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课堂笔记(湖南文理学院杨绍华老师缩略版)

(1)曹丕的《燕歌行》是一首反应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汉末社会动乱,很多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被迫离乡背井,流荡远方,致使夫妻分离,难于团聚,诗人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给予了关注,表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霜为露…..”又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趋炎附势的高贵精神品质。

(2)艺术概括: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予以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一种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3)人文关怀是文学对人类社会一切丑陋现象的揭露与批判(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一个杠杆,169页,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与屈原的《离骚》)

(4)诗意的裁判(恩格斯提出来的):文学创作都存在着情感的体现,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生活所作的主体性的“裁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评判都是诗意的。它是善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5):高尚品格:蕴含着对美好事物、情操、生活与理想的守望。对丑陋、腐朽、阴暗事物的排斥。李白的《行路难》《梁甫吟》表现了诗人同上层统治者的尖锐矛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以及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的傲世态度。

(6):文学的爱(阶级的爱):尊重个体生命,更多的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能给予广大下层人民摆脱昔日的生活苦难的探索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7)人文关怀是文学对人的爱的崇高理想的张扬。(悲天悯人的情怀+忘我的情感投入=以爱为核心的崇高感情)

(8)高尚性原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严肃认真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社会生活做主体性裁判,使文学创作不仅符合真的标准,而且符合善与美的要求。

(9)什么是人文关怀: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尊严与情感,崇尚人自由价值终极理性追求。

(10)人文关怀体现在三方面:人文关怀是文学对人类“善”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是文学对人的“爱”的崇高理想的张扬;人文感怀是文学对人类社会一切丑陋现象的揭露与批判。(11)诚挚性原则:作家在作品中对社会生活做的裁判具有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是建立在真切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情感认同。(文学史上无数优秀作家们都曾经深动地讲述了他们自己在长做过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休戚”的情景)(如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当作者看到包法利夫人自杀的时候,好像自己满嘴都充满砒霜味。作家创作投入之深,投入之沉由此可见一斑。)

(12)情感把握:强调文学创作不仅是一种认识的反映活动,而是一种情感的评价活动,它要求作家在想人们揭示真理的同时,显示出形象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发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功能,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就是作家对社会生活所做的主体性裁判(不是完全个性化的批评和理解,而是建立在社会生活之上的情感认识)

(13)情感把握的两原则;诚挚性原则与高尚性原则。

(14)怎样理解文学史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社会性的话语活动,是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矛盾因素的对立与统一。

(15)文学的无功利是主观的追求,文学的功利是客观的效果。

(16)形象:由文学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文学文本中由概念、判断所构成的思维方式(理性立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文学活动的主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及情感体验。认识:文学话语传达出文学主体对社会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17)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话语蕴藉之文学活动的蕴储深厚而余味深长的语言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藏着丰富的意义性与可能性。

(18)什么是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史是一种语言艺术。(19)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是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的方针。

(20)文学创作的阶段:发生、构思、物化。文学创作的材料来源:有意、无意、实践、书本获取。文学创作的构思方式: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21)构思方式:指艺术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构建整体作品的具体方式。

(22):陌生化:指艺术家在创作中以陌生者的身份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使被表现的事物富有奇特的新鲜感及艺术独特的构思方式。

(23):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人民性: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弘扬民主思想,关心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与批判背逆于当代民主进步潮流的封建文化思想。

(24):文学的阶级性:指文学活动总是或隐或现的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话语的性质,表现一定阶级思想倾向,阶级观念与意识。

(25):文学活动的反映性质(怎样理解:文学反映的能动性与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文学作为社会性的话语活动,是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表现内心世界与理想,再现外在的客观世界。

(26):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文学反映要依赖于或受制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学形态与内容。

(27)文学反映的能动性:即文学活动在反应现实的过程中,说话人有积极选择与改造生活的主动性,文学活动的主体不仅能主动的摹写现实,而且能主动的再现现实。

(28)用文学的眼光来审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曹操)。不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曹操形象:囊括了历史上一切封建人物所有的反动素质,尔虞我诈、唯利是图、卑鄙无耻、阴险狠毒。

(29)曹操形象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他向我们深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人物横流的血腥场景,向我们暗示着变更封建体制的必要性,给予读者一种特别的警示意义与启发意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评价。

(30)文学的民族性:某个民族由他们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鲜明的文学民族特征。(中国:重表现,重内心,重抒情,情感抒发。欧:重客观世界、重摹写、重再现。)

(31)文学话语:作为文学活动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文学语境中展开的沟通活动。(32)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说话人(文学创作的主体),受话人(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文本(供阅读以便达成沟通的构成物)(话语系统),沟通(话语活动的两个主体通过文学活动来了解、融洽),语境(话语活动进行的特定语言环境))

(33)文学活动的社会性质(怎样理解):文学的内容只能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作者写什么只能由他本人所具有的独特社会生活体验以及所处的社会现实生活所决定)文学的各种形式要素也都是社会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家只能在前代文人创作的基础上加以在创作,有赖于前代文人创作成果的积累)文学话语的发展变化最终取决与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文学四性:文学的时代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阶级性)

(34)文学概念的复杂性(怎样理解)三角度:“文学三义”(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通行含义)

(35)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即文化的意识(广义的文学概念),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行为及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