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不足 体积与容积课后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不足体积与容积课后反思引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足或困惑的情况。
本文将以体积与容积这一数学知识点为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教学背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体积与容积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基础数学能力,还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测量和容量计算紧密相关。
2. 教学目标在本次体积与容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 理解并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 掌握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 能够灵活运用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们准备了以下教学材料和工具: - 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本内容丰富、易于理解的教学教材; - 教辅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我们准备了一些图表、示意图等教辅资料; - 演示工具:为了方便教学操作,我们准备了一个投影仪和相关的计算工具。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1 导入知识在开始教学前,我们首先回顾了学生在上一堂课所学的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点,并以一些实例来让学生回忆和复习。
4.2 知识讲解在知识导入之后,我们对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通过图示和实物展示,我们向学生解释了不同形状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和演示。
4.3 基础练习为了检验学生对于体积和容积概念的理解程度,我们设计了一些基础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解答。
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好。
4.4 拓展应用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拓展性的应用问题。
这些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5 总结梳理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强调了体积和容积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和解惑。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岳天翔【案例背景分析】《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内容。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比较抽象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有序操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个有刻度的量杯,大小不同的水杯、土豆、红薯各一个,水,每人1块橡皮泥、12个小正方体。
【学情分析】学生都喜欢活泼而生动的数学课堂,容易被新奇独特的活动吸引。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但究竟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他们却很陌生。
所以,对体积和容积深刻而准确地理解,通过学习明确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能就是本节课学生要突破的难点。
那么,要怎样轻松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如何设计有效教学的每一步呢?这些都将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教学法、直观实验法、比较法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有效学习。
【教学片断及评析】片断一:创设情境,感知空间(观看乌鸦喝水视频)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对吧?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呢?想一起探究吗?现在谁愿来做这只聪明的乌鸦给大家演示一下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演示:将小石块轻轻放进装有水的杯中。
其他学生观察,说出发现。
师:水面为什么上升了?生:因为石块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师:看来呀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
板书关键词:占空间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能找到哪些占空间的物体? (生举例)【评析:什么是空间,解释起来似乎很抽象,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去感知。
体积与容积的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的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是物理学和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都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这促使我进行了一些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往往将体积和容积混为一谈。
体积是指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而容积则通常指容器所能容纳物质的体积。
尽管它们在数值上可能相同,但概念上却有本质的区别。
例如,一个杯子的容积就是它能够装水的量,而杯子本身的体积则包括了杯子壁的厚度。
在教学中,我需要更清晰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通过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其次,学生在计算体积和容积时,常常忽视了单位的重要性。
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涉及到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单位转换,学生在进行这些转换时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强调单位转换的重要性,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再者,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应用排水法。
在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学会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例如,在计算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物体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几何形状,然后分别计算这些形状的体积,最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总体积。
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解问题,逐步解决,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资源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利用动画演示物体体积的计算过程,或者使用在线工具让学生进行体积和容积的模拟实验。
综上所述,体积与容积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通过明确概念、强调单位转换、设计实践活动、引导系统性思考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反思第【1】篇〗《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
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
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
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
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平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
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
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在深钻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一些思考:1、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比较抽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悟、悟中有升华。
充分借助实物,多次在操作、比较中逐步感受和完善对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理解。
如红薯与土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用橡皮泥——体会形状改变,体积大小不变,说明物体的体积跟形状无关2、接着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借助实验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让学生观察“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红薯“占有一定的空间”,接着观察土豆放入后,两个量杯“水面高度不一样”,来体验“它们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
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了。
使得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起来,归纳出体积的意义。
3、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4、在容积概念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比较两个杯子容积的大小,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容积概念教学时,也是通过实验,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对容积的定义由不理解到理解,得出容积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学生明显知道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容积是把水装在杯子里比较,体积是所占空间的大小。
虽然学生在表达上不全面,但是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容器的外体积内空间的感性认识。
5、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事例,加深学生感受,老师还让学生通过操作等途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觉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呢?下面给您带来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期望能够帮助到您。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运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知道它们的意义。
教材第一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体会,让学生交换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然后,教材环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发觉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
这样,通过生活体会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
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知道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存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体会,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动身,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全部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料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换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
《体积与容积》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体积与容积”是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P44-46的教学内容。
学习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孰大孰小的感受及容器内装水多与少的体验,都是这节课学习的基础。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设想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活动与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并通过操作与交流,希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体积容积概念。
由于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说一说”、“比一比”、“想一想”三个活动,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应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运用教材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两个活动,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和物体体积的一些特征(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应该也希望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容积与体积”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为: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理解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和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发展空间观念。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课的开始环节,就设计了故事引进——《乌鸦喝水》。
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而熟悉的童话故事中也有数学问题?这个故事的呈现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与童话故事联系起来。
二是这个故事用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是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为下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看完动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小石子?为了让每个学生均有发表自己想法,我在这儿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形式。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的学习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通过故事引入,在学生初步感受物体有大小之后,再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体积、容积的实际含义,然后深化活动内容,使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的基础上,又渗透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通过知识拓展,由规则形体的体积和容积迁移到不规则形体的体积和容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体积和容积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例感受物体是有大有小的。
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又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
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
在本课中,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3、学生通过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体积、容积的基本概念,并有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清晰的认识到体积、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搭小正方体的活动,一部分学生考虑了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寻找花瓶体积、容积的活动,又使学生注意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积,从而使学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023年《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2023年《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023年《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
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
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
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
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习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习题处理的比较仓促。
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习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1《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
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
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
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
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
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
《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帮大家的《体积与容积》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
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拟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提醒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积是比拟抽象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
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让学生猜测: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测,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开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稳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展教学的。
教材提供了比拟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1体积与容积
反思一: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
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
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
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的学习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通过故事引入,在学生初步感受物体有大小之后,再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体积、容积的实际含义,然后深化活动内容,使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的基础上,又渗透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通过知识拓展,由规则形体的体积和容积迁移到不规则形体的体积和容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体积和容积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例感受物体是有大有小的。
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又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
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
在本课中,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3、学生通过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体积、容积的基本概念,并有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清晰的认识到体积、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搭小正方体的活动,一部分学生考虑了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寻找花瓶体积、容积的活动,又使学生注意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积,从而使学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1、情境创设的价值。
试讲时先是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自然联想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引入课题。
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致盎然,刚开始确实激发起了好奇心。
但整体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反思自己创设的这个情景真的有效吗?这段视频其实小时候都看过,对于五年级没必要放这段视频,第二次讲时我直接从简单的两张图片让学生联想故事,学生肯定能联想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进而进行提问“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石头把水压出来了;有的说: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然后引入课题。
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水面才会上升。
那在下来的.新授,再次用到这个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土豆占空间,学生都能类推用乌鸦的办法,这样对教学“感受物体占空间”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从而体现了情景创设的价值。
2、这节课按照我的设计上完了,刚开始感觉还可以到练习部分气氛就显得有点闷,这与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为了保守起见,在练习设计上坡度很平缓有一定原因,毕竟是五年级学生了这些练习题目较简单,当时设计时应再抛出能激起学生思维高潮的问题,上升一个高度,哪怕上课没能解决,留做课后思考。
【K12学习】《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的空间观念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事业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意义,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教学难点: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学习者特征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五、教学环境要求1、教具:多媒体课件、盒子(不透明的三个)、瓶子、正方体和圆柱的容器各一个(容积一样)、小正方体块若干、等等。
2、学具:小正方体块(12个)一些硬币六、设计理念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教学。
2.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因为体积和容积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清“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在学生感知体积的概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体积,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分别把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来理解体积的概念。
接着通过对比、动手实验的教学,理解容积的概念。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具和学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
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
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
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
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习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习题处理的比较仓促。
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习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动手摆摆小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
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
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
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
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平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
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
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4】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
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
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
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
明确了什么是容器
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
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