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cc1f172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9.png)
(完整版)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什么是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关于历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包括记忆和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事实的能力,还包括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并能将历史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促进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历史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价值观,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多样性和人权。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错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并为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贡献。
如何培养历史核心素养?1. 研究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重要的历史时期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
2. 发展批判性思维:研究历史不仅仅是记忆事实,还要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3. 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4.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还要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5. 参与历史讨论和辩论:与他人分享观点、参与历史讨论和辩论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辩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同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结论历史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的角色,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培养历史核心素养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但它可以带来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成为更全面发展的个体。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77bb16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3.png)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五个核心领域。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是历史学科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基础的素养,也是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枢纽。
历史学科所教授的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代、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与结果,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数据和事实等方面的知识。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它涉及到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包括集中注意、分析和综合等方面。
学生应该能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运用归纳、演绎和推理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方法素养方法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具有特色的素养。
历史学科中涉及到许多历史观察、研究和分析方法。
学生应该熟悉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历史考古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法。
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解释他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和现实案例。
四、价值观素养价值观素养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素养,它涵盖了学生的道德观、人类观、社会观和文化观等方面。
历史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得深远的启示和教益。
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和反思等方面。
五、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素养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素养。
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要求。
作为学习者,学生应该具有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正确评价和理解,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推进社会进步,表现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心。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7cf9ee727e21af45b307a8dc.png)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学核心素养五个方面
![历史学核心素养五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88f06f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c.png)
历史学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进程和发展。
它不仅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过去,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思考。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批判思维能力历史学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历史上的陈述,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容易被误导或误解。
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二、文献研究能力历史学涉及大量的文献研究,这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文献研究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查找、筛选和评估各种历史文献,包括书籍、文章、档案等。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解读文献的能力,能够理解文献中的观点和论证,并能够将其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跨学科思维能力历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能够将历史问题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历史上的经济问题,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分析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和变迁。
通过跨学科思维,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历史。
四、沟通表达能力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它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向他人传达历史事件和观点。
为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多读历史著作,学习优秀的历史学家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历史研讨会和写作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历史意识和责任感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它还要求我们具备历史意识和责任感。
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的认识,对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ddb0a4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b.png)
五大历史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3、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社会性质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
4、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同步时,社会形态会发生变化,方式有改革和革命两种。
二、时空观念:
指对特定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分析。
常见考察方式:历史事件时序;通过时间说明事件;时间、空间背景分析;不同空间,同一时间的事件比较;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事件比较;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件比较等。
三、史料实证:
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且会使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的方法和态度。
如:史料运用、观点概括等
四、历史解释:
指以历史概念的理解为基础,解读史料从而追溯起源、探讨因果、说明影响、判定地位。
五、家国情怀:
指学习历史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具体包含:传统文化的认同、民族精神、国家观念、世界意识等。
唯物史观包含着历史学科的基本原则,包含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85ce72cee009581b6bd9eba8.png)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途径唯物史观是核心价值观,也是历史学科成就人的最基本原则。
它里面蕴含着信念和责任伦理。
唯物史观之下历史有着自身的建构。
这种建构的主干知识便是历史学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它必须掌握的,不能通过对话合作产生。
时空观属于形而上学。
时空的本质是物质,时空观便是物质存在的价值源泉。
因此,历史时空观念之下,追求物质存在的价值及其价值观才属于人的素养范畴。
比如,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以唯物史观下的时空观去解释便可以找到“人民中国”“人民民主”“站起来了”等价值关键词汇。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很容易把历史时空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去教学,这是极其错误的。
其后果便是,时空观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分析工具而已。
史料实证追求的是人的成才品质,诚信,谨言慎行等价值品质。
历史解释固然是需要史料来说话,但是后现代史学的发展,如虚拟史学、现象史学均已走出史料实证的传统史学窠臼。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d26adb5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8.png)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深入了解一下。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简单来说,就是要我们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时,也要明白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例如,在研究工业革命时,我们会发现机器生产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而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开始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习历史时,我们要能够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去理解。
比如,当我们提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就要想到这是在公元前 221 年左右发生的事情,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末期,社会动荡,各国纷争不断。
了解了这个时空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是真实可靠的。
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筛选、鉴别和分析,判断其可信度和价值。
比如,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我们要通过比较、考证,找出最接近事实的那一个。
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多种史料相互印证,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历史信息。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还要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例如,对于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航海家的探险历程上,还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望、传播基督教的愿望等。
历史课程标准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0c193e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0.png)
历史课程标准五大核心素养
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
1. 爱国情感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归属感,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
2. 历史文化素养:学习和理解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批判思维素养: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评价、判断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和历史观点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5. 实践行动素养: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实践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2fd81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9.png)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五大核心素养,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核心素养。
第一核心素养:历史知识与信息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历史知识,学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具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此外,历史学科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培养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的能力,包括运用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的历史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认知。
第二核心素养: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即通过历史事实和事件的研究,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推理的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规则,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同时,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观念。
第三核心素养:历史方法与表达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包括文献研究、资料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研究。
此外,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即通过历史写作、演讲和展示等形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核心素养:历史情感与价值观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与历史价值观。
历史情感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共鸣与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即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道德观。
第五核心素养:历史文化与国际视野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使其具备国际视野。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4436a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e.png)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和回顾,它更是理解和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有着自己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对于历史学习与研究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一、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的灵魂。
它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审视并质疑历史事件和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中理顺逻辑关系;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将各种历史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历史观点。
通过历史思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核心在于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地理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
历史知识是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了解世界的重要素养。
三、历史方法历史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和工具,如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历史考古的应用、历史统计学的运用等。
通过运用历史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四、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认同和关注。
历史意识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入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学生应该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历史表达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表达能力。
历史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叙述历史事件和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论证方法。
历史学科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论文、展板等形式进行呈现,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解释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2feb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b.png)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解释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在历史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所需的五个关键能力和素质。
具体解释如下:
1. 想象力:想象力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并理解过去事件的背后故事,并能够推测可能发生的未来。
通过想象力,我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2. 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是历史学习的核心,它包括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具备分析和评价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巧,搜集并解释历史证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3. 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效地表达历史观点和理解,以及与他人进行历史对话和讨论的能力。
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可以分享和传播历史知识,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促进历史思考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4. 欣赏能力:欣赏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它要求我们能够欣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5. 价值观与责任感:历史学习应该培养我们对伦理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敏感。
通
过了解历史的错误和成功,我们可以反思并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并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和世界的责任。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培养反省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选择。
这五大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深入理解历史的重要能力和素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b06c2a0be1e650e52ea99e0.png)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导读:本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d10baf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7.png)
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1.唯物史观:这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2.时空观念:指观察、分析、判断和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空间背景的能力。
3.史料实证:指运用可信的史料,对历史事实进行求真的态度和方法。
4.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5.家国情怀:指对祖国、民族、文化、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历史学科还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历史学科也需要必备的品格,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对祖国、民族、文化、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认同)、道德人格(学会做人做事)和史学品格(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
最后,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是能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5759bfa7312b3169a551a48d.png)
历史学科中心修养时空观点、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说、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点 : 在特准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察看、剖析的观点。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区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表达过去。
3.依照时间次序和空间因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系。
4.能够在不一样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连续、一致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说。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详细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切的态度与方法。
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认识史料的多种种类,掌握收集史料的门路与方法。
2.能够经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企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领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猜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表达的靠谱凭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办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表达提高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感情取向。
1.努力理解各样历史表达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拥有怜悯理解的态度,即依照靠谱史料身临其境认识详细的史事,对历史状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样事物。
3.理解历史表达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
4.在怜悯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表达。
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表现出尊敬和理解别人、客观办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说:以史料为依照,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剖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能够区分历史表达中的史实与解说,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一样解说,并能对各样历史解说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阐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说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说。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目光加以对待和评判。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01d751b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6.png)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要做到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
2.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要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这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时空观念
(一)概念 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二)目标 (1)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理解它们 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 方式。 (2)能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 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 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 现实的重要性。
(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 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况和说明。
(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 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 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 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 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 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 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 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 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 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 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 行论述。
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
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 ,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无一惧色。”
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有吹捧蒋介石之嫌疑,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 经考证无误后,可以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历史分期及其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 新航路的开辟 (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 1500 年前后) 世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首次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1640)
近代史
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
中国开始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国首次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史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17年) 中国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历史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 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 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今人研究都比古人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D .官修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载易受政治影响
D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1)文献(文字)史料 (2)实物史料 ①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②地位:与文献相互参证 ③局限:只是很小的碎片,不一定能展示历史全貌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时间 公元前4世纪 经济要素的变动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18世纪末
19世纪末 20世纪中叶
工厂出现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一)概念 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二)目标 (1)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理解它 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 表达方式。
二、时空观念
常见纪年方法: •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 年号纪年(庆历四年春); • 干支纪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 公元纪年: 公元前、公元后; 早期/初期(前30年)、中期(中间50年)、晚期(后20年) 前半期(前50年)、后半期(后50年) • 民国纪年: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n年(1911+n)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 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 ‘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 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 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 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B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2.按史料价值 (1)分类 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 始资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 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后人的研究成 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文献史料以二手史料居多。 (2)价值 一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B.旧三民主义正在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7.唯物辩证法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史料的选取;时代的局限等 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几任,忍辱负重,庶不 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 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在某著作中论述道:“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 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 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 主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共和国。”该论断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
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
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 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时间:1689《权利法案》、1721第一任首相、1832议会改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 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 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 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C
(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 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宋朝初年,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时指出,时值 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 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 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 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 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 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 等受意发动兵 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这反 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 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 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 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 者的( ) A.文明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