ,尤 其 是 环 境 犯 罪 ,对人 民群 众 生命 、健 康 以及财 产 造成 了严 重危 害 ,也 给 经济 社会 的发 展 构成 了严 重威 胁 。刑 法作 为其他 法 律制 裁 的保 障法 ,对 环境 犯 罪 的威 慑 作用 显 著 ;同时作 为公 民行 动 指南 ,也 必 然起 着预 防环 境 犯罪 的作 用 。我 国环 境 刑法 的发 展 近些年 来 取得 了很大 进 步 。从 立 法 实践来 看 ,刑 法典 分则 第 六章 第六 节 ,规 定 了 “破 坏 环 境 资 源 保 护 罪 ”,这 是 我 国刑法 典 对环 境犯 罪做 出 的专 节 规 定 。 《刑 法 修 正 案 (八 )》 以污染 环境 罪 取 代 了 “造 成 重 大 环 境 污 染事 故 ”。除此 之外 ,在 玩 忽 职 守 罪 部 分 也 有 涉 及 到 环境 监 管失 职犯 罪 的规定 。最高 人 民法 院亦公 布 了 4起 环境 污染 犯 罪典 型案 例 ,即紫金 山金 铜 矿重 大环 境 污染 事故 案 、云南 澄 江锦 业 工贸有 限责任 公 司重 大 环境 污染 事故 案 、重 庆 云光 化工 有 限公 司等 污染 环境 案 、胡 文标 、丁月 生投放 危 险物 质案 ,这 些 大 案 的处置 表 明 了国家 治理 环境 犯 罪 的决 心和 魄 力 。特别 地 ,2013年 6月 最 高 检 、最 高 法 作 出 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解读(涉及企业部分)
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1、新环保法解读;2、两高司法解释“入刑"解读;3、案件移送程序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解读(涉及企业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上一部环保法是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这部法律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责任和处罚力度,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一)新环保法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特色修订后的环保法共七章70条,与1989年上一部环保法相比较,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基本原则,体现了5大亮点,新增完善了7项环境管理制度.1、明确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在第1条和第4条中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明确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些规定都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同时,也是新环保法的立法宗旨。
2、明确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基本国策.第四条第一款明确了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
基本原则。
修订前的环境保护法没有规定基本原则,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第5条,明确了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就是加强源头管理,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对环境污染要先预防,不能等到污染了再治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综合治理就是运用各项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发挥治理的综合效益.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要有公众参加,要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管理参与权和环境违法监督权,体现了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责任的理念。
损害担责就是环境损害者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承担责任.(二)修订后环保法加大了处罚力度1、按日计罚无上限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原则的反思及其重构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原则的反思及其重构蒋云飞【摘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应当以何项原则为指引,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也是目前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理论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
考察当前研究成果,学界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存在“刑事优先”原则说、“行政优先”原则说、“刑事相对优先”原则说之论争。
但以上观点均有不足,难以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顶层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实践中也难以有效解决环境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问题。
从实定法依据、价值功能、现实绩效视角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应当坚持“同步协调”原则,即环保部门一旦发现涉嫌环境犯罪的行为或线索,应当先立案、先调查、先行政强制与先行政处罚,案件移送后不停止调查、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
坚持“同步协调”原则的理由在于:一是该原则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二是有助于充分发挥环境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价值功能;三是可有效解决环境行政执法中的“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难题,实现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对接。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原则【作者】蒋云飞【作者单位】[1]重庆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重庆40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2018年7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其中“加快”二字凸显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与艰巨性。
面对如此艰巨任务,学界理应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为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供理论支点。
目前,学界对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适用原则之探究明显不够,难以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范文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行刑双向衔接机制作为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对于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司法之间的联系,提升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概述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与配合。
该机制通过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同合作,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以达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打击和惩处。
该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效率和效果,保障生态环境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运行现状目前,我国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在实践运行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了沟通与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畅、衔接不紧密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运行效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四、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改进措施(一)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是实现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
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确保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环境违法行为的线索和证据。
(二)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案件移送制度是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明确案件移送的程序和标准,规范移送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案件移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对案件移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推诿扯皮、不作为等现象。
(三)强化司法监督与惩处力度强化司法监督与惩处力度是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重要保障。
司法机关应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刑事追诉,对构成犯罪的环境违法行为人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事实;
4.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未采取治理措施的事实;
5.未经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事实;
水
《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条
(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向水体排放废渣、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可以指定代治理
7.特殊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液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事实。
大气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
(排放有害气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构成污染环境罪;
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从重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环保部门检查时弄虚作假
1.环保部门检查的事实
2.当事人弄虚作假的事实
噪声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
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拒绝环保部门检查
1.环保部门检查的事实
2.当事人拒绝检查的事实
化学品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第二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条
责令改正,处三万元以下罚款,由国家环保总局公告其违规行为,记载其不良记录,并在三年内不予受理其新化学物质申报。
《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条
(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污染物)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序号
违法行为
违法事实
环境
要素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
司法解释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七条
(焚烧产生有害气体的物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露天焚烧秸秆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4
采取非法手段排污的
1.排放有毒、含病原体废液及其他废物的事实;
2.采用法律禁止的手段排污的事实(如私设暗管、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污染物)
水
《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五条
3.将部分或者全部处理设施停止运行的事实;
4.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处理设施致使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 事实;
5.不按规程进行检查和维修致使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事实;
6.违反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所需条件致使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事实。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七条
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符合污染环境罪构成要件,同时存在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情形的,从重处罚
(水中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处一万元以上十万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可以指定代治理
序号
违法行为
违法事实
环境
要素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
司法解释规定
3
排放禁排的污染物
6.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事实;
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构成污染环境罪;
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从重处罚
(排放、倾倒剧毒废液、放射性废物或者直接向水体排放、倾倒可溶性剧毒废渣或者直接埋入地下)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可以指定代治理
拒绝环保部门检查
1.拒绝环保部门检查的事实
2.当事人拒绝检查的事实
水
《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条
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在符合污染环境罪构成要件时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从重处罚
气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固废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条
水
《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
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赔一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气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固废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条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噪声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条
责令改正,并处罚款
放射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九条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序号
违法行为
违法事实
环境
要素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
司法解释规定
2
违反环保设施运行管理规定
不正常使用污染处理设施
1.将部分或全部污水、废气不经过处理设施而直接排入环境的事实;
2.将未处理达标的污水、废气从处理设施的中间工序或旁路引出直接排入环境的事实;
企业主要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司法解释的衔接
———————————————————————————————— 作者:
———————————————————————————————— 日期:
ﻩ
企业主要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与司法解释的衔接
序号
违法行为
违法事实
环境
要素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
司法解释规定
1
现场检查违法
放射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一条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擅自拆除停用污染处理设施
1.拆除、闲置、关闭污染处理设施、场所的事实;
2.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事实
序号
违法行为
违法事实
环境
要素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
司法解释规定
3
排放禁排的污染物
1.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废弃物、剧毒废液、放射性废水、热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可溶性剧毒废渣或直接埋入地下的事实;
(私设暗管)责令限期拆除,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严重情节的,可以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构成污染环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