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_励志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是由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畅销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个定律认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需要投入至少10000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和专注。
格拉德威尔通过研究多个成功个案,如比尔·盖茨、乔治·贝索斯和巴尔的摩孩子的冰
球运动员等,发现他们在成为行业领袖之前,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磨练技能和积累经验。
这个理论传达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成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时间和持续的努力获得的。
无论天赋如何,只有通过大量的刻苦努力和持续的练习,才能达到卓越的水平。
2. 10000个小时并非固定的时间要求,而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
关键在于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努力,同时保持专注和训练目标。
3. 环境和机遇可以影响成功的机会。
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有良好的导师、适当的资源和支持系统,能够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只有时间和努力是不够的,个人的天赋和机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其
他研究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局限于时间投入,还包括学习方法、意志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总的来说,"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在强调时间和努力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有耐心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考虑其他因素,并综合分析个人的情况和环境条件。
10000法则
10000法则
10000小时法则(The 10,OOO Hour Rule),简单地说,任何人要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都需要认真投入10000小时以上。
10000小时是一个突破的临界点。
以每天10个小时算,10000小时相当于三年。
也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要每天10小时投入,持续3年。
如果每天只有5小时,那么需要6年。
10000小时是成功的临界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
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一万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
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
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
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吗?如果想,没有别的妙招。
或者,妙招非常简单,那就是认真投入10000小时吧!
10000小时法则类似于“10年法则”。
一万小时定律的句子
一万小时定律的句子
1. 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专家级水平,就需要投入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和学习。
2. 一万小时定律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后来被流行心理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用并深入研究。
3. 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个体可以不断改善自己的技能水平。
4.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意味着仅仅投入时间就能取得成功,还需要合理的学习方法和高质量的练习。
5. 一万小时定律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音乐、体育、艺术、科学等,只要是需要技能的领域都可以通过投入一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
6.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绝对的规定,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不同,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7. 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对于教育和培训领域有重要启示,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不断努力的重要性。
8.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案例很多,比如贝多芬、爱迪生、乔布斯等,他们都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成为了在各自领域里的专家。
9. 一万小时定律的应用也引发了对天赋与努力的讨论,有人认为天赋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而有人认为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10. 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论基础是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的专家和非专家进行调查和观察,得出了时间投入与技能水平之间的关
系。
总结: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关于成为专家的时间投入规律,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练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某个领域取得专家级水平。
然而,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不同,所需的时间和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重要的是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和高质量的练习,不断努力和持续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10000小时法则
10000小时法则10000小时法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成功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一万小时核心是:精深练习,激情,伯乐。
精深练习三要素1.目标2.错误3.方法论。
精深练习需要设定努力的目标靶。
精深练习需要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
精深练习的方法论:组块化,重复,思考。
组块化。
分解并掌握基本动作的能力。
重复。
这个好理解,就是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思考。
练习之前,思考过这次练习的目标?看看教程或者视频,边看边想?感受和总结每一次练习的成功之处和偏颇之处?不要做机械的练习,那没有用。
只有持续不断的激情,才能让一个人产生长时间精深练习的动力。
激情,是由信号触发的。
未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是两个有力的原始信号;此外,群体感知是触发潜意识的扳机。
伯乐指的是好的导师。
好的导师在以下两方面有巨大作用:1.给予你额外的激情,或触发激情的信号。
2.使你的精深练习更加高效(比如辅助设定目标,指出错误,做正确的示范等等)。
一万小时法则,就是在建立一条越来越精准的髓鞘质回路。
3. 高动机语言并不能激励人。
泛泛的、不够具体的表扬并不能激励人。
我说“你这首歌唱得真好”,不如说“你最后这个颤音唱得太完美了”更能让你愉悦。
4. 确保每个细节都朝着同一个目标。
5. 不要期望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进步。
试着每天进步一小点。
这是必经之路,而一旦开始进步,就会持续前进。
世界上为人父母该做的所有事情可以概括成简单的两件:留心你的孩子着迷于什么事情,并且表扬他们的努力。
一万小时定律的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的意思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英国神经学家Daniel 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一万小时在生活中的例子: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对世界顶尖的作曲家、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10000”这个数字反复出现,甚至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这也成为了“一万小时定律”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有一些人,我们称他们是“老天爷赏饭吃”,说的是他们在某一领域特别有天赋,能轻松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也需要在这一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巩固和突破,比如跳水冠军全红婵。
昨天,薇娅被罚款13.41个亿,有网友表示“我们全家从猴开始都没这么多钱”,千万网友点头如捣蒜般的表示赞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薇娅在电商直播这一行起码坚持了一万小时之久。
在当下,当很多人都只想追热点、求爆款、挣快钱的时候,开始有人对一万小时定律持怀疑态度,认为“等坚持了一万小时之后,黄花菜都凉了”。
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那些短期内爆火的人或事,要么是花重金砸钱了,要么是机缘巧合撞上了,要么是有违规操作,总给人感觉“很飘”、不踏实。
而所有这些总想着投机取巧、走捷径的路数,凉凉也是早晚的事情。
夏天的时候,池塘边的榕树或者柳树上,总会有知了在声声的叫着。
然而,就是这些只叫了一个夏天而生命就此终结的知了,在蜕皮成为知了之前,其实已经在地底下忍受黑暗、冰冷、孤独长达3年甚至17年之久。
励志故事:“一万小时”成功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德维尔一直致力于成功心理学研究,他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理论——一个人在任何领域取得的成功都跟天分无关,只跟“练习”时间长短有关,一般说来,一个人如想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他就必须“练习”一万小时以上。
打个比方,如果你爱好打乒乓球,并想成为世界一流的运动员,你就必须苦练一万小时以上。
假如每天练球4个小时,一周练5天,那么成为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成功定律。
中国有句流传甚广的话:10年磨一剑,似乎与此理论不谋而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德国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是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神经系统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在更多的领域做过类似研究,他说:“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充分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那些顶尖级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等,都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长的天赋外,他每天练习8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缔造一人独得8枚金牌的奥运奇迹。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国际象棋,让3个女儿去学习。
结果他和妻子愣是把自己的3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她们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老二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现在还不成功,请不要抱怨命运、生活或社会的不公,那一定是你“练习”的还不够!。
1万小时定律——想做常胜将军:就要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
1万小时定律——想做常胜将军:就要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学而时习之”,经过持续的学习和练习,没有捷径可走。
就像巴菲特询问周安仔在棒球场上如何完成这完美一击的,安仔的回答是:“不停地练习,直到掌握方法为止。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钢琴演奏家,还是作案屡屡得手的惯犯,都符合这个“1万小时定律”。
1万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每周练习20个小时,总共持续10年。
这和中国的一句老话——“十年磨一剑”完全吻合。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故事也印证了“1万小时定律”。
比尔·盖茨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退学并决定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之前,就因为种种机遇和自己的努力,长期得到免费用电脑的机会,已经无间断地编写了七年的程序,积累的时间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
在上个世纪,拥有和盖茨类似经历的人非常罕见,难怪他说:“假如在世界上能找出50个都能把我惊倒。
”而另一位世界首富、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成长历程和长盛不衰,不仅印证了“1万小时定律”,而且揭示了另一个重要论断:要保持世界级的水准,成为常胜将军,必须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
“我是7岁开始的,之前的时间都浪费掉了。
”巴菲特说。
他7岁开始对股票感兴趣,8岁开始阅读父亲关于股票的藏书,10岁时当地图书馆有关股票的书籍已经读完,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19岁通过阅读格雷厄姆的《聪明投资者》找到了正确的投资方向,20岁时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拜格雷厄姆为师。
25岁创立合伙企业时,他已经研究股票投资18年,实际投资股票的经验15年,远远超过1万小时,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准。
而且在随后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不断学习进化,65岁以后投资技艺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经历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屹立不倒。
正如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所说的:巴菲特的成功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10000小时定律——站桩练功终有成
10000小时定律——站桩练功终有成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
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
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
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在一个讲座中接触到这个定律,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
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
世界上果真有“天才”吗?所谓“天才”就是指天资聪明、智商较高、成就卓著的人。
近代科学家们研究一些试题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们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有人智商低些,有人智商高些,但绝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
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成为天才呢?未必。
现实中,同样智商的人,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天壤之别,智商高的人不见得就成才,相反智商低的人成大器者,比比皆是。
因此,智商的高低,不是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功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在后天得到过良好的刻苦的训练,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
周文王之所以能演绎《周易》,是因为他被诬得罪了殷纣王,被关押在羑里这座监狱里7年之久。
7年间他专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推演出64卦384爻,并研究创作出卦爻辞,以探索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今天的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和重要启迪。
周文王下的功夫恐怕大大超过10000小时吧。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
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担任过很多工作,与很多友人交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千余万字,又岂止是1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三大要项:精深、激情、伯乐。
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
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样的路径。
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一万小时的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原始步骤。
而且那种感觉同其他东西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髓鞘质的一个进化优势是,它能够使任何回路绝缘化,甚至是那些我们一开始不喜欢的。
重复练习是无可替代且千金难求的。
常规练习是练得越多越好,但精深练习并不适用道等式。
投入更多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通限制的,每天练习3至5小时。
进行精深练习时,世界的寻常规则暂时不再适用。
时间利用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把自己置于杠杆的一边,遭遇的失败越多,你就翘得越高。
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
盲目受挫毫无帮助,现实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亲自接触一次,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我们总认为记忆系统就像一台录音机,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活体结构,一个几乎永远装不满的箱子。
我们面对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机会越多,脚手架就会变得更多。
脚手架多,我们学习新东西的速度就越快。
人才温床的三步策略:第一步,技能学习都整体了解一项任务。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成功是每个人都梦想实现的目标,但是如何成功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众所周知,成功并非只凭天赋,而是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在这个需求下,有一项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本文将就这个定律进行详细探讨。
一、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的起源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
他在对一百多位专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在某一个领域中积累的时间都超过了10000个小时。
这个观察成果使他得出一个结论:在某个领域中,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练习累积达到10000个小时以上,才能真正成为专家,取得成功。
二、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的含义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的核心意思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没有人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大量的时间投入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不论是天才还是平凡人,都需要面对挑战,付出时间和努力去不断改善自己。
三、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的实践意义1. 明确目标要想在一个领域内累积10000个小时的时间,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更加专注和坚持。
2. 制定合理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
在目标基础上,合理规划每天的学习和练习时间,确保每一天都有价值。
3. 全身心投入在达到10000个小时的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专注和投入是取得成就的前提,必须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4. 持续学习和反思积累时间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一种行为,还需要进行学习和反思。
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同时反思自己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处理挫折和困难在10000个小时的积累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坚持下去。
6. 寻找指导和反馈在学习和练习中,寻找一个合适的指导者和反馈者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
四、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的应用范围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几乎所有的领域。
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深度好文)
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深度好文)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他们曾经不甘于平庸,曾经也很励志很鸡汤,曾经每日清晨在薄雾中大声读英语,或者在夜幕中跑步和运动,或买来一大堆画笔开始写写画画……可是最后他们却无奈地摊开手:「我真的没有学英语的天分,我真的没有运动天分,我真的没有画画天分……所以还是失败了。
」因为不是天才,所以与成功无缘。
这个谬论,不知贻误了我们多少年。
01没有天才,只有练习有位老师讲课的风格幽默风趣又发人深省,深受学生的喜爱。
很多人都称赞说他真是个讲课的天才。
那位老师却说: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只有练习。
我们不否认这世上有些人有特别的才能,但如果单凭这个就断定世上一定有天才,未免太武断了。
天才天生就会用电脑吗?天生就会打游戏吗?天生就会数学吗?这一切都是后天练出来的。
为什么右撇子不会用左手吃饭呢?因为没有练习。
那为什么他们可以用右手吃饭?因为练得多就会了。
为什么上台不会讲课?因为以前没有上台讲过课,讲多了自然就会了。
为什么上台腿会发抖?因为第一次上去,腿当然会抖。
但是,如果是第一千次上台,你的腿想抖也抖不起来。
过去我们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天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更让自己感到自卑。
一定要记得,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只有练习!02 所谓天才,只是熟能生巧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神箭手陈尧咨在家练箭,百发百中,非常厉害,旁观者拍手称绝。
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老头却只是略微点头,不以为然。
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能做到像我这样吗?」老头说:「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好,但你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然后老头拿出一个葫芦,在葫芦口盖上一枚铜钱,将一大勺油高高的从钱眼倒进葫芦里。
一勺油倒光了,没有一滴油溅出来。
老头说:「你能做到像我这样吗?」陈尧咨摇摇头。
老头接着说:「我也没什么奥妙,不过是因为我以前是卖油的,所以熟能生巧而已。
」所谓的天才,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先看一个公式:一万小时=1250天*8小时=3年半的时间。
一万小时定律:任何专业工作者若要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得累积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
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消化世界级水准所需的知识技能。
例如:比尔盖兹经常彻夜在24小时开放的学校计算机中心写程序;莫扎特从小就被父亲押着天天练琴和作曲,造就了他们长大后的成就;少年披头士曾数度受邀到德国进行每周7天、每天5小时的演出,使得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爆红之前,就已累积了超过1200小时的现场演奏经验、超越一般乐团。
以上摘自《异类》一书。
作者强调对于出类拔萃的异类而言,天赋或许重要,但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是环境,包括成功者生长的文化和时机。
就如同新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如果不是美国民众已经可以接受黑人当总统,也不可能有机会选上总统。
反观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居在世界最落后的国家肯亚,生活困苦,两相对比之下,更让人深刻了解生长的文化和时机,对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但就算是环境恶劣,只要努力以赴,还是能够有所成就。
重点是投注多少心力与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连连。
责怪他人、却没有自我检讨问题的根源为何?现代社会不同于过去,学校毕业只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持续学习才能够应付日新月益的挑战。
资料、资讯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而是如何处理资讯的能力,也就是对现象的分析、归纳、思考的能力。
关键还是在于平时有没有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许多人都梦想成为巴菲特,比尔盖兹、乔布斯。
但却没有去研究、思考这些人为什么有今日的成就。
巴菲特,比尔盖兹、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都已经投注至少超过一万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思考、研究、实践。
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
虽然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却不愿意花一万小时以上的时间去练习,原因在于学习时间既漫长又辛苦,只想要以最短的时间,累积最大的财富。
所以走偏门,想要不劳而获。
借钱投资期货、股票,但却没有经验,不仅没有赚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每天1小时,需要30年
每天2小时,需要15年
每天3小时,需要10年【十年磨一剑】
每天4小时,需要7.5年
每天5小时,需要6年
每天6小时,需要5年【工作技能】【持续一生使用】
每天7小时,需要4.3年
每天8小时,需要3.75年
每天9小时,需要3.33年
每天10小时,需要3年【充分投入】【速效技能】【短期快速提高唯一技能】
每天11小时,需要2.7年
每天12小时,需要2.5年
每天13小时,需要2.4年
每天14小时,需要2.1年
每天15小时,需要2年。
剩下的从健康和实际来看,性价比不高,可以忽略。
所以10000小时理论也告诉你,你不能做好所有事情,你只能做好一到两件事情。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
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
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
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
请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不是你没天分-而是你努力不到位
请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不是你没天分,而是你努力不到位近几年“一万小时定律”被广泛传开,意思是说,要想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一万小时是起步标准。
它的来源是《异类》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了这个观点:“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作者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事实上,我第一次听说“一万小时定律”不是从《异类》这本书上,而是我最初做销售的时候,我的师傅告诉我的,我的师傅可以说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但是因为身在北京,我没有任何人脉,所以师傅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陌生销售,才可以快速赚到钱。
当时师傅用了“百日筑基”四个字,就是陌生销售100天,每天不低于8小时,100天不间断。
每天出门销售,陌生拜访,扫街扫楼做市场调查,每天开口人数不能低于300人,每天8小时,锻炼胆量和勇气,连续100天打下销售基本功。
这100天是难熬的100天,有很多人中途放弃了。
当我坚持完100天的时候,我跑去问师傅,为什么要100天不间断,师傅说:100天是为了保持努力的那种状态,熬过了一百天也就突破了第一关,但是,想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专家,一万小时才是入门标准。
那些学习艺术的,当兵的,还有那些体育生,都要经过多年长久的刻意练习。
02 一万小时定律在各领域的体现体育界的刘翔,大家看到的是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健步如飞,却不知道他背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和无数汗水。
古琴界的巫娜老师,更是9岁开始学习古琴,每天八小时坐在琴桌前,安定地习琴,如今巫娜先生还创立了“缦学堂”,她的学生遍布全国,她也成为当今中国古琴界的中流砥柱。
新媒体行业高人粥左罗,3年写了300万字,电脑键盘上的漆都磨掉了,如今的粥老师依然坚持每天写作,运营着@粥左罗个人成长为主题的知名公众号,「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近九千人社群,同时已经运营六期21天写作训练营,正在运营高阶写作变现营,并且获得普遍的好口碑。
1万小时定律
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要经过 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将此称为“ 1万小时定律” 。
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那大约是每天练习三小时, 风雨无阻, 连续十年。
葛拉威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否认任何行业, 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 那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
也许仍然有不少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 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 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
不但如此, 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休息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 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
早在 20多年以前, 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就曾经深入考察过 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 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俱只要方法得当,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
为了证明这一点, 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 也就是国际象棋。
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 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信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
每天练三小时, 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 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
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 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
从1万小时定律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从1万小时定律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咱们聊聊那个挺火的“一万小时定律”吧,说起来啊,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为啥呢?因为它既给了我们希望,又好像给我们设了个不小的坎儿。
不过呢,这定律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怎么也得花上一万个小时去琢磨、去练习。
听起来挺简单对吧?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不是盖的。
想想看,一天24小时,咱们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觉,全用来干一件事儿,也得四百多天才能凑够这一万小时。
当然了,谁也不可能真的这么拼命,但话说回来,这定律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告诉我们得持之以恒,得有那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儿。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有个大哥哥,特别喜欢画画。
每天放学回来,雷打不动地就是拿起画笔,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
那时候我们还小,不懂啥是“一万小时定律”,只觉得大哥哥真是个“画痴”。
结果呢?人家后来真的考上了美术学院,现在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
回想起来,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一万小时定律”嘛!其实啊,这事儿不光在艺术上,干啥都得这样。
你想啊,那些大厨为啥做菜那么好吃?还不是因为天天在厨房里忙活,各种食材、各种火候,都摸得透透的。
那些运动员为啥能在赛场上那么风光?还不是因为天天训练,汗水洒了一地又一地。
所以说啊,这世界上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都是靠时间和努力堆出来的。
当然了,也不是说只要花上一万个小时,就一定能成为顶尖高手。
要是方法不对,方向错了,那可能也只是在原地打转儿。
这就好比咱们开车去一个地方,要是导航设错了,开得再久也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啊,在追求这一万小时的过程中,咱们还得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确保自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而且啊,这一万小时定律,也不是说非得天天都绷着弦儿,一刻不停地练习。
咱们也得学会劳逸结合,不然的话,还没到一万小时呢,自己就先垮了。
这就跟咱们平时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道理。
适当休息一下,放松放松心情,回来再干,效率反而更高。
说到这儿啊,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万个小时法则
1万个小时法则
什么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一万小时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本文我们将简单了解“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一个人无论想要从外行变成专业,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花一万小时。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10000,反复出现。
这也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而“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谛,你必须了解!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谛,你必须了解!9:03首先你得足够努力——一万小时定律小提琴的练习时间1993年,有几个心理学家,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这都是校园里的明星人物,将来很有希望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演奏家;第二组,比较优秀,但和第一组相比还有差距;第三组,就是学渣组,他们的演奏水平,基本上就可以告别舞台了。
实验中,这三组学生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从你学琴开始到现在,一共练习过多少个小时?”大多数人本以为,第一组的天才们,应该不用练很久,而学渣的第三组,应该是天天苦练也不行。
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第一组明星学生,平均已经练习了一万个小时;第二组比较优秀的学生,平均练习时间是八千小时;而学渣组的练习时间,只有四千个小时。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了这个观点:“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注意,这里我们说的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同样的这句话,你反过来说:“只要练了一万个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那就不一定对了。
十年磨一剑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很假单,你听说过“十年磨一剑”吧,10年,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这加起来就是一万小时,所以艺术类的,体育类的,都说一句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你可能说,十年太久了,能不能短一点儿呢?可以,我们来看职业和工作,如果你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则至少需要五年,所以,你看那些两三年就换一个行业的人,大多一事无成。
老路年轻的时候找工作,我的简历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以5年,10年为人生刻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句话,就是我当年学习了一万小时定律以后,给自己定下的尺子。
一万小时准则励志故事
一万小时准则励志故事《纽约客》杂志有个正式撰稿人,名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是牙买加一个非洲黑奴和一个白人种植园主的后代。
他自己生长在加拿大,如今因一连出了三本改变因袭观点的畅销书而在美国出了名。
最新一本书名为《超凡者》(Outliers),与其说是其自传,不如说是一册书,尤其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发表了独特见解。
格拉德威尔认为,生来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惟一或最为重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普通的实践经验。
他举例说,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有幸上了一所给他大量时间练习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校──在他自己开办公司之前,他就已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花费了一万多个小时。
披头士们之所以能成为“披头士”,是因为被偶然邀请去德国汉堡表演,在那里他们一晚上演5小时,一周演7天,正是这初次演出机会使他们放出了异彩。
格拉德威尔认为,成功不是个人天才的必然结果,而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家庭的、朋友的、历史的、地理的、环境的、文化的和各种偶然的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各种有利条件逐渐积累的成果。
有的人智商极高,终因缺乏其他因素而成了凡夫俗子。
如在密苏里州一个乡村养马场有个名叫兰甘的人,他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也只有150),可在他成长的环境里没有任何人、任何因素能帮助他使其超凡天资得到发挥,所以也就不可能大有作为。
格拉德威尔写道:“没有一个人,不管是摇滚明星,不管是职业运动员,不管是计算机软件亿万富翁,甚至不管是天才人物———是自己单枪匹马取得成功的。
”格拉德威尔将所有人的成功都归之于“一万小时准则”(the10,000 Hour Rule),也即任何领域中成功的关键都与天才无关,要的只是实践,一万个小时的实践———十年一周二十小时的长期磨练。
格拉德威尔的“准则”之所以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是因为如今在美国到处流传着“靠自己的天才成功的男子”的神话,“一万小时准则”无疑是对这种神话的令人警觉的挑战和冲击。
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
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相关推荐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慢功夫》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创造力由何而来?成功者的才华与创意,当真那么源源不绝,轻而易举?葛拉威尔(Malcolm?Gladwell)可不这么认为。
这位以《引爆趋势》、《决断两秒间》等畅销书闻名的英裔加拿大作家坚信,创意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练习。
身形瘦削,顶着招牌的爆炸头(他母亲是牙买加人),四十六岁的葛拉威尔,擅长引用数据,从表面的现象,切入分析背后的社会人文意涵,归纳趋势,引爆话题。
这几年,他快速窜红,不但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百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更名列收费最高的十大演讲者,八月初在香港首度「开talk」,票价就高达六千港币。
去年底,葛拉威尔出版第三本书《异数》(Outliers),探讨杰出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与众不同。
他指出,不管哪一种专业,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万个小时的不断练习。
在美国专业设计协会的演说中,他信手拈来一则则成功者的故事,印证即便是创意与创新,也需要大量的磨练,才有出类拔萃的成功。
我对设计其实一窍不通,所以决定从一个最通俗的题目──知名摇滚乐团佛利伍麦克(Fleetwood?Mac)的故事──找出一些对创意有用的启示。
这种典型的摇滚乐团发迹故事,你们早就听过了,不是吗?几个年轻嬉皮在一起搞音乐,运气好出了一张畅销专辑,从此暴红。
一般人都觉得这种故事没什么营养,他们的成功只是机缘,不值得学习。
但我却要告诉大家,从这个乐团的成功,我看到了两个有用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学到:创意是怎么来的。
「一万个小时」定律第一个启示,与创意的时间有关。
当初,我会对这乐团产生兴趣,是因为有个音乐界朋友问我,「你觉得佛利伍麦克最棒的专辑是哪一张?」「当然是《谣言》啦。
」「你知道这是他们的第几张专辑吗?」「第三张吧?」「错了,是第十六张。
」重点就在这里。
推出《谣言》之前,佛利伍麦克整整花了十年,做了十五张专辑,但是水平多半很差,直到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团员组合与音乐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任何专业工作者若要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得累
积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
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消化世界级水准所需的知识技能。
例如:比尔盖兹经常彻夜在24小时开放的学校计算机中心写程序;莫扎特从小就被父亲押着天天练琴和作曲,造就了他们长大后的成就;少年披头士曾数度受邀到德国进行每周7天、每天5小时的演出,使得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爆红之前,就已累积了超过1200小时的现场演奏经验、超越一般乐团。
以上摘自《异类》一书。
作者强调对于出类拔萃的“异类”而言,天赋或许重要,但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是环境,包括成功者生长的文化和时机。
就如同新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如果不是美国民众已经可以接受黑人当总统,也不可能有机会选上总统。
反观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居在世界最落后的国家肯亚,生活困苦,两相对比之下,更让人深刻了解生长的文化和时机,对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但就算是环境恶劣,只要努力以赴,还是能够有所成就。
重点是投注多少心力与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连连。
责怪他人、却没有自我检讨问题的根源为何?
现代社会不同于过去,学校毕业只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持续学习才能够应付日新月益的挑战。
资料、资讯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而是如何处理资讯的能力,也就是对现象的分析、归纳、思考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能力。
关键还是在于平时有没有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许多人都梦想成为巴菲特,比尔盖兹、乔布斯。
但却没有去研究、思考这些人为什么有今日的成就。
巴菲特,比尔盖兹、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都已经投注至少超过一万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思考、研究、实践。
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
虽然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却不愿意花一万小时以上的时间去练习,原因在于学习时间既漫长又辛苦,只想要以最短的时间,累积最大的财富。
所以走偏门,想要不劳而获。
借钱投资期货、股票,但却没有经验,不仅没有赚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
我始终认为任何人只要努力,就能够有所成就。
但问题是花了多少时间在自己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学习与练习。
许多人下班后,就不再思考工作方面的事情,总认为工作与休闲要分开,“工作是工作,休闲是休闲”所以上班工作只是为了一份薪水。
如果中了彩票,马上就辞去工作,好好享福。
以这种心态上班工作,又怎么可能有所成就。
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都是投注全幅心力在专业技能方面精益求精、要成为世界顶尖人物,至少要花上一万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消化世界级水准所需的知识技能。
但如果成为世界顶尖人物,赚钱的速度将远超过一般人所想像的境界。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