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PPT课件
地理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4章第2节课件PPT:19张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优 势丧失;③地价优势丧失
①工业实力大增;②恰逢世界经济全 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 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 大;②高薪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 较高
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邓小平南巡
3.良好的区位条件
优越的对外联系区位使珠江三角洲 出口贸易工业快速发展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中 国 第 一 其中目,前港,澳广同东胞累和计海实外际侨吸胞收投外资商资直金接达投1资20已0达亿1美7元7。0多珠亿三侨乡美角元, 地区9市占全广东省侨资企业的88%。 江 门
至2008年,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 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以 上,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与1983年相比,2002年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城镇数量迅猛增加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阅读完成
1、东莞的工业起步于什么模式?
三来一补
2、东莞具有哪些显著优势?
地理位置、著名的侨乡
3、东莞抓住了哪两次机遇?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珠 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80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90年代以后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自主探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信息提取】 从题图材料中可以看出:(1)甲图中a河为美国的 田纳西 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2)甲图中a河流域的地形起伏大 ,气 候以温暖湿润的 亚热带 气候为主。(3)乙图中对应的工业区为鲁尔区,该 区地形以 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
1.开发方针
2.具体措施:修建
。
3.综合效益
水坝
(1)在
、航运、
、提高水质、旅游、
等方面实防现洪了统一开发发与电管理。
(2)农林牧渔业、
和
土地利用 得到迅速发展,
明显改善。
工业 旅游业
生态环境
2020/3/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评价 1.总体评价思路与内容 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对其进行总体评价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和内容:
2020/3/1
【解析】 第3题,辽河周围森林面积较小,因此河流的含沙量要比 松花江大;春汛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冬季积雪量的多少,由于大兴安岭和 小兴安岭的积雪量较大,因此春汛水量较大的是松花江;松花江最终也 是注入太平洋,因此只有答案C是正确的。第4题,防洪标准的设立不仅 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本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标 准值不能作为该地区防洪的标准,应该以该地区流量的最大值为依据, 因此答案选D。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2020/3/1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开发原则:既考虑河流特点,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
特征,
进行综合开发
地理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4章第2节课件19张

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90年代以后。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目前,广东累计实 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770多亿美元,其中(qízhōng),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资金 达1200亿美元
Image
第二十页,共20页。
②经济基础:产业部门齐全,工业基础较好;
③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1.概④括政山策东(省zh外èn商gc直è)接:投政资策(tó(uzhzèī)n集gc中è)分支布持的两个地
带
2.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十九页,共20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我国南部沿海, 珠江下游, 紧靠香港和东南亚。2.发达国家将会把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具有哪些优
1、问题(wèntí)
(1)产业升级面临(miànlíng)困境
第十六页,共20页。
第十七页,共20页。
长江三 角洲
珠江三 角洲
经济腹 地
大
受南岭 阻隔, 腹地范 围小
产业基 础
雄厚
薄弱
科技实 力 强
较弱
人才队 伍 大
较小
第十八页,共20页。
1.东部(dōnɡ bù)沿海地带和胶济铁路沿线地 2带.①地理位置:离日韩较近,便于接受日韩产业转 移;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缓慢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优 势丧失;③地价优势丧失
①工业实力大增;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地理】人教版必修3 (全册) (课件)

不是 玉米 很好 春小 麦 大豆
西部降 是我国重化 不太 水少, 工业基地 发达 草原广 (石油煤铁) 布 发 展牧业
铁路发达 (滨洲线 滨绥线 京哈线)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克服不协调的因素
人地关系基本 协调
人地关系已呈现 出不协调 人地关系矛 盾加剧
非可再生能源特点:
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能、
风能、
可再生能源
生物能、 潮汐能、
能源分类
太阳能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 石油
天然气
三、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 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 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 比重。
松嫩平原
范围 松嫩平原位于东 北腹地,东靠长白 山地,西接科尔沁草地, 北枕大小兴安岭, 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 黑龙江、吉林、辽 宁三省,共辖53个县 (市)。土地总面 积19.5万平方千米。
长江三角洲
范围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 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 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 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六、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3.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七、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 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 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六大煤田九大煤矿)。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 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课件(60张ppt)资料

开垦沼泽,破坏湿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湿地
▪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 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灾害频繁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 适应市场要求
P:全优115——2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 用和推广,加强宣 传,推进农业产业 化进程(农业结构、 产业链)
珠江三角洲 面临的问题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 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 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 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 °— 25 °
➢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 ② 地球的储水库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自主分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 .“区域生态问题综合整治的措施”学习的一般思路:
——“措施”针对“问题” 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整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 、作用:培养学生全面梳理问题、归纳问题能力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 工业 交通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原因——地 理环境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陕西窑洞
西 亚 的 房 子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 区吹来的热风。
阿拉伯白色 长袍
藏族“不对称”大袍
北 方
秦岭——淮河
南 方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 地理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
主要种植玉米、 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 宜发展畜牧业
长江三角洲 工 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①轻工业:依 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 发展②重工业:从国 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 展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 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 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 业,成为我国的重化 工业基地。
比较项目
水 热 状 况 年 植 被 一月均温 温 度 带 降水量 干湿地区 植被类型
以北
<0℃ 暖温带 <800㎜
以南
>0℃ 亚热带 >800㎜ 湿润地区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半湿润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 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耕作 方式 农 业 主要 粮食 作物 作物 熟制 其它 农业 松嫩平原
水田耕作业 主要种植水稻,此 外还有油菜、棉花 等作物 一年两熟至三熟
人 文 地 理 要 素
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的 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自然环境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土地条件 差 异 矿产条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PPT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PPT幻灯片

(3)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沿海耕地
海洋水产养殖
3.海洋环境及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海洋不同 于陆地,它 的环境和生 态条件有其 复杂性和特 殊性。
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 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
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 压、低温、缺氧的环境
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 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 构有严格的要求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人教版(2019)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新知导入
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 ,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 球99.8%的海洋区域。
想一想:海洋空间开发的条件?
沿海捕鱼 2016年4月,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填海工程获批,计划在现有机场以北填海拓地。
海洋开发中心、海水淡化工厂 海洋开发中心、海水淡化工厂
舟楫之便
这些海域、海岸线和岛屿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广阔的海洋空间资源。
棕桐树的形状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沙滩面积。
2012年,我国为便于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把永兴岛作为三沙市市政府驻地。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人大 ,风险大
4.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及条件 想一想:海洋空间开发有何意义?
意 义
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 开发海洋资源; 扩展人类生存空间。
浅海养殖 ——缓解人地矛盾
深海生物 ——开发海洋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复习PPT课件

• 三、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该部分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农 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分析:
•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 选)( )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中小学课件
• 【解析】 本题组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有关知识。第(1)题,据题意和图可知,该 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而绿洲是指有 冰雪融水补给或地下水出露的地区,这里是 干旱地区人口、城市主要的分布区,而人口、 城市的分布是建立在当地水资源条件得到改 善、农业生产能自给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该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镇用 水和蓄水灌溉农田。故答案为AC两项。
中小学课件
•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 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 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 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 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 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 表现在:(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 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 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资源短缺;(2)盐碱地、 涝洼地占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继续使结构轻型 化,实行内联 外引,加强新 技术、新产品 的研制与开发, 开拓国际市场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兴建水利工程、推广节水技术、加 强水资源监测和制定水资源政策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能源资源的开发
煤炭资源的开发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通过开采和加工,可以提供电力、 热力和化工原料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转出地来说,产业转移可 以缓解资源压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对于转入地来说,产业转移可以促进经 济发展和提高就业率,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THANK YOU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因为自然条件 的限制,难以发展某些产业或经济活动。同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区域发 展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产量的变化。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意义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农业地域类型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等。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条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途径包括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等。
0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概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 ppt课件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城市 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
节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 节
P79“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 节
P75“活动”分析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 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 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 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 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 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 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 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 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 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 有何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
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 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 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 节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
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 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 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 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 和后进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 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 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PPT课件

第1讲 描述第运动二的章基本资概源念安全与国家安全
3.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十分明显,请问为何我国目前 尚无海上城市? 提示:海上城市的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都远高于围、填海造陆,海上城市的建设 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4.国家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应该怎么做? 提示:国家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为发展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并保障实施海洋空间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安全环境。
第1讲 描述第运动二的章基本资概源念安全与国家安全
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海洋提供国家安全空间 (1)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⑦ 人工岛屿 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2)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⑧ 港口 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 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2.海洋提供海洋资源 (1)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⑨ 石油天然气 及其他矿产资 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 的权利。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及意义 (1)开发利用的方式
开发利用方式
(2)意义:缓解人地矛盾;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第1讲 描述第运动二的章基本资概源念安全与国家安全
(2)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 ⑩ 资源安全 意义重大。 (3)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 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 核燃料 等,不仅可以节省日益 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又可以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必修3第四章本章整合课件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问题?
-16-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解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为背景材料, 综合考查了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可从位置、地形、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共同因 素。随着两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能源紧张以及 生态破坏成为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4-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5-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例题1】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解析:第(1)题,图示省级行政区是我国安徽省,甲河是淮河,是我国 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第(2)题,A县地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注意从表中数据分析危害大的原因。第(3)题,促进A县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措施要因地制宜,走发展立体农业、开发优势资源和开 发利用新能源等道路。
-9-
专题突破
-6-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1)比较图示省级行政区甲河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 产的差异。
甲河以北地区
甲河以南地区
气候类型
地形类型
耕地类型
人口/万人
土地面 土层厚 2006 年粮 积/km2 度/m 食产量/104t
A县
65
黄土高
原某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地球表面空间单位。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类型:均质区、功能区、行政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2、地理环境对农业潜力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遥感(RS)1、工作原理: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进行感知。
2、应用范围:资源普查、环境与灾害监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工作原理: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导航定位。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功能:导航、定位。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工作原理:专门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功能:查询、修改、补充、完善。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类型:水蚀、风蚀、冻融、海蚀等。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概述1、主要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大风日数增加),地表疏松;人为因素——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矿区不注意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等。
2、次生沙漠的形成: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或绿洲外围,因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而成为沙源,加上大风日数多而集中,促使沙漠扩张。
3、沙漠化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草场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出现沙丘成移动状态,最终造成农业减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产生荒漠化问题,同时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地理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4章第2节课件46张

解析:本题组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和廉价
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建立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90年代以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化、城
栏
市化快速推进的基础上商业、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
目
链
答案:(1)劳动 轻纺 (2)CD
优势条件:世界经济
、
信息化
((219)90第年二后阶)段不蓬轮足的产:勃的优发势业政展丧结失,策发构(达调优z(国整势hchè家不nǎ与明gn地显cyè区,è)新ji一é
ɡòu) 劳动力成本低
栏 目 链 接
2.城市化推进:表现在________猛增、________扩大、________
提高。
城镇数量
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解析:本题组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原因。第(1)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人
口增长不存在负增长问题。第(2)题,沿海地区许多城镇大搞基础设
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必然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栏
接
(3)技术 高新技术(电子电器)
(4)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知识点3 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guòchéng)中的 ◆◆ 情问景题(与qí对ng策jǐng)激疑 ◆◆
工业化和城市化先行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业化初 栏
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较大
目 链
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变化 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方法突破
一、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应用体验
【例1】 (2022·湖南娄底一中月考)2022年1月1日是由中国中铁、中土集 团承建并运营维护的亚吉铁路正式开通商业运营4周年。亚吉铁路连接埃 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是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该铁路是中国企业首 次在海外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 装备建造的第一条现代化铁路,真正 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是共建“一 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读图,完成下 列各题。
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 时空距离 ,使一个区域的经济 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 发展水平。
3.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1)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产业,而且还 是经济拉动效应明显的产业。 (2)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增加 就业 。 4.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加强区域间联系的作用 (1)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 合型的 互联互通 网络,实现相关国家 多元 、自主、平衡、_可__持__续_ 的发展。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 对外开放 的需要,也是加 强与相关国家 互利合作 的需要。
旁栏边角 练一练 读教材图4.13“小村镇种植的大蒜”及相关文字材料,思考: 1.为什么武功县发展交通可以脱贫致富?
提示 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污染少,适宜优质农产品的生长;自然环境优美,交 通便利后促进了当地的对外交流,带动了当地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兴 盛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交通政策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为其 发展创造了机遇。
结合材料探究: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南昆铁路沿线的资源优势。(综合思维) (2)探讨南昆铁路建设对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提示 (1)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丰富的农林资源;沿途有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风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南昆铁路的建设将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 益,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意义: ①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缩小城乡差别
.
4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 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 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 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 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 工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
3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 转化的历史过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 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和后进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
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
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
相机的装配、玩具制造等。
.
12
2.改国革开家放的以对后外,珠开江放三政角策洲地区作为我国对
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 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
13
3.良好的区位条件
•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
•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 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
14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 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 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 展。
.
10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 怎样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 重不断上升。
• 有何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
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 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 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 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 构调整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 厂等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
23
时间 原因
成果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 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 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中 国 第 一 侨 乡
——
江 门
.15Βιβλιοθήκη 问题探究材料: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 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思考下列问题,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1、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有哪些?
区位、侨乡
国际与经全济环国境其它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上题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
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
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
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
路。
.
17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
18
例1 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 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 下降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
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
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
5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 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 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 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 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1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阅读理解: 三个问题:两个关系一个推进
一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三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
2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 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 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 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答案:B
.
19
例2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 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C
.
20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的推进
.
21
.
22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 产业 特点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
件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政策
.
16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
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
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
念比较开发,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
.
11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
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
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
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
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
.
6
.
7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
提高,有哪些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 阅读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国际背景
契机
国内背景
先机
地理条件
内因
.
8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
9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思考: 1.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如何调整?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珠江三角洲地区 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