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写好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写好作文

作文是老大难问题了,这不光是家长,就是语文老师面对孩子的作文也会无所适从,那么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作文指导呢?我觉得首先应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据了解,低年级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无话可写。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或看图说话想不出几个句子,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内容。究其原因是找不到材料,也就是说孩子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家长可以用聊天的方式慢慢地启发他们去回忆一些事情,比如“今天去哪了?做了些什么?有没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其实很多时候找不到材料并不是没有材料,而是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些身边发生的、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就是可以写的东西。这也说明,要写好作文首先还得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文章。为此家长可以通过引导督促孩子记日记来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

2、会说不会写。有些孩子在口语中能应情应景地运用一些成语俗话,但写作时却词汇贫乏。还有的则是说话比较有条理,但写起文章来却顺序颠倒、思维混乱或词不达意。这其实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述一件事情,这属于作文构思的问题,家长可以先问问孩子你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会取舍文章内容,要让孩子知道写作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神态来表达思想。这样,就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说明这件事情,作文也就不会显得过于单薄。当家长发现孩子的

作文里有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毛病时应及时给予纠正。另外,对于刚学写作的小朋友,为了使文章写得生动、优美,一个比较容易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大胆地从课本和课外书上“移植”一些好词句,这好比学习书法时的临摹。慢慢地,语感就会培养起来,也知道应该如何写景叙事了。

3、容易离题。写命题作文时,头一两段还是围绕主题,但写着写着就偏题了。写作偏题是初学者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布局谋篇的问题。很多孩子写作时,写得好写了就一路写下来,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主要是因为心里没有一个目标,对整篇文章缺乏一个完整的构思。所以写文章第一步就要“审题”,搞清楚要写什么。第二步就是围绕中心选材,对于记事文,写一件事就可以了,或是一详一略两件事。多了就无法写细写深入,而且容易偏题。第三步,在文章结束时,我建议要点题,做到首尾呼应,这是防止离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那么,会写作文的孩子有何法宝?根据我孩子作文成长的历程,效果明显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很喜欢上语文课,上课非常认真。参与教师讨论和发言的频率比较高,敢于质疑教师,挑战自己,尤其老师讲解课文的过渡形式、方法和指导作文时听得都很仔细。

第二,爱看课外书,知识面较广。从出生时起就进行文学熏陶,我们大人给孩子讲了大量的故事,幼儿班开始提前识字,小学阶段大量诵读,比如一二年级儿歌、诗歌、童话,三四年级故事、儿童文学、

历史地理,每学期都看了不少的书,如《上下五千年》、《格林童话》、《唐诗三百首》、《郑渊洁童话卷》、《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不止一遍地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溪流》期期都读,甚至《读者》、《意林》、《视野》以及《散文》他也爱不释手。看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往往手持一卷,废寝忘食。怪不得语文罗老师也说,如果课外书真的看进去了,作文自然就能写好了。

第三、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日记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我们的知己好友。专家还把它比作道德长跑,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我儿子的日记还是从家庭旅游开始,每当暑寒假,我家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至少花一周时间去游览几个风景区。早;旅游中学习和交流,游完后让孩子记录下喜怒哀乐。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孩子还小,记日记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妈妈总会引导他如果观察生活,如何按顺利记录下点点滴滴,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但也是很有效的,到后来我们家经常组织双休日游戏活动,从玩游戏、说游戏到写游戏,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能力,直到四年级,孩子对记日记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凡是旅游过或者游戏过的,总能快速完成习作,其中有四篇文章分别在《小猕猴》、《成长》、《台州晚报》、《中国少年儿童》杂志发表,从此他对写日记兴趣更浓了,本学期参加镇作文比赛还获得一等奖。回顾孩子的写作历程,我个人认为充实的生活积累是他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只要我们家长能挤出时间让孩子尽情尽兴地去参加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玩中获得知识,玩中增长才智,玩中丰富日记源头。

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在作文训练中,观察与积累的训练、联想的训练、想象的训练、分析的训练这几个重点抓好了,学生就有可能进入爱写、会写和愿写的境地。

问: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写作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学生是“不爱写”的多,还是“不会写”的多?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说真的,要说学生爱写作文,十个中间怕只有两三个吧。写作文,是件伤脑筋的事,如果不是因为要考试,因为升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上作文的分数还占得不少,谁才高兴去写它呐?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因为高考,因为作文如果写得不好会影响升学,所以,学生们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但这决不能说是“爱写”,而是“不得不写”。不得不写,如果会写,倒也是省心的事儿。现在的问题是,不得不写而且又不会写,写不来,问题就大了!

怎么会写不出来呢?一是写的机会少,平时的练习太少,真要写时,就会“落笔如有千斤重”,难哪!更重要的是,写些什么,怎样去写,往往找不着门道儿,如果老师指导不到点子上,学生在写作文时,更是如坠入云里雾中了!

问:在您看来,学生作文薄弱的环节有哪些呢?

答: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

过程。什么叫“双重转化”?譬如,要让你在作文里记一件事情,那就首先得从生活中寻找事儿,然后将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客观地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这是第一重转化,就是从外界“事”,转化到头脑里的“意”。头脑,好比是个储物的仓库,仓库里货物充裕,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头脑里空空如也,写作时就会东拉西扯,胡编乱造。但是,头脑里的“意”,要变成纸上的“文”,还得有一重转化。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将头脑中的材料进行剪裁、加工、组成一个整体,怎样遣词造句,这就是第二重的转化要考虑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双重转化,都要认真地“抓”,去“促”,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抓好第一重转化更为重要。或者说,现在有很多同学,由于没有重视这从客观的“物”、“事”、“人”到头脑中的“意”的这个转化,因而头脑中比较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他们去完成那个第二重转化,怎么成呢?而现在在不少语文课上,对于第一重转化往往缺乏重视,而对第二重转化,则从纯技巧的角度搞得过多。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时有架子而无血肉,有躯壳而无灵魂,有华丽、时髦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灵动的生命,作文,也就很难达到要求了!

问:之所以只能写出无血肉、无灵魂、无鲜活灵动生命的作文,是不是跟学生的阅读有关呢?

答: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前人有数不清的论述,许多名家也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说得非常明白。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七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