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 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 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 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 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 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 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 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 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 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 者锥心的痛楚。
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 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 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 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 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 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 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 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 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 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 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 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 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 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文学常识链接: 祭文(悼词)一般写法:
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 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 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 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 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 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 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 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 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 次子韩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韩老成,本 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 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 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感情特别 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作者情不能已,写成此文 。
文章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 奠的时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首告闻丧以 致哀.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表哀悼之情
2、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xǐng)所怙,惟兄 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 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 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 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年纪 还不到四十岁,但是眼睛模糊不清,两鬓已经斑白, 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各位叔伯和各位兄长都身 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 长命呢?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我早晚 死去,使你怀着无边际的忧伤啊!谁料到年轻的先死 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高中语文22祭十二郎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22祭十二郎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兄殁南方(mò)形单影只(zhī)辍汝而就(chuò)B.丞相薨(hōn g)不省(xǐnɡ)衔哀致诚(xián)C.令守汝丧(sàn g)冀其成立(jì)汝遽去吾(jù)D.其余奴婢(bì)万乘之公相(shèn g)归取其孥(nú)【答案】C【解析】“丧”应读sān g。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B.吾去汴州去:离开C.图久远者图:打算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仔细【答案】D【解析】孰:谁。

3.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④而神者诚难明矣A.①和②相同B.③和④相同C.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相同【答案】B【解析】①诚意;②如果,果真,表示假设;③④确实,实在。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汝之子始十岁②使取汝者始行③长者衰者而存全乎④长吾女与汝女A.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答案】A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C.以求斗斛之禄 D.敛不凭其棺【答案】C【解析】A项,“羞”通“馐”。

B项,“世”通“逝”。

D项,“敛”通“殓”。

6.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未可以为信也②未始以为忧也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④汝殁以六月二日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A.①和②相同B.②和③相同C.②和⑥相同D.④和⑤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中两个“以”都为介词,把;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在;⑤介词,拿、用;⑥连词,表目的,用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艺术手法探究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艺术手法探究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祭十二郎文》艺术手法探究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

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

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

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

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精心校对版本。

课件_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_课件

课件_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_课件

非真(5)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 病因死期, 萦迥于心(8、9)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
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
”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
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第三段
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省(xǐng):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董丞相:指董晋。止:住。 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 薨(hōng):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 佐戎徐州:当年秋,韩愈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任节度推官。节度使 府在徐州。佐戎,辅助军务。 取:迎接。 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孰谓:谁料到。遽(jù):骤然。 诚:如果确实,果真 万乘(shèng):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 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辍(chuò):停止。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就:就职。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第一段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 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 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 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 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 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 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 《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 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 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 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 衔哀:心中含着悲哀。 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 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章鉴赏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章鉴赏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章鉴赏《韩愈·祭十二郎文》文章鉴赏年月日①,季父②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③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④,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⑤,及长,不省所怙⑥,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⑦,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⑧,形单影只。

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⑨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⑩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11}。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12}。

明年,丞相薨{13},吾去汴州,汝不果{14}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15},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16}汝遽{17}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18}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19}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20}而就也!去年孟东野{21}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22},而不克蒙{23}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24}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 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 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 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斛之 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久: 形作动,久居 成家:安家 致: 使 …… 来 遽: 急、突然 以为:动词,认为 旅食:在外地谋生 诚: 如果、果真 万乘:高官厚禄 辍: 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 蒙: 蒙受、承受
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而: 表转折,反而
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
何为:为何 业: 继承……的事业
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 理: 天理
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 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 后了呢?你(那么)纯洁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 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 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 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 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洁聪明,本来是 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 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 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表哀悼之情
2.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 孤:古人以幼年丧父为孤
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 省:知道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与 怙:依靠
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 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 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 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优质ppt课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优质ppt课件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 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 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 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 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 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 “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 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 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 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 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 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 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 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 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 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 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 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如课文第5自然段。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这 其…抑…选择问 丧
虽然这样
多久
有的
精神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
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
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
期也。 才 幼儿儿童
希望
成长立业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
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
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 统称
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 第二年 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
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 成为事实, 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 实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韩愈》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韩愈》课件
本文是“千年祭文”,韩愈 在文中表达的至悲仅仅因为 是特殊的叔侄关系吗?深层 原因会有哪些呢?
感悟至性
作者在文中哀痛的还有生 存、生命的思考,或者说是 对人性的关注。如何发掘其 “至性”之处?
韩愈是唐代继承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儒家讲究仁、孝、忠,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正统 思想的影响下,家族失去继嗣者, 作为长辈,他会觉得有责、有愧、 有过、有罪。这也许是最能触动他 情感琴弦的。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丰富的情感和 内在的人文性。
2、鉴赏“气脉中贯”的古代 散文,学会深层探究文本。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 中写道: “读诸葛孔明《出 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 不堕泪者,其人必单影只 聚少离多 竟至永别 少殁长存 强夭病全 噩耗袭来 难以置信 未老先衰 愿从汝死 如此孩提 冀其成立 病因未明 死期不知 葬汝先兆 惟其所愿 抚孤成立 如此而已
这两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抒发 的哪些情感?
痛悼之情 愧疚之情 追悔之情
本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悲。除这些感情, 你还读出哪些与此不同的情感?
骨肉之情 人生悲情 宦海苦情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 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 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 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 为文,而文无不工。
——《古文观止》
文本探究
这启示我们,探究要从历史渊 源、传统文化等多维发掘。
探究视角
写作背景 创作意图 知人论世 历史折射 传统文化 现实焦点
探究结果
对亲人夭亡的悲悼(个体) 对自身生命的隐忧(自己) 对生命不幸的哀痛(他人) 对家族生命的迷茫(家族) 对生命延续的守望(后世)
课堂小结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五课《祭十二郎文》练习(含解析)新部编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优选.)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五课《祭十二郎文》练习(含解析)新部编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祭十二郎文》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重点4 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要点解读】“重点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4)省:①不省所怙②汝来省吾(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答案】(1)诚:①诚意,名词②果真,如果,连词③实在,副词(2)幸:①幸运,形容词②希望,动词(3)以:①认为,动词②因为,介词(4)省:①知道,动词②探望,动词(5)孤:①幼年丧父,动词②孤单,形容词③孩子,名词(6)长:①长大,动词②年长,形容词③养育,动词(7)终:①尽,动词②最终,副词(8)致:①表达,动词②使……来,使动(9)就:①靠近,动词②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预知,动词②知觉。

这里指灵魂,名词③知道,动词【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作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

《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分段赏析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

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

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

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

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

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

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设计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之部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之部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含解析

祭十二郎文本课话题——感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为侄儿的死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这也是感恩于兄嫂对自己的抚养。

开头至“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极点.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儿子陈斌强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盈盈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羊有跪乳之恩,牛马有反哺之义。

——谚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省.所怙.(xǐnɡ)(hù)兄殁.南方(mò)汴.州(Biàn )曷.(hé)归取其孥.(nú)斗斛.之禄(hú)辍.汝而就(chuò) 窆.不临其穴(biǎn)丞相薨.(hōnɡ)遽.去(jù)(zuǒ)(rónɡ)万乘.(shènɡ)佐戎..夭.其嗣.(yāo)(sì)殒.其生(yǔn)奴婢.(bì) 颍.水(yǐnɡ)尚飨.(xiǎnɡ)闻汝丧.之七日(sà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致错误!(2)幸错误!(3)省错误!(4)始错误!(5)诚错误!(6)其错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客居)(2)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吾少孤.(名词用作动词,幼年丧父)(5)吾书.与汝曰(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寄信)(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7)恐旦暮..(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9)而视.茫茫(动词用作名词,视力)(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 (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祭十二郎文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 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 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 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 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研读课文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一(1—3段) 二(4-9段) 三(10-12段)
阅读 1~3段 划出重点字词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 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 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 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 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 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相隔
孤苦零丁 聚少离多 惊愕怀疑 痛责内疚
骨肉情深 悔恨自责 凄苦悲伤 沉痛之极
• 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 相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 对谈面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 语,特殊逼真。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 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 侧耳倾听。 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地在委曲忍受 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 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 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人称作用
•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

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原文】
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丧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形单影只。

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6课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6课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

第26课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作者叙述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背景解读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南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3.相关知识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的“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4.文化常识【季父】叔父。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

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

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 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 ,主要还在于: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 (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 ,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 ,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 “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 “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

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

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

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年版)■袁枚\祭妹文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

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7 百里呀。

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

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

唉! 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

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喷啧”的赞叹声。

这是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

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

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

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

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巴望着你办理。

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

所以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伤,其实又替我自己高兴。

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

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

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

唉! 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你患病时,我听信医生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

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知(你的病情)。

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否,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

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

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

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 唉,悲痛啊! 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即使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 除了我死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

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你,并且死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终究难以明白。

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却竟至如此呢!你的诗稿,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嫁了;你的生平,我已经作传;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

祖先的坟墓在杭州,江广河深,势必难以运回家乡安葬,所以请得母亲的吩咐权且把你安葬在这里,为的是便于祭吊扫墓。

你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

下首两座坟墓,一座是阿爷的侍妾朱氏,一座是阿兄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可望见低湿的原野,朝西可望见栖霞山,刮风下雨,早晨黄昏,你寄居他乡的魂灵也有个伴侣,应当不会孤单寂寞。

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男孩,两个女孩正在牙牙学语,出生在你死后,不过刚刚周岁。

我虽然母亲健在不敢说自己年老,但是牙齿动摇,头发掉光,暗中自己明白,知道在人世间还能有几天啊! 阿品远远地在河南作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承的人。

你死了我埋葬,我死了叫谁埋葬?你如果有灵,能不能告诉我呢?唉! 你身前的事既已不堪回首,你身后的事又不能知道,哭你既没听到你答话,祭奠你又没见到你吃祭品,纸灰飞扬,北风猛烈。

你的哥哥回去了,还屡屡回头望你呀。

唉,悲伤啊! 唉,悲伤啊![ 赏析]袁枚(1716 —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

他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

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

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一念之贞”的痛恨,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

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含,增强了震憾读者的心灵力量。

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

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

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

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

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离世。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