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

合集下载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二、文化内涵上的联系
1、中日茶文化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 “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 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 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日本 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 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都是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 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 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 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 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三、品茶上的联系
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 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 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 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 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总的说来,中国茶道自由自在,潜修心性;日本茶道一大篇的繁文褥节和不断重覆的规定 动作,整个过程〔礼仪〕化。
JAPAN 重规范 重礼义 重视自我克制 和坚强意志训 练 独特的悲剧审 美美感
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 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返回
中 日 茶 道 对 比
一、历史联系性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 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返回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日 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禅。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
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 些茶树。
返回目录
茶的发展
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 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 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 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
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 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返回目录
饮茶步骤
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
返回目录
茶道流派
安乐庵流 怡溪派 上田宗个流 有乐流 里千家流 家流 远州流 大口派 表千家流 织部流 江戸千 萱野流
返回目录
日本茶道
目录
起源 发展 茶具 饮茶 流派 文化
茶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
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
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
小堀流
宗旦流
堺流
宗徧流
三斋流
宗和流
清水派 新石州流
镇信流 奈良流
石州流
南坊流
野村派
不昧流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摘要: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

日本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平民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

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日本茶道有丰富的专用器具及庄重繁复的流程,如: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等。

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简洁而内涵丰富,更是体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说明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关键词:茶道起源流派精神一、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着作。

而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

该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

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

日本的茶道-学生用

日本的茶道-学生用
日本茶道的派系
日本茶道分为两大宗系: 一为抹茶道,传自我国唐宁时期,采用当时的抹
茶法,用蒸青茶碾制成粉状茶叶饮用; 一种为煎茶道,源于中国明清时期,采用以炒为
主加工而成的散状芽条。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 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பைடு நூலகம்之后,千家 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 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 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 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6
壁龛(床之间)用茶道具
1.挂轴: 是茶道中的第一重要的茶具。表现了当日茶事主题,理解主 人的用心,达成“一座建立”。
2. 花入(花瓶):是仅次于挂轴的壁龛上的重要道具。茶道把花瓶叫 做“花入”,是因为茶花要求形态自然,反对过于摆弄。
3. 茶碗在所有的茶具中价值最高、品种最多、最为考究的当属茶碗。
5
根据茶事过程将茶道具分为:
• 接待用器具:轴字、轴画、吸烟用具。 • 茶席用器具: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入、香盒。 • 炭礼法用具:釜、茶炉、灰器、炭箸、灰匙、釜垫、炭斗。 • 点茶用茶道具:搁板、茶碗、茶入、仕服、棗、水指(清水
罐)、茶杓、茶筅、帛纱、茶巾、盖置、建水等。 • 怀石料理用器具:主要为黑色漆器,要求风格文雅。 • 院内用器具:草履、圆形座墩、斗笠、铜锣、水桶及水杓等。
茶道用的茶碗与一般概念上的茶碗不同。它的容积比较大; 4. 茶入(茶罐)放“浓茶”的一种陶瓷小壶。由于形状不同,有很多
名目,如“肩冲”、“清壶”﹑“茄形壶”﹑“文琳壶”﹑“海壶” 等。最為珍貴者乃由中國宋元時期傳至日本的陶器小壺。 5. 薄茶器(棗)放“薄茶”的茶壶称为“薄茶器”,也由于形状的不 同名称各异。材质则有竹﹑木﹑漆器﹑瓷器﹑金属等。多为漆物。 6. 茶杓 取茶粉用的竹制“茶杓” 。为来自于中国的药杓。 9. 其他:茶筅茶筅的真、行、草:真:57,58,69,80,100,120 根;行:46,47根;草:32,35,36根。对茶筅的颜色很有讲究。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 壁龛内还置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 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 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 珍珠,晶莹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 生辉。
日本茶室
奥 斯 卡 女 主 角 学 习 茶 道
喝茶顺序
• • • • • • • • • 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谢谢观赏
•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道包 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自宋代开 始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 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 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 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 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 “茶俗”。日本茶道一般多在特定 的茶室进行,有许多著名的世家, 茶道在民众中很有影响,但其社会 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 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 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
和果子
• 在日本,和果子基本上是 依附在茶道中副产品,也 就是佐茶的茶食,茶道老 师苏信义表示,日本人喝 抹茶配食甜腻的和果子, 多少有养生的意义在,因 为糖份可以抵消生茶刮胃 去油的功效。而且吃完甜 点后饮茶,更能衬托出茶的 苦味。
茶道与禅道
• 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即佛门文化 的性质。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 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日本 “茶道四规”中的枯寂之美,与茶道的虚 静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茶道的 虚静之美,更具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 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对日常品茗审美 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 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虚静之说 并不玄奥,只需明白,静始于虚,在内心 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 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 堆垒之物,尽量排解,静下神来,定下心 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 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 美感,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 、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正 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

日本的茶道-学生用

日本的茶道-学生用
7
三、茶席必须品
接到茶席的招待状时,要准备以下这些东西。
• 扇子:是互相问候时的必需品,完成“结界”功能的一个重要小道 具,有正威仪的作用。 • 帛纱(袱纱):手感柔软用于清洁茶道具的彩色方巾,紫色、红色。 • 古帛纱:端茶时用和欣赏珍贵的茶道具时垫在道具底下。 • 茶巾:点茶时专用于擦干净茶碗的白色麻布。大小一般为 30.3×15cm。 • 怀纸:白色和纸,顾名思义,是放在怀中使用时拿出来的,用来写 和歌和消息、包东西及擦东西等,可代替皿盛放菓子。 • 楊枝:吃菓子时用。 • 数寄屋袋:装扇子、袱纱 、怀纸、杨枝等小物用的袋子。 • 怀纸入:装怀纸的夹子。
2
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
•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 • “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 • “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 气氛。
• 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 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 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0
日本茶道的派系------三千家
表千家
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 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 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
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 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 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 里千家。 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 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 武者小路而命名。
日本茶道的派系
日本茶道分为两大宗系: 一为抹茶道,传自我国唐宁时期,采用当时的抹 茶法,用蒸青茶碾制成粉状茶叶饮用; 一种为煎茶道,源于中国明清时期,采用以炒为 主加工而成的散状芽条。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 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 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 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 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 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

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

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茶道、花道、香道,是日本的三雅道。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茶道与花道同宗同源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接待客人的礼仪活动, 是从中国引进的。

中国唐宋时期饮茶盛行, 日本派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求学, 他们把中国种茶、制茶、烹茶技术带回日本, 使日本饮茶习惯推广到民间, 后来形成“茶道”。

日本茶道最大流派是“三千家”, 此外, 薮内派、有乐派、宗和派、三齐派、远州派、久田派也很有名。

茶道一般在茶室进行, 宾客入座后, 主人按一定规程用竹制小匙将茶放入碗中, 用沸水冲沏后依次递给宾客品茗, 宾客接茶也有一定程式。

在日本, 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的形成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自始至终与佛教息息相关。

中国唐代僧人就有了饮茶的习俗, 日本僧人多次留学中国, 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回国后大力宣传饮茶的益处。

荣西禅师两次到宋朝, 带回茶种, 进行种植, 还著有《沏茶养生记》一书献给镰仓幕府, 宣扬茶的妙用。

到了室町时代, 日本茶树栽培已经普及, 饮茶风俗逐渐推广到了民间, 饮茶的教义也得到推广。

荣西禅师不仅把唐朝的茶树栽培技术带回了日本, 还推广了饮茶的教义, 构筑了日本茶道的基础。

室町时代的禅僧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又继承和发展了荣西茶道思想, 编制了被称作“台子手前”的程序, 构成了现代日本茶道的基础; 其曾孙弟子千利休, 真正地把茶以“道”的形式确立下来。

从此, 茶道文化在日本正式形成, 且日渐普及。

茶道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精神与教义均来源于佛教思想。

日本人爱花, 一般家庭的客厅都置有一瓶精心挑选的鲜花, 给人以清新别致的美感。

摆放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花道, 亦称插花。

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 宋元时代传入日本, 到东山时代 (15世纪) 发展成花道, 并成为日本妇女品德、技艺修养的一项内容。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流派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 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 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 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 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 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 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 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 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 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 是“三千家”的由来。下面简 单的介绍几个流派:
并形成“空寂”与“闲 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
日本茶道的祖师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 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 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 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 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 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 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 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 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 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 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 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 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 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 “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 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 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 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 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 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 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 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 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 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 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 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
现今日本比较着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看。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流派: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

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

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

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

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

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

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

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

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的祖师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

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

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

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

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

他是武野绍鸥的弟子。

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他不拘
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
茶道的“四规七则”由千利休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

“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

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