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译文翻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的译文如下:
《寒食》译文
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迢迢牵牛星》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十五夜望月》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这些古诗的翻译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考虑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吃蜜食
小蜜蜂飞啊飞,飞到花朵之间。
看到花蜜很多蜜蜂开心万分的样子。
它们争先恐后地品尝,口水直流。
可是,蜜蜂们应该记住规矩,
品尝蜜糖,要有节制。
妈妈告诉小蜜蜂们,
飞到花朵上就好好地品尝,
不要贪多嚼不烂。
吃蜜食是滋养身体的时刻,
但也要有分寸和限制。
大雨下
大雨下,真大雨啊!
小草躲在大树下。
花朵也躲在家园,
希望雨过天晴再绽放。
水洗大地干净了,
飞禽们打伞出行,
小鱼儿游得高兴极了。
雨水滋润土壤,
让大地更加美丽。
大雨虽然有时候让人心烦,
可是它给大地的滋润是无限的。
下雪了
天空飘下银色的雪花,
小金鱼期待着冬天的到来。
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像小雪人一样可爱。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
一团团,两团团的好看极了。
仿佛世界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大雪纷飞的景色更美。
看着外面的雪花纷飞,
心情也变得愉快。
这是三首古诗的原文,通过这些美丽的诗句,我们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小蜜蜂品尝蜜糖的时候要有节制,而大雨和雪花给大地带来了滋润和美丽。
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发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些美妙的时刻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项羽活着的时候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决不 苟且偷生。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金兵南下,宋军节节败退,人民生活困苦,而南宋君臣却不思进 取,苟且偷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地 呼喊——
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在记忆中, 融在血液里,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饮酒作乐 杀敌豪情
美酒 琵琶 醉卧 几人回
为国而战 视死如归
第3课时
板块一 猜测作者,激情入题
看资料,猜作者。
李 清
照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
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
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读诗句,思考: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 什么?
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外族侵扰长 达九百多年!时光穿越近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战争
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朗读这一句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诗词朗诵 朗读《凉州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cí
凉州词
[唐]王翰
pí pá
cu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zu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词解读
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
(今甘肃武威)一带。
凉州词
[唐]王翰
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 能够发光。诗中指极精致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以下是针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析:一、《暮江吟》1、作者及背景作者: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背景:此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2、诗句及释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描绘了红日西沉,余晖洒满江面的景象,江水一半呈现出红色,一半呈现出青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生动地描绘出了秋夜的美丽景色。
3、主题及情感主题:描绘日落暮江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江边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题西林壁》1、作者及背景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背景: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2、诗句及释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描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3、主题及情感主题:赞美庐山景色的雄伟壮观,并表达哲理。
情感:诗人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三、《雪梅》1、作者及背景作者:卢钺,南宋诗人,自号梅坡,诗风平易。
背景:此诗作于初春时节,梅花开放,作者与友人赏玩之时。
2、诗句及释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描述了梅花和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使得诗人们难以评判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诗意:昔日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到处香烟缭绕, 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均设 故都于江南。南朝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它不 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 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句诗表现了南朝时代佛教盛行的 状况,并为后面结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础。
如今直上银河去 想象
同到牵牛织女家
豪迈气概 奋发精神
图解课文
江南春
[唐]杜 牧
1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其 诗风格豪爽清丽,内容深刻,独树一帜,与李商隐 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
小结: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 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辛苦、劳累, 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 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 向往。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
6
现实
浪淘沙
(其一)
神话
九曲黄河万里沙 夸张
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江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这番绿意盎然的春景,还有人 们临水而居的那一番惬意!从哪一行诗里读懂的?
水村山郭酒旗风
地形和风貌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
虚指,不是实数。指很多。
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 宋、齐、梁、陈政权。
楼阁亭台。此处指 寺院建筑。
2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一、课文概述本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唐代诗人王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及宋代诗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古诗题材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
二、《宿建德江》解析1.作者及背景-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漫游吴越等地。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漫游吴越时所作,诗人夜宿建德江,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2.诗句解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移舟”“泊”表现了诗人的行动,“烟渚”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日暮”点明时间,同时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客愁新”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描写了旷野无边,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明月似乎与人更加亲近。
“野旷”“天低树”展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
“江清”“月近人”则表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孤独中的一丝慰藉。
3.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日暮时分建德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析1.作者及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他的诗、词、文、书、画皆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当时他在望湖楼饮酒,恰逢大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句诗描绘了乌云翻滚如墨汁倾泻,但还没有遮住山峦;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的颜色和形态,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未遮山”则表明乌云虽然来势凶猛,但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为后文的雨过天晴埋下伏笔。
“白雨跳珠”形象地写出了雨点的大而急,“乱入船”则表现了雨势的猛烈。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生字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生字词一、《山行》生字词解析1.“寒”:-读音:hán。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冷,与“暑”相对。
如“寒冷”。
在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出深秋时节山林的清冷。
-组词:寒冷、严寒、寒冬。
2.“径”:-读音:jìng。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小路。
诗中的“石径”即石头铺成的小路。
-组词:小径、径直、途径。
3.“斜”:-读音:xié。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
在诗中形容山路蜿蜒。
-组词:倾斜、歪斜、斜阳。
二、《赠刘景文》生字词解析1.“赠”:-读音:zèng。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诗题“赠刘景文”表明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
-组词:赠送、赠礼、赠品。
2.“刘”:-读音:liú。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姓氏。
-组词:姓刘。
3.“盖”:-读音:gài。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里的“盖”指荷叶。
-组词:盖子、锅盖、瓶盖。
4.“菊”:-读音:jú。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是观赏植物,有的花可以入药,亦可作饮料。
如“菊花”。
-组词:菊花、秋菊、菊展。
5.“残”:-读音:cán。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不完全,余下的。
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里的“残”形容菊花凋谢。
-组词:残缺、残阳、残废。
6.“君”:-读音:jūn。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对对方的尊称。
在诗中“君须记”是对刘景文说你要记住。
-组词:君子、君主、诸君。
三、《夜书所见》生字词解析1.“挑”:-读音:tiǎo。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
诗中“知有儿童挑促织”里的“挑”是指儿童用小棍拨弄蟋蟀。
-组词:挑灯、挑拨、挑战。
2.“促”:-读音:cù。
-结构:左右结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时
路,得
de(写得好) děi(得亏)
添 得 黄 鹂/四 五 声。
江南梅雨季节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 山行。
高涨的游兴
诗意: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 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 乘小船走到了小溪的尽头, 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黄鹂四五声。 使鹂山中返途充满
了生机和意趣。
诗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多。 芦笋刚刚发出嫩芽。
思考:诗句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致? 既描写了画中的景物,给人以春回
大地、草木复苏、充满生机的感觉,又 展现出想象中的情景,充满情趣。
诗意: 初春时节蒌蒿生出满地,芦苇也
长出嫩芽,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 时候。
把诗句补充完整。
竹外( 桃花 )( 三两枝 ), 春江水暖( 鸭先知 )。 蒌蒿( 满地 )芦芽( 短 ), 正是河豚( 欲上时 )。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
写出了春天泥沙湿润柔暖的特点。
诗意:
泥土湿软,归来的燕 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 泥筑巢。河滩上的沙子被 阳光晒得暖暖的,鸳鸯卧 在上面静静地睡着。
《绝句》描绘了 一幅春天到来,万物 复苏、山水秀丽的迷 人画面。
绝句
迟日 江山 景物
春风 花草 燕子 飞 动物 鸳鸯 睡
山路上苍翠的树木 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 欢叫,比来时更增添了 些许意趣。
结构梳理
三衢 道中
梅子黄时
游玩 小溪泛尽
走山路
绿阴浓浓 归途
黄鹂啼鸣
乐无穷
山中游玩 意趣无穷
《三衢道中》写了春末初夏时宁 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 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文档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三首》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但是又各有千秋。
1.1《山行》《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此诗通过描写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将秋天的枫叶之美推向极致。
1.2《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虽然青春流逝、人生坎坷,但也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对秋景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的激励,充满了哲理。
1.3《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通过梧叶、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从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想象中儿童捉蟋蟀场景的描写,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如“径”“斜”“赠”“残”等,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远上”“石径斜”“擎雨盖”“促织”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是《古诗三首》。
分别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及《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整体表现了古人在特定时节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悟。
下边按整理分享三首古诗的原文与译文。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时时有落红,处处伴飞花。
寒食节这天东风佛面,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斜。
夕阳西照下的汉宫,开始递送御赐的蜡烛。
那袅袅的轻烟,弥散在王侯将相家的上空。
迢迢牵牛星
选自《古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在那遥远的美丽星空,有两颗闪烁的星星分别代表牛郎和织女。
织女那细长而白皙的手,曾经毫无心思机械地摆弄着机杼。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伤心的眼泪零落如凄楚的雨。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那神秘的两岸到底相隔几许?仅仅一条清澈透亮的银河,让两人只能凝望却无法言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庭院地上月光如洗,寂静的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
清凉的秋露点点无声无息,悄然打湿了香浸满院的桂花。
今夜皓月当空,引得那世间多少人深情遥望。
不知道这秋夜缠绵的情思所承载着的千般愁绪,又要降临到谁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古诗三首
一、《鹅》
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三、《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共收录了《鹅》、《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经典的古诗。
《鹅》一诗描绘了鹅曲颈高歌的情景,传达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哲理。
诗人运用简单而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述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场景,展现了鹅的生动形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明月为切入点,通过简洁的叙述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思念。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雄伟壮丽的风景,通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哲理告诫人们不断向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这三首古诗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读者,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思考。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文章仅供参考,具体格式有待调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译文翻译
《古诗三首》的译文如下:
一、《绝句》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二、《惠崇春江晚景》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三衢道中》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希望这些译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和一首宋诗。
下边按教材顺序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及译文。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黄河向东奔流直到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如云上接青天。
敌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泪,瞩目南望盼望官军收失地,失望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朝廷收复蓟北的好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时候激动难耐,热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写作特点
以乐景来表哀情。 “以乐景来表哀情”即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哀伤悲愤的思想感情。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 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 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 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题临安邸》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一个接着一个,这 是多么美好的景色。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然而 “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的轻歌曼舞何时才停止?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 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 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这里,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但强化 了自己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死气沉沉
生机勃勃
殷切希望 深情嘱托
辛辣的讽刺 极大的愤怒
揭露矛盾 批评现实 憧憬未来 充满理想
主题思想
《示儿》 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全国重
新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 《题临安邸》
通过描写当政者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已亥杂诗》
祭乃熏杭亥恃哀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 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人教版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当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
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