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导论(1)分析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读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2
闲情偶寄 (节录)
03
窥词管见 (节录)
04
答沈大宗伯 论诗书
06
述庵文钞序
05
随园诗话 (节录)
注释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导论
第一编 先秦两汉
01
概说
02
尚书·尧典 (节录)
04
诗经·国风 (节录)
06
春秋左传
03
大禹谟(节 录)
05
小雅(节录)
01
成公十四年 (节录)
02
襄公二十七 年(节录)
03
襄公二十九 年(节录)
04
襄公二十八 年(节录)
06
楚语上(节 录)
05
国语·郑语 (节录)
01
老子
02
第一章(节 录)
02
与李生论诗 书
03
与极浦书
04
怪说中
05
尊韩
06
答吴充秀才 书
第四编 明清
01
概说
02
文原(节录)
04
艺苑卮言 (节录)
06
童心说
03
华川书舍记
05
赠李于鳞序
01
杂说
02
答吕姜山
04
雪涛阁集序
06
读第五才子 书法(节录)
03
张元长嘘云 轩文字序
05
叙小修诗
01
读第六才子 书西厢记法 (节录)
《中国古代文论读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诗歌理论诗思想儒家经学诗言志
节录
文论
【VIP专享】中国古代文论分析
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这一解释比较合理。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 论 语 阳 货 》
迩 之《 事诗 父》 ,可 远以 之兴 事, 君可 ,以 多观 识, 于可 鸟以 兽群 草, 木可 之以 名怨 ”。
—— ·
“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美与善的关系来分析文学艺术,尽美又尽善,形式 与内容的统一。 必须注意,孔子更加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 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断章取义,引申为文论。 (五)论美及其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儒家思想中的‚守中‛思想,伦理意识中的‚中正‛思想 与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思想,杂糅生成了中 国古典社会的‚中和‛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缺少那种蕴藉着伟大精神力量的崇高感,也缺少 那种充满毁灭性精神力量的悲剧意识,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生发中找到原因。 比如:通变观 《系辞》:‚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刘勰《文心雕龙》:‚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 新其业‛,‚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 叶燮《原诗》:‚时有变而诗因之‛ 赵翼:‚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
(三)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 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有确定性, 也有多义性。 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得意忘言,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诗家之景如蓝 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与 眉睫之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 情景交融· · · · · ·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1)ppt课件
中国文艺理论上的“艺术真实论”、“艺术 思维论”、“审美境界论”都多少不同的受 到禅宗的影响。
19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类观察、思考世界的方式。 世界以何种方式和意义向人类呈现,从根本 上说是取决于人类以何种方式去考量我们这 个世界。人类思维大体上是相类似的,史前 期的人类大都以诗意性、想象性、以己度物 和象喻式的试看待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在意 大利人类学家维柯看来是一种“诗性智慧”。 中国古代文论受儒道禅的影响,在思维方式 上保持了几千年的“诗性智慧”。大体上有: 类比式的推理、整体观照、直觉妙悟。
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6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
比兴的方式 骈偶的散体方式 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
风格
27
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
“范畴”一词语出《尚书·洪范》,义为辈, 亦可解释为“类”、“别”等等。无论是科 学、哲学还是文学,每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 己独特的范畴,离开了这些范畴,理论便无 以言说自身,更是不可理解。
所谓直觉思维主要是指人类不通过概念、判 断、推理而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也就 是在心与物直接对话而无须以逻辑推理作中 介,如朱光潜所说“不假思索,不生分别, 不审意义,不立名言”之意。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目击道存”、“观古今 胜语,皆由直寻”、“寓目辄书”、“诗道 亦在妙悟”。
24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 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 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
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
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
第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全文编辑修改
❖ 4、《庄子》继承《老子》,说“道”是“自
❖ 5、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道之文”这种观点。 刘勰之后,唐代司空图作《诗品》,二十四诗品就是道的 二十四种外化形态。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
❖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是循环往复 的:“反者,道之动”、“归根曰静,是曰 复命”;他贵柔守静,提出“致虚极,守静 笃”的主张。此后,守虚静,抱元一,便成 为老庄玄学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
2、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 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虚静必须在 “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进 入“大明”境界。
❖ 刘禹锡提出创造意境的关键是要做到“境生于象 外” ,司空图要求诗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说的。这正是受 道家和佛家对言意关系认识影响之结果。
(一)哲学领域中言不尽意论
❖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提出除了文学的因素外,主 要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言不尽意的提出首先是 在哲学领域中而不是在文学范围内。哲学的分析加深了对言 意的认识和理解,为文学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理 论参考和认识方法。
(二)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
❖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文学创作中“象”的地 位和作用尤其突出,文学创作的思维被称为形象思 维,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被称为文学形象。在 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中非常重视景、物、境,观物 取像是创作的基本方法。
❖ 刘勰的《物色》可以算作物象论的代表,同期梁简 文帝《答张缵示集书》、钟嵘《诗品序》都有相关 论述。他们从对创作过程分析中形成的关于言不尽 意的基本认识便构成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基本 点。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题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讲课稿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二、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ppt课件-PPT课件
(二)本於心——儒家
2 、“文本於心”。書畫理論也極其重視心的作用, 如唐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宋郭若虛說:畫 是心印。
宋歐陽修在《童心說》一文中說:“夫童心者, 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 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天下之至 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李贄以“真心”釋 “童心”,“真心”不僅是指真實不妄之心,而且 具有本體的意義了。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3、儒家吸收和改造道家在認識論上的虛靜學說,荀 子論虛靜就不排斥知識學問,他所提出的“虛一而 靜”是和他的“勸學”相統一的。陸機、劉勰繼承 老莊玄學虛靜想像說,將其移植運用于文學創作領 域,在中國文論史上首次揭示了藝術想像、心理活 動的奧秘。 陸機《文賦》開篇第一句話“佇中區以玄鑒, 頤情志於典墳”,強調了文學創作的根本條件: 一是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並以此保證藝術想 像的充分展開; 一是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學辭章素養,以便能達意傳 情。陸機談由虛靜而想像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 耽思傍訊,精鶩八極,心游萬仞”。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1、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變化發展是循環往復
的:“反者,道之動”、“歸根曰靜,是曰 複命”;他貴柔守靜,提出“致虛極,守靜 篤”的主張。此後,守虛靜,抱元一,便成 為老莊玄學思想的一個根本特徵。
2 、莊子則發展了老子的虛靜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 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虛靜必須在 “絕學去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 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進 入“大明”境界。
劉禹錫提出創造意境的關鍵是要做到“境生於 象外” ,司空圖要求詩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說的。這正是受 道家和佛家對言意關係認識影響之結果。
《古文字学导论》简评-6页word资料
《古文字学导论》简评唐兰先生著《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一书,由齐鲁书社于1981年1月第一次出版发行,是一部系统阐述古文字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著作。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文字作为汉字的源头,一直以来都是文字学研究的重点,由此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但很长一段时期内,古文字的研究都停留在个案研究的阶段,厚实践而薄理论,古文字的研究因缺乏理论代言者而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于是,唐兰先生的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文字学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古文字学导论》是其中最早、最基础的一部,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规则,将古文字的研究导入正轨。
正如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引言》:“一种科学应当有原理、方法和规则。
没有系统的理论,是无从定出标准来的。
没有标准,所用的方法,就难免错误。
根据若干原则来建立一个系统,创立出许多方法和规则,这种方法或规则,应用时没有矛盾,这才是科学,这才是学者们应肩负的责任。
”①这本书是由初稿与改定本合订而成。
初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阐述古文字研究的一般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古文字学研究的范围及其历史,文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下编主要阐述古文字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六方面内容: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和怎样去研究它,古文字学者所应当研究的基本学科,古文字的搜集和整理,怎样去认识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的戒律,应用古文字。
改定本只有上、中两编。
与原本相比较,基本观点并无大的改易,但章节加详,对问题的阐述也更见透辟。
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在初稿部分已经得以奠定,因而本文以此部分为对象,参考改定本的内容,对其进行评介。
《古文字学导论(初稿)》影印本,上白口,题“古文字学导论”六字,下大黑口,其上作横栏一,单黑鱼尾,鱼尾与横栏间记篇目或编目、叶数,上编此处只记叶数,四周双边,半叶十行,行二十字。
共两编,前有唐兰先生《自叙》及《追记》,上编五十二叶,下编八十五叶,各编前附目录,首叶首行上题“古文字学导论”(古文字形),次行下题“秀水唐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剖析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课件
是人性的自然而然,这是文学艺术的至境。 3.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诗文评话语系统,是指专注于诗文的文本构成、 语言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话语系统。 诗文评话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体论
▼汉代——文体意识的萌芽
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文体已 有模糊的分类。 ▼ 六朝——文体意识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就对古代文论的态度而言,“失语症”提法的意
义不在于引导我们放弃西方学术话语而转向古代、 用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来建构现代文学理论,而 在于提醒我们应该认证反思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 从而找到我们作为阐释者的恰当立场。(第2页) 2.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中国现当代学人在焦虑中国文论“失语”的同时, 如何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便成为其连带 的“基本焦虑”。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3.魏晋南北朝——儒学的边缘化和老庄之学的主流化 ●言说者身份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变而为士族文人
●两种身份的区别:文人士大夫与君权之间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士族文人与君权的关系是 彼此独立、分庭抗礼的。
●文人士大夫不能离开君权系统而独立存在,故而他 们的言说都是指向君权的:或者维护其统治的合法 性,或者限制其权力的滥用。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1.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汉唐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先秦是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时期。
★两汉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要求诗文直接服
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汉儒 主要是通过对《诗经》的阐释来完成其政治性的 话语建构。文化的手段,政治的目的,是汉代经 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导论中国古代文论涉及的几个问题 (1)
导论——中国古代文论涉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主要涉及了以下这样五个重要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它们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也表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性。
第一、文学的本源论关于文学的本源,中国古代文论主要作出了两个回答: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
文学本源于人心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内心世界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积聚巨大能量的美好情素,被外在或内在的因素激活,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
这实际上接近了现代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托尔斯泰的“表现论”。
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系受外界事物或内在情结之所触发。
《礼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可见,物感只是促使人心发生由静而动的变化之条件,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有的,只是借助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而已,故诗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
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
”这里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但中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事真,而是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即情真。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就是通过强烈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真情倾诉的陶渊明,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西晋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写作缺陷。
而这种“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创作缺陷,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曾经被定性为“为文而造情”。
中国古代最大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尖锐地批评了“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认为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的。
文学之源于道,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中国古代文论(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文论的作用、功能:一面,文学和非文学的不同(文学的本质);另一面,文学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对具体文本的批评(批评的实践)。
批评的理论与标准(原则与方法)。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是广义的文学观念,文学兼有“文章”、“文献”、“博学”多重含义。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与今人基本相同。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唐人主张明道,其实还是偏于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批评偏于纯艺术,被指斥为“空疏不学”。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