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问答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 酶的活性,其本质是 Na+-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膜外高 Na+ 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2)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 Na+、K+ 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 pH 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 Na+、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 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 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 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 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 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 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 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习题问答题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内环境4.生物节律5.神经调节6.负反馈三、问答题1.简述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跨膜信号转导包括哪几种方式?5.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6.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7.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8.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9.局部兴奋有何特征?10.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11.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第三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血液有哪些功能?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4.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
5.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临床治疗学上有什么意义?6.试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7.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8.试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9.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0.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1.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点?12.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13.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4.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特点。
15.简述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6.简述输血的原则。
3.心力储备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5.平均动脉压6.中心静脉压7.微循环8.有效滤过压9.轴突反射10.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三.问答题1.请对比心肌、骨骼肌生理特性。
2.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它们有什么生理意义?3.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发生原理有何不同?有什么实践意义?4.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生理学问答题
生理问答题1.肌肉收缩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定义:指膜的动作电位过渡到肌丝的滑行的中间过程。
包括四个步骤: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膜传至肌细胞内部,钙诱导钙释放;2、触发钙释放机制,使连接肌质网内Ca2+顺浓度差释放到胞质中;3、Ca2+触发肌丝滑行;4、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激活肌浆膜上钙泵,连接肌质网逆浓度差回摄Ca2+,肌浆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心输出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数值上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正常值为4.5~6.0L/min影响因素:通过影响搏出量和心率来影响心输出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1)心室肌的前负荷:影响心肌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增多,心脏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肌的前负荷和初长度增加,心室收缩能力加强,搏出量增加受到静脉回心血量和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影响;2)心室收缩的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心室等容收缩期内压的峰值增高,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减少。
3.心肌电生理1)兴奋性:存在周期性变化,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影响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负极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或最大负极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2)传导性:定义: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影响因素:①结构因素:a.心肌细胞直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b.细胞间的连接方式:缝隙连接通道数量越多,传导性越好②生理因素: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速度越快,传导越快;幅度越大,传导越快b.膜电位水平c.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性越高,传导速度越快3)自律性:定义:心肌在无外来刺激存在的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影响因素:①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速度越快自律性越高②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降低时,自律性增高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升高,自律性降低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形成:1)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管充盈——前提条件2)心脏射血——形成血压的能量来源3)外周阻力和弹性血管的弹性影响因素: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生理问答题
在肺泡上皮层有肺泡Ⅱ型细胞,可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渗透于肺泡表示液体层内,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有利于肮的扩张;
②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阻止了液体进入肺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第一章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点?
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
③由于细胞膜内Na+浓度升高,膜外K+浓度升高,使膜上的Na+-K+泵激活,可逆浓度梯度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正常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充分的准备。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肌肉接头由三部分组成,即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此处兴奋传递过程是
交叉配血结果: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则血型相配,输血最理想;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则血型不配,均不能相输;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以少量,缓慢的输入,并及时观察。
生理问答题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1)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kPa(10mg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kPa(7.5nn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2)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淋巴回流.
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12:请叙述胃液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答:1)胃液是由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主要为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粘液
。①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钙和铁的吸收。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②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将蛋白质水解成蛋白月示,蛋白月东③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并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黏液与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地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④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他在回肠的主动吸收。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1、简述钠-钾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Na+-K+ 泵即Na+ 泵,也称Na+-K+ 依赖式ATP 酶,是细胞膜内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逆浓度差进行跨膜Na+、K+ 主动转运,这对于细胞的生存和活动非常重要,具有⑴ 造成细胞内高K+ 的代谢环境。
⑵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⑶膜内外建立Na+浓度差,提供了膜Na+- H+交换的动力,维持细胞内pH 稳定。
⑷形成细胞内外Na+、K+ 分布不均一,是产生膜生物电现象必要前提。
⑸它的活动是生电性的,可改变静息膜电位的水平(数值)。
⑹膜内外建立Na+浓度差,也提供了其它物质继发性的主动转运的动力。
2、细胞膜上的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各有哪些主要特征?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全或无”现象。
①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②不衰减传导。
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值减小。
同时,单细胞上的动作电位不能总和,存在不应期等。
局部电位主要特征有:不是“全或无”式的(其局部去极化与阈下刺激强度成正比);呈衰减性传导(随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小,最后消失);没有不应期;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总和转变为动作电位附参照表:3、简述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Na+-K+ 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12倍左右,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约30 倍。
(2)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对Na+相对不通透),K+ 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
当K+ 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 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
但K+ 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 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
生理问答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特点。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分两种形式顺浓度梯度转运物质。
①离子通道转运的:离子选择性、门控性②载体转运: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2、简述钠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作用:逆浓度梯度转运3个Na+和2个K+,以维持胞内高钾低钠。
意义:建立势能贮备、产生生物电的条件、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3、试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Gs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s蛋白→激活AC→增加cAMP浓度→激活PKA激素、神经递质→作用于Gi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i蛋白→抑制AC→减小cAMP浓度→抑制PKA 胞内生物效应Gq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q蛋白→激活PLC→促使PIP2生成DG→激活PKCIP3→内质网受体→释放Ca2+ 4、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改变膜内外离子浓度,RP和AP幅度变化及原因。
RP: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K+内流。
增加胞外K+浓度,RP差值减小,推动K+外流的动力减小,外流的K+减少。
AP:①去极化,刺激达到阈值,钠通道开放,Na+内流,膜电位升高。
②复极化,钠通道迅速关闭,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膜内负电位增大。
增加胞外Na+浓度,AP幅度增加,推动Na+内流的动力增大,内流的Na+增多。
5、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比较动作电位局部电位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电位水平峰电位幅度不到阈电位水平产生机制大量Na+内流少量Na+内流传导方式幅度不随强度变化,非衰减式的传导幅度随强度变化,衰减式的传导总和效应无时间总和、空间总和6、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化学传递过程,举例说明如何影响其传递过程。
过程:运动神经末梢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进入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激活终极膜上的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Na+内流量大于K+外流量→终极膜去极化→激活电压门控钠通道→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ACh释放后迅速被ACh酯酶水解,终极膜恢复到接受新兴奋传递的状态。
生理试题及答案
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体内代谢物的排泄?A. 肝脏B. 肾脏C. 胰腺D. 脾脏答案:B2. 以下哪个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A. 心脏B. 肺C. 肾脏D. 胰腺答案:B3.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胰腺答案:B4. 人体的神经系统主要由下列哪部分组成?A. 脊髓B. 大脑C. 肺D. 心脏答案:A、B5.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A. 肝脏B. 胃C. 肾脏D. 心脏答案:B二、填空题1.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
2. 人体最重要的骨头是()。
答案:颅骨3. 负责产生胆汁的器官是()。
答案:肝脏4. 人体最大的肌肉是()。
答案:臀大肌5.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答案:心脏三、判断题1. 肺是人体用于排除废气的器官。
答案:正确2. 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案:正确3.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答案:错误4. 胰腺是人体体内激素分泌的重要器官。
5. 肾脏主要负责人体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答案:人体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细胞,并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它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泵血将血液送至全身各部分。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心脏。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介质,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携带废物和二氧化碳回到肺脏和肾脏排泄。
2. 请简要解释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答案:人体呼吸系统主要负责供应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保证身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它由鼻腔、喉咙、气管和肺组成。
鼻腔负责过滤、加湿和升温空气,将空气引入喉咙。
气管将空气传输到肺部,肺部是呼吸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系统还包括肺泡,用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的交换。
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局部电位有何特点和意义(简答):(1)无“全或无”,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一但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2)不能再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有一定意义。
(3)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
在神经元胞体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产生机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高K+ 细胞外高Na+,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有机负离子小。
K+外移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
K+外移的增加会阻碍K+进一步外移,从而达到平衡,最终形成静息电位。
第三章: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简答)。
血浆中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
(1)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2)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4)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5)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6)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各个层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点问题及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何重要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这些液体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等指标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内环境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细胞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细胞能够正常地进行代谢活动。
例如,稳定的温度有助于酶发挥最佳的催化作用;稳定的酸碱度保证了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其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酸中毒或碱中毒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问题二: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顺着浓度梯度直接通过细胞膜,这一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如钠离子、钾离子等通过离子通道的转运,也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则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差,将其他物质进行逆浓度梯度转运。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出胞,白细胞吞噬细菌属于入胞。
问题三: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通常表现为内负外正。
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但带负电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从而导致膜内电位变负。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变化。
生理问答题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肌肉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肌肉第二章血液生理第三章循环生理第四章呼吸生理第五章消化生理第六章体温第七章肾脏生理第八章内分泌第九章神经生理第十章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六、简答题1. 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2. 何谓兴奋性?它与阈强度有何关系?3. 试述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4. 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简述其传导的方向及机理。
5. 试比较局部兴奋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6. 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有何变化?7. 兴奋—收缩耦联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1. 答: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的异同有:相同:①顺浓度差;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
相异:①载体有饱和性,通道无饱和性,受通道开关(通透性)影响;②载体有高度特异性,通道有相对特异性;③载体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2. 答: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
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3. 答: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安静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K+顺浓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
4. 答:动作电位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
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
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安静部位。
5. 答:区别是①AP 呈“全”或“无”现象;而局部兴奋可迭加;②AP 可扩布,不衰减而局部兴奋不能扩布,呈电紧张性衰减。
6. 答: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会发生周期变化。
在去极开始到复极一定程度,兴奋性接近于零,称为绝对不应期。
而后复极过程中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比正常兴奋性低,称为相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高于正常,称为超常期。
最后兴奋性又低于正常,称为低常期。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
(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
(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Na+渗漏通道。
(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短暂的、可逆的膜内电位变化。
其波形与形成原理:波形时相形成原理去极相(上升支)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值(最高点)Na+电-化学平衡电位复极相(下降支K+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形成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外流蓄积,K+外流停止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由生电性钠泵形成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运动生理问答题
1、试分析比较三大能量系统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a)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是指ATP和磷酸肌酸组成的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功率输出量最快,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例如:短跑、投掷。
跳跃。
举重等b)糖酵解(乳酸能)系统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并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乳酸。
例如:400m跑、100m游泳c)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线粒体)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大,时间长,速率低,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1、简要回答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过程。
(一)结构:a接点前膜:(含乙酰胆碱),线粒体、微管、微丝等。
b接点后膜(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
胆碱酯酶c 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部分(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过程: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
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盖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Ca2+离子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前膜的内侧面靠近,并与前膜融合,使其中的乙酰胆碱被释放出来进入接点间隙,随即与接点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Na+和K--等离子(主要是Na+)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版电位。
终版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有神经传递给肌肉。
2、简述肌肉的收缩过程。
①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的Ca2+离子浓度升高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型变化,使原肌球蛋滑白向肌动蛋白沟底,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露出。
②衡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A TP酶被激活,结合在衡桥上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衡桥倾斜摆动,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当衡桥角度变化时,衡桥与肌动蛋白解脱,恢复到垂直的位置。
生理学问答题
试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肌肉在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前肌肉的初长度成正比,超过某一限度,则又呈反变关系。
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当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收缩时,肌肉先产生张力增加,然后再出现肌肉的缩短。
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产生的张力就越大,且肌肉开始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变越慢(等张收缩),且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肉产生的张力达到它的最大限度,此时肌肉完全不缩短,缩短速度等于零(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的初速度与后负荷呈反变关系什么是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试述其过程。
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收缩并非是肌丝本身的缩短,而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一)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二)三联体把横管的电变化转化为终末池释放Ca2+触发肌丝滑行(三)肌质网对Ca2+的回摄何谓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如何?何谓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部不同,以及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有关。
生理学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P12-14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种物质在胃液中起到抗菌作用?A. 盐酸B. 酶类C. 黏蛋白D. 消化酶答案:A. 盐酸2. 下列哪种器官主要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A. 胃B. 肠道C. 肺D. 肝脏答案:B. 肠道3. 哪种器官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A. 脑垂体B. 甲状腺C. 肾上腺D. 胰岛答案:B. 甲状腺4. 组织蛋白分解的主要产物是:A. 氨基酸B. 脂肪C. 纤维素D. 维生素答案:A. 氨基酸5.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A. 心脏B. 脑C. 肺D. 皮肤答案:D. 皮肤二、判断题判断下列生理学描述是否正确。
1. 高温环境下,人体的血管会收缩以保持体温恒定。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2.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维持体液的平衡。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3. 血管收缩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液循环。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中枢。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呼吸的主要作用是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三、问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人体最重要的晶体是什么?它对视力的作用是什么?答:人体最重要的晶体是眼睛中的晶状体。
它对视力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折射,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产生清晰的图像。
2. 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是指睡眠过程中因上呼吸道堵塞导致呼吸暂停的疾病。
它会影响人体的睡眠质量,造成白天嗜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长期不治疗还可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什么是酸碱平衡?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答:酸碱平衡是指在人体内维持正常的酸碱度,即保持体液的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
人体通过肾脏和呼吸系统来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可以调节酸碱物质的排泄和重吸收,呼吸系统则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
四、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答: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跳停顿或呼吸停止的紧急急救措施。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得本质、作用与生理意义、钠泵就是镶嵌在膜得脂质双分子层中得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得活性,其本质就是Na+-K+依赖式ATP酶得蛋白质。
作用就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得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得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得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与保持膜内高K+与膜外高Na+得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就是:①钠泵活动造成得细胞内高K+就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得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与细胞容积得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得浓度势能。
其就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得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得其它耗能过程利用,就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得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与Ca++浓度得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得数值。
2. 什么就是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它们就是怎样形成得?(1)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就是膜受到一个适当得刺激后在原有得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得膜电位得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得形成原因就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得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得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得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得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就是随着K+得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得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就是由K+外流形成得,接近于K+外流得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与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得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得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就是造成膜内负电位得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得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问答题
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
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
(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
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进Ach递质释放。
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门控通道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允许Na+、K+跨膜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随之该电位以电紧张性方式扩布,引起与之相邻的普通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a+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
试述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问答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何生理意义?答:(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答: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④.局部电位由阈下刺激产生,而动作电位由阈刺激、阈上刺激产生。
2.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是镶嵌在膜脂质双分子层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 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_K+依赖式A TP 酶的蛋白质。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3.试述横纹肌的收缩过程。
答:⑴肌肉收缩前:肌肉在舒张状态下,横桥具有ATP酶活性,分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竖起,保持与细肌丝垂直的方位,此时横桥有很高的能量储备,并对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具有高亲和力。
但是,细肌丝中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被原肌球蛋白遮盖,横桥不能与之结合。
⑵肌肉收缩:胞质中的Ca2+浓度↑→肌钙蛋白与Ca2+结合而变构→原肌球蛋白变构→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构象改变,其头部向桥臂方向扭动45°→利用储存的能量,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肌节缩短或产生张力。
⑶肌肉舒张:•横桥上的ADP与无机磷酸被解离→横桥与ATP 结合→对肌动蛋白的亲和力↓↓,并与肌动蛋白解离→细肌丝向外滑行。
•横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重新竖起。
•胞质中的Ca2+浓度↓→肌钙蛋白与Ca2+的结合解离→原肌球蛋白恢复原构象并遮盖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被阻止。
4.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答:⑴坐骨神经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倒转和复原,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⑵兴奋沿坐骨神经传导。
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且“节能”。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而化学物质Ach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 和Ach门控通道上两个α亚单位结合后结构改变导致Na+内流增加。
⑷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有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纵管系统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在聚集。
其中,Ca2+ 在兴奋—收缩耦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⑸骨骼肌收缩。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胞质内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活化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
5.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答: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6.简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答: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
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
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
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2+时,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
7. 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答: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
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
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动作电位一样。
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
8.试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9.简述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及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答:.横纹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横纹肌收缩时在形态上的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的缩短。
其证据是:肌肉收缩时,肌细胞的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变短,而肌球蛋白(粗肌丝)在暗带,肌动蛋白(细肌丝)在明带。
因素:横纹肌的收缩效能决定于肌肉收缩前或收缩时所承载受的负荷、肌肉自身的收缩能力和总和效应等因素10.简述G蛋白的激活过程?答:配体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于G蛋白结合形成激活型G蛋白,再于G蛋白效应器结合,形成激活型G蛋白效应器,于第二信使相结合形成激活的第二信使,于相关的酶和通道结合产生生理学效应。
11.简要说明细胞内液K+较多,细胞外液Na+较多的机理答:细胞膜上有Na+-K+泵,又称Na+-K+ATP酶,其分解ATP,消耗,并同时逆着浓度差将Na+转运出细胞,将K+转运入细胞。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12.试比较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的异同答: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①顺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
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
13.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答:“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
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14.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答: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
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
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
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
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
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
15.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有何不同?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情况如何?答: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一样,前者小于后者;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是一样的。
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的,外界刺激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只起触发作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后,膜内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了,故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的强度无关,而是取决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
而神经干是由许多条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所记录的是这些各不相同的神经纤维电变化的复合反应,是一种复合动作电位。
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刺激不同,随着刺激不断增大,神经干中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增大;当神经干中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增加了,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与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并不矛盾。
16.什么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的效果最好答: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而能产生最大张力(最佳收缩效果)的肌肉初长度,则称为最适初长度。
肌肉产生张力或缩短,靠的是粗肌丝表面的横桥和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
肌肉的初长度决定每个肌小节的长度,因而也决定了细肌丝和粗肌丝相重合的程度,而这又决定了肌肉收缩时有多少横桥可以与附近的细肌丝相互作用。
在体肌肉基本上均处于最适初长度,这一长度等于肌节为2.0~2.2μm时的长度,当肌节处于这种长度时,粗细肌丝间的关系恰好使横桥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从而出现最佳收缩效果。
而小于这种长度时,两侧的细肌丝相互重叠或在一侧发生卷曲而妨碍横桥的作用;大于这种长度时,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程度将逐渐变小,使得肌肉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也减少,造成所产生张力的下降。
第三章血液1.什么是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如何测定?答: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
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 mm/1 h;女性为0~20 mm/1 h。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
3.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有哪些?缺乏后会出现何种贫血?答:在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供应。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正常成人体内共有3-4g,其中约67%存在于血红蛋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