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遗产活起来——以昆曲为例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它在当代仍然持续发展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探讨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相关的实例和背景信息。
在当代,昆曲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面临着观众人数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另一方面,昆曲作为中国国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国际观众的关注。
为了促进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许多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昆曲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场地设施以及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其次,一些昆曲表演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创新和探索,将昆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新的剧目和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此外,一些学校和社区也开设了昆曲培训班和社团,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学习昆曲。
在实际应用中,昆曲的继承与发展可以采用以下合同元素和条款:1. 定义和目的:明确规定该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2. 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和文化机构应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以及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昆曲表演团体和艺术家应积极创新和探索,将昆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新的剧目和形式;学校和社区应开设昆曲培训班和社团,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学习昆曲。
3. 资金支持:明确规定政府和文化机构为昆曲继承与发展提供的资金支持的数额、使用方式和监督机制。
4. 场地设施:明确规定政府和文化机构为昆曲继承与发展提供的场地设施的条件、使用方式和维护责任。
5. 创作和表演:明确规定昆曲表演团体和艺术家创作和表演新剧目的要求和标准,以及相关的认可和奖励机制。
6. 培训和教育:明确规定学校和社区开设昆曲培训班和社团的方式、内容和监督机制。
7. 推广和宣传:明确规定各方在推广和宣传昆曲继承与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关的宣传活动的计划和执行。
通过以上合同元素和条款,可以在昆曲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各方的权益和义务,促进合作和创新,推动昆曲在当代的繁荣与传承。
苏州昆曲文化传承之我见
苏州昆曲文化传承之我见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
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
有的大型演出中,还出现了“万余人齐声呐喊”的盛况。
不分年龄、职业、阶层,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昆曲清唱更是风靡各地,构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如今,昆曲的辉煌早已不再,如何将这一拥有六百多年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非遗文化,用他们年轻的眼睛去发现,用他们热情的心去感受,用他们灵活的笔端去书写。
从中国古代文学中赏昆曲之美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2020级2班姜一诺一进昆曲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是头像,左右陈列了一排著名的昆曲作家,这一幕,定格在我的印象中。
看着这样多的昆曲文化瑰宝,一阵敬佩涌入心头,却有些敬而远之了。
终于,我把目光停留在洪昇的《长生殿》上,“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从脑海中蹦出,仿佛我和昆曲的距离又一下子拉近了很多,想着想着,我又陷入沉思。
像我们这样的中学生,对于保护像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做些什么呢?“一千两百多年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我始终记得,这是诗词大会第一届第一场的开场白,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开始,我就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利用课外,大量吮吸着诗词的甘露,哺育着我慢慢长大。
最初了解昆曲是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众人行酒令中,“左边一张天”黛玉接下了“良辰美景奈何天”此句轻轻扣人心弦,于是,便了解到了这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慢慢地,在诗词的长河中,我邂逅了白居易,结识了他的《长恨歌》,于是便了解到了洪昇的《长生殿》我渐渐地开始在昆曲中寻找古诗词之美,好比读到了《长生殿》中的“佳丽今朝,天付与,端的绝世无双。
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1】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昆曲为例
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昆曲为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已经从传统雕刻、印刷时代进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这个时代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例如3D打印、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但是,也面对种种挑战。
通过对昆曲的探讨,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技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
第一章:昆曲的传统与现代的困境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之一,被誉为“表演艺术的古代文化瑰宝”。
坊间有云:“能看慢戏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
”可见昆曲的内涵之深。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多困境。
例如:1、观众逐渐减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新鲜的、有趣的、场面壮观的演出,而对于传统的昆曲逐渐失去兴趣。
2、演员、作者等传承环节的短缺:由于传承时间长、技艺高、门槛高,现代社会能够从事昆曲的从业者日益减少,这也给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经费问题:昆曲是传统文化,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昆曲现在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日益严峻。
第二章:新技术与昆曲的文化传承新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人们的娱乐选择,也拓宽了文化传承的渠道。
以昆曲为例,新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昆曲的文化传承更加广泛和深入。
1、通过传统文化数字化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将昆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得到接触和欣赏。
例如,可以将昆曲演出直播,让更多人关注昆曲艺术。
2、数字技术带来更好的教学资源:将昆曲教学资源数字化,可以方便教学者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教学材料,为昆曲艺术的后继者更好的提供教育资源。
3、数字技术带来更高的艺术呈现效果:昆曲是一种需要高度艺术效果的表演艺术,在数字时代,可以将昆曲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让演出更加精彩生动,更加逼近现实。
4、数字技术带来更智能的创造: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古代昆曲艺术的风格和传承,为现代昆曲创新带来更多灵感和方向。
昆曲的遗产保护倡议书
昆曲的遗产保护倡议书
《昆曲的遗产保护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艺术爱好者: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珍贵遗产,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昆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传统艺术形式和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倡议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昆曲传统戏曲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教育。
通过在学校和社区组织昆曲艺术表演和教学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和民众了解和学习昆曲,从而增强对昆曲的认知和热爱。
2. 加大对昆曲传承人的护持力度。
昆曲的传承需要资金、场地、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昆曲传承人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艺术。
3. 创新昆曲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传承昆曲的同时,也要注重与时俱进,创新昆曲表演形式,引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的观众,使昆曲得以延续与发展。
4. 加强昆曲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昆曲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唤起社会各界对昆曲文化遗产的关注和
重视,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昆曲的氛围。
以上措施是对昆曲遗产保护的一项倡议,我们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昆曲在现代社会继续辉煌。
谢谢!。
关于昆曲的作文800字(精选11篇)
昆曲的作文800字关于昆曲的作文800字(精选11篇)昆曲的作文800字篇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题记行走在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青石小道上,早已忘却了那悄然绽放的油纸伞,忘却了那如丁香一般的姑娘,却始终忘不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唱词。
它源于昆曲《牡丹亭》。
苏州昆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码头,诞生了昆曲,一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传奇。
水道纵横的古城,舳舻相接,酒旗如林,市井繁华。
漫步于灰瓦白墙的街巷,古朴扑面而来,一如百年前昆曲诞生时的样子。
耳畔优雅婉转的吴侬软语低低萦绕,恰似那缠绵悱恻的经典唱词。
“原来咤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贵族小姐杜丽娘无意间游览自家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的花朵竟与断井颓垣相伴,黯然零落,无人欣赏。
美景良辰空自流逝,让她倍觉惊异,十分惋惜。
其实,这何尝不是她对自己美好的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感叹?所以柳生一句“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下子就激起了少女心底的共鸣。
一个不得志的文人,一位不出深闺的女子,在牡丹亭下向时代发出最强烈的控诉。
同样忘不了的,还有那“破不喇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
”安史之乱,杨贵妃香消玉殒,带走了盛唐的繁华。
撼人心弦的唱词里,夜静悄悄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将士们余怒未消的吆喝出奇的遥远,我只看到马嵬坡下抽泣的男人,此刻他不是一位君王,而是一个痛失所爱的极度无奈的男人。
就这样,在昆曲里,我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感动。
可是,待昆曲的巅峰过去,待汤显祖、洪昇等昆曲大师与世长辞,昆曲也渐渐走向了没落。
昆曲是民间的艺术,更是贵族的艺术。
当满族统治者将家班解散时,昆曲便失去了它的活力。
不再像从前那样为百姓发声,而是彻底沦为了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与此同时,曾给昆曲带来盛名的典词雅句,却越来越成为它与民众间的隔阂。
“花雅之争”,昆曲彻底落败,从此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水墨苏州依旧,每年仍吸引着大批的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却没人关心正渐渐走向消亡的昆曲。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到“上昆”全景式《长生殿》
二、表演风格
传统版《牡丹亭》的表演风格以昆曲的表演特点为主,注重唱腔和舞蹈表演。 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非常高,唱腔要优美动听,舞蹈要柔美细腻。这个版本的表 演风格较为保守,以表现原著的古典美为主。
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风格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演员除了 表演技巧要求较高外,还注重舞台的整体效果。灯光、音效、舞美的运用为整个 剧情增色不少。这个版本的表演风格较为新颖,以表现原著的现代美为主。
一、剧情
传统版《牡丹亭》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的原著改编而成,全剧共分五十五折。 这个版本注重表现原著中的爱情主题,同时融入了昆曲传统的表演元素,如唱腔、 舞蹈、音乐等。传统版《牡丹亭》的剧情较为复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表 达较为含蓄,符合昆曲的传统审美风格。
Hale Waihona Puke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的原著改编而成,全剧共分三十折。这 个版本注重表现原著中的爱情主题,同时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如灯光、音效、 舞美等。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情较为简洁明了,人物关系清晰易懂,情感表达 直接,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昆曲新美学的发展,我们建议:
1、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在保留昆曲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技 手段,提升舞台效果和观感体验,为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对昆曲历史、文化和内涵的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 人才,提高全社会对昆曲价值的认识和尊重,从而推动昆曲的普及和传播。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上昆”全景式《长生殿》。这部由上海昆剧团打造 的全景式《长生殿》在传承上有了新的突破。导演在保留原作故事的基础上,运 用了更为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既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又具 有强烈的现代感。在演员方面,全景式《长生殿》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中年演员, 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真实的角色。
昆曲传承作文
昆曲传承作文
今天,老爷爷带我上来看了一场昆曲。
舞台上,穿着漂亮衣服的叔叔阿姨们,哼着我听不懂的歌,举手投足,淡雅又动人。
我看得津津有味,倒是觉得很有兴趣,但是旁边的大哥哥却说这昆曲太老了,现在没人看。
老爷爷听见后,捏了捏我的头,笑了笑说:“小家伙,昆曲像一座古老的宝库,里面装着很多故事和历史。
你仔细听,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
我疑惑地问老爷爷,昆曲究竟有什么奥秘?老爷爷说,昆曲的唱腔很有用,像是在说故事,又像是在唱歌,用很美的语言,能表达很多急切的情感。
比如,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思念爱人,唱出的是忧郁的旋律;一位英雄人物战场上获得胜利,唱出的是豪迈狂放的旋律。
我还了解到,昆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很多古代的诗词歌赋,都被写进了昆曲里。
听昆曲,就像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我忽然觉得,昆曲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虽然古老,但却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很想去学习昆曲,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它,让它再发光。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研究——以昆曲为例
品正 是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它就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记忆寓于其中的
文化信息, 辅助并推 进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发展。
三 基 于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传承 的旅 游 纪念 品设计 思路
3 . 1旅游 纪念品设计体现移情 化特 色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 的用语 , 即主体在凝神观照 中, 于不自觉 的心 态 下, 把 自己的情感、 心绪移注于对象 , 在 主客体高度契合交融中, 由物 我 而旅游 纪念 品的 移情 化特 色指 的是从 迎 合消费者 的情 感需求 出
二 通 过旅 游 纪念 品 的设计 推 动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传承 的可 行 性
2 . 1旅游纪 念品的设计将提高 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认知度 身具有一定的狭 隘性和单一性 ; 另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 蕴含的传
由于 一方面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多为手 口相传 的活态文化 , 其传 承本 而达 到合一的境界 , 从而使对象 生命化 、 情感化 、 人格 化 。 统文化 与现 如今的 社会生活 相去甚 远, 使得 非物质 文化 遗产成 为远离
于生 存土壤 、 影 响范 围、 传承 方式等原 因 , 面 临着前所 未有 的冲击 , 有 会使 其逐步走 向死胡 同。 因此 , 对于 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发展除了在制度 些技 艺甚至 已经 走向消亡 。 而 随着我国2 0 0 4 年加 入联合 国教科文 组织 层 面上加大扶持力度之外 , 发展 思路也必须拓展和创 新。 可以将 非物 质
人们视线 的窄众文化。而旅 游纪念品则是一 张承载文化的名片, 通过它
发, 将特定体 验、 独特 感受、 愉 悦想象等感性 信息通过造 型设计语 言的
具 象表达 , 潜移默化 的转移给消费 者, 从而使消费 者产生一定 的情感认 的传 递, 可以将 蕴含其 中的非物质文化精髓 展现无遗 , 从而提高 大众对 知和 情感 共鸣。 于非 物质文化遗 产的认 知度和 关注度 , 继而推 对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保 因此在旅 游纪念 品的设 计时, 可以从消 费者对于非物 质文化遗 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合集五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合集五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我们很陌生,其实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端午节,京剧,皮影戏,珠算等等。
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们不熟悉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Fil中国昆曲的活态传承实践e0019741
中国昆曲的活态传承实践蔡少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市 215003摘要: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曲的传承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职业院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开始了当代昆曲活态传承的实践。
关键词:活态传承时代青春跨文化传承与传播昆曲文化与生活的结点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2年4月16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一任领导班子启动运转。
在昆曲迎来振兴发展重大契机的时刻,苏昆人在“抓住机遇、负重奋进、改革推动、出人出戏”的建院方针指导下,实践“职业建院”和“经营剧院”的理念,努力探索昆曲当代传承和发展。
十年的持续探索,十年的不懈实践,苏昆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很多收获也有诸多体会。
昆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昆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珍贵的民族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昆曲的传承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对昆曲保护作出了重要批示。
文化部在确定关于昆曲工作“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八字方针的基础上,制定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实施方案。
省、市各级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立体性昆曲传承。
在昆曲的发源地苏州,我们在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机遇欣喜的同时,也开始冷静客观的正视自身现实,努力寻找差距,寻求破解之路。
苏昆当时艺术积累薄弱,师资严重不足、剧目储备不足、演员行当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周庄的演出和一些招待性质的演出外几乎没有演出,更不要说连本大戏的演出。
针对苏昆当时的现实状况,我们清醒的提出了以“出人出戏”为艺术工作目标,扬长避短,发挥发源地优势开放办院。
同时深入挖掘昆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历史性、遗产性、原真性的本质特征,同时努力探索实践昆曲的活态传承。
让昆曲不仅作为文化遗产,更成为活在当下、记录当下的鲜活艺术,努力赋予昆曲艺术一种更新、更高、更典型的历史文化品格和时代审美价值。
从昆曲传承看徐州非遗保护
19神州文化从昆曲传承看徐州非遗保护宋京姝中国矿业大学时间长河滚滚东流,时缓时急,永不停止,文化就像河水中的泥沙,随水流卷起沉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巧是时间长河中渐渐下沉的沙粒,想要继续顺流而下,就需要借着时代的浪尖再次起航。
昆曲,曾是风靡中国社会百年之久的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形态,被誉为“百戏之祖”。
但自从乾隆年间花部盛行,昆曲就逐渐陷入衰微的境地,几度差点失传。
近百年来,昆曲在时间的长河中历经坎坷、起起伏伏。
在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首批“非遗”,同时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适应时代,渐渐回暖,并呈现出发展态势。
昆曲的回暖态势,正是因为在时代中找到了继承和创新的平衡点,顺应了时代潮流。
而昆曲传承中的经验和问题,正是徐州非遗发展需要借鉴的。
昆曲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在保留原点、形式创新等几个方面着手,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探索徐州非遗传承道路。
一、本色传承,保留文化根基明清时期,昆曲盛极一时,有三千多个戏,但到1949年前,传到“传”字辈的不到六百个,再到蔡正仁、张继青这一辈,不满三百个;到现在,正当盛年的昆曲演员,只存了二百个戏;再到昆曲的新生代,就只剩一百多了。
当大师渐渐老去,人才不济、市场不足,戏越来越少,昆曲发展就渐渐走向死胡同。
没有经典昆曲的继承就不会有日后的传承和创新可谈。
所以对于非遗发展来讲,重中之重是先留下来,留下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留下非遗中的记载的祖辈记忆,保住日后发展的根基。
在这点上,一方面,昆曲在传承中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条件和先进的传承理念,保存下昆曲文化以及昆曲传承的印证。
通过“昆曲博物馆”保留相关的昆曲资料有,包括昆曲盒带,名家戏服,各种昆曲手抄本等。
又通过“大师说戏”等途保进行抢戏工作,邀请大四说戏,记录下经典昆曲的未传曲目。
另一方面,通过小梅花奖,戏曲梅花奖等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
徐州非遗的发展也要必须先通过徐州剪纸、柳琴戏等的保留和人才鼓励政策等途径保住原汁原味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艺术昆曲演讲稿一分钟
传承艺术昆曲演讲稿一分钟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
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曲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昆曲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朝至明清时期。
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经
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
昆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其中唱腔尤为精妙。
演员们通过唱腔的变化,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其次,昆曲的音乐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音乐以其细腻、婉转、悠扬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演员们在演出时,通过音乐的配合,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感人,观众们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戏曲的世界中。
再次,昆曲的表演形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具备高超
的技艺,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能。
他们需要通过这些技能,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最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昆曲的传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从而推动昆曲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
需要重视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
1. 中国昆曲
中国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昆曲艺术节、支持昆曲学校和团体,进行昆曲表演和培训,开展昆曲相关研究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传承昆曲艺术,使其继续在中国文化中发扬光大。
2. 印度瑜伽
印度瑜伽是一种综合的体育、哲学和精神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瑜伽,印度政府开展了瑜伽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建立了瑜伽大学和瑜伽研究所,提供瑜伽师资培训和相关课程。
此外,印度还提出了国际瑜伽日,促进了瑜伽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可。
3. 日本和服
日本和服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服饰,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和服,日本政府通过法律规定了和服的制作技艺和应用规范,设立了和服保存会馆,为和服制作师和修复师提供培训和支持。
此外,政府还鼓励和服的现代化应用,使其适应现代生活和时尚潮流,维持其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4. 巴西森巴舞
巴西森巴舞是巴西的一种典型音乐舞蹈形式,表现了巴西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森巴舞,巴西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了森巴舞的学校和团体,开展相关的表演和培训活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森巴舞音乐和舞蹈
风格的研究和记录,保护和传承森巴舞的核心要素。
以上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通过政府的支持与举措,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得到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在文化传统中发挥作用,并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昆曲介绍(二)
艺术 05 名家
艺术名家
魏良辅
魏良辅,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南码头。 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 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 之称。
艺术名家
汤显祖
(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 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 《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艺术特点
声音行腔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 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 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 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 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 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 絮](越调)。
3.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 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保护昆曲的心得体会大学生
保护昆曲的心得体会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看到昆曲能够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荣誉后,心里感到很高兴。
昆曲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应该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保护,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地去维护它,热爱它。
首先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做好对昆曲的宣传工作。
首先你得知道昆曲是什么?然后再告诉身边的朋友、亲戚等,让他们也来了解并支持昆曲。
第二点就是:增强对昆曲的保护意识。
从我做起,尊重昆曲的发展规律,理智看待昆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既充分肯定昆曲在其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又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公正地评价昆曲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据的地位。
同时大力宣传与昆曲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努力提升全社会对昆曲的关注度,使更多的人来参与保护和传承。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保护昆曲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现如今昆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国家对于它的重视,但是却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昆曲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
比如说,某个专业院团利用昆曲吸引游客,给昆曲披上商业化外衣;某个大学把昆曲改造成体育舞蹈,想以此来发展经济;某部电影中的服装设计运用的竟然是《牡丹亭》……所有的这些种种都严重损害着昆曲的健康发展。
那么针对目前的状况,怎样才能让昆曲在新形势下焕发光彩呢?我想最主要的两点:一方面需要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大众对昆曲的欣赏水平,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因为青少年对艺术的接触比较晚,没有太多艺术熏陶,难免会带有一丝稚气。
如果一旦养成追求“潮流”或者崇拜偶像明星的习惯,就容易失去真正喜欢昆曲的初衷。
所以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昆曲的喜爱与向往,变得越来越迫切。
总而言之,只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到昆曲存在的危机,并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克服,昆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还有人会问,现代科技发达,为什么要花费人力财力去抢救古老的东西?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以昆曲为例谈中国传统戏曲保护的对策
作者: 王云庆 李夏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苑
页码: 103-10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昆曲 中国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摘要: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也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的艺术结合的典范。
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然而在经济社会日益崛起的今天,其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
为将昆曲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护过程中,要明确现状普查是前提,民间组织是基础,政府作用是关键,人才队伍是保障,市场机制是动力,档案管理是后盾。
并着力通过昆曲艺术的保护工作,在全社会构建起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显示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报告让遗产活起来——浅谈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以昆曲为例课程: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报告人:金照专业:旅游管理班级:085121学号:20121001351让遗产活起来——浅谈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以昆曲为例摘要: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要在保护遗产基础上传承中华的遗产,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
而对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上更是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经济进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习俗逐渐退出社会生活,许多传统的工艺品和技艺也有渐渐失传的趋势,而那些无形而又源远流长的代表各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湮灭边缘。
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将以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为例来浅谈非遗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展难度继承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历经数千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结晶,经过历史的考验,不断地被锻造、精炼,靠着口、耳、手等一代代传承下来,创造出来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甚至到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仍有很多的技艺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科技所超越。
然而,即使非遗有其巨大的独特性并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但现实往往是残酷,对非遗而言可谓极不公平。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力也不断在提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逐渐加剧,非遗等传统文化在现代也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适应现代化。
而这一问题直到如今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从而导致了如今非遗即使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保护支持也只能在现代化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亦步亦趋向前走,前途却迷迷茫茫。
二、昆曲说到戏曲,想必大家对我们的国粹——京剧都略有了解。
然而真正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昆曲,大多数人一听名字可能还以为是云南昆明的戏曲,其实不然。
昆曲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并于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而昆曲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项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昆曲发展的困难之处昆曲的申请非遗成功,是在传统文化发展大不幸中的一个幸运所在。
然而,昆曲申请非遗的成功却并未完全摆脱“夹缝中求生存”的命运。
自2001年至今,昆曲曾有数次面临人才稀薄的尴尬境地,最少的时候全中国昆曲从业人员不足百人,濒临灭绝,虽然之后有相应回转,但如果没有找出“如何面临现代化”这一关键问题所在,昆曲终究不能真正兴起,也无法让昆曲“活”过来。
下面大致对昆曲发展的困难所在进行分析:1.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剧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在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物质文明渗透,娱乐方式多元化,人类的生活观念和认知态度产生重大改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传统戏剧“慢节奏”不在符合人们的需求,导致传统戏剧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从而昆曲赖以生存的环境迅速萎缩,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自然而然发展日趋衰落。
其实质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2.对昆曲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意识薄弱。
非遗的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不仅需要相关工作部门的配合,还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目标及标准等,但目前来看对昆曲整个保护工作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再一点,政府缺乏重视,群众缺乏了解;责任主体执着于名利,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企业经营者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
总之,政府、社会各群体都缺乏保护非遗的意识。
3.昆曲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书籍,需要先进的器材(如音像器材、数据库等),需要进行调查、考证、申报、管理等工作,在人力、物力方面耗资大、耗时长。
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而这也正是如今昆曲面临的首要基础问题。
4.虽然昆曲成功申遗,但作为“百戏之祖”的她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更多的人了解的都是京剧、黄梅戏等,相反对昆曲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因而昆曲发展困难的一大因素就是宣传力度太弱,缺乏新闻、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尚未建立展示昆曲的广阔平台,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
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昆曲的冷淡与漠然。
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广大民众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缺少认同感。
5.除了上述这些外因,昆曲自身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阻碍了其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加剧了昆曲困难发展的程度。
昆曲讲究的是一种柔、慢,而这正与当前时代的快相冲突;另外,昆曲曲调难唱,词文释义难解,又为昆曲的推广造成了相应的麻烦。
因而,如果昆曲一昧守旧,不追求创新,不去适应现代作出改变,必将成为发展前路中的拦路石。
除了这些,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制约这昆曲的推广与发展,而我们想要真正让昆曲“活”过来,就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这些问题,从源头抓起。
四、对昆曲的保护与继承要让昆曲重焕荣光,我们就要从各方面对其保护继承。
最近几年,我们对昆曲的保护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昆曲从业人员逐年曾多,昆曲这项古老戏曲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相关部门加大了昆曲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了对昆曲整体继承发展的管理体系;也加深了对昆曲的宣传效应,以举办巡回演出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从国内走向国外以及将昆曲宣传与旅游相结合(例如苏州园林里面举办的昆曲演出);另外,昆曲自身也作出了相应改变,加入了更多新时代的元素,突破了原有较乏味的束缚,被更多的人接受。
总结了一下,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建议:1.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要制定相关政策,健全保护制度。
一方面,随着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名列,各级政府愈加重视对昆曲的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如苏州市颁布《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明确提出要坚持昆曲的原真性特色等。
另一方面,政府要将非遗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2.制订昆曲保护规划,健全组织结构。
对昆曲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确立目标和方针,制订远景规划,细化每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要发挥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角色,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性,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咨询机构,争取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3.让昆曲走上产业化道路,塑造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昆曲内容制作旅游商品(如制作纪念邮册等),开展昆曲文化节,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产业化道路。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科学开发,并发扬光大,可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行使更大的社会责任。
4.争取更多资金、技术、社会的支持,培养社会民众对传统戏剧的认同感。
努力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为昆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并力争使昆曲院团的基础设施、剧目的继承与发掘、表演艺术的传承、从业人员待遇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
5.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挖掘传统戏剧,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提高传承人的物质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鼓励师带徒传授技艺,确保昆曲表演艺术薪火相传。
第二,推动昆曲艺术走进校园,整合教育资源,充实昆曲的教育师资力量,在中小学校增设其教学内容,在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广泛培养文化传承人。
使昆曲能长久地得到保护,代代相承。
6.进一步加大对昆曲的宣传力度。
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业务单位和各昆曲院所为龙头,广电、旅游、教育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整理出版昆曲艺术的研究成果,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公共传媒形式进行宣传;借助现代社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的有效功能,以便宣传昆曲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昆曲艺术家优秀剧目的声像资料,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能够喜欢上昆曲这一戏曲。
7.增强参与性,扩大体验空间。
正如如今比较兴起的园林昆剧、校园昆剧、博物馆昆剧、社区昆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由民众创造、使用和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民间性决定了其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只有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才能使之传播发展。
另外,保护继承昆曲还需要对昆曲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互动性。
在昆曲的建设上,一方面对优秀传统剧目继承,另一方面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不断丰富昆曲剧目。
只有各方面相配合,结合共力发展,才能让昆曲真正“活”起来。
五、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对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应该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另外,我们在继承这些的同时,也应擦亮双眼,在纷繁的古文化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我们在对其研究时,首要的是要分清这两种界限。
对其金砾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残渣败絮、沉重包袱,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
总结而言,由以上大致可以得知昆曲在保护与继承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的一些措施建议。
这些,也正是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地方,通过以上对昆曲提出的一些措施,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在其它的非遗上。
概括而言便是政府、当代人群以及非遗本身共同协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让非遗能够永恒传承下去。
让所有非遗以及文化遗产都能够“活”起来,并永葆青春,铸就中华荣耀!六、附录(参考文献)1.参见百度百科关于非遗与昆曲的相关介绍2.参见 /a/20120822/000172.htm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状3.参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view/96497710cc7931b765ce1534.html4.参见《浅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p-678120208291.html5.其余相关文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