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测量整理与复习课时编号课题测量整理与复习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地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掌握。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准备教学过程1.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了解了有关测量的哪些知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在下面的方框内。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单位,千克、克、吨都是()单位。
2.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米。
3. 5厘米=()毫米 3000千克=()吨500毫米=()厘米 4300千克=()吨()千克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米,还差()米是1千米。
5.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燃去了5厘米,还剩()厘米。
1.苗苗的身高是142()。
A厘米 B分米 C米2.一个鸡蛋约重70()。
A吨 B克 C千克3.1千克和1千米比较()。
A1千克大 B1千米大 C无法比较4.数学课本的宽是147()。
A毫米 B厘米 C分米5.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000()。
A:克 B:吨 C:千克1.熊妈妈给小熊出了一道题:有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让小熊按每段8厘米的要求剪,在剪之前要先算一算,可以剪多少段?要剪几次?2.刘星离开家到学校上学,已经走了380米,还有620米就到学校了,刘星家离学校多少米?合多少千米?3.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20名顾客,平均体重为60千克,他们能同时乘坐电梯吗?课后反思(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各种长度单位,并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测量工具,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3.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2. 学具:尺子、练习本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测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个单位的大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3测量复习2. 包括长度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3. 图表:展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测量题目2. 实践作业:在家中寻找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辅导。
重点细节:实践操作补充和说明实践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是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 分组合作: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每个小组成员将分担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测量员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测量活动中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毫米的认识例1 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例2、例3 1课时千米的认识例4、例5 1课时测量千米的认识解决问题例 6 1课时吨的认识例7、例8 1课时吨的认识列表法解决问题例9 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册次:上学校:教师:课题毫米的认识(P21例1)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教学内容分析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知道毫米与厘米承前启后厘米、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认识分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1.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结合实际测量,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在推导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时的运用。
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知道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化解措施动手操作,实物感知教学设计思路操作体验,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教学教具准备:PPT课件、身份证、银行卡、准备1分硬币等学具准备:直尺、卡片、1分硬币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一、操作体验,导入新课。
(5分钟)1.复习厘米和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或动作表示1厘米和1米各有多长。
2.让学生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和厚大约各是多少,再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学生交流:数学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1.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2024全新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全新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三单元:测量长度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重点】1.掌握时分秒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熟练运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学会测量长度,理解长度的单位换算。
4.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认识角,理解角的分类和性质。
6.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可能性意识。
【教案】一、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的概念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引出时分秒的概念。
2.讲解:介绍时钟的结构,让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3.练习:让学生观察时钟,说出指定时间的时针、分针、秒针位置。
4.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时间猜猜猜”游戏,提高学生对时间的敏感度。
第2课时:时分秒的换算1.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时分秒的概念。
2.讲解:介绍时分秒的换算方法,如1小时=60分,1分=60秒。
3.练习:让学生进行时分秒的换算练习,巩固知识点。
4.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换算接力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实际应用。
2.讲解:介绍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让学生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练习。
4.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竞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实际应用。
2.讲解:介绍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让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练习。
4.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接力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篇一:三年级测量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备课表主备教师:王金慧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2、3、4、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度概念。
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教案新人教版毫米、分米、千米课号主题课时教学目标毫米、分米、公里1。
巩固1分米、1毫米和1公里长度的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公里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转换。
可以估计生命中某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并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义。
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理解1mm的概念并形成图像。
教学难点:学习以毫米为单位测量。
准备课件,长尺教学过程I.基本练习1。
检查长度单位。
同学们,在最后一节课上,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知识。
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会了什么长度单位?你能从小到大地说吗?他们用什么字母?黑板书写(毫米-分米-千米)mmcdmkm2,手势和交换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是多少?老师说是长度单位。
你用手比较一下,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
记得那么准确,你是怎么记得的?学生:你能用手分辨一公里有多长吗?你为什么不能告诉我一公里有多长?(因为1公里太长了)你想怎么记住它?同学们,这种利用我们周围的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非常好。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记住其他长度。
例如,教室的高度是多少米?当我们遇到3米时,我们立即想到教室的高度。
我们学校从大门到北栏杆大约100米。
当我们遇到100米的时候,我们可以马上想到这一段,对吗?学校前面的东西路大约1公里长。
3.两个相邻单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师黑板书写(毫米、厘米、分米、公里)mmcdmkm1010101000【设计意图:复习基础知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用手势快速表达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对1毫米、1厘米、1米和1米长度的直观理解,从而准确地建立表示。
同时,学习方法的教习渗透在这个环节:与借助周围的物理物体,他们不仅能记住长度单位,还能记住其他长度,因此,我们举了两个例子(4米、100米),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2016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估测距离》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
2.走100米的路程,并记下所需的时间和步数。
3.记录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以及上学的交通方式,估一估家到学校有多远。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长度,生活中是否所有的情况都能精确测量距离呢?大家请看视频。(多媒体播放“跳眼测距法”视频)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本单元又认识了毫米、分米、千米三个长度单位,并学习了他们之间简单的换算,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距离,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积累,同时也存在着对于长度的量不能很好的感知和体验的问题,特别是对非标准测量单位和长距离量的感知,尤其是中低学段学生“量感”普遍缺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测量能力,但由于量感比较缺乏,头脑中单位表象不够深刻,估测能力比较弱。
师评价:这个同学通过测量自己100米走了多少步,然后根据家到学校所走的步数,推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真是个好办法。
生2:我坐妈妈的电动车从家到学校用了3分钟,妈妈说1分钟能骑300米,所以我家到学校大约900米。
师评价:看来我们知道了骑电动车1分钟大约能骑300米,骑了几分钟就大约是几个300米。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校周边地区地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生针对课前开展的估测任务进行讨论分享,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生1:骑电动车一分钟大约骑300米,我爸爸骑了5分钟,所以我家到学校大约1500米。
生2:开车一分钟大约行驶1千米,我妈妈开车送我上学用了6分钟,我家到学校大约6千米。
师总结:看来估测的方法有很多,关键要找到一个估测的标准。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 第三单元 测量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进行毫米和厘米间的换算↓↓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学生发言。
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 ) 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2、例3【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然后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注意交流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借助直尺的长度,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一共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或手势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 )一只长颈鹿高约2( )一只小花猫高约40( )一头大灰狼长约8( )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1.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它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2.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3.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6题。
【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学情分析】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单位长度可以看得见,比划得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北京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师:武汉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探究新知】1.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出下面的问题:图中场景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但是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师: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km”表示。
2.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课件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师: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全班齐读。
师: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我们在语文课上朗读要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使人一听就明白?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1000次)(3)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体验1千米的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去,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用米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看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的直线距离,想象2个100米,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用平时走路的步数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和走时所需的时间,最后推算出1千米的步数及所需的时间,推想1千米大约有多远。
4.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1)公路边的里程碑(2)指路标志(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巩固应用】教材第2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1千米=1000米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5、例6【教材分析】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
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测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