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
玄奘西游的历史典故
玄奘西游的历史典故
一、玄奘立志西游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他从小就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他听说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时,他立志要前往印度进行朝拜和取经。
虽然当时唐朝与印度之间没有直接的道路,但玄奘决心坚定,毅然决定亲自前往印度。
二、玄奘取得经书
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玄奘终于抵达了印度。
他遍访名寺古刹,虚心向高僧请教,刻苦钻研佛教经典,逐渐成为印度佛学界的佼佼者。
当他听说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是当时印度的佛学大师时,他决定前往那烂陀寺拜师。
经过一番努力,玄奘成为了戒贤大师的弟子,并取得了经书。
三、玄奘历尽艰险
在返回中国的途中,玄奘历经了种种艰险。
他穿越了荒漠、翻越了高山、漂泊在海上,遭遇了盗贼、猛兽和恶劣天气的袭击。
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回到了中国。
四、玄奘取经成功
回到中国后,玄奘将取得的经书翻译成中文,并传授佛法。
他的译经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佛教史上享有盛誉。
他的译经不仅对中国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印度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玄奘名垂千古
玄奘的西游历险和他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了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重要题材。
玄奘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西游历险和取得经书的成就使他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成为了世界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
初中生名著阅读《西游记》知识总结
初中⽣名著阅读《西游记》知识总结《西游记》中考必考名著知识总结【成书过程】⼀、滥觞——《⼤唐西域记》1.《西游记》唐僧原型——⾼僧⽞奘《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是唐代⼀位⾼僧,俗名“陈祎”,法号叫⽞奘。
⽞奘出⽣于河南洛阳官僚读书世家,⽗母早亡,随⼆哥在洛阳净⼟寺学习佛经。
13岁时,⽞奘⾮常希望出家,但因为年幼,没有参加资格考试的机会。
在考场门前徘徊的时候,⽞奘恰巧遇到了刚刚离开考场的主考官郑善果,郑善果被这个还叫作陈袆的孩⼦的诚意打动,破格录取了他。
21岁时,⽞奘受“具⾜戒”,即完全具备了僧⼈的资格和条件,由此也取得了传经授徒、独⽴开学的资格,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博⼠毕业。
26 岁时,⽞奘到长安,与众⾼僧共同切磋佛学,因学业出众,很快获得“佛门千⾥驹”的称号。
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可是,⽞奘⼀⼼想要求取得真经,弘扬佛法,最终采取了冒险之计。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他⾃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奘⼆⼗⼋岁。
他经过哈密、⾼昌、龟兹,越天⼭,⾄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雪⼭,进⼊北印度。
当他渡过⼋百⾥沙漠时,曾有四⽇四夜⽆⼀滴⽔⼊⼝,然⽞奘决⼼已定,发誓“宁可向西⾛⼀步就死去,也决不向东⼀步以求⽣”,终于冒险西⾏数万⾥到达了印度。
⽞奘在印度,受到了内部各国的欢迎和礼遇。
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这两国最重学术,⽽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的佛教⼤学,约两万多⼈,⼤师荟萃。
⽞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奘此⾏历时19年,⾏程五万⾥,取回佛经657部。
回到长安后,在慈恩寺⼜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创⽴了佛经的重要宗派——法相宗。
2.《⼤唐西域记》的成书⽞奘在取经回归后,他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以⼝述的形式完成了他的著名作品——《⼤唐西域记》,这可以说是《西游记》最早的源泉。
玄奘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玄奘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玄奘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唐代僧人玄奘的西天取经之旅,以及他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众人的种种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历史背景玄奘是唐代一位杰出的僧人,他生于602年,卒于664年。
在他的时间里,唐王朝已经从宇文化及建立的隋朝手中夺取了政权,开启了唐代的黄金盛世。
但是唐代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当时佛教在中国举足轻重,但是佛教的传播和翻译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因此唐朝统治者感觉有必要把佛教的经典翻译成中文,为这些经典建立译注,并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
玄奘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成为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通过学习和传授佛教经典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僧人,并且在大唐宣宗年间(712-755)申请了前往印度取得佛教经典的许可。
这个旅程历时18年,玄奘经过了七千多里的跋涉,穿过了许多危险的地区,甚至受到了贼匪袭击,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他总共带回了657部卷册的经典,这些佛经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义1.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玄奘西游记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翻译和传播佛教经典,玄奘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加强了佛教与中国思想的交流。
他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以及他的精神和行为形成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典范,激励了很多忠于信仰的中国人。
同时,他还通过这本小说向世人展现了佛教的思想以及西天取经的历史传说,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成为文化瑰宝玄奘西游记不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本小说写实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和历史,同时也具有着很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它不仅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玄奘西游的历史背景
玄奘西游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理解一件事情必须要知道的前提条件。
玄奘西游,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故事,也有着它自身的历史背景。
这个背景影响着玄奘的出发、经历和归来,让他的旅程更加可贵而令人敬佩。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东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陷入动荡时期。
而中国的隋朝则刚刚建立,统一了南北朝分裂多年的局面。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文化迎来了空前繁荣。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正值隋末唐初,这是一个法律、文化、社会都在大变革时期的历史阶段。
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其主张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在统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化。
这时候,唐朝已经在中原地区李渊的带领下开始崛起,很快隋朝就被唐朝推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玄奘从出家到西天取经,展开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其次,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也包括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玄奘虽然出生于中国,在这个时代对西方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
他熟读佛教经典,但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文化,还涉及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地的文化。
西游取经是他寻找真理和不断深化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旅途中,他碰到了不同文化的人,学习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丰富了他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不仅对他的佛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玄奘的旅程也是中国人民头脑和文化的开放过程。
玄奘出发八年后才成功抵达印度,历时17年才回到长安。
整个过程中他面对的不只是困难,而是种种未知之数和文化鸿沟。
但是,在这个“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玄奘秉持着“化外之民,以文化合”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倡导传播佛法,开创佛学研究的新局面。
在他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当时的天文历法、医药、地理、建筑等方面的著作,为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玄奘西游及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
玄奘西游及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玄奘是唐代著名的学者和佛教传教士,他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他历时17年东渡印度,一路西行,最终取得独一无二的佛经籍贮,因此,他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印度佛教思想带入中国的人。
不仅如此,玄奘通过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书籍,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发展,也为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西行的历程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被广泛地刻画,其中著名的《西游记》是最具代表性的。
在《西游记》中,玄奘被描绘为一个勇敢、忠诚、仁慈的僧人,他在与孙悟空等众多历险队友共同摆脱种种困难的过程中,有着坚毅的毅力和不屈的勇气。
这些特质不仅体现出玄奘的人物形象,更成为了道德精神典范,引导着读者追求正义感和崇高的生命价值观。
虽然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但他所面临的挑战十分巨大,特别是在言语沟通和心灵交流方面。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印度语,还与印度本地的佛教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把中印两国之间的学术思想相结合。
这一过程将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的传播,也加强了中印间的文化交流。
更深层次地来说,玄奘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思想和文化遗产。
其中,在佛经、艺术和建筑领域的影响最为显著。
佛经成为中印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印度的佛教思想也为中国的佛教学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此外,印度的佛教艺术和建筑也为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新元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印度佛教艺术的重要参照。
中印文化交流对于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促进也不容忽视。
随着玄奘的东渡和西行,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得以加强。
相互了解、尊重和学习对于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印之间悠久的历史关系和不断加强的文化合作,不仅有利于两个大国的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团结,更有利于将这种友好关系传承和发扬下去。
总而言之,玄奘西行是中印文化交流和人文交往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如此,他所带回的佛经、文化和艺术成为这一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贡献。
玄奘所体现出来的勇敢和坚定的毅力、中印双方的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友好关系的促进,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价值,在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之间得以传承,永远铭刻在中印交往史册上。
玄奘法师的形象解析与西游记的关系
玄奘法师的形象解析与西游记的关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玄奘法师作为主要角色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玄奘法师的形象进行解析,并探讨他与西游记的关系。
一、玄奘法师的形象解析玄奘法师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了取得真经而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旅程。
玄奘法师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坚定信仰的形象。
首先,玄奘法师具有虔诚的信仰。
在小说中,玄奘法师一直坚信佛教的教义,他心怀慈悲,对众生充满爱心。
例如,在与妖魔鬼怪的战斗中,他总是以慈悲心态对待,试图化解冲突。
这种虔诚的信仰使得他能够顺利地完成西天取经的任务。
其次,玄奘法师具有忍辱负重的品质。
在西游记中,玄奘法师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能够忍受痛苦和困难,坚持前行。
例如,在与白骨精的战斗中,他被困在骷髅山中,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忍受着痛苦,最终战胜了白骨精。
这种忍辱负重的品质展示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最后,玄奘法师具有智慧和学识。
他在取经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但他总是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与孙悟空的冲突中,他通过巧妙地运用佛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这种智慧和学识使得他成为了西天取经的领导者。
二、玄奘法师与西游记的关系玄奘法师作为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之一,与整个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首先,玄奘法师的形象体现了佛教的思想。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忍辱,而玄奘法师正是这些品质的化身。
他以慈悲心态对待众生,通过智慧解决问题,并能够忍受困难和痛苦。
这与佛教的教义相契合,体现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玄奘法师的形象突出了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是一部关于追求真理和克服困难的故事,而玄奘法师正是通过追求真经和克服艰难险阻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代表。
他的形象展示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强调了困难和磨难对于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性。
最后,玄奘法师的形象呼应了小说的整体结构。
西游记人物简介
西游记人物简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西游记》人物介绍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衣)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着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
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水帘洞洞天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自称——美猴王。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祖师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等本领。
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
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呆子。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
玄奘西游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游的历史意义唐朝时期,一位年轻的僧人,游历印度、回到中国。
他通过长达17年的艰苦旅程,搜集了大量的佛经和印度文化的知识,被尊称为玄奘。
他的一生,以其学识、文化贡献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史书上的传奇。
他的西游历程为我们留下深思和广泛的历史意义。
首先,玄奘游历印度,搜集佛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他在印度期间,熏陶于广博的印度文化,慕名求学于佛学大师,珍惜每一次与他们的交流。
他聚集了佛经,多少个茶馆论战,多持念佛,多少个吃客笑对。
报道说,玄奘搜集了657部佛经,中文西方指南、佛教文化从印度文化方面深入中国大多数人的心。
甚至对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印度文化传统中的公正、互相尊重、知行合一以及人类共同的理智是在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崇尚知识、尚德尚言、宽容生活等方面实现的。
当我们读完《大乘论》、《法华经》或者《金刚经》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一座读书吧般。
其次,玄奘的西游历程,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玄奘采访中国八经、五儒家、三学派和长学派的学说,从中提出实践问题,并将其外推,对印度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有利影响。
他那时候的中国佛教在印度文化监管的里慢慢图腾,因而,他游魂印度翻译经典,以看到一座新大陆的起源和繁荣。
玄奘的足迹,不只是为印度、中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中印各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打开了门户。
最后,玄奘的经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
玄奘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跨越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空间和文化障碍,为中外文化交流建立了模范。
我们能够看到,他在搜集佛经、向佛学大师求教和翻译经典过程中,充分吸取印度文化的精华,同时尽显中国文化的卓越。
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地球上的文化交流,不是一些隔绝的单元,而是一个和谐共处、完美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体系。
他的故事,曾经激励过中国的科学家、文艺家,也将永远启示我们。
总之,玄奘西游带给我们的历史意义非凡,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加深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是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
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灿烂的一个时期,人口较多,经济较为繁荣,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与各个邻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期间。
这期间,一位著名的僧人玄奘在唐朝的时期前往印度拜访佛陀的遗迹,带回了数部珍贵的佛教文集,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那么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历史背景与影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一、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这一时期佛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文化多元化和经济繁荣,使这个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佛教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政府的体制也非常的完善,官员们对佛教的宗教信仰十分支持。
这一时期,由于唐朝统治阶层的盛眷,佛教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寺庙也获得了官方的资助和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唐朝时期许多官员也十分锺爱佛教文化,并积极投入到佛教的推广和传播中。
为进一步推广佛教文化,唐朝时期很多人都出国向印度等地学习佛教文化。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玄奘了,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徒,也是一位有名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主要原因是,他在当时认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并不完整,而这些不足之处恰好可以在印度等地得到补充。
他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拥有完整的佛教经典,那么佛教文化就可以更好的在中国发展。
二、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影响唐朝玄奘西游取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他带回的佛经在当时的佛教界被视为稀世珍宝,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都非常高。
玄奘的学识非常广泛,他不仅可以流利的讲授佛教文化,也可以讲授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他的旅行也使得中国佛教文化与亚洲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的孪生文化得到了更深厚的沟通。
玄奘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使中华文明的佛教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世代。
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带回了多少佛经,而在于他的教诲、译文、传授都很生动、感人、十分有力。
4史料集锦:玄奘西游
玄奘西游
材料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
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
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
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
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
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
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
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
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高宗在东宫,为文徳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
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
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
后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
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僧玄奘》。
史话新疆玄奘西游观后感
史话新疆玄奘西游观后感
《史话新疆玄奘西游》是一部介绍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历程的纪录片,该片通过现场实地拍摄、历史文献资料、专家学者讲解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玄奘法师在西域传教、翻译佛经的历程。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玄奘法师的卓越智慧和辛勤付出。
首先,玄奘法师的博学多才令人钦佩。
他不仅精通佛学,还熟练掌握了梵文、波斯文、突厥文等多种语言,这为他在西域传教、翻译佛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他的学识渊博,不仅在佛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如历史、地理等。
其次,玄奘法师的精神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为了翻译佛经,历尽艰辛,多次跋涉千里,克服重重困难。
他在旅途中不断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包容的态度,尊重当地文化,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
他的精神品质令人感叹,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最后,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域文化和历史。
西域地区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西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玄奘法师的事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之,观看《史话新疆玄奘西游》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玄奘法师的事迹,也让我对西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玄奘西游的意义与影响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玄奘西游的意义与影响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佛教文化是世界上伟大的文化之一。
其中,玄奘大师的西游历程对其影响至深。
本文旨在探讨玄奘西游的意义与影响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一、玄奘大师的西游历程玄奘,因译经而著名,被誉为中国佛教翻译事业的巨匠。
他于唐代中期,从长安出发,历时19年,向天竺(今印度)求法,并历尽千辛万苦,在求法、传法、弘法过程中,大地印证了他的人格和努力,也留下了中国佛教翻译史和文化史上的极为重要的一页。
玄奘大师在西游历程中,走了万里路,经过十余个国家,历尽风霜雪雨,领悟了佛法的精髓,译出了三百四十七部经典,开创了中国佛教翻译的新篇章,也使唐朝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玄奘大师甚至在路途中被俘,但他为了佛教的事业,不畏艰辛,终于在62岁时回到故乡。
二、玄奘西游的影响玄奘大师的西游在中国佛教文化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玄奘大师的西游在国际佛教史上,成为佛教交流的重要纽带。
西游使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深刻,这为中印佛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同时,玄奘大师的翻译和传播工作,为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表明佛教翻译事业在中国已得到初步成就。
其次,玄奘大师的西游使中国佛教通过对外交流,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交融。
在西游过程中,玄奘大师学习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和语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佛教的思想,并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
再次,玄奘大师的西游,对唐朝佛教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玄奘大师回到中国后,他所带回的译经和传授的佛教思想,使唐朝佛教不断发展和壮大。
玄奘大师还代表唐朝官方会见过达赖喇嘛,并与其深入交流,使佛教在唐朝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玄奘西游的意义玄奘大师的西游不仅对中国佛教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更因其精神内涵,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首先,玄奘大师的西游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永不止步”的思想。
中华文化具有创新和进取的特点,这正是玄奘大师远走天竺的重要原因。
玄奘西游记30东归轶事
玄奘西游记30东归轶事内容简介:曲女城辩经大会的胜利,使玄奘得到了印度众王和广大僧俗的极度崇拜,但玄奘并不贪图这些名誉,他的愿望就是东归大唐。
谢绝了两位国王的供养之后,贞观十五年,即公元的641年,42岁的玄奘开始返回唐朝。
那么,在归国途中,玄奘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全文:解说:曲女城辩经大会的胜利,使玄奘得到了印度众王和广大僧俗的极度崇拜,但玄奘并不贪图鲜花和荣誉,他早就想东归大唐,只是为了自己的母校那烂陀寺免遭劫难,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了归期。
如今,玄奘已经功德圆满,他向戒日王提出请求,希望马上启程,返回自己的祖国。
戒日王哪里肯放过这样一个高僧,鸠摩罗王也希望玄奘能够接受自己的供养。
这时的玄奘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自己回国的愿望呢?15年前,玄奘西行求法,经历九死一生,如今玄奘东归大唐,一路之上,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那上一讲我们根据各种各样的史料,尽量复原了曲女城大会的真实情况,那么在曲女城大会结束的第二天,已经圆满得不能再圆满的结束了自己西行留学求法生涯的玄奘法师,就正式向戒日王提出打算回国。
但是,戒日王并没有答应,当然戒日王想挽留玄奘,他为玄奘主持了一场成功的全国范围的辩论,以玄奘的胜利而告终。
玄奘的威望在五印度如日中天,当然戒日王希望这位高僧能够辅助他,来弘扬佛法。
这一拖又拖了十几天,在这十几天里头,原来对佛教的信仰并不是那么专业,也并不是那么明显的鸠摩罗王,也来找玄奘,并且对玄奘承诺,说师傅您如果愿意,经常住在我这里,就住在我鸠摩罗王统治的国家里,接受我的供养,那么我也信奉佛教,并且我会为师傅您建造一百所寺院。
玄奘一看,这不对,回国的事情又要发生波折,玄奘内心当然非常地着急。
这是他在此刻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在心急之下,历史记载告诉我们,玄奘向各位印度国王发出了苦言。
也就是甘苦之苦,苦难之苦,发出了苦言,很苦的话,几乎是哀求他们放行。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现在,我总算可以达到自己的心愿,但是,那是因为我祖国的那些善男信女们,他们保佑我,我靠了他们的福德,才完成了我西行求法的这项事业,所以,我不能够忘记他们,我也不敢忘记他们。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唐僧人物经典解读 (3)
• 唐僧性情纯良,慈悲仁爱,取经意志坚定,但同时顽固迂腐,不明事理, 屡次被妖魔所骗,身陷险境,又常偏信猪八戒谗言,两番赶走孙悟空, 直至“真假美猴王”之后,唐僧才与徒弟们剪除二心,一心一意前往西 天,克服八十一难,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
贰 唐僧人物经历
孤
苦
伶 仃
唐贞观十三年,唐僧的父亲 陈光蕊考中状元,跨马游街时,
因魏征梦斩泾河龙王,李世民 魂游地府,经过崔判官的指引,李世 民还阳后让唐僧主持“水陆大会”, 用以超度枉死城中的冤魂。唐僧正开 坛讲经时,观世音菩萨化作成一个疥 癞和尚的模样,在长安城中叫卖锦斓 袈裟和九环锡杖,宰相萧瑀遇见了, 便引观音去见李世民,观音见李世民 诚信礼佛,唐僧有德有行,就将袈裟 和锡杖赠与唐僧。七日后,观音在水 陆大会上打断唐僧讲演经文,有司误 认为观音是来捣乱的,把她擒到李世 民面前。观音告诉李世民,说唐僧讲 的是“小乘佛法”,只能浑和俗光, 要想真正度亡者飞升,需要前往西天 去取“大乘佛法”三藏,于是李世民 和唐僧结为兄弟,并指经为号,称唐 僧为“唐三藏”,派遣他西行取经。
太子摩昂擒获鼍龙后,唐僧获救。 行至车迟国,唐僧配合孙悟空与虎、鹿、羊三妖赌斗,降服三妖后
拯救了被奴隶的车迟国僧人。
行至八百里通天河(至此唐僧西行已有五万四千里路,但八十一难仅经历了三十六难), 灵感大王施法下雪,冻住了通天河,趁唐僧踏冰过河时凿开冰层将他擒入水下,孙悟空请来 鱼篮观音将灵感收走。原来的主人老鼋驮唐僧过河,唐僧答应老鼋到达西天后询问佛祖,老 鼋何时能修成人身。
得 知 此 事 后 , 唆 使 孙 悟 空
宝“参子果童偷
贝人果赶树发了
,参树上,生三
吃果后擒然了个
,
为待前四定萨唐
西游记之唐僧解析
西游记之唐僧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精彩的故事情节、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唐僧进行解析。
唐僧,全名玄奘,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真实历史人物。
他出生于唐朝,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学者。
他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怀着传播佛法的使命,决定前往天竺(即印度)取经,并邀请一只猴子、一只猪和一只沙僧作为他的徒弟和护法。
唐僧的形象是仁慈、睿智和虔诚的代表。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修为,被奉为正统佛教传承的执教者。
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为他争取了众多伙伴的支持和尊重,在他的领导下,他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充满艰险和挑战的冒险。
唐僧的见解和智慧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作为佛教高僧的代表,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启迪和教育其他伙伴,引导他们走上正道。
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畏困难,坚定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种领导力和智慧成为伙伴们心目中的典范,也为他们克服困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唐僧在取经过程中面临了众多的困难和威胁,比如恶魔的试探和迷惑、妖精的袭击和陷阱。
然而,唐僧始终保持着他的忍耐和信念。
他以智慧和慈悲化解了许多冲突和危机,并最终成功地取得了真经。
他的冒险精神和坚持正义的行为成为现代社会的楷模,对我们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唐僧的形象和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深远而广泛的。
不仅仅是宗教和文化领域,也涉及到人性、友情和兄弟情谊等方面的问题。
他对于伙伴们的关心和支持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团结和和谐。
他的修行和坚持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在充满世俗纷争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唐僧的人生和经历中获得一丝解脱和新的方向。
总结来说,唐僧是《西游记》中一个崇高而充满智慧的形象,他的人格魅力和忍耐力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僧的形象和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无论是对于个人修行,还是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玄奘西游记第一回读书笔记8篇
玄奘西游记第一回读书笔记8篇玄奘西游记第一回读书笔记(精选篇1)自从知道了《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就怀着好奇的心情读起了这本书。
虽然以前听过一些,但是从未读过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观世音菩萨让唐三藏去求取真经,唐三藏在路上先后收下了孙悟空、小白龙、猪八戒、沙悟净,他们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求取了真经。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物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奇险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
他不惧强杖,不畏险阻,始终充满了斗争精神。
他大闹天宫、直捣地府,搅得上下人仰马翻;他自称齐天大圣,以惊世骇俗的抗争形式捍卫自己的自尊。
尽管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他的英雄形象……我也喜欢忠厚老实的沙悟净,但肥头费脑的猪八戒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的印象。
平时,他贪吃贪睡,不爱干活,爱打退堂鼓,与妖怪决斗时,他奋勇杀敌,一身蛮力。
他为《西游记》增添了许多气氛,使师徒四人在艰苦的取经路上加上了很多乐趣。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应该像唐三藏一样坚定,像孙悟空一样记录,像猪八戒一样勇敢,像沙悟净一样实在。
啊,我爱都《西游记》。
玄奘西游记第一回读书笔记(精选篇2)每当我翻开《西游记》这本书时时,总是有不同的心情。
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
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人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
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
动画地图:玄奘西游
0
中国古代史
0 0 0
0
玄奘西游 内容提要
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只身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取佛经。他 战胜千难万险,于631年末,到达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该寺主持印度的佛学权威——90岁高龄本已不再收徒的戒贤法师, 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玄奘用了5年时间精研佛 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 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战胜许多学者,声誉 满天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情 况,称颂唐太宗的功业。引起戒日王极大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通好。
0
643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一再挽留,回国。645年正月,玄奘带着
0
657部0佛经回到长安。回国后的玄奘谢绝唐太宗的招用,潜心翻译佛经。
0
爱国的故事:玄奘西游东归
【编辑寄语】以下是为⼤家整理的《爱国的故事:⽞奘西游东归》,供⼤家参考!
⽞奘(zàng)是唐代的⼀位⾼僧。
他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
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
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有⼀次,⽞奘在学术会上宣读了他的论⽂,在场的⼈⽆⼈能驳倒。
他被公认为第⼀流⼤学者,乘坐⼤象绕场⼀周,接受⼈们的祝贺。
对这样⼀位学有成就的出⾊学者,印度朋友都希望他留下来。
但是⽞奘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表⽰⾃⼰当初来印度,就是为了学到真经,发展中国的佛教。
朋友们都挽留他。
有⼀个国王说:“只要⽞奘法师愿意留下,我准备为他建造100座寺院。
”然⽽,⽞奘回国的决⼼没有动摇,因为他思念着离开了近20年的祖国,于是他⼜⼀次经历千难万险,带着⼏百部佛教经典,回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
回国之后,他就专⼼翻译佛经,还把⾃⼰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传给后代。
在他的努⼒下,中国的佛学有了很⼤提⾼。
他翻译的佛经⽔平,⾄今没⼈能超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 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 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 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 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 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 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 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 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 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 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文共5119字个字,但是 大家都讲不太清楚。
玄奘西游
第五组
一.认识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
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 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 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 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 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 元· 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 吴承恩, 玄奘返祗长安。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 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 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 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 《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取经背景
大智大勇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 《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 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 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 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 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 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第五组展示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玄奘西行路线图
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 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 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 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 余万里。
西行路线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 从那揭罗喝国(阿 富汗之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 布罗(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 东北行百余里,渡印度 河至布色羯罗伐底城 ——东南三百多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巴 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 入乌仗那国(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 度河。至坦叉始罗国(巴基坦拉瓦尔品第周附近)——东南山 行五百里,至乌刺尸国( 巴基斯坦东北境) ——东南登危道度 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 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涧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国(今克 什米尔的朋奇)——东行四百余里,至遏罗?^补罗国(今克什 米尔西南端的拉加奥利)——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 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