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五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
2.(2019·钦州质检)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
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
解析:选C。书院性质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的增加表明思想控制的加强,但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9·茂名综测)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解析:选A。根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明代政治与人伦相结合,故A项正确。
4.(2019·黔东南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5.(2019·衡水金卷)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解析:选A。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并没有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
6.(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敏锐严谨,故D项正确。
7.(2019·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8.(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清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解析:选C。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而没有反映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
9.(2019·宣城期末)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解析:选B。由材料“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文字狱严重,文人作诗都小心翼翼,不敢直言,反映了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项正确。
10.(2019·临沂期中)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
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
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
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解析:选A。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可以得出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故A项正确。
11.(2019·滨州期末)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解析:选A。材料中讲述的是清朝改明朝地方“三司”互不统属为固定的督抚制度,这实际上是把行政权力合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
12.(2019·茂名五大盟校联考)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解析:选D。“藩”是封建时代对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的称呼,结合材料“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