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管理学文献综述论文5000字
管理学文献综述论文引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与各种管理实践和决策相关,对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研究中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展示管理学领域的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
文献一:领导力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该文献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了领导力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励员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
同时,研究发现,领导者的能力和激励方式也会对员工的绩效产生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组织管理者从提升领导力角度改进员工绩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二:决策理论与风险管理该文献对决策理论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献指出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组织降低不确定性并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献三: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该文献关注了组织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的集合,对于员工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献中提到了几种典型的组织文化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组织文化对员工创新力、合作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这一研究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提升员工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献四: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该文献探讨了战略管理对于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战略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战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文献中提到了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并举例说明了成功的战略管理案例。
这一研究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管理学领域的几份代表性文献的综述,展示了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些文献涉及领导力与员工绩效、决策理论与风险管理、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以及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关系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效能、优化组织运营,并取得更好的业绩。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迫切面对的重大课题,企业管理者应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进而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地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关于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创始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C K Prahalad & G Hamel,1990)《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的文章,首次提出并阐明了核心竞争力概念。
国内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虽然尚处于初期,但目前它已成为管理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战略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的主动权和创造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能够实现用户最为关注的核心价值。
(2)独特个性断优化而形成的,是企业个性化发展的产物。
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为企业独自拥有,具备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它孕育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转移。
在核心竞争力中,不仅包括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营销技能、品牌效应,还包括独特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
(3)潜在延展性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潜在的延展性。
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拓展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从而开发潜在的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
(4)动态创新性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与环境,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是动态调整、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的。
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地保护、优化、创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动态发展和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综合研究上述观点,作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使企业自身独有的,且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性的,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持久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领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管理成本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深入研究该领域。
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成本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研究战略成本管理的背景意义重大,对于深入理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涵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战略成本管理展开综合性研究,旨在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理论框架、方法与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旨在总结整理目前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提炼出其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为学术界和业界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促进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战略成本管理作为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拓展管理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丰富成本管理理论的内涵,提高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践上,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通过研究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文献综述摘要:当前不管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都对动态战略管理的研究不多,由于该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因此我国的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该战略理论研究,并将其与实现结合,指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需要根据所处行业环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定位,根据实施时机与条件的不同,采用适当的竞争战略,同时结合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特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制定出适应电子商务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企业;战略;文献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理论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采取的竞争行动与管理业务的方法[1]。
在现代管理学中,战略的概念分为两种: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战略是指对企业制定战略;广义的战略即涵盖了战略制定,又包含了实施战略意图并在战略原则的指导下实现战略目标,也就是战略管理,一般来讲涉及到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等过程。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综述(1)早期战略管理思想在这一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战略理论,然而战略思想的雏形基本形成。
来自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将早期有关战略管理思想归纳成三类观点:观点1:上世纪初期,法约尔(Fayol)将企业的管理工作概括为六个内容: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以及管理活动。
他认为企业经营涉及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五大管理职能。
观点2: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他将组织理论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区分开来。
他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与人有关,因此组织结构极为重要。
他认为,管理应着重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且应着重于改善组织的效能,即使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环境。
这种“匹配”组织结构和环境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观点3: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安德鲁斯定义了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J酒店管理集团发展困境探析【第一章】酒店管理集团战略规划研究绪论【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第三章】J酒店管理集团战略环境分析【第四章】酒店发展SWOT矩阵分析【第五章】J酒店管理公司发展战略定位与选择【第六章】酒店管理集团战略管理实施与保障【结论/参考文献】酒店管理集团公司战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2.1 企业战略管理2.1.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企业战略管理的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了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
其中小阿尔福莱德D?钱德勒全面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采用了SWOT 分析法,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薛冬青。
2011)。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则将战略区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
20 世纪80 年代又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如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和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
到20世纪90 年代出现了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21 世纪初则出现了以企业网络和整体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理论。
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地成熟起来,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家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确保目标的成功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的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进行实施,以及在实施的同时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杨刚。
2000)。
它是整合性的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控制与反馈。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献综述概览了现代社会国内外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提到了核心能力理论、产品—市场理论、相关多元化理论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核心能力产品—市场多元化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主导,为求得生存发展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策划和谋略,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
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一、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
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
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备受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其中,波特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价值链理论等被广泛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主要理论和方法1. 波特的五力模型波特的五力模型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主要包括对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压力、供应商谈判力和顾客谈判力等五个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这五个力量的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2. SWOT分析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和应对措施。
SWOT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化解威胁,提高竞争力。
3.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企业内部活动的理论框架。
通过将企业的价值链划分为主要和支持活动两部分,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优化价值链各环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 创新战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摘要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跨越国界,还包括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
这些差异在跨国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对跨文化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对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概要,以期对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理解跨国公司的运营不仅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差异,还包括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在这些理论中,文化维度模型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这一模型将文化分为不同的维度,包括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高和低的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和女性特质等。
这一模型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一种解决跨文化差异的方法,从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文化融合。
跨文化管理策略的制定制定跨文化管理策略是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跨文化管理策略应该基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跨国公司自身的文化差异。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跨国公司制定跨文化管理策略。
其中包括跨文化培训、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团队管理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制定适合自身需求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从而实现成功的跨国经营。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
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还可能会对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和管理方式造成影响。
因此,跨国公司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对其运营和管理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影响。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包括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培养跨文化领导能力和建立跨文化沟通渠道等。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更好地管理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结论本文对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概要,总结了文化维度模型、跨文化管理策略制定、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授将 之称 为企业 战 略 的第 一种 观点 。 最早 被看作 具有 现代 意义 的战 略研究 著作 应该 是 巴纳德 ( 1 9 3 8 )的 《 经理 人 员 的职 能 》 ,在该 书
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 和战略中分离 出 来 ,认 为管理 和战 略 主要 是 与领 导 人有 关 的工 作 。
尔・ 波特( M i c h a e 1 . E . P o r t e r ) 。他在其著名的两部作品 《 竞争战略》与 《 竞争优势》 中提出了战略定位的 观点 ,认 为企 业 战略管 理 的研 究核 心 即如何 获取企
业 的竞 争优 势 。而影 响企业 获取竞 争优 势 的因素 主 要 有两 种 :其一是 企业 所处 行业 的盈利 能力 ,即行 业 吸 引力 ;其 二是 企 业 在 行 业 中 的相 对 地 位 。 因 此 ,战略管 理就 有两项 根本 任务 :第 一 ,选 择潜 在 利润 较高 的行业 ;第 二 ,在 已选 定 的行业 中进 行战 略定 位 。波特 教授 的战 略观点 强调 了企业 战略 管理
年 代人们 对企 业 战略 的普 遍认 识 。
好组织体系同其他环境体系的关系 ,这种有关组织
与环 境 “ 匹配 ”的主 张成 为现代 战 略分析 方法 的基
2 0世纪 8 0 年代末到 9 0 年代 ,人们发现 ,企 业 选择 一 个有 吸 引力 的行 业 并非 就必 然有持 久 的竞
争 优势 ,在竞 争 战略 的基础 上 ,普 拉 哈拉德 提 出 了
础 ,波特称 之为 企业 战略 的第二 种观点 。 2 0世纪 6 0年代 ,安 德鲁 斯 将 战略通 过 四个 方 面进 行划 分 ,分 别是 市场 机会 、公 司实力 、个人 价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3400字》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企业的管理层从外国企业家身上接触到了非常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
从此,中国的战略管理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李婧(2007)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战略整合要素模型,结合协同理论。
结论是共生性并购后公司想要通过战略整合实现战略协同作用。
在战略整合过程中,他们必须紧密结合协同作用,不断提高核心发展力。
刘乐铮(2012)将通过使用价值链模型分析跨国公司整合的价值链。
通过价值链结构这个工具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司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
他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为何中国公司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部分。
结论是要克服这一低级困境,公司和政府必须共同努力,公司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林毅夫、陈斌开(2017)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科学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和谋求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何燕(2017)以YS公司并购SJ公司为例子,从三个方面对合并和收购的整合进行了有效地分析。
结论是只有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制度整合、资源整合和文化融合,从能最终保障战略实施的成功。
项保华(2017)认为战略就是抓关键、迎机会、避陷阱,必须认清形势,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做法。
集团战略的重点在于:开放心态、积极探索、扎根市场、专注创新、淡定取舍、与时俱进。
范志刚、吴晓波(2018)指出联合战略具体又可分为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战略。
横向联合战略就是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改变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弥补资源不足的一种主动性选择,纵向联合战略包括企业进人到产品销售或深加工领域的前向一体化战略和企业进人到原材料供应领域的后向一体化战略。
而中小企业可采用依附型战略,与产品销售领域中的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定向地给大企业提供产品,通过大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
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
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
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
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
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研究文献综述,包括了方法、概念、与绩效关联性、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揭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研究认为,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战略成本管理将继续发展,趋向于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工具和决策支持。
本文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的启示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研究文献综述, 方法, 概念, 绩效关联性, 不同行业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 启示, 建议, 研究背景, 意义1. 引言1.1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的意义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领域,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成本、提高绩效、增强竞争力。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的意义在于系统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探讨其与绩效之间的关联性,探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促进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战略成本管理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对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促进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背景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在当今全球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实现持续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挑战,研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研究的动向,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本文旨在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的综述,系统总结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关键概念和绩效关联性,探讨不同行业的应用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战略成本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理论和实践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管理成本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成本管理来实现战略目标。
本文将就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合理分析和管理成本来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管理方法。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1.资源基础理论Barney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而成本管理正是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运用这些资源的重要手段。
这一理论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引导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进行定位和选择。
2.价值链理论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也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价值的创造来自于内部各个环节的活动,而成本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和管理来实现价值创造的。
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和优化,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战略目标。
3.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认为,战略成本管理不仅着眼于成本本身,更要考虑成本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下,成本被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在制定战略时考虑成本因素,同时在成本管理时也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和案例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也伴随着企业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以下将结合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案例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献综述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关注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成本控制和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成本管理挑战。
本文将综述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 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和意义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和落实战略任务的过程中,对成本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它旨在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降低成本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公司需要将成本管理纳入其战略规划中,以保持竞争优势。
2. 战略成本管理的关键原则战略成本管理的关键原则包括:将成本管理纳入战略规划的全过程;注重成本控制和核算;逐步完善成本信息系统;强调成本与价值的关系;注重成本管理与效益评价相结合;实施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度;加强成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衔接。
这些原则为企业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基本指导。
3. 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整合研究;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成本管理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研究。
这些研究为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的不断变化,战略成本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成本管理与价值链的整合,深化成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衔接,推动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加强成本管理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研究。
要重视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成本管理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战略成本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 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有了较成熟的研究。从 1988 年 Kenneth Simmonds 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到 1993 年 Shank 将 Kenneth Simmonds 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与
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相结合,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成为一 种独立的理论,再到2019 年,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 Tony Grundy 倡导的成本战略管理模式,2019年,罗宾·库 珀(Robin Cooper)将作业成本理论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1993 年,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出版《战略成本管理》一书,将 Kenneth Simmonds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与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相结合, 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 理性运用.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
美国会计学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Cooper)和斯拉莫得(Slagmolder) 对战略成本管理曾作如下简明的界定:战略成本管理指企业运用一系列 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地位的目的。
供应链成本管理(国外)
Lalonde 等人以作业成本法和所有者权全面成本法(Total cost ownership)来建立供应链整体作业的相关成本。
Handfield 和Nichols (2019)认为供应链成本的定义包含 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及相关的物资和信息管理,二是供应 链伙伴之间的关系管理。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3——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综述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综述文中着重指出,有效的联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减少联盟的失败率,使联盟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工具。
0 引言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相互之间合作的安排,通过共享资源改进它们的竞争地位和绩效[1]。
战略联盟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21世纪动态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全球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具有竞争所需一切资源的企业很少,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形式越来越多样,战略联盟成为除通常采用的并购、联合、参股等合作形式外另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
据统计,公司间形成战略联盟的比率在近几年急速增长[2],战略联盟的数量在2000年仅一年间就爆炸到超过102,000个[3]。
有人估计,在1996到1999年问,收入2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公司平均每家形成了138个联盟[4]。
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要联盟有60个。
这些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竞争发生在企业联盟之间,而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
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
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5,6],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7-11]。
从不同的理论出发,研究者解释了联盟的形成,并对联盟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本文着重对国内外战略联盟研究的一些主要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博弈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作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以有利于对战略联盟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1. 交易费用理论战略联盟是处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的出现也可以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做出解释, 市场交易为企业节约了组织成本但带来了较高的交易成本, 内部化为企业节省了交易成本但带来了较高的组织成本, 战略联盟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则处于中间状态, 在理论上可实现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因此, 战略联盟可能是一种比企业和市场更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多元化、国际化、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蒸蒸日上,各行各业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一直趋于稳步发展状态,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产业链各层,全产业链在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销售模式,一时间中国O2O市场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O2O行业也呈现出一片良好发展前景。
如今,电商模式发展已经成熟稳定,互联网O2O 模式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并占领市场最高份额。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文献一、理论基础(一)战略管理理论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率先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详细分析了企业发展中公司组织、市场环境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实施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完善。
可见,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该理论的特点是:由发展战略来具体指导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各项活动,其关键是企业要对内外部所处环境有全面而清晰的分析认识,审视相关条件,确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使各项因素之间能够达到动态下的平衡。
企业战略,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依次为公司级、业务级和职能级,每个上一层级均为下一层级指导思路方向,而每个下一层级又为上一层级提供具体的支持,相互之间影响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
其中,公司层战略,是企业内最高层次的整体性战略,是解决公司开展何种业务、业务方向、业务地位等问题的战略指导,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业务层级战略的制定依据。
业务层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战略,是解决企业在公司层战略下如何开展业务参与市场竞争问题的指导,具体要明确竞争优势、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型、竞争领域、盈利模式等内容。
职能层战略,是支持企业内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底层战略,是具体实施战略的基石,是解决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如何开展业务、相互配合、互为作用这一问题的指导,通常包括有人力资源、财务、技术研发、经营销售等战略。
基于SWOT分析法的非营利组织项目战略管理研究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为例
项目为例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日益凸显。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战略管理对于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具有 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次演示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为案例,运用 SWOT分析法,对非营利组织项目战略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壹基金的品牌战略
2、品牌传播:壹基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品牌传播,包括传统媒体广告、社交 媒体推广、公益活动组织等。它还倡导“行动是最好的语言”,鼓励人们通过亲 身参与公益活动来传递爱心。这些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壹基金的知名度,还提升 了公众对它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壹基金的品牌战略
3、品牌合作:壹基金积极寻求与其他组织、企业、个人的合作,通过合作实 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例如,它与多家企业合作推行公益项目,与政府机 构合作推动政策的实施,与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公益研究等。这些合作不仅 拓宽了壹基金的品牌影响力,还有助于提高其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谢谢观看
3、机会(O)
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对扶贫事业的度不断提高。 项目可通过多元化筹资和宣传手段扩大影响力。
4、威胁(T)
4、威胁(T)
竞争对手的增加,市场饱和度上升。 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反馈可能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4、威胁(T)
根据SWOT分析结果,我们可以为“爱心包裹”项目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1、拓展筹资渠道,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支持,提高项目资金 保障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文献综述
战略管理会计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国内外战略管理会计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已有研究的聚焦点,以期发现研究或缺。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及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前景。
本文也将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文献述评,旨在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会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将战略管理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逐步形成战略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sma)。
在此之后,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战略管理会计。
基于此,本文搜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力图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希望为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提供借鉴。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最早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的simmods(1981)[1]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将战略管理会计描述为“对有关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和分析,目的是为了用于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
他特别强调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企业相对竞争者的成本竞争地位。
govindarajan和shank(1992)[2]为了将战略与管理会计联系起来,给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
bromwich(1994)[3]认为在分析讨论竞争优势时,不应当抛开产品特性及其成本。
“监控企业和竞争企业产品特性及其成本变化,正是起到了管理会计所要求的保持竞争优势的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
”管理会计师特许委员会(cima)给出的定义是:“战略管理会计(sma)是这样的一种管理会计模式,在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下,企业在重视非财务信息和内部提供的信息的同时,涉及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也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
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
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
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
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
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
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
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
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
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
他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企业的战略竞争力。
设计学派的安德鲁斯(Kenneth Andrews)认为,“战略是关于企业宗旨、目的和目标的一种模式,和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主要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战略界定了企业目前从事什么业务和将要从事什么业务,企业目前是一种什么类型和将要成为什么类型”。
( Andrews,1971)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认为,竞争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一些终点(目标)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政策)的结合物;战略的本质是定位,即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选择何者可为以及何者不可为。
(Porter, 1985)企业家学派则认为,战略是一种远见,即一种与形象和方向感相关的看法。
这种远见产生于领导者的头脑之中,是其个人构思的产物[i]。
明茨伯格(Mintzberg)将战略定义为“5P”: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具有超前性和动态性,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谋求组织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战略是一种计谋\策略(ploy),在特定场合,可以作为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具体的计策;战略是一种模式\方式(pattern),不仅体现为一系列的计划,也体现为一系列的行为;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战略是一种观念\想法(perspective),它体现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识方式,是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的理想、经营理念、推动力等)的反映。
总的来看,明茨伯格的定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企业战略的本质及特点,因而最具代表性。
二、关于战略的形成与制定这是各个学派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该问题的回答,各学派观点不一。
比如,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一种远见,它是企业领导者个人构思的产物,战略制定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寻找新的机遇;认识学派的观点是,战略的形成是发生在战略家心里的一个认识的基本过程,尤其是作为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权力学派则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明显受到权力影响的讨价还价和折中妥协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发生在组织内部相互冲突的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也发生在本组织与相互冲突的其他组织之间。
这几个学派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均认为战略是组织成员活动的结果,即战略形成的主动性在组织内部。
与此相反,环境学派则认为,战略形成的主动性在组织外部,在他们看来,战略的形成是组织对环境反应的结果。
(Henry Mintzberg, Bruce Ahlstrand, Joseph Lampel, 1998)下面重点对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学习学派和结构学派的观点进行介绍。
设计学派代表人物有:Alfred D. Chandler, Kenneth Andrews, Richard Rumelt, Philip Selznick. 设计学派的观点始出于Selznick,发展于钱德勒(Chandler),后由安德鲁斯(Andrews)作出了精确界定。
该学派把战略的形成看作是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战略是组织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结果;并把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看作是战略家。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制定战略呢?首先,进行组织环境评估,包括外部和内部环境。
对此,安德鲁斯(Andrews)提出了著名的SWOT分析法。
对外部环境,可以从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而总结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内部环境,主要是从企业目前状况出发,找出企业的优势(Strength)和弱势(Weakness)所在,以找出组织的特色竞争力是什么。
其次,在找出组织的特色竞争力及成功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组织的备选战略。
制定备选战略时,要注意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管理价值,即企业正式领导者的信仰、偏好,二是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道德。
最后,根据四个条件来评估备选战略,选择最适合的战略。
这四个条件是(Richard Rumelt, 1997):一致性:即该战略提出的目标、策略相互一致;协调性:该战略能够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反应;优势:该战略有助于在企业选择的活动领域内建立和\或保持竞争优势;可行性:执行该战略时,既不能造成可用资源的紧张,也不许带来难以解决的新问题。
计划学派其代表人物有H. Igor. Ansoff, Ackoff, Steiner, Pierre Wack, Campell 等。
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正式的进程,必须经过“规划”才能制定出最佳战略。
他们提出的规划步骤如下:确定目标;外部环境审查:其中的主要一项就是对未来情况的预测。
不能预测也就无法制定计划,因而“预测和准备“(Ackoff, 1983)成为该学派的至理名言。
内部情况审查;战略评价;战略运用:计划学派偏重于战略程式化,故战略的制定受到严密控制。
上世纪70年代是该学派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到了80年代以后,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开始下降。
其中的一个有名的例子是,GE公司取消了战略规划。
不仅如下,很多学者还提出了战略规划的一些弊端。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1)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步是进行外部审查,而外部审查中的主要一项是计划人员对未来情况的预测。
预测领域内的著名专家Spiro Makridakis 认为,对于象技术突破和价格上涨这些不连续事件的预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依赖于外部审查的战略规划,在遇到这些不连续事件时,就失灵了。
(2)把战略程式化是战略规划的又一次失败。
因为组织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有效的战略应该是随机应变的,而不是一个呆板的计划。
定位学派20世纪60年代,E. S. Masson 和 J. S. Bain 在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假设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效率(即SCP)分析范式。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进一步将SCP范式的分析延伸到了不同市场结构下,研究企业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战略,这些企业行为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等,从而将SCP范式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当中,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成为定位学派的典型代表。
波特的战略理论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在波特看来,制定竞争战略的重点在于进行恰当的行业定位,而行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其中对行业结构的分析又可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用波特的话说就是“行业结构分析是制定竞争战略的根本基础”(Porter,1980)。
所以,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如何进行行业结构分析。
因此,Mintzberg将该学派关于战略形成的过程称为一个分析的过程。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介绍的战略制定的过程如下:1. 企业环境分析(1)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企业的长处和弱点,二是主要执行者的个人价值。
企业的长处和弱点“是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资产和技能的轮廓”;个人价值“是那些主要行政负责人和其他必须执行待定战略的人员的促进因素和必须的东西”。
长处、弱点与个人价值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确定了一个企业所用战略的内部限度。
(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行业结构分析。
这主要是为了分析行业的竞争环境。
对此,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五力竞争模型:他认为,驱动行业竞争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的竞争势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现有厂商间的竞争,新进入者带来的威胁,以及替代品带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