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让小车运动起来科学是一门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科,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发生的原理和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小车运动起来是一个常见的实验项目,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本教学设计将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为主题,通过设计实验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运动和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知识目标:1. 理解运动是由力产生的结果。

2. 了解小车是怎样运动的。

3. 探究小车运动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 能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

3. 能够合作与团队合作。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运动是由力产生的结果。

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小车模型。

2. 不同材料的台面,如木板、金属板和塑料板。

3. 不同材料的地面,如纸张、布和地毯。

4.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

5. 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小车模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是如何运动的?是什么力使小车能够运动?2. 实验设计及操作方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因素。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不同材料的台面和地面,探究小车在不同材料上的运动情况。

学生可以预测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施实验及观察(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小车模型在不同材料上进行移动。

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不同材料上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力使小车能够运动?在什么条件下小车能够更容易运动?5. 实验结果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解释他们对小车运动的观察和总结。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目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目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目标一、前言教学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我们制定了以下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总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量的转化等基本科学概念。

-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仪器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

-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成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学会客观分析和评价。

-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 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 发展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通过以上教学总目标的制定,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学总目标。

小学科学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引言: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首次学习到光的传播原理。

本节课将着重讲解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通过实验和互动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原理,明白光传播的直线性;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未知的欲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面镜、光源、纸板;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学生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系列有关光线传播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光的传播方向的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引入实验(10分钟)将光源放在教室一端,向教室另一端放置平面镜。

请一名学生站在光源旁边,另一名学生站在镜子旁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由两名学生组成。

每组进行三次实验,每次选择不同的观察位置进行实验。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让学生回到座位上,与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代表组内发表意见。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方向并不会改变。

5. 深化讨论(15分钟)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物体时,光线会弯曲?通过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与光的传播方向做比较。

6.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有关光的传播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和折射现象。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7.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在班级中模拟光的传播过程。

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并由其他同学站在光源旁边,观察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四年级物体的运动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物体的运动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物体的运动教学方案引言:物体的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孩子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本文将提出一份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物体运动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物体的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力和加速度等。

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如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

2. 能力目标:能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如速度、方向和加速度等。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物体的运动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体运动的探索欲望。

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如自行车行驶、足球滚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特点,并提出他们对物体运动的问题。

2. 知识讲解:a. 首先,向学生介绍物体的运动概念,并与他们讨论物体运动的例子。

b. 接下来,讲解物体的速度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练习。

c. 然后,介绍物体的力概念。

通过举例讲解力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d. 最后,引入物体的加速度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理解加速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a. 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从同高度分别释放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它们的落地时间。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讨质量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b. 斜面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斜面,使用不同力量将物体推上斜面,观察物体上升的距离。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力对物体上斜面运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与问题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和所遇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一起探索并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

2)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3) 了解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表示,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温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

1. 物体的颜色。

1) 什么是光?2) 什么是颜色?3) 物体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的产生。

1) 什么是声音?2)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 温度的感受。

1) 什么是温度?2) 如何感受物体的温度?3) 不同物体的温度有何不同?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物体,引发学生对颜色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新知识。

1) 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声音,并观察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特点。

3) 通过触摸不同物体,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温度,并讨论温度的感受方式。

3. 巩固与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颜色、声音和温度的认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的物体,探究它们的颜色、声音和温度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法。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21《运动物体的位置》(教案)

小学科学21《运动物体的位置》(教案)

小学科学21《运动物体的位置》(教案)引言: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理解和描绘运动物体的位置则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描述技能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准确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一、知识目标:1. 理解位置的概念,并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如前、后、左、右等;2. 理解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1. 观察运动物体的位置,并进行准确描述;2. 运用图形工具,绘制实物运动轨迹。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

五、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置,并进行绘制。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实物、绘图工具、活动材料、教学投影仪;2. 学生:笔、纸、尺子。

七、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汽车玩具,并放置在教室中央,问学生这个玩具的位置在哪里。

2.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玩具相对于课桌的位置,如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3. 教师通过示意图简单解释前、后、左、右的概念。

Step 2:观察与描述(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从窗户看风筝的位置,并请学生描述风筝的位置。

2. 分组让学生互相配合,通过观察描述教室中其他物体的位置。

Step 3:小组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体,如小球、椅子等。

2. 学生轮流描述所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其他组员通过其描述判断物体的位置。

Step 4:绘制轨迹(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段运动物体的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使用纸和笔,绘制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置。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坐标系,让学生将绘制的轨迹标在坐标系上。

Step 5:整理知识(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让他们分享观察和描述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小学科学四维目标的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四维目标的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四维目标的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特定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的意识。

4.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相关科学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知识讲解:通过PPT、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实践探究: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或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发现问题、形成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和归纳规律。

4.讨论与分享: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5.评价与反思:通过问答、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并提出问题和思考方向。

四、教学资源与材料•PPT:用于知识讲解和引导学生探究的展示。

•实验器材:根据课题和实践活动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教材:提供本课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练习。

五、教学延伸1.认知拓展: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开展课外阅读或小组研究。

2.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资源推荐:推荐相关的图书、网络资源、科普节目等,让学生继续拓宽科学知识和视野。

小学科学11《身边的土壤》(教案)

小学科学11《身边的土壤》(教案)

小学科学11《身边的土壤》(教案)身边的土壤引言:《身边的土壤》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堂重要课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保护土壤等内容。

本教案将以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身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一、知识目标:1. 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2. 了解土壤对生物的作用;3. 掌握保护土壤的基本方法。

二、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三、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及其特点;2.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3. 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小黑板、粉笔;2.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黏土、沙子、砾石、水;3. 活动准备:带来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老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鼓励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 学生积极回答后,老师总结土壤是由碎石、沙子、黏土等组成,对植物生长起重要作用。

Step 2:探究土壤的组成(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组分土壤的特点。

2. 每个小组将玻璃容器分成三等分,分别放入黏土、沙子和砾石,然后加入适量水搅拌。

3. 学生观察各组分土壤的特点,回答问题:黏土、沙子和砾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组分土壤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

Step 3:了解土壤对生物的作用(20分钟)1. 老师展示一些种植在不同土壤材料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土壤对植物有何影响?为什么?Step 4:保护土壤(20分钟)1. 老师将保护土壤的方法展示在小黑板上,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的概念,认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水的特性及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特性及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玻璃杯、水、冰块、盖子、橡皮球等。

2.学具准备:小学科学上册教材、小学科学上册教辅资料。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出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性和变化。

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水的特性及变化。

–液体的特性:流动性、易于变形等。

–固体的特性:形状固定、不易变形等。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示范实验: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观察水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冰是固体还是液体?第三步:课堂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回答问题:水的特性有哪些?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有哪些?2.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1.指导学生组织实验,探究以下问题:–水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总结出水的变化规律。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性及变化的规律。

3.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小结部分的内容。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特性及变化。

2.指导学生进行更多有趣的水的实验,如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等。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特性及变化的小故事,包括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水的图片或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水的特性及变化,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中情感目标实践[论文]

小学科学中情感目标实践[论文]

小学科学中情感目标的实践探究摘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情感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科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积极创设课外实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情感态度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情感态度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界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

对科学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好基础。

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逐步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知道珍爱并懂得善待生命,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教材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在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养蚕活动中,笔者对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养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走进教室,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包蚕卵,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有些孩子开口就问老师,有些孩子自己翻来覆去地看并猜测着,还有些孩子准备把它们捏碎了看个究竟,我便说:“你们手中拿的都是一个个小生命。

”“啊!”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

我接着说:“这些都是蚕卵,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外形。

”孩子们个个都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眼前的这些小黑点——蚕卵。

小学科学教师课程设计

小学科学教师课程设计

小学科学教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章节涉及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尊重事实和证据,勇于质疑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小学科学教材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的传播:学生了解光的基本性质,掌握光的传播规律,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2.声音的产生: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分析不同声音的特征。

3.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学习并实践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验证结论,提高实践能力。

4.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小学科学2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以及传热的方式。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比较物体的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方式。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导热传热方式及特点。

2. 物体的对流传热方式及特点。

3. 物体的辐射传热方式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区分和比较物体的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方式。

2. 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传热的好奇心。

例如,一个金属勺子的一部分先放在火上加热,然后观察其传热情况。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物体的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方式的概念,并给出示例进行说明。

3. 分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实验材料,例如铁制容器、水、温度计和蜡烛。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传热方式的特点,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4. 总结归纳(15分钟):请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物体的传热本领,例如冷却饮料的最佳方法、保暖的原理等。

6. 课堂练习(15分钟):针对物体的传热本领,设计简答题或选择题,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分配有待改进,实验环节时间略长,应适当压缩,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展开课堂讨论和思考。

此外,教师在引入新概念时,可使用更多的图表和实例,使概念更加清晰易懂。

小学科学10植物和阳光(教案)

小学科学10植物和阳光(教案)

小学科学10植物和阳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和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和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和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太阳花、玻璃瓶、土壤、水杯、水、小刀。

2. 实验器材:实验台、玻璃棉、宽口烧杯。

3. 学具准备:单行本、铅笔、橡皮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提问:“同学们知道太阳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吗?”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2. 植物对阳光的需求(10分钟)教师先请学生观察太阳花的外观,并提问:“太阳花为什么会向太阳的方向生长?”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光?”教师解释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总结植物对阳光的需求。

3. 实验探究植物对阳光的需求(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首先用小刀在玻璃瓶中制作一个小孔,然后将太阳花的根部放入瓶中,固定好太阳花的茎干,并将玻璃瓶放在窗户边。

学生需要观察太阳花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4. 实验结果展示和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讨论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以及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确保学生对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

5. 阳光和光合作用(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并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植物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这一过程。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到的知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和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规划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规划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规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3)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2)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精神。

(3)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科学知识。

2. 实验材料: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实验的操作步骤。

4. 实验现象: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5. 实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或情境引入实验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实验原理讲解:简要介绍实验原理,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实验要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准确性。

3. 学生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和工具:实验室常规器材、实验药品等。

2. 教学课件: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演示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科学知识书籍、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师应提前讲解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指导。

小学科学第8课动物的一生(教案)

小学科学第8课动物的一生(教案)

小学科学第8课动物的一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掌握动物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和描绘动物的生命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关心与尊重动物的生命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的生命周期。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描绘动物的生命变化。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关于动物生命周期的思考。

2. 引导学生提出对动物生命周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学习(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发放动物生命周期的图片资料。

2.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并描绘动物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3.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结果,教师及时纠正和补充。

拓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动物生命周期的原因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动物,了解它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食性等。

3. 每组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资料。

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动物生命周期填空题和选择题。

2. 教师逐个核对答案,让学生自行订正错误。

总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物,尊重和关爱它们的生命。

四、教学资源1. 动物生命周期的图片资料2. 学生练习册3. 相关科普读物、网站链接(可自行查找补充)五、教学延伸1. 请家长帮助孩子观察家中养的宠物或附近公园里的鸟类、昆虫等动物的生命变化,并与孩子一起讨论。

2. 前往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参观,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动物的一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资料的观察和描绘,让学生对动物生命周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和描绘动物特征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下节课可以采用更具体的实物或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培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和兴趣。

科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 : 科 学教 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 ; 途径 新时期 对人才的培养提出 了新的要求 。我们培养 的人才 , 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 的需求 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 、 健全 的人 格与正确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 那 么. 科学课 堂教学 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 态度 与价值观 呢?笔者根据 自己的教学实践 , 谈几点看法。
心科学技术 的发展 , 反对迷信 ; ( 3 )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 敢于依据
客观事实提出 自己的见解 . 能听取与分 析不 同的意见 . 并能够根 教 学方法引导学 生主动学 习、 学会学 习 、 发 展他们 的主体性 和 据科学事实修正 自己的观点 , 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 、 分享与协 个性 :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 勇于创新 的精 神。其一 . 充 分挖 掘合 作的习惯 。 形成尊重 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 4 ) 增强社会责任感 ,
民主的人 , 这样 对学生才有感 召力 , 才能被学生 接纳 、 支持 , 从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科学 知识与
能力的陪衬 . 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 目标之一 . 是科学精神的重要 内容 。根据初 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 课程制定了以下 四个 目标 :
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 良好的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 。
◆教 育理 念  ̄S A N WE N B A I J I A
科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刘 晓 丽
河 南 省安 阳 市 第一 实验 小 学


要: 培养 学生的科 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 科 学》 课程 目标 的重要方 面。本文提 出了培养此 目标应坚持 的三条原 则——统

小学科学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本文内容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的教案撰写的)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了解它们对人类的作用,培养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科学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动植物资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2. 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分析和归纳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和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提问一些与动植物资源相关的问题,如:“你们认识哪些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植物资源?”等。

Step 2 学习新知识1. 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等,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2. 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植物资源的实物,让他们观察、感受,通过观察和交流,学习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并进行总结。

Step 3 拓展知识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整理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资源。

2.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设计一份“保护动植物资源”宣传海报,展示在班级中,以提醒大家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Step 4 知识回顾1. 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动植物资源的问题,如:“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植物资源?”等。

Step 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和重点,强调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邀请学生到周围的环境中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资源,并画出观察到的动植物,并写下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掌握呼吸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观察、描述和记录呼吸过程;积极参与呼吸相关的实践活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呼吸健康的意识,关心和珍惜自己的呼吸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描述。

2. 难点:掌握呼吸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培养学生对呼吸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实物:人体模型、带有活动性的肺模型。

2. 影片:关于呼吸过程的简短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呼吸的重要性(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想象一下没有呼吸会发生什么吗?请大家交流一下。

2. 分组讨论,学生对呼吸的重要性进行表达和解释。

3. 教师进行点拨,总结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例如:给身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持身体的平衡。

Step 2: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通过展示人体模型,简要介绍呼吸器官的结构,包括鼻子、喉咙、气管、支气管、肺等。

2. 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呼吸器官,用图形或文字的形式介绍其结构和功能。

3.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互相提问、讨论。

Step 3:呼吸过程的描述(20分钟)1. 使用带有活动性的肺模型,模拟呼吸过程。

教师示范并让学生一同进行操作。

2. 结合视频资料,展示呼吸过程的动态图像,引导学生描述呼吸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3. 学生分组,创作一幅插图来展示呼吸过程的关键步骤,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描述。

4. 学生互相展示插图,并互相评价对方的描述是否准确。

Step 4:呼吸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或慢走,让学生体会呼吸的变化。

2. 学生自我感知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记录的数据,并总结呼吸与活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Step 5:呼吸健康教育(15分钟)1. 探讨呼吸系统的健康保护方法,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烟等。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作者:范硕丰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正式学习的起点,在这个知识快速积累的阶段,学生会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科学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时代,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是学生科学学科积累知识、培养学科能力和素养的黄金时期。

科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自然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动手活动的乐趣,多方位发展学生性格。

当前的小学科学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主,本文将从小学阶段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情感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感教学;开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8-0215-01科学教育是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前提,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基础科学知识的传递能帮助小学生建立基础的科学概念,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此外,科学教学中开展的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敢于探索、提出质疑的精神,为今后的科学性学习打下坚实的铺垫。

1.小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1.1 有效拉近师生关系。

教育部规定,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占主导和引导位置,必须严格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负责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学生负责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配合教师工作的开展,最终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同时发展、促进教学高效完成的任务。

教师在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中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其重要性,能有效促进学生正确认知不同的情感的含义和运用,并使学生能在生活中积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情感能拉近学生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同时培养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研究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是正式接受国家教育的时期。

在小学阶段中科学学科是最能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素养的一门。

在当今社会,科学学科得到了社会巨大的关注。

科学科目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了解社会中不同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全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当今教育领域对于科学的教学,主要是在情感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科学学科中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情感教学的措施,以此为教育领域提供有利信息。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感教学;开展策略科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自然观等等的学科。

情感教学又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注着学生情感、情绪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科学中,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对科学发展的创造力和科学实践的培养。

科学教学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从小培养他们勇于创新、不断发现、尊重科学的精神品质,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小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1.1有效拉近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的情感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拉近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中,学生必须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人,有必要与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身理状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促进,达到共同进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阅历丰富的长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就应积极主动找老师倾诉,与教师谈心,解决烦恼,不仅拉近师生关系,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康正直的道德素养。

1.2调节学生情绪、渲染激情。

情感是人类的基本心里活动,是人类从出生就伴有的需求。

情感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心理活动、情感体验和感悟激发的教学模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观念和情感态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教学
发表时间:2020-03-19T15:01:27.2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1期作者:吴琴燕
[导读]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需要学生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学习意识。

但是,在教学改革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与教师交流,同时与同学之间分享学习经验,搭建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重视情感教学内容的渗透,会转变传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弊端,使科学课堂
吴琴燕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八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需要学生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学习意识。

但是,在教学改革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与教师交流,同时与同学之间分享学习经验,搭建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重视情感教学内容的渗透,会转变传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弊端,使科学课堂教学成果呈现综合化。

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内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感目标;教学;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2-010-01
前言: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思想理念,在课堂内不断分享重点教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思维,同时落实情感教育目标,会让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小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发展的人才,指引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强化科学学习体验,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内容的渗透,让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得到增强。

科学课堂中的教学与情感教育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构建了完善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之路更加宽阔。

一、创设科学课堂教学情境,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情境教育的方法会满足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理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与科学课堂中的客观教学因素相吻合。

科学教师要为重点知识讲解过程设计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科学课堂内通过教师的指引,感悟教师讲解的重点知识,主动走进科学探索道路,认识到科学课堂学习的本质,同时也为教师落实情感教育构建平台,让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得到综合性强化[1]。

例如:在有关“回声”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首先构建教学情境“你相信顺风耳吗?”顺耳是指人听力较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顺风耳搭建教学情境,会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回声的特点、以及回声的基础构建环境,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好奇心。

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内容,向学生提问“假设大家身处在有回声的环境中,最想喊出的话是什么?”教师让科学课堂的教学与情感抒发内容相结合,凸显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实验的方法会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论依据,向学生传递科学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辅助教师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果。

因此,在科学课堂内教师要通过融合重点知识开展实验教学的方法,为情感教育的落实构建完善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理性学习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堂学习的本质[2]。

例如:在有关“声音产生条件”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引学生实际用手触摸、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让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指引学生感受声音的震动状态,通过实践参与、考虑理性的学习内容,主动融合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知识,认识的声音产生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要因素,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得到学习上的进步和提升。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实践活动的开展会保证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动性的增强。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好奇心为媒介,调动出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动力,通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浓厚参与欲望,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意识[3]。

例如:在有关“观察植物”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指引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植物,开展植物观察小分队活动,让学生在早晨、中午、晚上观察植物的不同状态,以及不同朝向,结合生活看着实践活动的方法,会帮助教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师讲解的理论,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堂中的学习,增强能动性学习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会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形成理性的学习思维。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搭建教学情境,通过实验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学习的学习实效性得以提升。

同时,为让课堂教学结果与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相吻合,教师要积极在课堂教学内落实和贯彻情感教育目标,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强化情感意识,转移在课堂中学习的注意力。

情感教育目标的构建会激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主动增强实践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229-230.
[2]徐孟琪.小学科学实验中异常数据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9(30):72-74.
[3]代鹏.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持续观察的能力——以《动物的卵》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83-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