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
黄山古文化之五:园林水口
【多景园】庭园名。位于歙县城南练江之滨。占地0.41公顷,集徽派园林和徽派盆景于一处。人口为门楼,台阶两侧有伏狮,正对门楼有巨型照壁,壁座为红石须弥座。园内有盆景和梅溪两景区。盆景区中为池,西南有塔影亭,引借对岸长庆寺塔景入园,为园林中借景佳作。这里的徽派盆景铁干虬枝,盘根错节,蟋龙腾跃,游龙探海,千姿百态,点缀在花窗回廊之中,曲桥池塘之侧。梅溪景区北为假山,上广植梅树数十株,绕以小溪;山南临池,人工瀑布直泻而下。过假山,豁然开朗,迎面为报春堂,歇山顶屋面。西南环绕挹秀廊,廊中有玉照亭,从廊上可远眺西干山风景区。
【戴震公园】园林名。坐落于屯溪区华山岭上,依山而建。占地330亩,周长2.5公里。西起"镇海桥",东连珠塘,山径曲折,浓荫蔽日,水深幽静。公园东大门有戴震塑像,高4.9米,用暗红色麻石雕成。塑像为坐姿,戴震手捧书卷、凝神静思。园内没有戴震陈列馆。珠塘保存了原由戴震设计的塘坝等级闸。该园充分发挥徽派盆景及徽派建筑的特长,兼蓄江南园林之胜,布局错落有致。分为梅竹双清、珠溪夜月、齐云远望、金粟迎秋和松云亭、万花谷等六大景区。金粟迎秋景区建有墨乡亭,栽植桂花百余株,枫香、紫蔽千余株;珠溪夜月景区建有珠塘码头和东源桥,沿塘驳岸150米,环塘山径600米,备有游艇供游人乘览;齐云远望景区建有小型动物园;梅竹双清景区辟建徽派盆景园,有花墙、花架廊、温室、门厅等建筑,形成园中园。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建筑理论与历史・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万艳华 [提要]本文从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风水情结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汪菊渊,1992),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否则曹雪芹何以在《红楼梦》里以风水模式为兰本而评价稻香村的园林环境“背山无脉,临水无源”呢!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园林的研究颇多,但囿于各种原因,罕有关于古代园林与风水之内在联系的研究问世,致使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风水对于古代园林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也使我们多从山水诗画的角度而罕有从风水的角度来评价与赏析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
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以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来初步探讨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相地立基11关于相地我国古代园林的“相地”是指勘测与选择园地。
但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
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
事实上,据清代档案显示,世代从事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样式雷,每遇宫苑规划设计任务,均要与钦命风水大臣同赴实地相度风水(即相地),并绘制专门的风水形势图呈献皇上。
鉴于相地的重要性,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即把“相地”置于卷一。
该卷云:“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多年树木,碍筑檐恒;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接下来,它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李乾英2010级城市规划一班312010*********2013年11月29日摘要:讲述风水的形成过程极其内容,分析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空间环境及空间布局的形成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空间布局1.前言风水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夹杂了许多玄学成分,但在我国传统城镇布局和规划设计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在城镇空间布局,对小区域地质、地文、水文、气候、气象、景观等的把握上,具有朴素的科学意义,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裹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现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
2.风水的形成人是陆栖动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
而地理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
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给人带来幸运和幸福吉祥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潜藏危机,给人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
温暖向阳、舒适便利、山水优美的环境,人所向往;阴冷潮湿、艰难困苦、险山恶水的环境,人所趋避。
择其吉而避其凶,是人们对应自然的本能反应,于是“风水”这门考察选择环境的学说,便在中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
传统的“风水”学说便是依我国古代哲学《易经》,阴阳八卦,五行四灵,相结相属而成,讲究龙、砂、水、穴、山势主次有序,环山抱水。
是一门内容浩瀚,珠沉沙浮的杂学。
它包含着我国古代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诸多方面的内容。
“风水”术经数千年流传发展,历代沿革,有不少别名,如堪舆、形法、地理、青乌、青囊、卜宅、相土、阴阳等,各地流派呈纷,各有所重。
阆中风水与园林
阆中风水与园林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
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构成独具特色的阆中风水文化。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阆中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
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
阆中作为中国风水古都,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被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一、城市风水格局阆中城市半躺半卧在蟠龙山脚下(座北,亦称为玄武方),左(东,亦称为青龙方),右(西,亦称为白虎方)对称,曲膝于锦屏山,魁星楼(南,亦称为朱雀方)。
古城三面环水,四面靠山,嘉陵江呈“U字形绕城而过,山、水、城融为一体,形成古代风水“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意象;古城建筑布局科学,以中天楼为中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向四面展开,以应风水学“天心十道”之喻。
(一)阆中城的龙脉始祖龙昆仑山至秦岭,大巴山为阆中干龙,出脉于广元大黑山是为祖宗山,经苍溪五丰山开帐分脉是为少宗山,干龙南行瓦口隘、益阳山、陈家山对称分脉定作父母山。
主脉至张家垭(锯山垭)地段,山势收缩成狭长山梁800余米,俗称为龙脖,风水称为束气青囊,山势又逐渐上扬,形成独立高耸的蟠龙山,谓之龙头,然后开帐结穴,北发南朝为正势,形成阆中城池的风水之地。
阆中城池干龙,脉深远大,气势磅礴,横铺广阔,窈窕活泼,生气十足,是风水中最有灵性的龙脉。
1、左翼护卫干龙龙山山脉,(东北、东南)源于大巴山,经旺苍、苍溪白庙入阆中,经老君山、何家山,终于构溪河,其支脉顺东河南下,形影不离,呵护主龙。
2、右翼护卫干龙(西南、西北)剑阁山脉。
源于龙门山,过思依棋盘山后脉分三支:西南支脉经寨子山、小罗山、金顶山进入南部境;中间支脉经双柏垭、铺垭塘、樊家山人南部境;东南支脉经枣碧、白溪后又分数支:一脉经天宫乡终于西河;西南支折转经马家山、黄华山、大象山沿嘉陵江作护城案山;西北支经白桥、东青入苍溪境,再转向阆中境内,沿嘉陵江紧贴护卫,直抵阆中城。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立对于弘扬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一起来看看。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有着“浙江省最佳宜居示范乡镇”、“首届浙江最美乡镇”称号的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是以神秀山水为依托,以深厚禅茶文化为底蕴,以质朴民风为特色的江南茶文化旅游胜地。
茶圣陆羽在水口写下了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第一部旷世巨著《茶经》,紫笋茶续贡五朝达1125年,千年古刹寿圣寺与杭州灵隐齐名。
以农家乐、特色民宿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构成了水口旅游丰富而独特的画卷。
凭借淳朴的乡风、热情好客的民风以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年接待的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境外游客也逐渐增多,2014年水口茶文化景区共接待游客250万余人次。
随着景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游客接待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花间堂禅茶精品酒店、开元旅游度假村、天喔、农耕文化园等高端民宿和休闲旅游项目落户水口。
同时景区内土特产购物中心、山间休闲绿道、茶园屋舍、水口“八大碗”美食等,构架了水口茶文化景区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一)通过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茶文化会展活动,“以茶促旅,以旅促茶”,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如“中国茶叶之乡”江西婺源于2008年5月28至30日举办2008“婺源茶文化节”,搭建茶业科研信息交流平台,展示婺源茶产业发展成就,打造“婺源绿茶”品牌,开拓茶叶销售市场。
江西省的茶资源十分丰富,且茶园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之处,将自然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诗歌,神话、典故等)有机结合,正可满足都市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茶文化旅游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游览茶山、考察茶园、参观茶建筑,观赏茶俗、学习茶艺、品尝和购买名茶,欣赏茶歌、茶舞、茶戏,以及与茶相关的名胜、名人和文化事项。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这对于农村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难免会考虑到风水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建房,通常请“风水先生”来定朝向以求达到居住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
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风水”理论对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科学指导道路的发展。
同时,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理论也有一定的羁绊。
风水思想其实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环境文化思想,它的文化前提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地有机思考。
[1]众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风水学是一门有关人居环境选择的学问,它指导人们通过对地质、日照、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进而选择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2]。
中国的风水学迷信的外壳包裹着合理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风水学的合理科学的成份提取出来,用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2、风水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3]。
在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成两派即形势派与理气派。
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来论吉凶。
理气派主要是将地理方位与宅居或墓葬的主人与生俱来的生辰八字、姓氏名称等因素与星神、八卦、五行生克等因素相联系,更为复杂。
通过逐步实践,杨救贫等将风水的两派化为“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并且与风水中的“气”归纳为风水六法。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很早就注重居住和环境的关系。
“风水”一说在我国有很广泛的市场,到明清时候达到了高峰。
关键词:风水;天人合一;现代景观设计一、风水理论的涵义最早的风水定义出自晋代郭璞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风水发展至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操作实际上,都有不同的见解,在其发展史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于风水都有着独特的见地,可谓是春兰秋菊各有韵味,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文化影响着景观设计,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但最后都会归宗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与自然谐调合同即“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追求中,在中国古代,外在自然的天,被赋予了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并加以人类情感,成为具有道德意志以至情感内容的天。
由此,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照,很早便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由此演变发展为自然美。
而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充分发展而升华为自然美学,成为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理论。
作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更倡言“而乃怡情山水,发其所蕴,以广仁孝于天下后世”。
其“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以“人心巧契于天心”(《管氏地理指蒙》)地观照山川自然,细心审辨与选择;因地制宜且“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青囊海角经》)地巧加经营;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实在美不胜收,并形成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古代风水学包括相地术,其与地理密切相关,还有占卜吉凶的迷信范畴,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是科学、或是迷信,而要实事求是的分析风水学说中的科学内涵和迷信成分。
正确的风水学定义应该是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撰文所说的那样“风水师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择的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成为迷信或者科学,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家家地盘上有个门户,它叫“水口”古典时代的中国,每一个聚落:村、镇、城、都,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有水流经的门户,在风水上称为“水口”。
我们今天的高塔、高楼、CBD,几乎都位于一个城市的门户,也就是城市的水口附近。
如何简单粗暴地理解这个叫“水口”的区域呢?我们的先祖定居选址,都要画一个圈,这个圈最好是个半封闭的盆地,而且要有进出的水流,水进入和流出这个圈子的口,就叫水口。
这两种水口,下游的出口往往比较重要。
▲古代聚落盆地及水口位置图绘图 |@ 付大伟水口来自风水。
对于风水本身内涵褒贬,我们不做争论。
作为一种影响了中国人至少两千年的学说,有人称它“中国古代地理”,有人视其“封建迷信”——不管哪种结论,其实是取舍或目的不同,造成的评判。
抛去那些所谓争议,风水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都跟今天的山水城市营造有着天然的契合。
这“水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从摩天大厦的霓虹世界,穿越到山环水抱的古典中国。
“入山寻水口,登局定名堂。
”唐代风水师卜应天在《雪心赋》中留下的名言。
需要说明的是:像晋代郭璞、唐代卜应天、明代刘伯温,这些风水师都是有节操的高士,而不是今天那些神神道道、故弄玄虚的“风水先生”——作为一种学问,风水本身从没有正邪之分,它之所以与迷信、骗子挂钩,是心术不正之人所为。
定居的华夏文明,诞生在盆地中。
山西的汾河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河南的河洛盆地,是三个代表。
背靠大山、两侧屏障、水从上到下,从盆地先进后出——这样的环境有山做屏,有水滋养,是文明孕育的摇篮。
▲风水龙脉与聚落分形图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绘图 @ 朱胜昔中国大地上,“大盆地套小盆地”的地形格局,是形成风水分形理论的基础。
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存在着相似的图形。
分水的层级关系,与分形理论惊人吻合。
风水师认为,中国龙脉祖庭为昆仑山,由此向大陆发出南、北、中三大干龙,又分出支脉,一个个聚落就像结在树枝上的果实。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风水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近些年来,紧随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提高,中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景观设计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碰撞,逐渐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于是便衍生了新中式景观设计,它既顺应了当前时代的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文化得到结合。
而风水则是具有数千年的历史的一种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以及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改变了在传统意义上对风水的认识,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结合的重要性。
新中式这一新兴的景观设计,在当下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文化融入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为新中式景观注入新的力量源泉,才能让新中式景观更好地立足于当代景观设计。
文章对风水文化在新中式景观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风水;庭院景观设计;应用1风水文化“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这是晋代郭璞的《葬经》一书中对中国风水的理解,由此衍生出如今的风水一词。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具备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以及对师法自然、诗情画意的人文环境的追求;进而创造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人们不断地实践历练、研究探索、整合归纳和逐步完善中进行感悟与反思,随之形成现如今的中国风水理论。
“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这是《辞海》中对于风水在旧中国阶段最初步认识的记载。
而现如今,风水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早已被否定。
所谓风水,实则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
在现代风水研究中,人们逐渐强调的不再是讲封建迷信的风水,而是站在科学的层面去理解传统风水学。
传统风水学中所遵循的核心宗旨是首先要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整体的详细勘察与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和改造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最终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居住并满足生活要求的良好环境,强调要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最佳的环境状态。
「风水与古典园林分析」
风水与古典园林浅析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从世界建筑文化背景来比较,其中一个极显著的特点是,在古代,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均受到风水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亦是如此,大到造园理念和选址,小到建筑设计、掇山理水和植物配置等都受到了风水的深刻影响。
下面我将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风水理论对我国古典园林的渗透和影响。
一风水学中的相关理论1)天人合一说。
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国古老哲学的始终,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是人类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
风水学的“天人合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山水及山川的欣赏和崇拜,其哲学基础与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古典园林以“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为主要创作原则,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强调山水二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出人们对自然山川的崇敬,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2)藏风得水说。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风水理论的核心。
晋郭璞著《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此可见,古人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充满“生气”的生态居所,在选址时前有朝案围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有龙虎砂山环抱,出入循水口穿行,既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且对去水口也有严格要求,最终要“藏风聚气”,营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二古典园林中风水观的应用与实践古典园林选址及布局受藏风得水说的影响,古典园林选址时一般要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
所谓. “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就是指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祖山),左右有次峰或冈阜的左辅右臂山(青龙白虎山),山上要保持丰茂的植被,前面弯曲的水流;水的对面还有案山、朝山作为对景;基址正好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且有一定的坡度。
风水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风水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1整体系统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
《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阴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整体的设计与各个园区的功能与整体的关系,还要结合当地地形特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等进行设计,以创造出既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很强的实用功能,又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的较完美的环境空间。
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
《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
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
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
《旧唐书南蛮传》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
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
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同样,在园林创作中也应该充分融入这样思想进行设计,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
适当的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如山丘、水体,以及按国家有关法规保护的古树名木、成形大树群等,并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原来的地形地貌上加以适当的修改,便有利于创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成统一体,使园林作品既有一个整体的联系,可以充分表现出当地的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工作量。
水口园林名词解释
水口园林名词解释
水口园林是指在园林设计中,以水口为主题或特色的园林景观。
水口是指水流从一条河流、湖泊或水池中流出的地方,常常用喷泉、瀑布或人工水景的形式展现。
水口园林通常利用水的流动和声音来营造宁静、舒适的环境,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水口园林的设计可以利用不同的水口形式和水流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园林的观赏价值。
同时,水口园林也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水口园林在园林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常常作为一个独特的景点或特色元素,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欣赏和思考的空间。
山水画构成图式与风水理论_王贵胜
48山水画构成图式与风水理论王贵胜内容提要:山水画艺术与风水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山水画论、诗论、文论和风水理论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汇,使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更加丰富,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观念和形式与风水理论,无论在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还是在选择和构建理想环境景观的价值标准和景物构成模式上,都有很多惊人的一致性,是值得认真发掘和深入研究的。
本文就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理想模式与风水理论中如何选择理想环境的观念和方法试作比较和论述。
关键词:山水画理想景观风水意象一、寻龙捉脉与画中龙脉中国风水理论从秦汉开始发端,历经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到唐宋成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形势宗和理气宗。
形势宗 又称形法、峦头、三合,是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法。
理气宗 又称三元、理法,是注重在时间序列上探索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法。
如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等。
形势宗(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气宗(理法)多为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
形势宗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史、取向等辨别方法。
形势法的五大要素是龙、砂、水、穴、向,即觅龙、察砂、观水、点史、取向,以形观风水,形中寓理。
[1]其中的一些方法和原理,尤其是其中反映出来的美学性质同山水画的景物选择和构成方法和原理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较早将风水理论的方法和原理大量融入山水画论的是北宋的郭熙。
而后,历代画家论画多有涉及风水意象的言论。
以风水理论阐释山水画理,到清代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如清代笪重光的 画筌 、王原祁的 雨窗漫笔 都有相当篇幅以风水理论阐释山水画理法。
其中引人注目的 画中龙脉说 就与风水中的 寻龙捉脉说 有直接的联系。
龙脉 即山脉, 寻龙捉脉 即考察山川形势之法,从宏观上审定来龙的形势与走向,将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以形象化,因形立名,有龙、穴、砂、水相配的讲究。
徽州村落中的水口园林
但是它作为村落 的空 间序列和景观序列的序曲 , 与村落是融于
一
徽州古村落 中的园林是中 国古典园林 中独特 而又重要 , 在 造 园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 其中的水 口园林又 因为关联 了古 村落的营造与水系的布局而显得尤为灵动 ,具备特殊 的品质 ,
村 同在画 中居” 。水 口园林将 山水 、 村舍 、 田野及 必要 的点景建
“ 口” 水 的本来 意思是一村之水 流入和流出的地方 , 水” 而“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象征着 “ 财源 ” ,在徽州文化 中这种观念尤 甚 。徽州 民居天井 中的“ 四水 归堂” 即有财 不外 流之意 , 因此关 系到全村全宗族 的财源 的水 口, 其形势就十分重要 。
建
筑 与 规 划 设
计
1 何 谓 水 口 园林
“ 口者, 水 一方众水 出口处 ” 。徽州人将 聚落水流 出 口处称
之为“ 口” 水 。
塔等 。 同时徽州的水 口园林还表达 出一定的 田园诗画的意境 。 这
一
点从歙 县唐模 檀干 园的镜 亭 中的一副长 联 中可 以看 出来 , “ 看紫霞西耸 , 飞布东横 , 天马南驰 , 灵金北倚 , 山深人不觉 , 全
安
徽
建
筑
2 1 年第 3期( 18 J 01 总 7期
! ! 挝落生
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旦国
G ar den Noz l o Hui ou ze f zh Viag l es l
王 磐 ( 汉 工 学 夏 院, 北 武 4 2 ) 武 理 大 华 学 湖 汉 3 2 03
要: 文章阐释 了水 口园 的概念 , 林 分析 了 口园林 所具有的 因借 自 融入村 落的美学价值 , 水 然、 遮风蓄水、 改善环境的生态价值 , 组织空间、 构建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休宁崎岖的山道上漫步,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一亮,遥见山路的前头:古树参天,绿荫蔽地,小桥流水,花影扶疏,亭榭楼阁,错落有致。
好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如此简约又如此旖旎;如此淳朴又如此典雅。
这就是休宁古村落精致玲珑的水口。
几乎所有休宁古村落的村头或者路口,都有这样一个融自然山水与人工营造于一体的美丽水口。
它是村落特意展示的第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徽文化濡染下的乡村园林;它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也是村民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现代的名称:“中国乡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园”。
确如其言,实至名归。
休宁水口的扛鼎之作,当数万安镇的水口古城岩。
山下江水清澈,渔舟唱晚,一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高公桥如虹卧波。
临河悬崖峭壁之巅,明嘉靖年初建的楼阁式宝塔巍然耸立。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的“汪王故宫”屹立山顶。
故宫右侧象峰下,泉水顺渠道淙淙流淌。
渠傍石板铺路,路的进口处有石牌坊,上镌“越国古城”四字。
渠路两旁,古木参天,松涛环响,鸟语花香,绿草如茵。
依山傍水处,建有半亭、魁星阁供人休憩。
明万历胡胜虎倪受兵二十二年(1594年)又建有还古书院,抗清义士金声,曾在这里读书讲学,练剑谈兵。
晨曦初露时登山东望,水阔天空,大气磅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霞光灿烂。
这便是“海阳八景”中的“寿山初旭”美景。
如今,这里建立了明清徽派建筑群,一幢幢古民居与优美的山水相拥相抱,充盈着人性化的自然美和自然化的人性美。
商山镇黄村的水口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
黄村分为上门和下门二村。
诡异的是,上村民居朝南,下村民居朝北,二村之间成葫芦状,据说是让财气、运气、宝气、人气都在葫芦内运行,形成“壶中乾坤”。
下村民居背靠三山,水口筑有月形塘,号称“三猪共槽”。
四条水沟与月塘相通,又取“四水归堂”之意。
葫芦状出口为下村水口。
小溪潺潺,林深木茂,凉亭拱桥,古色古香。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
妙峰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妙峰山地理格局分析妙峰山位于南安市仑苍镇,景区山峦环抱,溪流逶迤,山林茂密,交通便捷,虽然由于采石和少量居民建筑以及以种植业、林果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对景观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地理格局基本完整。
妙峰山地形呈莲花形,是一形局好、气场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周围景观“山川秀发”、“山明水秀”、“郁草茂林”。
妙峰山“雄、秀、幽、奥”,符合理想风水的条件。
“雄”,在景观上表现为山体的高大耸拔,指的是祖山发脉处,即祖宗之山有气势。
“秀”,即柔美,其景观表现是山峦起伏,屈曲多姿,山体丰满,线条柔美,林木葱郁,生机勃勃。
“幽”,即幽深、幽静,所谓“曲径通幽”。
妙峰山在地形上是山水环绕的一个小盆地,山林葱郁,绿树掩映,构成了围合、半围合的空间,给人超脱、逸世之感,怡然自得,适合修心养性。
风水认为幽境是“藏风聚气”的好场所,后有靠山,左右砂山护卫,前方水口绕朝、案山婉蜒而去;进入风水地的路径常常是沿“水口”屈曲穿行,别有洞天。
“奥”在景观上较幽境更为奥深,封闭性更强,且具有神秘性。
奥境常为人迹罕至、重峦关锁、林壑深秀的深山之地,以求真正的回归大自然怀抱,感天地之气,得山川之精。
因此,宋代大佛选址于妙峰山决不是偶然的,其指导思想就是取风水地利。
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说:“真穴所在,其山必嫩,其面必开,其四势必归,其风必藏,……山明水秀,日丽风和,天光发新,别一世界;杂沓中清静,清静中繁华;晤对之而眼开也,坐卧之而心快也。
气之所蓄,精之所聚,……舍之不能去也。
”总之,妙峰山是“山环水抱,重叠关锁”,“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风水宝地,其自然景观也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水吉秀”,林壑优美。
规划理念与设计目标妙峰山景观设计遵从中国传统的佛寺格局,强调“天、地、人”和谐的思想,尊重自然景物的独特个性和灵气,人工建筑服从景区的主题,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用中国传统地理学和传统造园思想,全方位表现宗教文化。
以山水为理念的展示中心景观设计
摘要:“以山赋形,以水生动”作为设计理念的展示中心景观设计,以回填挡土墙修建产生的地势高差为设计基础,结合微地形变化进行设计,使景观层次变化更加丰富,形成从地面空间和展示中心建筑都能清晰可见的主题三角空间和流动的景观韵律。
达到山水流动的效果。
关键词:景观设计;展示区;山水理念1项目背景项目位于四川东北部巴中市,该市在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
西部四大名城――成都、西安、重庆、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
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为川东北中心城市。
全市辖区面积12301平方公里,辖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南江、平昌二区三县。
该项目规划属于南龛文化产业园的小连山片区。
南龛片区是整体解决巴中城市经济转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极佳区位,是巴中市发展第三产业带动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布局。
小连山片区作为该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定位是康体养生。
项目主打特色为生态文化产业功能,用地面积12k?o。
项目规划结合区位及景观地形条件,将规划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商业片区、酒店片区、住宅组团和大景观公园。
本设计场地属于该项目的商业片区展览展示区,是整个项目初期展示的重要场所,本次设计范围为该区展览展示中心前广场区域,总用地面积为7329平方米。
2“以山赋形,以水生动”的设计理念(1)场地现状。
设计场地现状视野开阔,视线良好,但因为整区属于回填地段,所以在设计中应重视后期挡土墙修建之后所产生的高差变化。
在景观设计方案中重点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创造区域内的良好视线通道,并注意挡土墙地平线与天际线接壤处的处理。
场地外围区域视线开阔,市政道路较宽,造成内部空间过于空旷,无法形成较为集中明显的整体景观。
因此,在场地上应设计一个在高度上由平地向三层展示中心建筑过渡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应必须具有一定主题及标志性。
(2)设计理念。
我们的景观设计理念――“以山赋形,以水生动”。
展示中心景观设计来自于创造一个从地面空间和展示中心建筑都能清晰可见的主题三角空间和流动的景观韵律。
基于风水学说的宁波慈城古县城山水格局研究
基于风水学说的宁波慈城古县城山水格局研究风水学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关于怎样选择良好人居环境的前科学。
基于风水学说的山水格局表明了先人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城镇大多依山傍水,有着极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一些城市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生活环境日趋下降,城市风貌大同小异,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论文以风水学说为基础,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法有机融合,以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和谐共存。
基于以上认识。
论文在第一、二章首先对风水学说和山水格局的概念做了界定;然后,深入解读国内外风水学说及山水格局的研究,同时初步解释了风水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共同之处,合理论证中国风水学说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三章主要分析基于风水学说的山水格局理论,从山水格局的意象、保护与改善、指引三个层面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第四章以宁波慈城古县城为实际案例,分析古县城的基本状况和历史沿革,同时以前文理论为依据,深入解读古县城的宏观、中观、微观山水格局意象,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和改善方法;第五章在前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景观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对古县城的空间发展、绿地系统、湖河水系、防洪排涝、公共设施等方面作出具体指引;第六章主要概括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做相关结语和展望。
论文认为,在城镇发展中,生态环境营造与城镇建设同等重要,二者互相依托,不可分离。
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人居环境观,风水学说中的诸多理论对于现代城镇生态环境营造,甚至是城镇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传统风水学说与现代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使风水学说中的诸多观念能运用到现代城镇发展中来,以期探索城镇可持续建设的理想模式,并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作出有力指导。
基于风水感知的古城镇旅游意象深层分析
集 中 的 , 者 是 散 布 在 田 园 中 的 房 舍 , 都 经 常 的 或 也 呈 现一 种对 ‘ 宙 图案 ’ 感觉 , 及 作 为 方 向 、 宇 的 以 节 令 、 向 和 星 宿 的 象 征 主 义 ” 。 风 水 理 想 模 式 的 风 核 心 — — “四 神 ” 说 明 古 人 不 仅 对 天 象 有 着 较 深 就 刻 的 认 识 , 且 将 天 文 和 地 理 结 合 , 于 民 俗 生 活 而 融 中 。古 城 镇 在 规 划 中 遵 守 “ 天 象 地 ” 则 , 秦 法 原 如 都 城 咸 阳 的 规 划 , 胃河 比 作 天 上 银 河 , 阳 宫 象 将 咸 征 天极 , 以其 为 中心 , 宫殿 环 列周 围 , 成拱 卫 并 各 形
们 重 视 。 时 至 今 日 , 国 旅 游 仍 处 在 大 众 观 光 式 的 中
浅 层 次 旅 游 感 知 时 代 , 游 者 因 为 诸 多 因 素 不 会 也 旅 不 可 能 对 旅 游 对 象 有 更 加 深 刻 的 认 识 。 但 作 为 旅 游 发 展 方 向 , 领 旅 游 者 对 旅 游 对 象 产 生 深 刻 了 引
在 古 城 镇 旅 游 , 了 能 够 感 受 到 一 般 意 义 上 包 括 龙 除
脉 、 流 、 向 、 殖 崇 拜 等 旅 游 意 象 外 , 城 镇 旅 水 朝 生 古 游 开 发 应 当 通 过 旅 游 这 种 9 多 数 人 喜 闻 乐 见 的 方 2 式 来 了 解 更 为 深 层 的 风 水 意 象 , 为 这 些 意 象 是 透 因 过 风 水 表 象 而 呈 现 的 风 水 实 质 , 正 是 这 些 深 层 的 而 风 水 文 化 内 涵 , 使 得 风 水 思 想 历 经 数 千 年 仍 被 人 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摘要:水口,就是指某一地区水流进出之处,水流进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流出之处称为“下水口”。
水是财富、兴旺的象征,古人因此常在下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
抛开古人“水即财源”的象征意义,水口的设置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且曲折环抱的流水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情趣与生气。
在此,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合江亭(下水口)、望江楼(文昌阁)、安顺廊桥(镇江桥)这三处含有典型风水内涵的实体景观,作为“三点一线”的水口旅游景观格局的具体构建。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观文化内涵,还能够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出规划布置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水口;旅游景观;合江亭;望江楼;安顺廊桥
风水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幽曲等思想的影响,对水口的要求是:“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在这里,实际上是讲求水口之处要有“犬牙交错”之势。
纵观成都市内风水格局,城内府南两河相会之处,即合江亭便是成都的下水口。
以望江楼公园为依托,配以合江亭、望江楼、九眼桥、安顺廊桥等古体建筑为点缀,再加上府南河沿岸的滨江绿道,这一带可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水口旅游景观。
水口旅游景观的建构
(一)合江亭——承载美好愿望的下水口
“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
”这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为成都河流记下的一笔。
实际上,环绕成都的是两条人工开凿的河:府河和南河。
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环绕着成都的市区,最终汇于合江亭。
据说,合江亭早在唐代就已修建,后历经战火而亭倒屋塌,面目全非,直到1989年,成都市政府重建合江亭,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府河与南河交汇之处,因两江汇合而得名。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来自古人对理想环境的原始追求,即在基址水流出处修建水口标志,“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也”。
如今,承载着古人的美好愿望,合江亭已经成为锦江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更因两江交汇之寓意犹如男女之结合,而成为成都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对于合江亭,无论是前人出于“聚财”的理想追求,还是后人对于“结姻”的美好夙愿,这里都体现着中国人古往今来的吉祥意向。
因此,对于合江亭这样一个有着无限美好情怀的标志性建筑,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中国传风水文化为线索,结合“吉祥文化”和“婚俗文化”,打造一个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吉祥文化圣地。
(二)望江楼——寄托文运之思的文昌塔
追求理想环境是风水的最终目标。
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中国人总结出了许多方法以获得好风水,“补风水”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补风水”,就是对某些在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基址采
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植树补基,引水聚财,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
纵观成都风水格局,补基的例子很多,其中锦江河畔望江楼的修建就是一个典例。
风水学认为,水口之山要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
对不理想的水口之山,则加以人工补救,多数修建“文昌塔”、“文峰塔”、“奎星楼”等。
[1]望江楼最初的修建就是出于这样的需要。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位于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
据说,望江楼最早是因祈求科举兴旺而建。
望江楼因位于锦江岸边,成为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蜀中文人认为科第衰竭是因为文风从锦江顺流而出所致。
为镇文风,“压江流以扶地脉”,光绪十五年(1889年),望江楼落成。
[2]在地理格局中,望江楼位于府、南两河的交汇之处,与隔江而望的合江亭恰好形成“犬牙交错”的水口格局。
因此,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望江楼公园的修建,其实是沿袭了古人注重水口地带景观建构的传统,作为“水口园林”而出现。
望江楼以“兴文运”为初衷而落成,现已作为成都市的市标和诗人薛涛的纪念地而成为旅游胜地。
但是,对其规划开发,在弘扬成都名人文化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融入中国古人对“文运”、“科举”的精神诉求,并因地制宜,以生态设计为思想建设望江楼公园,打造一个集人文、自然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
(三)安顺廊桥——蕴含平安兆头的镇江桥
马可·波罗在游历成都时,曾被锦江上的一座桥梁所吸引,他
在游记中这样描述她:“河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城,横跨其中一条河上的桥,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店子,经营各种生意……。
”这座桥,便是成都有名的安顺廊桥。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
在古代,廊桥的选址、建造都离不开风水观念的影响,成都廊桥也不例外。
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合江亭旁,横跨南河。
古桥初建年代无考,但据仅有的历史记载,古桥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3]现在的安顺廊桥是在21世纪初,经过三年的精心雕琢,于2008年落成的。
古人对于廊桥的选址是十分重视的。
所谓“埂以卫局,桥利往来,处置得宜,亦足以固一方之元气。
”成都天府,沃野千里,得利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将汹涌岷江之戾气化为祥气。
蜀人尝尽了岷江水患,渴望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于是,蜀人在锦江上建廊桥,认为桥可以镇压水妖,使水妖们从此不敢兴风作浪。
安顺廊桥的营造,间接地表达了蜀地人民镇江求福、祈平消灾的良好祝愿,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安顺,即平安顺利之意,意在求个好兆头,从安顺廊桥的名字中,不难看出人们当时对安康生活的渴望。
另一方面,安顺廊桥靠近水口合江亭,也是传统风水学中对于“水口关锁”的要求。
水口处建廊桥,不仅出于“藏风聚气”的考虑,同时也兼备交通上的功能,并作为人们防范与镇守的精神寄托而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质。
[4]因此,安顺廊桥可以说是成都人民心灵的界定与象
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安顺廊桥的景观规划,应不仅仅局限在现代休闲娱乐功能的开发上,还应注重发掘廊桥的历史渊源、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等等,给来往的中外游客带来商贸、餐饮、休闲、观光功能的同时,还原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廊桥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弘扬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发挥廊桥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理性传统。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9,84,167,104-105,182-184,364
[2]王增辉. 为望江楼公园正名[j].资源与人居环.2007(19)
[3]胥盛杰,阳定涛.重建仿古安顺廊桥[j].城市道桥与防
洪.2003(04)
[4]李华珍.符号与象征——闽东古廊桥建筑文化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王妲妮(1991-),女,汉族,云南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