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变化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的变化

谢谢观看!
生活支出不断增长 生活质量逐年提升
食品消费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温饱型
营养型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靠天吃饭
食物单一
营养均衡 粗细伙伴
穿着方面旳变化
低档 单调
高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
住宅方面旳变化
改革开放30年
之农民旳巨大变化


小康之路


物质享有
精神食粮 简短总结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逐渐由贫困走向小康
➢笑脸 ➢欢喜
收入低水平迅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 收入相对低速增长阶段(1984-1991年) 收入稳定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8年) 收入波折波动阶段(1999-2023年) 收入高水平迅速增长阶段(2003-2023年
拥挤
简陋
宽阔
舒适
道路交通旳转变
“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
“水泥公路通到家,街道两旁高树栽,出门坐车 不再难”
家庭设备,电子产品旳普及
“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空调、电脑、热水器、彩色电视机 大型家具……
精神生活
娱乐设施
因为网络旳普及,广场舞这一新鲜活动也在部分农村中悄然升 起。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旳活动。
事实证明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旳必经之路。
2
只有改革开放才干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干发展 中国。
1
改革开放是我国旳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旳活 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1.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农业税收改革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

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农村医保实施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4.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

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

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5.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

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

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

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

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

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

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7.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7.1%

依靠
政 策调 动 农 民生 产 积 极 性 , 是 促 进 农 民增 收 的 重
要 因 素 ; 国 民经 济较 快 增 长 阶段 , 也 是 农 民收 入
增 长较 快 阶段 ; 促 进 农 民就 业 观 念转 变 , 改 善 农
民 多渠道 就 业 环 境 , 对保 持 农 民收 入 持 续稳 定增
长有重要 推 动作 用。
多年 、
工 资偏低 的职 工 。
增加 哪些人 的工 资 , 要
根据 其政 治 表现 劳 动 态度 贡 献 大 小 和 技 术 高


低 , 由 群 众 进 行评 议 , 经 党委批 准 。
通过 这 次 调 整 , 6 0 % 的职 工 不 同程 度 地 增 加
了工 资 收 入 。
19 8 0 年 , 全 国 人均购买 穿着的支出为 4 2 元
14 年和
14 2 .
年。
2 0 0 7 年世 界各 地 区 石 油 探 明储 量 分别 为 :
北 美 9 5 亿 吨 (占世 界 总量 的 5 . 6 % ), 中南美 15 9
亿 吨 ( 占世 界 的 9 . 0 % ), 欧 洲和 前 苏联 1 9 4 亿 吨
( 占世 界 的 1 1 . 6 % ) , 中 东 1 0 2 9 亿 吨 ( 占世 界 的
●数据 库●

由3
7 .
8
年上 升至
32

年 1 ,
并下 降至 2 0 0 7 年
年 5 1 2


亚 太 地 区探 明 储 量 占世 界 比 例 2 0 0 5 和
2 0 0 6 年 均 为 5 . 4 % , 2 0 0 7 年 下 降至 占 5 . 5 % , 储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调研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其中,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旨在调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5元,到1978年仅上升到343元。

农民生活贫困,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村发展迟滞。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元,到2018年增长到14,617元,增长了5.6倍。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三、农民收入提高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等政策的出台,都在不断地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长。

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化的推动,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

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种植高效果蔬菜、养殖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此外,城市对农村的投资、消费、就业等,也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三)农民增收政策的出台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民增收政策,包括农村电商、农村旅游、乡村振兴等,这些政策都为农民增加了一些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等环节都得到了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四、结论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从1952年的155元到2018年的14,617元,增长了5.6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从2.421,上升到2.711,绝对差距由160元扩大到6500元,城乡差距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点.4.效果分析:城市化水平与其经济水平很不相称.测算中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42,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可解释城市化水平变动的4.2%.按照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设计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经验模型:城市化水平26.2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4.7.2007年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033元,按照全国的经验模型,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应为55%,与实际相比,相差15个百分点.二,顺应规律,踏上潮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来看,河北省的传统城市化应向新型城市化转变.这是因为,2007年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为40.25%,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城市化的最主要动力是工业化.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也就决定了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在河北省,按照党的"十七"大布署,既然工业化已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城市化也就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从城市化的发展潮流来看,河北省的传统城市化应向新型城市化转变.这是因为,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拉开了中国转变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大幕.2007年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试验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城市化发展新路.随后,湖南省就提出"努力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0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长三角今后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因此,河北省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顺应规律,踏上潮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群建设,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新型城市化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窦丽琛(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自17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4亿美元,增长了45倍多.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0%,位次也从1��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3位.可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和要素分布三个方面.一,中国对外比较优势的区域变化1.从中国对外比较优势的大区域分布看,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亚洲占有绝对比重,在1��5年占64.2%,之后虽然逐步下降,但在2006年仍然占到了47%;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在20世纪�0年代初,欧洲所占比重(22.2%)要高于北美洲(13.5%),但到了2006年两地区比重大体相当,都占到了1/5强.2.从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看,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以2006年为例,其比重分别为21%,1�.�%,�.5%,16%和4.6%.3.从中国对外比较优势的区域变化看,中国的贸易集中度有分散的趋势.中国对亚洲各国的比较优势在20世纪�0年代是逐步加强的,�0年代后逐步减弱;对亚洲各国的出口也趋于分散,其中下降最多的是日本,出口贸易比重下降了一半,对中国香港的出口贸易也有所下降,而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出口却迅速增长,尤其是对印度的出口比重增加了11倍多.中国对欧洲的比较优势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降后,从21世纪以来又趋于上升.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的比较优势增长迅速,从20世纪0年代起中美贸易就开始稳步增长,目前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相当于改革开放初的两倍.二,中国对外比较优势的产业变化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分析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笔谈窦丽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经济与管理(月刊)����年第��期��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但是各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总体水平看,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世纪以来其优势程度趋于下降;工业制成品在世纪年代以后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产业近年来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说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逐步演变成比较优势产业;中国农产品及食品产业在世纪年代中期以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年以后国际竞争力开始明显减弱,这说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且生存环境逐步恶化.从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比较优势产业变化来看,中国对欧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化学工业品,机械及电器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毛制品,木制品)上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中化学工业品的比较优势下降最快,其他产业变化不大;中国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但比较优势程度在逐步下降,在杂项制品上的比较优势程度增长迅速;中国对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活动物,植物产品,矿产品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三,中国对外比较优势的因素变化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中国的比较优势一直体现在劳动成本比较优势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工资变动的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大概相当于这些发达国家的三倍多.可见,中国产业的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已经在逐步降低,并难以为继.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研究发现:除了劳动成本外,决定中国产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如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要素在比较优势的决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小结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中国对外贸易地域结构极为不平衡,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进出口依赖性太高.这增加了市场风险及对外贸易波动的可能性,也不利于中国扩大出口,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寻求贸易伙伴,拓宽新的市场,调整中国对外贸易地域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仅仅依靠劳动成本优势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中国必须积极拓展新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刘晓敏(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年来,在农村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回顾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年的历程,已经或正在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部分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家庭自治权,产品享有权等,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劳动者能够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随时随地灵活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的创造潜力,农业实现高速增长,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第二阶段(����-����年),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被认为是"超常规发展"带来"低水平过剩",导致了农产品统购与派购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是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走向市场的重大突破(郭书田,).同时,国家决定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乡镇企业在世纪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巨变展新颜——从木干村的发展看贵德县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巨变展新颜——从木干村的发展看贵德县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维普资讯
《 海 统 计 》 o 8年第 7期 青 2o
改革 开 放 的 3 0年 , 是农 村 经 济快 速发 展 2 4头 。人 均 产粮 7 4 9斤 , 民人 均 纯 收入 6 2. 农 的3 0年 。 特 别是 19 92年 以后 的十 几 年 问 , 达 到 2 4 5 3元 。 随着改 革开 放 的 深入 , 国家 支 农 惠农 政 策 的
菜 , 产 不 足 50 斤 。牲 畜 总 数 14 头 人说 : 亩 0 58 过去 大人 小孩都 盼 着过 年 , 是 为 了能 就
能 能 现 ( , 只) 其中牛 l , 12 6头 羊 40只 , 其它大牲畜 改善 改 善 生 活 , 吃 上 肉 , 喝 点酒 , 在 天 12匹。那 时 , 村 人 均 口粮 只有 30斤 , 1 全 0 有 天吃 肉 , 时候 还 不 想 吃 肉 , 吃 “ 饭 ” ! 有 想 甜 呢 现在 的木 干村 , 汉族 和藏 族 群 众 每户 过 近 8% 的农 户 口粮 不够 吃 。全村 没有一 台 电 的确 , 0 视机, 只有 2部 收音 机 , 群众 的住房 全 部是 土 年都 会杀 一 头 “ 猪 ” 肉 一直 吃 到来 年 的 4 年 海 统 计 》 O 8年 第 7期 青 2O
品牌西服 、 毛衫人人 都有 , 羊 每年 都 用担心弄得满身泥 了。水 泥路 的修通 , 群众 休闲装 、 的出行更加方便 快捷 了。以前, 从村里 到县 会添买几件新衣服。至于脚上穿的鞋子花样 价钱也从几 十元 到数 百元不 城, 只能走路或者坐马 车去 , 上 7点走 , 更是层出不穷 , 早 回
食 总产 量 7 . 斤 , 料产 量 达 到 2 8 8万 油 l万 斤 , 泥 。20 04年 , 村 实施 了农 村 道 路 硬 化 项 目 该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

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

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

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

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

尽管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但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经济巨变社会调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

2022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自2022年1月1日起,农民种地不需要交农业税了;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正式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2022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4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1500名非洲各国代表成员、20多个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非洲重要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2022年11月5日,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了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

中国在开展,渐渐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局部,网络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翻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点鼠标就看到了整个世界。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30年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芒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开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暑假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22年08月二、调查地点: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三、调查方式:询问局部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去相关单位了解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四、调查内容:淮北市的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开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五、总体状况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开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按经济的开展来说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工程区组成。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一)人民生活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

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

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

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

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

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

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

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

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

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改革开放家乡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30年的变化

一大片地就搞定了。而有了联合收割机,更是划时代的进步,
割麦子再也不用全家总动员、一把一把来,机器过去,麦粒就
出来了,很神奇。家里不喂牲口的直接可以把秸秆翻在田里,
更是少去了运送的麻烦。

• 新世纪

伴随着“村村通”工程,柏油路修到了我们村口。而之前,村子里便通
了自来水。有几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更是开上了“城里人”才有的小汽车。
大部分村民也电动车来,电动车去,自行车似乎只有年纪比较大的才骑。

年轻人都喜欢出去打工,天津、上海、广州满地跑,回来后,便时髦了
很多,成了半个“城里人”。也或许因为外出的多了,村里的电话也多起来,
且出现了“家里有固话,出门有手机”的景象。

现在盖房子也跟原来不一样,砖瓦房不再是荣耀,要盖就盖类楼房那种,
三、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市累计 完成进出口总值4067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 其中出口30829万美元,增长25.2%;进口9847万美元, 增长18.3%。利用外资形势较好。1-7月份,全市共批准利 用外资项目60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个。合同外资 额39439万美元,增长73.3%。实际利用外资29547万美元, 增长69.4%。
牡丹区第四小学







• 80年代: • 笔者出生于1982年,时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
候家里还住着土房子,用煤油灯照明,而吃的貌似大 多是玉米面做成的饼子,白面很少见。幼时最盼望的 便是过年,因为那时便可以穿上新衣服,并且吃到很 多很好吃的东西。 • 后来,家里经济情况好转,在87年左右,盖了四 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也用上了电灯,玉米面饼子似 乎也远离了生活。但那时电视是很少见的东西,更逞 论其他电器。记得在我们搬家时间挺长之后,邻居叔 叔买了一台电视机,是黑白的、屏幕小小的那种,现 在基本上见不到了,但那时却是“稀罕物”,半个村 子的大人小孩都去看新鲜,而到了晚上,我们这些住 在附近的小孩子,是父母叫了十次以下都不会回去吃 饭的。 • 过了大约一年左右,父亲一狠心,抱回了我们家 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的、好像熊猫牌的,这台电视在 我家服务了十几年,质量一直很好。记得2005年我放 假回家,弟弟还在玩,图像超清晰。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陕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迅猛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元,到2007年则为2645元,是30年前的20倍,30年净增了2512元,年均增加83.7元。

陕西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陕西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排名一直在倒数第一名至第五名间徘徊,农民增收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㈠历史状况回顾近30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紧接着1982年—1986年连续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再到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加速释放,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得到基本扭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1985年末,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5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2.5%。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以完全扭转,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增收困难。

此外,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各种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除了农业税之外,还有“三项提留、五项统筹”、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

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9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59元,比1985年增长89.2%,年均递增9.5%。

表21986年—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为稳步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1993年和1994年国务院连续召开减轻农民负担有关的工作会议,各级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三乱”,在一定程度上控减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中国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2020/3品/24 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 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 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 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 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 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 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 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 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 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 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 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 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 成。
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2020/3/24
•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 形成
•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 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 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 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 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 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 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 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 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 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 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
2020/3/24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 活水平持续改善
•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 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 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 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 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 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 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 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 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 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增长变动轨迹研究

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增长变动轨迹研究
1 36元增 加 到 3 53元 , 长 了 1 6倍 , 除 物 3. 5. 增 . 6 扣
发 展 到 18 . 个 , 均 增 加 6 .%; 业 职 工 882万 年 96 企
数 由 18 9 4年 的 5 0 . 万人 增 加 到 9 4 . 2 81 55 5万人 ,
年均增长 2 . 企业总产值由 10. 亿元增加 4 %; 4 79 9
. 资性收 入 Y -
农 民是 农业 的 主体 , 是 中 国社会 最 大 的人 也


农 民收入 的超 常规增 长
口群体 。不 断地 增 加农 民收 入 , 提高 农 民生活 是 生平 、保证农 业 稳 定 和健 康 发展 的根本 性 条件 ,
也是 国 家政治 和社会 稳 定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改革 以来 ,独立 经 营权 的 获得 和 市场 机 制 的 引入 , 极 大地 增 加 了农 民收 入 。随 着 市场 化 改革 的深入 ,
Xl I NJANG AT F ST E ARMS ECONOM y
改革 开放 3 o年 回 顾 与 展 望
新 疆 农
垦 经 ; 齐
2 o . o 89
这 一 时期 , 国农 业 生产 总 值平 均每 年 增 长 我 7 %( 17 年 计 算 ) . 按 98 6 ,农 村居 民人均 纯 收入 从
的 ” 则 分 配农 业 成 果 , 大 的调 动 了 农 民 的生 原 极
农村 经 济发展 形 势 开 变 得 复杂 , 观 收入 增 长 纵
的变动轨 迹 , 民 收入 增 长在 不 同 阶段 具有 不 同 农 的特 点 和原 因。

产 积 极 性 , 业 劳 动效 率 和 土 地单 产 率 不断 的提 农

农村改革30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农村改革30年山东省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其结构变化情况 , 分析了其 中存在 的众多问题并对农 民增收的机制进行 了
探讨 , 出 了促进 农 民收入 增加 的若 干政 策建 议 。 提


山东省农 民纯收入及收入结构演变
i 山 东省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变动 总体状 况 .
17 到 20 9 8年 0 7年 , 山东 省农 民人 均名 义纯 收人 ( 当年价 计 算 的农 民 按 人均 纯 收 入 ) 15元 增 加 到 4 8 从 1 95元 , 加 了 4 增 2倍 , 均 增 长 率 达 1. 年 3
间 , 民人 均 名 义 纯 收入 从 4 8元 增 加 到 8 3 农 0 0 元 , 均增 长率 9 3 ; 比实 际纯 收 入 从 3 7 年 .% 可 2
图 2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历 年 增 长 率 变 化
元 增加 到 36元 , 增 长 率 仅 为 0 7 % , 且 6 年 .8 并 存 在 3年 负 增 长 。增 长 率 年 度 间 波 动 也 比较 大 , 长 快 的年 份 可 比实 际 纯 收 入 增 长 率 到 增 8 , 增长 年份 低 至 一9 2 。这 一 阶 段 农 民 % 负 .% 人 均名 义纯 收入 增长 率远 高 于实 际纯 收入增 长 率 , 际纯 收入 增长 徘徊 停滞 , 以称 为农 民收 实 可 入 徘徊 期 。
【 作者简介】 徐杰(98 )男, 1 一 7 ,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 : 农村与区域发展。
人均 实 际纯收 入增 长率 的变 化情 况 。根据 农 民 纯 收入 和收入 增 长率 的变化 , 以将 17 可 9 8年 以 来 山东 省农 民收入 分 为 明显 的五个 阶段 :

改革开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小组成员:夏吾东智、梅吉春、刘军、林一凡1978年以前,天津的农村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

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

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

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

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

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

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

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这30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分开说1、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副提升。

到2007年止,我国GDP总额已达到22.4万亿元,人均约合2880美元,年均增长100%以上,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由占全球GDP总额的10%上升到50%以上;经济效益的提高,财政收入连年的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7万亿美元。

2、取消农业税,终结了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今年丰收已成定局,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已达到50150万吨。

连今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我国粮食产需重量基本平衡,库存消费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世界人均耕地的1/3养活占世界人口的22%的大国来说,是多了不起的一件大事!3、进出口贸易一直增长,开放型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三位,由占世界进出口总额不足1%上升到80%,累计使用外贸7800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迈出了步伐。

4、创新转型国家建设进程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我国神七发射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我国还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建立太空船;去年我们用自己的导弹打下自己的一颗废弃的气象卫星;我们的导弹技术和核武器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用潜艇发射洲际导弹已圆满成功,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等全新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很强的产品。

5、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取消农、牧业税,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进行深化改革,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一番,进一步缩小城、农差别。

让7.2亿农民切实富起来。

国有企业、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不仅实现了迅猛的经济增长,也推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这也直接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就业,他们的工资水平也相应提高。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促使更多人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居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保障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减少了收入不稳定性,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另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并且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这不仅提高了高技术产业的收入水平,也为更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力度,通过扶贫政策和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收入结构调整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府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是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居民收入。

我们应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阶段性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阶段性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阶段性特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元增加到2007年的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

一、农民纯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率变化特点,将农民收入增长水平大体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1979年至1984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这期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农民纯收入增速连续六年达到两位数,1984年农民纯收入达到元,比1978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二是1985年至1988年,处于相对低速增长阶段。

这期间,多方面对农业投入重视不够,农民收入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明显低于第一阶段。

三是1989年至1991年,处于基本停滞增长阶段。

这期间,农村非农产业不景气,大批劳动力回流农业,减少了农民收入来源,加上同期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农民收入增速进入低谷,年均增长%,其中1989年为负增长,增速为-%。

四是1992年至1996年,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这期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加上这期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价格改革农产品受益,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明显增加。

同时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年平均增长%。

五是1997年至2003年,处于低速徘徊增长阶段。

国家通过连续几年加大宏观调控,于1998年实现了软着陆,但在政策惯性作用下,国民经济又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这期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市场价格持续回落,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局面。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民纯收入增速从1996年的9%回落到1997年的%,并且一直到2003年,连续7年农民纯收入增速在低位徘徊,增速都低于5%,年均增长%。

衢州改革开放30年变化

衢州改革开放30年变化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在钱塘江的 源头,自古有“四省通衢”之称, 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社会事业
文明建设
改革30年
坚持以环境保护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方 式,30年来,衢州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 的6.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 478.5亿元; 开化县水路交相辉映 人均生产总值从311元增至19356元,年 均增长l0.0%。 一、农民纯收入快速增长,由贫穷向比 较富裕迈进,向小康目标奋进。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工资性收入增长快速,家庭经营收入稳 步提高。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居 乐业奔小康。
改革30年
社会事业
文明建设
改革30年
传承千年文脉,发掘历史积淀,新时 期衢州人用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淬 砺出“坚忍不拔、开放兼容、求真务 江郎山 实、自强争先”的衢州精神。农民书 屋方兴未艾,区域文化软实力显著提 升。民情沟通日制度、效能建设110、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三推一定” 发展党员……一项项创新举措密切了 党群干群关系。“五城联创”提升了 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特色魅 力城市200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 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衢州的知名 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孔庙———— 孔子教学
改革30年
社会事业
文明建设
改革30年
30年来,衢州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已经建立;科技 事业取得新进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作用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 代表视察衢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勃发展,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加,公 共卫生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 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险快速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 “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学、被 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体 系成为困难群体的保障网。生态建设 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国家生态示 范区建设全市“一片绿”。社会治安 状况良好,“平安衢州”建设成效明 显,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政策性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政策性收入也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在上一年已经增加的基础上再想依靠政策增收,空间非常有限。
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来抓。其次,还要跳出农业看农业,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规范土地流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促进农民收入全面、持续、快速增长。
1.保持良好的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在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重大现实意义,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和发展思路,在政策重点和工作机制上进行相应调整,切实把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继续抓紧抓好,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返回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江苏省发改委 > 体制改革 > 农村改革
淮安市改革开放结硕果 农民收入大增长
发布时间: 2008-08-29 17:10:00 来源: SRC-1109
6、快速增长阶段(2004年至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随后又连续5年发布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相继实施了减免农业税费、建立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多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0元,年均增长10.9%。
4.再次快速增长阶段(1992--1997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大了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力度,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削弱,而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不仅开始经营二三产业,大批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同时,国家连续两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加上农业的生产形势保持良好,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迅速。部分劳动力改变了就业观念,离乡寻求就业门路,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工资性收入飞速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638元年增加到1997年的2604元,上了2个千元台阶,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6.4%。
1.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工资性收入。80年代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二三产业的兴起,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才开始出现并逐年有所增加。1987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1.4%,1989年国家整治经济过热,直到
【 字体:大 中 小 】 本文被阅读次数: 90 【 打印PRINT 】
改革开放30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人均50元增加到2007年的5010元,增长了近百倍,年均增长率为17.2%(未剔出价格因素,下同)。
3.实际收入下降阶段(1989—1991年)。经济的过热带来了高通胀,1988年物价指数高达1.25,国家开始对经济秩序、经济环境的进行治理整顿,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对乡镇企业由扶持逐步转向全面紧缩,同时关停了部分浪费资源、效益低下的企业,乡镇工业发展速度下降,进入低谷期,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也呈下降趋势。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又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1990、1991连续两年不升反降。1988年到1991年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31元。考虑到物价指数,实际收入是下降的,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的增长首次进入低谷。
1992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呈现了下降趋势。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私营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务工经商。尤其是近几年国家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加快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整治从业环境,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迅猛,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10.3
2.增速放缓阶段(1985--1998年)。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非农产业及多种经营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前一阶段。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329元增加到1988年的607元,年均增长16.5%。
5、缓慢增长阶段(1998~2003年)。前一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物价上涨得到控制,于1998年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但在控制通胀政策的惯性作用下,国民经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货紧缩。国内产品供过于求,出现结构性过剩,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内需严重不足,而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形势不利,对外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农产品价格持续四年走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减产更减收。历经6年的时间,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不增反而降了194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604元增加到2003年的3309元,年均仅增长4.1%。
二、农民收入的结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几次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向多元化发展。
2.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强化“园区”建设,通过引进和创办更多的工业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增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劳动力转移成本。同时鼓励有能力、懂技术、熟悉市场、有资金的能人回乡创业。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农民回家创业的信心。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可以兼顾照顾好家庭。
%上升到1997年的53.8%,取代家庭经营收入成为最主要的部分。
2.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仍占重要位置。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的个人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家庭经营收入一度在农民收入中居主导地位。1987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84.5%,至2007年为43.1%。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幅变化趋势和纯收入基本一致,经历了1989-1991年的下降期,1992-1997年的迅速增长期,1998-2003年的总体下降期,2004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倾农政策落实实施,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实现了止跌回升并稳步增长。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点增多,结构的多元化,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农民收入的内部构成以及外部形势来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仍然很多。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化过程
1.高速增长阶段(1978--1984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农业政策的“一号文件”,
2.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大。农业是个弱质产业,过分依赖于气候条件,天公作美就可实现增产进而增加收入,一旦气候条件不利,直接就会导致减产减收。另外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收入的预期不明朗。
3.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民增收。2007年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为32.3%;初中文化程度为54.7%;高中及以上的仅为13%。在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到一半,所占比重为43.5%,。由于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总体偏低,导致就业门路狭窄,难求高薪岗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现总体增长趋势。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租金、土地征用补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粮食直补、赔款等各类收入。由于该项收入总量低,受各种偶然性因素影响大,多年来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是处于上升趋势,1987年至今,年均增长10.9%。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增加农民的成本支出。近几年国家几次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但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的价格增长幅度均很大,农资价格大幅上涨且远高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粮食补贴、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有利因素给农民带来的收益。
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此后,又连续4年发布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以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行,打破了“大锅饭”,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农民分配制度的改革,农村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50元增加到1984年的329元,短短6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达3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