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细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细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目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功能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一、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细菌和真菌这两个名词,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二、学习内容:1. 细菌的特征:- 微生物的一种- 单细胞生物- 形态各异,有的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生活广泛,有的是益生菌,有的是致病菌2.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细胞壁、质粒、核糖体等- 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3. 真菌的特征:- 一种生长形态多样的生物- 单细胞真菌有酵母菌、多细胞真菌有霉菌和蘑菇等- 通过菌丝进行营养吸收4. 真菌的结构与功能:- 菌丝、分生器、孢子等- 可以进行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 可以用于食品、药物的制作三、活动设计:1. 观察微生物实验:分别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
2. 生态系统游戏:让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场景下细菌和真菌的交互作用,体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酵母发酵实验:利用酵母菌进行酵母发酵实验,观察发酵过程中的CO2气泡,帮助学生理解真菌的发酵作用。
四、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活动的参与,学生对这两种微生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微生物,保护环境,健康生活。
五、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共同点和区别。
2. 家庭中观察并记录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写出观察报告。
3. 在生活中注意细菌和真菌对我们的影响,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细菌和真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微生物时,可能对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观察效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学生在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可能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运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实例,阐述细菌和真菌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吃完水果后要洗手?水果上的脏东西究竟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复习课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复习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学习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和真菌的初步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繁殖方式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由于微生物世界的抽象性和微观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
(3)在复习课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按照教学重难点,逐个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思考题: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5.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a.制作酸奶,观察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b.观察青霉菌在面包上的生长情况,了解其防腐作用;
c.调查生活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拓展阅读:阅读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微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视野。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微观结构和繁殖过程的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入认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
2.教学实施: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练习题示例:
-判断题:细菌和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填空题: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
-选择题: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呼吸者)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巩固对细菌和真菌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及生态作用的理解。
-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字数不限,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设计一道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应用题,要求包含问题分析、解题步骤和答案,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2.实践作业: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协作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3.针对学生恐惧心理的克服和正确生态观念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初中生物_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会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②知道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③理解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菌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①菌落②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_生物_初中_周燕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比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能力尚不够成熟,思维仍然不能够脱离具体事物作支撑,思维方式还趋于感性,因此教师要多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不但可以直观地展示事物和现象,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行为。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素养和探究精神,更养成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做科研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节教学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为以后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打好了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较好。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_生物_初中_周燕教材的编排顺序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细菌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认真注意过他们的存在,因此教材首先安排学生观察细菌、真菌的菌落,从感性上认识菌落的形态,也由此引发学生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兴趣。
在学生了解到如何培养细菌和真菌后,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由此也可推断出适宜细菌真菌繁殖的环境条件,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4篇)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中生物教案篇一《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一)学情分析: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
细菌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时间:两节课一、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3. 能够正确区分细菌和真菌,并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1. 区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细菌和真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细菌(15分钟)a. 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b. 分类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
c. 讨论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如有益细菌和致病细菌。
3. 学习真菌(15分钟)a. 讲解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b. 分类介绍几种常见的真菌。
c. 讨论真菌对人类的影响,如真菌的利用和真菌引起的疾病。
第二节课1. 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知识。
2.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15分钟)a.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b. 通过讨论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如结构、生活习性等。
3. 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b. 讨论细菌和真菌在分解、循环和营养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生态意义。
4. 小结和作业(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2. 细菌和真菌的图片3. 相关视频和资料五、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回答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理解程度。
并在下节课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和加强。
初中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案
授课班级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时间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1、能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学会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3、能区别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探究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探究预习学案完成情况预习信息收 集学生的共性问题学 案教 案任务一:了解菌落的概念,比较的细菌和真菌菌落。
1、教材中标记:什么是菌落?2、从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区别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细菌真菌任务二: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______。
2、将配好的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用了。
3、___________:就是将少量的细菌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保持_________的培养箱中或室内______的地方进行培养。
任务三:了解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阅读课本68页相关内容,简单设计下面的探究问题:利用现成的无菌培养基,你想探究人手上有无细菌,请说出你的思路:【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一种创造的快乐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记到问题条。
限时作业一、选择题: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 )A、细胞群B、组织C、菌落D、群落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环境是( )A、只能生活在培养基中B、土壤中、水中C、空气中D、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3、某同学做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时,将一滴浓度较高的盐水滴在了一个已经长好的细菌菌落上,结果该菌落死亡,由此可推测( )A.在食盐较高的环境中细菌无法生存B.食盐能杀死所有细菌C.可用食盐腌制的方法,延长食品的贮存时间D.A和C二、非选择题:1、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 ,(2)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 后备用。
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初中细菌真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它们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2.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材料:细菌和真菌样本、显微镜、培养皿、培养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细菌和真菌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包括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细菌和真菌样本,了解它们的形态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强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短文。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细菌或真菌,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课堂讨论和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初中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
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将难以维持。
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学生展开想象并发言(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等等。
)新课教学一作为分解者参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思考后,与物质循环1、出示食品图片2、①一个梨长时间放置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生霉、腐烂)3、②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枯草杆菌以不果为营养源,分解掉了水果中的有机物,导致水果腐烂)4、③利用课件演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很快就能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
课本上的讨论题①也就解决了学生归纳它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同进完成讨论题②③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患不同的疾病。
①请同学们举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的有关细菌和真菌使人患病的例子。
②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标本加以补充归纳。
举例说明三与动植物共生什么是共生呢?指导学生看书课件展示与植物共生的一些例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共生现象在农业生产上有何意义。
课件展示与动物共阅读观察地衣和豆科植物的根瘤。
提高土壤肥力,环生的一些例子。
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进一步明确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生物教案:《真菌》(优秀6篇)
生物教案:《真菌》(优秀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生物教案:《真菌》,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真菌的写作思路。
生物教案:《真菌》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
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
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与真菌的特征和区别;
2. 掌握细菌与真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 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2. 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3.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特点;
4. 细菌和真菌的生态作用。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实物展示细菌和真菌的样本;
2. PPT或教材内容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让学生猜测这些微生物可能是什么,并引出细菌与真菌的话题。
二、学习(15分钟)
1. 介绍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2. 介绍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3. 对比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三、实践(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图片或实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并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作用。
五、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措施,展开拓展讨论。
六、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细菌和真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倡保护微生物的意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辨认细菌与真菌,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认识微生物的重要性。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或场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和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真菌、细菌》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真菌、细菌》
称
本课描述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式。
比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通过比
教材分析 较,推测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
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指导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
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 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 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 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 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 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 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 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 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 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 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 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 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
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 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 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 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 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 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看见 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 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 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 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 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 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 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 组汇报交流方案。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策略在本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
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
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探究讨论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
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初中生细菌和真菌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细菌和真菌实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分类、生长条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科学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细菌实验(1)材料明胶平板、三角板筷、医用酒精灯、无菌棉签、标签、细菌悬液、皮肤消毒液、手套、口罩、安全眼镜、防护衣。
(2)方法a.实验前准备①准备培养基,把明胶平板装入培养皿中,放置于高温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处理。
②活菌液的处理:把细菌悬液置于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灭菌。
b.实验操作①水龙头打开,将手和三角板筷用水冲洗干净。
②将手洗净之后,用皮肤消毒液对手进行彻底的消毒。
③把准备好的明胶平板在无菌条件下打开,用三角板筷迅速在平板上划一条直径约5mm的直线,再反过来画一条与之垂直的划线,如图所示。
④把无菌棉签浸入活菌液中,再从细菌悬液中取出适量的菌液悬在三角板筷上,并把菌液涂抹在明胶平板上所画的十字交叉点上。
⑤在涂好菌液后,把明胶平板盖上,用塑料袋密封,上标签。
⑥进行培养操作:把培养皿装在恒温恒湿箱内,维持28°C温度下培养48小时。
c.此活动视安全情况可自由调整实验细节。
2. 真菌实验(1)材料蘑菇菌包、剪刀、粘土、土壤、细沙、长颈瓶、自来水、画笔等。
(2)方法a.实验前准备①确定实验的地点、时间和相关材料到位。
②拆封蘑菇菌包,浸入恒温水中20-30分钟,恒温时间与水量的比例要保持一致。
③把粘土放在种植盘里,压实、整平,直径要留有2-3cm空隙。
④在种植盘底部铺上2cm深的细沙层,以利于引流。
b.实验操作①把菌包里的菌株用消毒的剪刀剪成小块,均匀地撒在种植盘的表层。
②在菌包区域浇逐渐加大力度的水,浇透,注意不要冲淤土。
③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每天进行观察和浇水。
c.扩展操作本实验可以拓展对土壤、水质和空气等环境因素对真菌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必须穿戴安全保护用具。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教案:细菌和真菌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及生活习性。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
教学准备:1.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菌和真菌标本。
2. 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培养皿、接种针。
3. 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了吗?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细菌和真菌实例。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15分钟)1. 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2.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标本,了解其结构特点。
3. 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
三、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2. 展示相关课件,介绍细菌和真菌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分布。
3.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
2. 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记录其形态、颜色等特点。
3. 分析不同菌落的生长条件。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细菌和真菌有哪些基本特征?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15分钟)1. 展示相关课件,介绍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制作发酵食品(20分钟)1. 学生分组,尝试制作酸奶、米酒等发酵食品。
2.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食品的变化。
3. 分析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制作发酵食品的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案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案策略
在本节教案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
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教师可以利用课文
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
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
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4.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在这个探究中,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因为灭菌后一直处在密封状态。
5.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不同细菌、真菌菌落的介绍
1.细菌菌落特征各种细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主要有以下特征:菌落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程度,等等。
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组成菌落的细菌结构及生长状况有关,如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就形成光滑型菌落,其表面光滑、黏稠;不具荚膜的就形成粗糙型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
又如炭疽杆菌在培养基中成链状,其菌落表面粗糙、隆起,菌落边缘有毛状突起。
2.霉菌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
由于霉菌菌丝较粗而长,因此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有些霉菌生长较快,其菌丝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蔓延,使菌落没有固定的大小。
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所以霉菌菌落表面常常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颜色。
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配制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3 g 蛋白胨 10 g
NaCl 5 g 琼脂 15 g
水 1 000 mL pH 7.4~7.6
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
用于培养细菌(也能培养真菌)。
2.玉M淀粉培养基
玉M粉 60 g 琼脂 20 g
水 1 000 mL
玉M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500 mL,文火煮1 h;另用500 mL 水加琼脂,煮沸熔化,倒入煮好的玉M糊中,搅匀,补足水量,自然pH,用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
用于培养霉菌。
第二课《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案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尝试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等。
4.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5.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案策略
本节内容与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区别在于不是
“描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是通过人类在环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药品生产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第一节教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谁能举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来?”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
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
同时,要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或利用教材中的彩图,作为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应用的感性材料。
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学生对于发酵作用的原理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或者制作一个复合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板图表示某些细菌中的酶能够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萄糖,再分解为乳酸,或某些真菌中的酶能够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萄糖,再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总之要在观察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通过上述教案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利用细菌和真菌发酵制作食品时,就是要提供适合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练习第一题可以作为这部分教案效果的反馈。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亲自尝试制作甜酒。
课上要让学生交流制作的经验,还可以将家长品尝甜酒的评语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发展实践的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
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制作各种不同的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教案时,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思考保存食品做法的道理。
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教师要重视在各个小组成员以及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讨论并总结出保存食品的主要原理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练习第三题可以作为学生讨论活动的反馈。
通过这部分的教案活动,要使学生明确保存食品就是要防止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针对本地区人们使用的食品保存方法,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当前食品保存的方法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为什么?”“怎样保存食品更有利于人的健康?”等问题。
在进行“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教案时,教师可以利用练习第二题作为学生讨论的问题。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应用的内容,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的生产及应用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了解本地区人们在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对细菌的利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具
体实例,认同人类与细菌的密切关系,使生物教案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演示实验—发酵现象
酵母是一种真菌,适于在温暖富含糖的液体环境中生存。
当它们利用糖类物质生活时,通过对糖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在培养瓶中可以看到气泡的产生,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产生的气体会使挤瘪的气球胀大。
原理:葡萄糖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压力将推动红色液柱移动至排出。
材料:125 ml广口瓶、温度计、自制多组U形管、小烧杯、水浴锅、药匙、玻璃棒、小试管、红墨水。
方法步骤:
1.实验前将器材准备好,橡胶塞打孔,广口瓶置于40 ℃~45 ℃的水浴锅中。
2.U形管中注入5 cm高的红墨水(如图中位置),橡胶塞插入温度计与U形管,温度计置于广口瓶中部,广口瓶中的U形管口距液面保持一定距离。
3.广口瓶中加入适量水(保持广口瓶及连带装置在水浴锅中稳定直立),加入一勺糖搅拌溶化,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广口瓶中倒人适量酵母,快速搅拌后加盖橡胶塞(注意密封)。
4.用彩笔记录初始状态下的红色液柱位置。
U形管口另一端接一盛清水的烧杯。
5.随着发酵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U形管中红色液柱缓缓移动,直至排出,烧杯中的水变红。
6.若想检验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可在红色液柱排净后将其插入事先制备好的澄清石灰水中,也可以观察是否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分析:
教材上观察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需要时间长,在学生课下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课堂上采取这种方法实验可使学生在几分时间内观察到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还能直接对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学生对发酵以及菌类生活的适宜温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注:此反应必须在水浴锅中进行,否则反应开始时会因温度下降导致红色液柱向广口瓶中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