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水利工程的发展
C. 农耕文明的发达
D. 隋唐盛世的繁荣
2.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千年之间,
它让瓷器和茶叶成为了永久的中国名片。
这段材料强调了“它”()
A. 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
B. 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使中国经济领先世界
3.从下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A. 整个运动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D.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4.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
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
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军备废弛
B. 观念落后
C. 资金短缺
D. 制度腐败
5.五四运动发生后,天津商会发表声明:“用特电恳诸公力为主张,勿稍退让,必将青岛收回,
以保领土。
”苏州市民致函苏州总商会,要求商会抵制日货,“莫畏强梁”。
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商人是运动的领导者
B.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D. 目的是要抵制经济侵略
6.某回忆录记载:“离开瑞金后,……在冲破四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后,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
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
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这本回忆录的下一个章节最可能是()
A. 生死攸关的转折
B. 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C. 陕甘军民传喜讯
D. 百万雄师过大江
7.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
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
A.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
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
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
A. 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和沿江的格局
C. 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9.“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
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公私合营
B. 经济特区的建立
C. 国有企业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时表示,美国“不能在预期和平演变以外的前途的情况下抛弃台湾。
”
邓小平指出:美国必须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为此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
这说明()
A. 中美建交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台湾问题
B. 美国已经断绝一切和台湾的联系
C. 中国坚持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外交
D. 中美关系的发展始终摩擦不断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
这
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A. 国防建设的成果
B. 科学技术的成就
C. 文化事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改善
12.“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
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
”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A.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 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3.“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
欧洲的制造
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了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产品。
”直接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事件是()
A. 三角贸易
B. 新航路的开辟
C. 租地农场出现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14.麦考莱在《英国史》中说,“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
此后人们相信”影响宪政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政本身内部找到”。
符合麦考莱观点的是()
A.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
B. 工业革命是英国近代的最后一次革命
C.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
D. 1688年后英国没有对宪政进行任何改进
15.“19世纪中期,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
世界潜力40%~50%的现代工业能力。
”此时,这一“联合王国”强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国家重归统一扫清发展障碍
D. 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
16.“这本书是向资本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
的打击,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对于工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这本书”有关的人物是()
A. 达尔文
B. 牛顿
C. 巴尔扎克
D. 马克思
17.“1922年的一天,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上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他们贩卖着皮毛、瓷器等各
种生活用品。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苏联模式的推行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8.《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一书中写道:“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
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这个“灾难”具体是指()
A. 美国从此走向了衰落
B.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世界各国都反对美国
D. 经济全球化美国处于不利地位
19.研究结果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世界冲突减少40%.联合国的预防性外交和其他预防性行动,
避免了许多将发生的战争;此外,联合国还对冲突后的地区采取和平建设的措施。
材料强调()
A. 联合国在维护全球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D. 联合国处理全球问题的权威已经无可撼动
20.面对如图反映的问题,我们应直接采取的措施是()
A. 控制人口数量
B. 治理污水排放
C. 停止工业生产
D.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21.请对比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
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2.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两个人物的思想有何异同点?
(2)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
请你再列举一例,来证明此观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致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0万元。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请你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象征着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并指出在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你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
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
(3)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1861年1861年农奴制改革
材料二:欧洲分裂所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带来的只是生灵的涂炭、文明的衰退和地位的削弱。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已经难以重现“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了。
事实上,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就已经意识到“英国是个多么小的国家”,他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材料三:1963年1月22日,法德双方在巴黎的爱丽舍宫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就外交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和青年问题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
2003年,法德内阁联席会议开始举行,每年召开两次,是两国重要的协商机制,由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共同主持,两国各部部长出席。
讨论两国在有关社会平等、外交、能源、航空航天、司法、安全、欧洲建设和国际热点等众多领域的双边合作和政策协调等问题。
(1)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两大不可阻挡的推动力。
两大革命互相依赖,互相作用。
请用材料一中的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具体指的是什么?
丘吉尔的“意识”意味着世界格局开始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法德关系的发展体现了欧洲发展的什么趋势?指出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2.A
3. D
4.D
5.C
6.A
7.D
8.B
9.D 10.C 11.B 12.A 13.B 14.A 15.A
16.D 17.C 18.B 19.A 20.D 21.
21. 题目:合作共赢。
论述:1944年,美英联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016年,中、美英法等国在杭州召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
诺曼底登陆和C20杭州峰会都体现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
但诺曼底登陆属于军事合作,C20杭州峰会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推动世界的发展。
22. (1)相同点:都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老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体悟的方式来认知“道”;而苏格拉底认为客观真理是人本就具有的,主张通过研究自我来寻求真理。
(2)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任选其一)23.
(1)
思想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
(2)分布: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类型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推动近代化工业进程:①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对抵制外来经济侵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③思想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先后传播了变法的思想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前提:和平的环境;先进思想的指导;政策的支持等。
24. (1)我国农民的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食物丰盛、吃饱、吃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变”: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一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不变”: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
(3)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25. (1)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1689年英图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欧洲的“两次分裂”:两次世界大战;变化: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或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美国、苏联开始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3)趋势: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给洲带来巨大灾难,欧洲人民渴望和平;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言之有理,任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