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四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四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四

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

..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

..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

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

....,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

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倘.更为祸始倘:或许

B.枭.其二子枭:擒获

C.言有不逊.之志逊:恭顺

D.昔乐毅走.赵走:逃亡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岩穴知名之士:隐居而有名望的人。汉朝儒生常故意隐居深山,抬高声价,以待举荐。C.子桓兄弟:曹丕、曹植等。子桓,是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D.文中两处“同岁”意思都是岁数相等,指和作者同一年出生的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四段列举自己的事迹,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宾客往来之望绝:断绝、隔绝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损:裁减

C.后还到扬州更募.募:募捐

D.后孤计禽.其四将禽:同“擒”,擒拿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济南为官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样一来就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他怕由此给家族招来灾祸,只好托病还乡。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决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放弃兵权后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B[枭:砍头悬之示众。]

2.D[第一处“同岁”称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者。]

3.(1)(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2)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

4.表明自己一心为国,功劳很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第二组

1.C[募:招募,即招募兵丁。]

2.D[由原文“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可知,曹操不肯放弃兵权,除了担心放弃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为子孙计”外,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将有倾覆的危险。] 3.(1)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纪相等罢了。

(2)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就会意气骄盛,就要与强敌抗争,或许会又成为祸患的开始。4.(1)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兵权,“有不逊之志”,实在是安定国家、自身免祸之必需(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2)表白自己以周公为榜样,不会有不逊之志(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3)说明自己位极人臣,更不会有不逊之志(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朝廷的那些权贵,因而为豪强权贵所恨,我害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纪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就会意气骄盛,就要与强敌抗争,或许会

又成为祸患的开始。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是只对你们说这些,也常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妾,让她们都深刻地知道我的心意。我所以诚诚恳恳地说出这些心里话,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縢》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然而想让我随随便便放弃我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主管人员,自己回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呢?我真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既是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危险了,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以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现在改变主意准备接受,不是想又以此为荣,是想借此作为外援,作为万全之计。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时,没有一次不放下书本而叹息,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想到我凭借朝廷的威望,代天子出征讨伐,除去自己的弱势来攻克强敌,以小擒大。意中所图谋的事,做起来没有不如意的;心中所思考的事,推行时没有不成功的。于是终于平定了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使命。可以说是上天帮助汉室,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然而我的封地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样的功德能接受呢!天下还未平静,不可以让位;至于封地,是可以辞让的。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交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赋税,姑且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毁谤和非议,稍稍减轻我受到的责难。

2019江苏省中考专题测试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初三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 1)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2019 年栖霞区一模卷) 【古诗阅读】 陪润州 ①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宋〕 杨蟠 试上蓬莱 ②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 ③,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 ④月,独倚牙旗 ⑤坐浪头。 (选自《宋诗三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4月版) [ 注释 ] ①润州:宋朝时润州行政区域为现在的镇江市。②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喻指金山。③北固:指 北固山。④金陵:唐宋时,金陵也指润州。⑤牙旗:旗杆顶上饰有象牙的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 , 亦用作仪 仗。 1. 本诗前两联写金山胜景, 首联用“长云漠漠鸟飞愁” 写出金山山势的 ,颔联用“ “ ”两个动词性短语写出金山被江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 2 分) 2. 这首诗尾联对江中明月的描写非常别致,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3 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3-4 题。( 2019 年鼓楼一模卷) 剑客行 [南宋]陆游 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 ① 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 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7 年版) 注]①正 昼:大白天。②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3. 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 A. 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B. 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C. 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D.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4. 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意?( 3 分) (三)古诗阅读。 (4 分)(2019年浙江金华、丽水卷) 遣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 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 5.古诗讲究对应, 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 ,“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 2 分) 6.《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剑池》) (《琴剑》)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 )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 ,诗人所遣何“意”?( 2 分)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篇专题四文言文阅读1.4.4四种技巧落实文言翻译专题限时训练

限时练(十六) 一、(2019·厦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崇宪,字履常,淳熙八年以取应对策 ..第一。崇宪初仕为保义郎、监饶州赡军酒库,换从事郎、抚州军事推官。父汝愚既贬死,海内愤郁,崇宪阖门自处。居数年,复汝愚故官 职,多劝以仕。改奉议郎、知南昌县事,奉行荒政 ..,所活甚众。升籍田令,制曰:“尔先人有功王室,中更谗毁,思其功而录其子,国之典也。”崇宪拜命感泣,陈疏力辞,以为“先臣之冤未悉昭白,而其孤先被宠光,非公朝所以劝忠孝、厉廉耻之意”。俄改监行在都进奏 院。请外,知江州。郡民岁苦和籴 ..,崇宪疏于朝,永蠲之。且转籴旁郡谷别廪储之,以备岁俭。瑞昌民负茶引钱,新旧累积,为缗十七万有奇,皆困不能偿,死则以责其子孙,犹弗贷。会新券行,视旧价几倍蓰,崇宪叹曰:“负茶之民愈困矣。”亟请以新券一偿旧券二,诏从之。盖受赐者千余家,刻石以纪其事。修陂塘以广溉灌,凡数千所。初,汝愚捐私钱百余万创养济院,俾四方宾旅之疾病者得药与食,岁久浸移为它用。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以兵部郎中召,知静江府、 广西经略安抚,使边民相什伍 ..,寇至则鸣鼓召众,先后掩击,俘获者赏,不至者有惩。先是, 部内郡邑有警,辄移统府兵戍之,在宜州者百人,古县半之。崇宪谓根本单虚,非所以窒奸萌,乃于其地各置兵如戍兵之数,而敛戍者以归。邕为边要害地,自狄青平侬智高,所以设韩捍防者甚至,岁久浸弛。崇宪条上其议,朝廷颇采其言,然未及尽用也。 (节选自《宋史·赵崇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B.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C.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D.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答案】C(“立规约数十条”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且“以”是虚词,根据后文意思,其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者”是固定结构,其后应断开,可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通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 B.荒政,灾荒时采取的增加粮食生产、调节粮食供求、减轻灾民负担的政策。 C.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征购粮食的官买制度,是百姓的负担。 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 二十阿房宫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 ..(古义是遮蔽)天日。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 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面)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 斗角 ....(名词作状语,像..(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蜂房,像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波涛之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复道横伸在半空之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 宫之间,而气候 ..(古义指天气)不齐。 ②妃嫔媵.(音yìnɡ,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 于秦;朝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奏乐),为秦宫人。明星 ..(古义是明亮的星光)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 缦立 ..(久立)远视,而望幸.(皇帝驾临)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 ..(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运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土块,把珍 珠当碎石),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指重量单位,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承担)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音yǔ,露天的谷仓、仓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 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陈涉率领的戍卒发起了呐喊,接着刘邦指挥的军队夺取了函谷关,楚霸王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偌大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只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但又不引以为戒,就让更后的人又为他们哀叹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形容词,全,都)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第四节 文言句式、翻译及断句 精品练习 (人教版))

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四节文言句式、翻译及断句精品练习(人教版) 一、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1)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2)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1)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2)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二、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创业与守业 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1)“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2)徴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更艰难?”房玄龄说:“(1)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帝王的兴起,必须乘前朝的衰败没落,消灭昏庸残暴的君主。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2)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三、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治国必先富民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2)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于乡居爱惜家园就尊敬皇上而畏慎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2)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四、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备考专题-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 (时间:45分钟满分:61分) 一、(2019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2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庐.墓侧( )

(2)人以为不可绝嗣.( ) (3)德秀自乳.之( ) (4)会.虎为暴( ) 答案:(1)搭建庐舍(2)继承人(3)喂养(4)适逢,正赶上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导析:B项,均为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A项,副词,才/副词,竟,竟然;C项,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项,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哥哥有儿子,我的祖先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四

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 ..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 ..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 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 ....,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7.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 练习24文言实词(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 ..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 吕望 ..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 内无人?”及践阼 ..,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 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 ..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 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 ..中,徐、傅当权。出为 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有时惭恧.变色恧:惭愧。 B. 何不肖.之甚肖:像。 C. 赡恤 ..亲故赡恤:赡养抚恤。 D. 尤为武帝所狎.狎:亲近。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 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 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作“践祚”,泛指帝王即位。 D. 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 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职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 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 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 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而震怒,想要疏远他。 C. 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 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一直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 郑鲜之为人隐厚笃实。乘车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必修2)

四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副词,互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古义是使唤),徒.(副 词,白白地)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偏义复词,偏指“姥”,婆婆),及时相.(副词,偏指一方,我)遣归。” ④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迷信的人从一个人的相貌,就 可以断定他的命运)),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 ..(古义是在一起过日子)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招致、招来)不厚?” ⑤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 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怎能由你自作主张)!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 ..(古义是可爱)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⑥府吏长跪告:“伏惟 ..(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偏指一方,你)从许!” ⑧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只是,仅)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⑨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偏指“作”,工作),伶俜萦.(缠绕)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尽,终)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偏指一方,我)忘!” ⑩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 ..(古义是教养),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退出来)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偏指一方,我)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偏指一方,你)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感谢你忠诚专一的情意)!君既若见录 ..(记着我),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通“韧”,柔韧而坚固)如丝,磐石无转移。我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②瑟:古代弦乐器。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侧重于理解和翻译的阅读实践

一、(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 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 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 ..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 名。州举茂才 ..,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 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 ..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解析“好侠”“尚气力”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且都是王涣年少时的性格特点,这两句间应该断开,排除C和D;“敦儒学”是重视研习儒学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xx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 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 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4北冥有鱼训练含答案

4 北冥有鱼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7.鲲鹏、雾气、尘埃等,事物无大小,在庄子看来,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秋 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