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示范性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1届高三语文联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安徽省示范性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1届高三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已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

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涵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进行转化和发展,以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正因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B.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C.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中,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D.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B.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得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这符合时代的要求。C.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D.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更有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

从各年龄段视力不良率看,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检出率迅速升高,以2017年数据为例,6岁学生视力不良率为14.4%,13岁学生就达到了54.2%,十七八岁时达到80%。所谓视力不良是指双眼裸眼中心远视力低于5.0,包括近视、远视和弱视。

最新证据表明,近视的发生具有逐步低龄化的特点,在3-6岁的群体中,约有25010的儿童为近视眼。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问题依然突出,在18岁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中,重度视力不良的男女生的占比分别高达75.0%和79.3%。

重度视力不良,比如发生高度近视,就可能诱发视网膜并发症,一旦发作将对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症发病率会提高,比如20岁之前的发病率是10%,而40岁的时候发病率就达到了50%,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风险。

(摘编自《我国青少年近视超7成,青少年近视率排世界第一》,“央广网”2017年6月12日)

材料二:

是什么让孩子们的视力越来越模糊?研究表明,孩子的视力有20%至30%的几率受到遗传基因影响,剩下的70%至80%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根源在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一些偏差。”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尽管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年,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是隐形的“硬指标”,孩子们不堪重负,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加重了孩子们的用眼负担,同时,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使他们的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喜欢‘宅’在家里,养成了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严重不足。离手机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宅”是现在城镇学生近视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课余时间要么宅在家里,要么奔波于各种兴趣班,户外活动时间少。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近视的发生是由哪个基因决定的。在诱发近视的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和营养)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电子屏幕、不良光线、姿势不正确、用眼时间太长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都是不良的用眼环境或习惯。

遗憾的是,不仅是家长,部分学校也没有认识到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视觉健康的危害,反而推行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这不仅将发生近视的风险强加到了孩子身上,更加剧了对已近视孩子的视力损伤,将他们进一步推向了高度近视的行列。

(摘编自《亲近手机远离自然许多孩子”宅”出近视眼》,《济南日报》2018年8月31日)

材料三:

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家庭及有关部门的行动措施。

其中,在家庭中,提倡增加孩子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使孩子每天在家接触户外自然光时间60分钟以上;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使用不超过1小时;减轻孩子课外学习负担,合理选择,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避免不良用眼行为,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保障孩子的睡眠和营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关注家庭室内照明情况,随时关注孩子视力异常迹象,进行科学干预和近视矫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