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2020年度部编八下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含答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目录从春天出发 (2)冰窗花 (4)我的妈妈是老虎 (5)放学 (7)34个鸡蛋 (10)一棵小白杨 (13)萨拉的夏天 (15)十一号楼的猫 (17)大声地生活 (19)卖面包的小女孩 (21)一只羊其实怎样 (23)低到尘埃的愿 (26)高贵的“伪证” (27)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29)窑变 (32)为梦想拼尽全力 (34)赶年集 (36)刷子李 (37)一碗热汤 (40)风景 (42)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45)草木恩典 (48)父亲的背影 (51)想偷一本书 (53)一平方米的爱 (55)诗人 (57)老木匠桑伯 (60)明子出师 (62)帽子 (66)最后一堂语文课 (69)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71)最后的牵手 (73)拾荒 (78)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80)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82)孤独的老乡 (84)满足的人的衬衫 (86)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88)老圣人 (91)算盘 (93)从春天出发丁立梅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
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
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约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
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
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约,冲你挤眉弄眼。
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侯..一下河边的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
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明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一、阅读与欣赏(5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6题。
(16分)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5.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附答案精编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试题 附答案本试卷满分120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共16分)★1.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的党九十岁的生日。
请你写一句话,表达对党或祖国的诚挚祝福。
力求正确、规范、美观。
(2分)★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 刚愎(b ì)自用 憧(ch ōng)憬 拮(j ū )据 憎(z èng)恨B 引吭(h áng )高歌 讣(p ù)告 教诲 (hu ǐ) 颔(h àn)首C 相形见绌 (zhu ó) 踉(li àng)跄 脊(j ǐi)梁 泯(m ǐn)灭D 锲(qi è)而不舍 渲(xu àn)染 肖(xi ào)像 卓(zhu ó)越★3.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格内。
(2分) A 莫名其妙 英雄倍出 扬长而去 走投无路 B 张皇失措 销声匿迹 谈笑风声 铤而走险 C 好高骛远 鳞次栉比 一筹莫展 迫不急待 D 满腹经纶 如法泡制 甘拜下风 再接再厉★4. 名著知识填空。
(6分)(1)契诃夫是 (国家)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 等。
(作品) (2) “司马史元亮酒”中的元亮是指我国古代著名田园诗人 (人名)(3)易中天在<我们为何要读经典>评价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本领过人、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
有《水浒》中被称为“鼓上蚤”的 (人物),《红楼梦》里语言爽利、心机深细、狠毒泼辣的 (人物),从关羽身上我们能看到 (用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牲)。
5、古诗文默写(4分)(1)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论语》中“ , “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意境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9-2020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2020年八(下)语文期末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班级姓名学号一、记叙文阅读。
我的母亲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部编八下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一、散文阅读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
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
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
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
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
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
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
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
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
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
”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
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
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
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
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
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
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
”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2020-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①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而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这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引擎。
②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
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
③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
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几G,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的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
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
图: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④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
如在智慧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监测,从而动态调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实现缓解拥堵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为司机提供优化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
由此可见,面对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
⑤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2020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海燕》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①——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②——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③——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④——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能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选段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选段用________手法突出海燕的形象。
群鸟感到了风暴的先兆,________、________,把恐惧________到大海深处。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________、________乌云、大海之间。
3、在海燕的叫喊声里,我们听到了什么?4、文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A.表示解释说明B.表递进C.表示音节的停顿或延长D.表转折(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5、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回答问题。
(15分)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
”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3.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4.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5.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分)6.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二)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节选,完成1—5题。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被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⑥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7.《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8.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9.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0.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泛大陆是由一个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11.选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三)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完成1—5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以上选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持什么态度?14.“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15.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6.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四)阅读《壶口瀑布》节选,完成1—4题。
①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②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17.在选段①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赏雨季壶口瀑布的感受呢?18.在选段②结尾处作者讲了关于黑猪掉进壶口瀑布的故事有什么作用?19.选段①中“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体会句子中加点字“扫”的妙处。
20.分析选段②中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八下现代文阅读练习答案(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1.(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每小题2分,共4分)2.“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3.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2分)4.(1)说明方法:举例子.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