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诲人不倦简明教案

合集下载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中有言:“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幻灯展示)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

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

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

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

(学生齐读)二、解题切入问:课题“诲人不倦”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在课文中出现在第几章?具体怎么解释?明确: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

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

”我也深有同感,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

你们看老师,常常面有菜色,带着心理和生理疲倦;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

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学案一、基本要求: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二、文本疏通(解释划线字,尝试找出各语录中可能存在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句式)(翻译)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翻译)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翻译)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翻译划线的句子):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句式)(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翻译)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翻译)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范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_1

【范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_1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XX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2.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知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引言《诲人不倦》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向学生们传递了教育的真谛。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老师们为了教育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教育的伟大力量,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诲人不倦》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感激和尊敬老师。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1.提问导入:你们知道什么是教育吗?教育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2.引导学生简单讨论后,引出课文《诲人不倦》。

第二部分: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和生词,借助工具书自行学习。

2.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停顿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和语气问题。

第三部分:深入理解课文1.提问: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提问:课文中讲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对主人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事件与人物成长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部分:探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提问:你们认为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引出课文中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体会教育的伟大力量。

4.提问:你们认为老师对你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最感激哪位老师?为什么?5.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情感升华和道德教育1.提问: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回报老师的教诲之恩?2.引导学生思考回报老师的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3.提问:你们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你们希望自己的老师具备哪些品质?4.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素质,培养他们对优秀老师的向往和追求。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来源、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领会其核心价值观;3.掌握《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及其应用;4.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论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语》的概述1.介绍《论语》的源流和作者;2.讲解《论语》的三部分内容;3.引导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讲述和解释式教学,学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第二部分:选读《论语》精华句子1.配合教材选读《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并讲解其内涵;2.引导学生领会句子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教师读原文,学生跟读及解释式教学,学生自主思考及小组合作讨论。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1.小组讨论学习《论语》中的精华句子;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堂小结,并分享心得体会;3.强化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小结,分享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小组讨论、课堂小结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着重考察学生文化素养及其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参考教材: 1. 《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 《古代文学选读》,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参考资料: 1. 阎克文、王安忆《论语学说与人生智慧》,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2. 刘京、张学中《论语研究与阅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 王建国《纵览中国文化》(第二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心得《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精深而博大,渗透到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语文课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思想、精华句子,并学以致用。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把全文归类: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2、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难点解析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讨论明确: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

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

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

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第一篇: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原则和方法;2、体会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学习固定结构的特点及翻译。

4、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蘑;述而不作。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闵子骞()切磋()诲人不倦()不悱不发().....举一隅()贫而无谄()..2、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二、检查预习:检查课文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三、研读文本1、本文题目是《诲人不倦》,“诲”是什么意思?2、本文围绕“诲”字讨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3、重点探讨“怎么诲”的问题,也就是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思考并概括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4、每个小组分别选取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找到文中相应的章节,进行讨论,并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何现实意义?请举例说明。

5、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四、资料链接:孔子简介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2、孔子的思想:“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论语:诲人不倦(说课)(精心制作,说课课件)

论语:诲人不倦(说课)(精心制作,说课课件)

1.结合注释和翻译,预习全部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字词障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章节分析晓其义 交流讨论明其理 探讨发现价值与不足
识记、背诵 认识、理解 分析、评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文本研习
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
诲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倦
十一
诲人不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五个部分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
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
教育思想 《诲人不倦》 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学习和积累常见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 2.了解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原则、方法等方 面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4.进一步认识孔子,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1
备用
2 3
4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对孔子教育基本观点的了解和把握。 3.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一)学生现有基础
1.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底子仍较薄。 2.相关背景知识缺乏。 3.学习兴趣相对不浓。
(二)预习准备情况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原则 教师素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育作用:通过教育改变个人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教育方法:启发诱导 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教师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论语《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运用讲解法、问答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诲人不倦”的内涵。
3.知识拓展: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观念,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谈谈你对“诲人不倦”的理解。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尊重和敬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
3.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激发其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论语《诲人不倦》”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对《论语》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及句式的掌握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所认识,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存在困难:一是对“诲人不倦”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二是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三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问题。
1.知识性作业:
a.请学生翻译《论语》中“诲人不倦”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
b.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不少于500字。
c.列举三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诲人不倦”精神,并对案例进行评价。
2.拓展性作业:
a.阅读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课外资料,如《孔子家语》、《孟子》等,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与同学分享。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4.请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关于教育的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观念的进一步理解,字数500字左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教学场景,运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掌握将文言文知识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以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观念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原文,分析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内涵,理解其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素养。
2.分析和解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掌握“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树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信念。

《诲人不倦》教案

《诲人不倦》教案

《诲人不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重点掌握“诸”、“素”、“愤”等字在文段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等成语。

3.理解“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师生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等成语。

2.理解“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师生的要求。

教学难点理解“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师生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教材重组一、成就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3)二、案例(一)子贡曰:“贫而无谄.( chǎn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cuō)!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 )人物链接(1)端沐赐,字子贡。

卫国人。

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善于经商,富致千金。

(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二)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 人物链接卜(bǔ)商:字子夏,晋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家贫,才思敏捷,“好与贤己者处”。

(三)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11·22 )人物链接仲由:字子路(季路)。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时建议】三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所选录的1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所选的“语录”共有1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掌握基本道德修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

2.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方法的培养。

2.如何应用《论语》《孟子》的思想进行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论语》《孟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教师展示一张包含经典名言的PPT,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出处。

第二步:知识输入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故事,并说明其背后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意义。

2.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在白板上标注每个名言/故事的思想内涵,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具体情境和背景,引出名言或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步:学习方法1.以“三个问题”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重点,归纳总结经验。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反思和总结,在读完每一篇文本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四步: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名言或故事,展示道德教育意义,并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思考。

2.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五步:拓展应用1.教师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以《论语》或《孟子》故事为原型,创作一个同样充满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故事创作,并在班级内展示。

五、教学评价1.学生为该课程的主角,评价重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以及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性。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六、总结点评本教案以《论语》和《孟子》为教材,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几个经典名言的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结合小组讨论和创作项目,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诲人不倦教案

诲人不倦教案

诲人不倦教案教案标题:诲人不倦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诲人不倦”这一价值观念的内涵;2. 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诲人不倦”这一价值观念的来源和意义;2. 分析“诲人不倦”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诲人不倦”。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名人名言或相关故事,引发学生对于“诲人不倦”这一主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介绍“诲人不倦”(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诲人不倦”的含义和背景,以及它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例子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价值观念的力量。

步骤三:分析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形式(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景下,怎样才能体现“诲人不倦”。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整理总结。

步骤四:思考如何践行“诲人不倦”(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诲人不倦”。

让学生列举具体的行动和方法,并与同伴分享。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家庭和社区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诲人不倦”这一价值观念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关注并实践这一价值观念。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质量和深度;2. 学生在思考如何践行“诲人不倦”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学生对于“诲人不倦”这一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和记录身边的“诲人不倦”事例;2. 设计个人或团队项目,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和实践;3. 邀请相关专家或社区领导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教育领域中的“诲人不倦”经验和故事。

教学资源:1. 名人名言和相关故事的素材;2. PPT或课件,用于展示和介绍“诲人不倦”;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工具和材料;4. 学生的个人笔记本和纸张。

诲人不倦教案

诲人不倦教案

【 - 写作素材】【篇一】诲人不倦教案《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2.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知(同“智”)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点。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重点、难点】.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评述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建议】3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案1: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幻灯片:“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方案2:孔子的学说永存——幻灯片:千年杏坛名书院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诲人不倦》,去领略孔子那永在的精神魅力和不朽的学术价值。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活动】课前——上网收集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课堂——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

【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明确】幻灯片:孔子教育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二、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2.诵读感知
(1)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
知(同“智”)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三、质疑探究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

【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2.【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习染)
2.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反复练习)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

(《韩非子•五蠹》)(学习)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论衡•本性》)(习惯于)
5.通书,习戎事。

(《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
6.鹰乃学习。

(《礼记•月令》)(飞翔)
3.【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论语•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论语•子路》)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

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

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1.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含义作不同的探讨。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2.对孔子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试作评价。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
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

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

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
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

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

(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

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

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

这些事实说明,朱熹
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

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为观点找到依据,能“自圆其说”;并学会“辩证说理”。


【课后作业】
1.“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对此进行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