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水平。
当下的阅读测试,不论是国际上的大型评估,如“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简称为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为PISA)”,还是我们的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都以考查学生阅读时不同思维层次的参与度为命题点,检测相应层次的阅读能力。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迅速解决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人脑中的内部加工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引导,是个难题。
因而教师费尽功夫,却收效甚微。
黄老师执教《在柏林》一课,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以外显表达训练促进学生内隐思维发展,值得一学。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4 单元。
【教学流程】一、借助预习检查,说一说,开启精准思维之门师:你们昨天预习时做了哪几件事?(学生有点愕然,一时无法回答,几秒钟后有人醒悟。
)生1:把不会读、不懂的字标音、标意思,查找二战的资料。
师:请你(同桌)说说他的预习做了哪几件事。
生2: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不认识的字标音、标意思,二是查找二战的资料。
我还熟读了课文。
师:你(生1)来说说你的同桌预习时做了哪几件事。
(生1 复述得很流畅)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停顿几秒)请大家默读预习要求,说说你们做了什么。
生:第一是查资料;然后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然后要熟读课文,提问题。
师:把两个“然后”去掉,重说一遍。
生:一查资料;二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三熟读课文,提问题。
(学生自查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自己能解答的就画去,不能解答的留着。
生交流。
)【点评:课前10 分钟,单是以上的问答练习就用时3 分钟,似与玩绕口令或捉迷藏无异,与常规检查预习完全不同,也没看到解决基础问题或传授基础知识。
其实不然,这是在训练学生最基本的精准归纳思维———以自己已完成的任务为情境,引导简洁有序地归纳。
阅读中,学生若能在一个片段之后有意识地归纳整理一下,就能使思维条理清晰地沿着文脉延伸,直通文本主旨内核。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在柏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下是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的具体策略: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人物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讨论,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任务。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从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鼓励性、指导性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意境。
2.词语解析: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如“废墟”、“战火”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结构分析:讲解课文的起承转合结构,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在柏林》一文,理解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柏林的景象和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废墟”、“战火”、“凄凉”等,增强语文表达能力。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提升写作技巧。
2.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分饰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扮演、对话、情景再现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增强合作意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感受战争的氛围。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写作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战争题材的课外阅读。
2.学生自主阅读,分享阅读感受。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写作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作文。
2.阅读相关战争题材的课外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在柏林》部编版 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师:(P课件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微型小说,题目是么?(在柏林)(B板书课题)P作者师:知道柏林吗?(德国首都)没错,是德国的首都,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柏林》这是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
知道什么叫一分钟小说吗?(一分钟读完)师:可见,它的篇幅(很短)字数(很少)这篇微型小说确实够小的,因为全文一共360个字。
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写作文至少要写到多少字?(500)师:究竟怎么回事儿呢?我们首先走进第一段情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默读)P第一段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的时候,心能够到,疑问也就来了。
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矛盾点思考)师:孩子们,如果你们能根据情节当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那才是提问的高手。
老师提示一下,请关注火车车轮发出的音,(P课件标红:咔嚓咔嚓声)怎么念?(咔嚓咔嚓)(引导孩子读大声、读快)那个时候,火车的前进靠的是蒸汽推动两个车轮之间有一个联动轴,所以,火车前行的时候,车轮发出的声音可是非常(响)师:老师的提示到此为止,你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看似矛盾的?生:为什么虚弱的老妇人的声音能够盖过很响的火车的咔嚓咔嚓声?(课件出示)P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师:给她掌声!学会提问也是一种学问!他发现了矛盾点!按理说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微弱的。
但现在这个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居然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
奇怪吧!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P课件标红:“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二三”)比如(课件出示)P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P老妇人口中的“一、二、三”究竟在数什么?师:老师读小说有一个习惯。
当我的脑海里升腾出问题的时候,不急着往下读!我会先猜猜,猜猜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然后带着猜想往下读。
《在柏林》部编版 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师:(P课件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微型小说,题目是么?(在柏林)(B板书课题)P作者师:知道柏林吗?(德国首都)没错,是德国的首都,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柏林》这是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
知道什么叫一分钟小说吗?(一分钟读完)师:可见,它的篇幅(很短)字数(很少)这篇微型小说确实够小的,因为全文一共360个字。
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写作文至少要写到多少字?(500)师:究竟怎么回事儿呢?我们首先走进第一段情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默读)P第一段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的时候,心能够到,疑问也就来了。
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引导学生从文本矛盾点思考)师:孩子们,如你们能根据情节当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那才是提问高手。
老师提示一下,请关注火车车轮发出的音,(P课件标红:咔嚓咔嚓声)怎么念?(咔嚓咔嚓)(引导孩子读大声、读快)那个时候,火车的前进靠的是蒸汽推动两个车轮之间有一个联动轴,所以,火车前行的时候,车轮发出的声音可是非常(响)的师:老师的提示到此为止,你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看似矛盾的?生:为什么虚弱的老妇人的声音能够盖过很响的火车咔嚓咔嚓声?(课件出示)P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师:给她掌声!学会提问也是一种学问!他发现了矛盾点!按理说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微弱的。
但现在这个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居然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
奇怪吧!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P课件标红:“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二三”)比如(课件出示)P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P老妇人口中的“一、二、三”究竟在数什么?师:老师读小说有一个习惯。
当我的脑海里升腾出问题的时候,不急着往下读!我会先猜猜,猜猜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然后带着猜想往下读。
无论故事情节是否跟我猜想的一致,我都会更兴奋。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在柏林》。
本篇文章通过对柏林战场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文章主题,品味精彩语句,感悟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各自的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
六、板书设计1. 《在柏林》2. 重点词语:硝烟、废墟、孤儿、和平3. 主题:战争与和平4. 作者情感:悲痛、愤怒、渴望和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答案示例: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让我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因此,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分析文章中的一处难点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能积极讨论。
但在讲解难点句子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以提高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课堂实录】《在柏林》执教者:朱煜
【课堂实录】《在柏林》执教者:朱煜朱煜中学高级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
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
《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签约作者。
出版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还在路上》。
主编出版《新语文参考古诗文卷》,《学科有效学法指导*小学语文》,编写出版《古诗全脑学习法》、《小学生朱自清读本》。
参与编著出版《轻轻松松学作文》、《新语文作文》、《亲近作文》、《小学生作文快速提高》等作文教学书籍十余册(套)。
另在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提出“启蒙语文”和“分段互动作文教学”等观点。
常年在《百家作文指导》杂志上开设作文故事专栏,在《上海教学研究》杂志上开设随笔专栏。
在全国各地讲学,上示范课几十次。
壹师:好,各位同学,我们就上课了,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刚才主持人已经讲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小说,因为它的篇幅很短,所以也叫做微型小说,或者是小小说。
篇幅小到怎样呢?只有几百个字。
这个小说呢,是以战争为背景,在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两次战争,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另外一次呢?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我们有生之年,不愿意再看到什么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了,希望不要来到,我们希望和平。
战争啊,对于人类,对于整个地球,都是好可怕的。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3个国家,有十五亿人口被卷入其中,死亡人口是多少呢?九百万,经济损失有多少呢?一千八百万亿美元,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哦,今天我们这个故事,老师查了一些资料,觉得它可能就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背景的,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没多久,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到的数据,更惊人!老师把它一一地打在了屏幕上,涉及到的国家和人口,几乎翻倍,涉及到的作战区域,刚才我说一战的时候,死了九百万多人,由于二战武器更为先进,居然死了九千万人,九千万人被夺去生命,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在柏林》师:(P课件播放:战争短片30S)孩子们!看完这段视频,有什么感受?(生答,师随评)如果让你们来描绘战争灾难,会着重写哪些场面?(生答)有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却不是这样来表现战争灾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篇经典的微型小说——《在柏林》(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下来了解下作者(课件出示)P作者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她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XXX的那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又饱含什么深意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P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P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师:先前,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篇小说——《桥》《穷人》。
在那两篇小说的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小说的什么?(生答)(B板书:情节、环境、人物)今天,我们也用这种阅读方法,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这篇小说。
(课件出示)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情节人物师:仔细默读小说,完成这份表格。
(生默读,生填写,师巡视,3分钟)我看很多同学都写差不多了。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看一看,交流交流(同桌交流,1分钟)师:谁来分享你的研究成果?(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惨烈的战场场景一节车厢1.两位姑娘嗤笑重复数数的老妇人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嗤情节激烈的战斗过程笑老妇人的两位姑娘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1.头发灰白战时后备役老兵人物浴血奋战的战士2.虚弱多病,神志不清,已经疯了的老妇人3.两位姑娘师: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份完整的表格,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生答,师引导:正面描写/侧面描写)(B板书:侧面描写)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品味XXX笔下两个重要的人物——老兵和老妇人。
请红不同的符号把文中描述老兵和老妇人的句子画出来(生划)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课件出示)(生读)师:谁上战场?(老兵)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兵?文中怎么描述他的境况?(生答,师引导:头发灰白、有个虚弱多病神志不清的妻子、三个儿子已在战役中死去)(课件出示)(齐读)P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第【1】篇〗14《在柏林》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课堂实录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名为《在柏林》的文章。
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一对中国夫妇在柏林的街头,他们手舞足蹈地给中国游客唱着电视剧《蜗居》的主题曲。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音乐,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看完这段视频,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柏林的信息。
我们看到了柏林的历史建筑,有破旧的墙壁,也有修缮得焕然一新的古老建筑。
我们还看到了一段街上设置的“短途移动方案”——一排排共享单车,这些共享单车可以随便骑借,非常方便。
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柏林的另一张名片——大熊猫。
柏林动物园里有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看它们玩耍,拍照留念。
最后,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柏林,提醒大家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尤其是一个城市。
毕竟,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之处。
下课后,我对这堂语文课印象深刻。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领略到了柏林的多个方面,更加理解了“万事万物各有特点”的道理,同时也对“文化相通”这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
感谢老师这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在参加这堂语文课之前,我对柏林之所以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只是因为它曾经是二战时的核心战场,现在则以它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是,在听过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才发现了柏林的魅力所在。
柏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我从图片中看到,那些约着一起骑车、跑步的人们,都在享受阳光和自由。
而那些演唱着《蜗居》主题曲的中国夫妇,则在用他们的苦练和毅力,把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活道路走得飞快又轻盈。
我在这个城市里,看见了很多如此努力奋斗的身影,感受到了团结和友爱。
柏林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
它有众多的博物馆、建筑和历史遗迹,包括名胜、纪念建筑、音乐与艺术等,都是柏林文化的代表。
尤其是大熊猫这种国际名优资源,也是许多人向往前往柏林的原因之一。
在学习中我还体会到,善于发掘事物的优点和特色,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增长我们的知识和见识,培养良好的审美和品位。
部编版《在柏林》优秀教案
部编版《在柏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在柏林》,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具体包括:词语解析、句子分析、段落大意概括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第一、二段的描写手法,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看法,引出本课主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同时注意生词的查阅。
3. 精读课文:(1)分析第一段,让学生描述战争环境,体会作者描绘战争的手法。
(2)解读第二段,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探讨第三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形成共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心词:战争、和平2. 重点句子:在柏林,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 描写手法: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灾难,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伤害。
(2)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有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描写等,它们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战争图片和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战争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妮日记》等,进一步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水平。
当下的阅读测试,不论是国际上的大型评估,如“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简称为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为PISA)”,还是我们的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都以考查学生阅读时不同思维层次的参与度为命题点,检测相应层次的阅读能力。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迅速解决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人脑中的内部加工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引导,是个难题。
因而教师费尽功夫,却收效甚微。
黄老师执教《在柏林》一课,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以外显表达训练促进学生内隐思维发展,值得一学。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4 单元。
【教学流程】一、借助预习检查,说一说,开启精准思维之门师:你们昨天预习时做了哪几件事?(学生有点愕然,一时无法回答,几秒钟后有人醒悟。
)生1:把不会读、不懂的字标音、标意思,查找二战的资料。
师:请你(同桌)说说他的预习做了哪几件事。
生2: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不认识的字标音、标意思,二是查找二战的资料。
我还熟读了课文。
师:你(生1)来说说你的同桌预习时做了哪几件事。
(生1 复述得很流畅)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停顿几秒)请大家默读预习要求,说说你们做了什么。
生:第一是查资料;然后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然后要熟读课文,提问题。
师:把两个“然后”去掉,重说一遍。
生:一查资料;二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三熟读课文,提问题。
(学生自查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自己能解答的就画去,不能解答的留着。
生交流。
)【点评:课前10 分钟,单是以上的问答练习就用时3 分钟,似与玩绕口令或捉迷藏无异,与常规检查预习完全不同,也没看到解决基础问题或传授基础知识。
其实不然,这是在训练学生最基本的精准归纳思维———以自己已完成的任务为情境,引导简洁有序地归纳。
阅读中,学生若能在一个片段之后有意识地归纳整理一下,就能使思维条理清晰地沿着文脉延伸,直通文本主旨内核。
《在柏林》(公开课教学实录)
《在柏林》师:(P课件播放:战争短片30S)孩子们!看完这段视频,有什么感受?(生答,师随评)如果让你们来描绘战争灾难,会着重写哪些场面?(生答)有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却不是这样来表现战争灾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的微型小说——《在柏林》(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课前,让你们搜集了二战的资料,谁来分享下?(生答)师:感谢你们的分享,了解这些资料对于你们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她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文末的那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又饱含什么深意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P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P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师:先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小说——《桥》《穷人》。
在那两篇小说的学习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小说的什么?(生答)(B板书:情节、环境、人物)今天,我们也用学都写差不多了。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看一看,交流交流(同桌交流,1分钟)师:谁来分享你的研究成果?(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师:(情绪高低变化)孩子们,结合课前那段视频和这份表格,你们发现没左边是枪林弹雨的战场环境,右边只是(一节车厢);左边是炮火连天的激战情节,右边只是(车厢上发生的一件小事);左边是浴血奋战的战士,右边只有(几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孩子们,在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方面,二者有什么区别?(生答,师引导:正面描写/侧面描写)(B板书:侧面描写)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品味奥莱尔笔下两个重要的反常人物——老兵和老妇人。
请用不同的符号把文中描写老兵和老妇人的句子画出来(生划)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课件出示)(生读)P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师:谁上战场?(老兵)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兵?文中怎么描述他的境况?(生答,师引导:头发灰白、有个虚弱多病神志不清的妻子、三个儿子已在战争中死去)(课件出示)(齐读)P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五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在柏林》的内容及背景;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在柏林》的内容及背景;2.阅读理解。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PPT、电子白板、教学素材《在柏林》、学生习题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柏林的图片,引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T:大家看这幅图片,你们猜这是哪个城市?S:柏林。
T:是的,这是柏林的风景,那么你们知道柏林是哪个国家的首都吗?S:德国。
T:对,柏林是德国的首都。
你们知道德国在哪个大洲吗?S:欧洲。
T: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柏林的一段故事,请大家认真听课文,看看故事中会有些什么内容。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呈现课文《在柏林》,并读给学生听。
2.教师解释课文中生词及重点句子。
3.学生个体阅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大意和人物的情感。
4.学生小组内讨论课文中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向大家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教师呈现柏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用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联想,发挥想象,写下自己对柏林的感受和看法。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教师选几位学生进行集中展示。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游记,介绍柏林的某个景点或者体验。
2.学生根据提示和课堂所学知识,开始写作。
3.学生交换作文,互相修改,提出建议。
4.学生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写作。
五、巩固和拓展(15分钟)1.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评析和点评。
2.教师出示柏林的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他们在写作中提及的景点。
3.教师讲解柏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扩展学生对柏林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册中的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多读相关资料,增强对柏林的了解。
七、总结发言(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柏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8
《在柏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8六年级上册语⽂教案-第14课《在柏林》|⼈教(部编版)《在柏林》教学⽬标:1. 学会本课⽣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理解课⽂内容,体会⽂章深厚的主旨,体会⽂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 领悟这篇⼩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如何运⽤抖包袱的⼿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4.感受战争给⼈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处困境之⼈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体会微型⼩说“以⼩见⼤”的特点及其“留⽩”艺术,把握微型⼩说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话题1.(展⽰战争图⽚)⽆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民⽣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民⽣活带来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关于战争的微型⼩说——《在柏林》。
2.介绍作者:奥莱尔(1873——1939),美国⼥作家,记者。
微型⼩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家欣赏与体会。
它以⼆战为背景,以⼀列从柏林驶出的⽕车上的⼩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类永恒⽽⼜沉重的话题。
它那平静不动声⾊的叙述后⾯包含了⼀股强⼤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更有感染⼒。
⼆、初读课⽂,整体感知1.下⾯请同学们⾃由读课⽂,读准并画出⽣字词,注意把课⽂读通顺。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快速默读课⽂,试着⽤⼀两句话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的⽼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送往精神病院。
在车厢⾥,⽼妇⼈奇怪的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
⽼兵道出原因后,车厢⾥⼀⽚寂静。
三、精读课⽂,加深感悟(⼀)研读课⽂第⼀⾃然段。
1.指名读第⼀⾃然段。
出⽰句⼦:⼀列⽕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尽是妇⼥和孩⼦,⼏乎看不到⼀个健壮的男⼦。
部编六上语文《在柏林》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柏林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在对比评价中,掌握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感受小说情节的紧密;通过情节重置触发阅读感受,品味小说情节的波折起伏。
(二)品读环境和人物言行,通过词组对比,了解小说运用“小细节”表现战争“大主题”的方法。
(三)借助二战资料,联系课题,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
二、教学准备学习单,板贴图纸,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直接揭题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篇幅很短,全文不到400字。
(学生齐读题目,读准“柏”)2.联系旧知。
(出示课文《桥》图片)引导:之前我们学过一篇微型小说《桥》,在学习这篇小说时我们关注了小小说的哪些要素和特点?3.回顾交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小说特点——结局出人意料。
(板书:人物、情节、环境)(二)直面战争,体会残酷1.初读课文,弄清小说的主题。
(板书:战争)2.学生交流。
看到战争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些关于战争的画面或词语?预设: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3.交流对战争的看法,体会战争的残酷。
(三)圈画重点,梳理情节1.默读课文,将学习单中的情节线索补充完整,梳理故事情节。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看《桥》的情节图,从中获得启发)梳理《在柏林》的情节2.反馈交流,情节对比,引导修正情节图。
(1)交流反馈故事情节图,根据梳理情况,简要陈述梳理过程。
预设:学生梳理出的情节可能较烦琐。
例如:火车驶出→老妇人数数→小姑娘嗤笑→老兵扫视→老妇人继续数数→姑娘傻笑→老兵解释→车厢一片寂静。
(2)情节对比,了解情节梳理的不同形式。
(出示《作业本》中的情节图)交流:如何把情节压缩为四个?预设:火车驶出柏林→妇人反复数数,姑娘反复嗤笑→老兵解释→车厢一片寂静(3)提炼学法。
通过对比,发现情节梳理形式不一,可粗可细。
可以通过归并主干等方法压缩情节,让情节由细变粗,反之亦然。
《在柏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在柏林》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悬念的写作方法,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4.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悬念的写作方法,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由课题下的导读,引出战争一词(板书)
2.看到战争这个词,谁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它?生答,师板书:家破人亡枪林弹雨……
3.看到这些词语,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出示二战图片)
4.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战争有关的文章。
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2.交流: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生答(师提示补充)(老兵的最后一句话,让同学们读一读,读出感情)
3.出示第一段修改后的课文,请同学们谈谈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的区别。
生答:是将第三段的原因放到第一段了。
4.这两篇文章,你喜欢哪一个呢?
生讨论回答(师引导)
这就是悬念(板书),能引起我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也能给我们带来更震撼的效果。
5.板书同学们感触最深内容的关键词。
6.看着这两组表现战争的词语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答(师引导归纳)
正面与侧面描写以小视角展现大战争(以小见大)
7.课堂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14万,纳粹在“保卫祖国”的名义下征召了兵员1800万人。时
任纳粹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实现他征服世界的战争计划,打着“
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的旗号赌上了数以万计的德国青
年的生命。
面对他人的质疑,一个德国老兵回答:“我是一名优秀的士
兵,同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罪恶政治体,一个不错的工具
。”
——《德国二战老兵最后的战争》
14 在柏这林 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
环境 情节 人物
以往同主 题的作品
惨烈的战 场场景
《在柏林》
一节车厢
激烈的战 斗过程
浴血奋战 的战士
1.两位姑娘嗤笑在数数的老妇人 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嗤笑老妇人的两位姑娘 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
1.备役老兵 2.老妇人 3.两位姑娘
(富兰克林)
14 在柏林
主题概括
这篇( 微型小说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 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 老妇人 ), 后来老兵说出原因,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反 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 的( 厌恶 )和对和平的( 渴望 )。
14 在柏林
结构梳理
在 柏 林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现象空间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 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走之前,我 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14 在柏林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 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4 在柏林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两位姑娘突然不嗤笑了。她们心里在想些 什么呢?
老妇人以及老兵也突然默不作声了。他们 的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14 在柏林
14 在柏林
14 在柏林
奥 莱 尔 ( 1873——1939 ) , 美 国 女 作 家 。 其代表作《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 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 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 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14 在柏林
1.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 2.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4 在柏林
14 在柏林
14 在柏林
14 在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约9000余万人
14 在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 使数以万计的国家变成废墟
14 在柏林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 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走之前,我 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14 在柏林
控诉 战争 珍爱 和平
14 在柏林
对比《桥》和《在柏林》,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都是小小说 都是最亲的人死去 都注意设计悬念,结局都是出人意料
14 在柏林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14 在柏林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
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
重复数着。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
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14 在柏德林 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1933年,德国人口为
14 在柏林
让和平之花
开满全世界
14 在柏林
拓展延伸
春望
[பைடு நூலகம்]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 在柏林
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 (威尔斯)
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 (格兰特)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