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演变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演变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平均主义”薪酬制度,即所有职工的工资都相同,不论职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
这种薪酬制度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平等的理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等。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度,即按照工作量和质量来计算工资。
这种薪酬制度虽然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导致职工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而忽视质量和安全等问题。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即按照工作绩效来计算工资。
这种薪酬制度能够更好地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职工的工作贡献和能力。
但是,这种薪酬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绩效考核标准不够科学、公正和透明等。
21世纪以来,国有企业薪酬制度进一步向市场化、多元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国有企业开始引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新型薪酬方式,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开始实行差别化薪酬制度,即按照职位、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工作绩效等因素来确定工资水平,以更好地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未来,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加强薪酬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以更好地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沿革
整理版
14
3.1.2 企业年金问世
❖ 企业主动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因(续)
❖ 三是部分国家和政府为公务员建立由国家提 供补助的资助性年金计划,对企业建立年金 产生积极影响。
——法国(1853年)
——丹麦(1851年)
整理版
15
3.1.3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 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个人疾病保 险法》(1883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4年)、《老年和残障保险法》(1889 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 建立。
第三章 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沿革
❖ 本章重点: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阶段。 ❖ 课时安排:2课时。
整理版
1
第三章 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员工福利初建时期 ❖ 第二节 员工福利快速发展时期 ❖ 第三节 员工福利发展新趋势
整理版
2
第一节 员工福利初建时期
❖ 3.1.1 劳工保护、学徒教育和培训 ❖ 3.1.2 企业年金问世 ❖ 3.1.3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 团体保险的实践
❖ 1912年,纽约公平人寿保险社(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 of New York)签发了第一份团 体人寿保险单,为该公司的雇员提供人寿保险保障。
整理版
13
3.1.2 企业年金问世
❖ 企业主动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因
❖ 一是解决企业年老员工顺利退出的问题; ❖ 二是鼓励员工的忠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整理版 Nhomakorabea8
《公平劳动标准法》(1938年)
❖ 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和劳动时间的规定
❖ 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美分最低工资
❖ 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 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
第三章 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
一、员工福利初建阶段
• (一)员工福利从劳工保护、学徒教育和 培训开始
• (二)企业年金问世,员工福利增添了重 要内容 • (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以法律形式规 定了企业的员工福利责任
二、员工福利快速发展阶段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员工福利的全面 发展
• (二)以企业年金为主的团体保险成为法 定福利外最普遍的员工福利 • (三)住房补贴成为员工福利的重要项目 • (四)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在员 工福利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 (五)员工福利快速发展的原因
关键概念
• • • • 职工福利 社会保险 住房福利 弹性福利
四、员工福利注重沟通,体现个性化特征
• 在员工福利计划管理上,体现重视员工的选择,注重与员 工的沟通,满足员工的个性化要求已成为趋势。近年来, 在西方国家流行“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又称“菜单式 福利计划”、“弹性福利计划”。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是向员工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福利项目清单,允许员工在 企业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 择其中的一部分。企业按本人选择的福利组合提供福利, 并每隔一段时间,给员工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以满足员 工不断变化的需要。 • 自助餐式福利计划,实现了从传统的企业指定性福利到员 工选择性福利的转变。这对企业而言,有助于在保证员工 的满意度的情况下适度控制福利成本。对员工而言,通过 给员工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 强化了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自助餐式福利计划显示出的优势预示, 这将是员工福利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 员工福利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趋势
• 20世纪末期以后,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使得 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而员工福利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人工成本,其规划与管理 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员工福利的迅速发展也给企业带来 一系列的问题,如成本攀升、企业对员工福利的投入并不 被员工认可等。迫于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西方企业开 始针对原有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为此,员工福利的管理呈现出以下改革趋势:从理念上看, 员工福利计划匹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制度设计来看, 员工福利从普惠制的保障型制度向有区分度的激励型制度 转变,融入成本效益观;从管理模式来看,员工福利出现 弹性化、货币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人员结构的特 点以满足员工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体现服务, 实行紧随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的动态化管理,以实现福利 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
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员工福利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革。
从起初的基本福利待遇到现在的多元化福利体系,员工的福利待遇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文将以2000字为限,介绍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
2000年前,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员工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大多数企业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待遇非常有限。
这一局面开始发生改变,主要受到外资企业的影响。
外资企业将先进的福利制度带入中国,使中国员工第一次接触到完善的福利体系。
外资企业主要提供包括补充商业保险、员工培训和年终奖金等在内的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
进入21世纪后,国内企业纷纷开始关注员工福利待遇的提升。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来留住人才,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因此,许多企业开始引入更多的福利制度,如灵活工作制、年度体检、节日礼品、婚育津贴等。
这些福利待遇旨在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此外,随着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员工福利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私营企业在招聘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更倾向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
一些私营企业甚至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让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分享企业的收益和成长。
在近几年中,随着社会对待员工权益的关注度增加,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员工福利制度的监管力度。
原先仅提供基本社会保险的企业,现在必须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并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例如,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带薪年假、带薪病假、工伤补偿等福利待遇。
政府还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基本福利基金,为员工提供额外福利待遇,如子女教育、住房贷款等。
在当今的中国,员工福利制度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福利待遇,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企业开始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以适应员工的家庭和个人需求。
第二章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劳方: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本质上 积极,既激励又抑制; *资方:对劳动力需求影响,加大劳 动力成本。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文化(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传统习惯) 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美国与欧洲价值观的比较: 美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0%,欧洲为 45% 60%的欧洲人认为贫穷是环境造成的,只 有29%的美国人这样看; 24%的欧洲人同意贫穷是个人懒惰造成的, 60%的美国人这样认为。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英国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建立更有效率的经济体系改革传统福利国家制度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福利模式保持福利国家制度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的同时修改其消极的一面达到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第二章
福利的发展
员工福利的建立阶段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员工福利的建立阶段
(3)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不懈斗争是催促
社会保障诞生的动力 劳动者争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利用工会集体 力量不断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于19世纪初开 始制订工厂法(劳动法的初期形式),以后 逐渐扩大工厂法内容和实施范围,并创立劳 动保险立法。
员工福利的建立阶段
德国、美国相继实施各种法律保障工人的工作条件 美国劳工节: 188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把9月的第一个 星期一定为全国假日,8小时工作制也成为现实。 对工伤者的保护:1906年,为了解决工伤问题,国会通过联 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 邦政府的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年至1920年美国有43 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以补偿工人因工业事故所造成的 损失。 1881年,经“铁血宰相” 俾斯麦倡议,德国皇帝威廉一世 颁布皇帝诏书,宣布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伤残和老年人 经济困难时应该受到保障,他们有权要求救济。
建国以来四次工资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
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
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
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
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
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其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从清朝时期到现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特点。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
封建社会的特点决定了社会福利主要依靠家庭和个人来解决。
家族共同负担是经济援助的一种常见形式,而这种形式有其局限性,难以满足底层民众的需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在20世纪初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开始在社会福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建立了中国社会救济协会,为一些贫困人口提供援助,并设立了妇女儿童保护机构,保障特定群体的社会福利需求。
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起初,新中国主要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人民公社”对社会福利进行了重视。
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发展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家开始加大对社会福利的关注与投入。
1999年成立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这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
当前,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如下:首先,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例,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农村地区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覆盖整个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逐渐建立。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的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政府不断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提高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例如,逐步提高了养老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失业保险的津贴金额。
再次,社会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在不断增强。
以医疗保险制度为例,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确保每个参加医保人员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一、1951~1955年由供给制、津贴制到全部实行货币工资制的演变建国初期,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职工的工资情况非常复杂,没有统一的工资制度。
国家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实行供给制。
只是对建国后参加工作的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了工资制。
形成了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状况。
1950年,政务院规定,中央直属机关凡在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继续实行供给制或薪金制,一般不再变动;1949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除自愿享受供给制外,其余按规定发给薪金即工资。
同年,政务院统一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人员伙食待遇标准,根据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工作经历分别享受大、中、小灶待遇的范围和条件,除服装、技术津贴、保健费、老年优待金、住房等仍供给外,其余实行包干,即“小包干”。
1952年政务院两次提高了全国实行供给制人员的津贴标准,后又修订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的津贴标准,确定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了“工资分”的实物品种和数量。
“工资分”是以一定种类和数量为计算基础,以货币进行支付的工资计算单位。
每一“工资分”,按照当时一般职工基本生活的实际需要,可以折合成粮食、布匹、食油、食盐和煤炭等5种实物。
当时全国有350个“工资分”区。
同时,对供给制人员,扩大了包干范围,除子女保育费外,一律实行包干,即“大包干”。
1952年7月,政务院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机关技术人员暂行工资标准表》等9种工资标准表。
共分29级,最高的一级2200个“工资分”,最低的一级85个“工资分”。
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干部全部改行了工资制。
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决定从7月起,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包干制的人员一律改为工资制。
从此,结束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局面。
二、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二)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二)二、1952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工资分制度解放初期对新解放区实行的“原职原薪”政策,只是个权宜之计,是为了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能尽快地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安定下来,但是,这种政策不可能长期延续。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实在是太混乱了。
各地区军阀割据,不同地区的工资制度五花八门;外国人办的企业、中国官僚资本的企业、中国民族资本办的企业,民间中小作坊式企业,都各搞各的一套,工资制度都不相同。
所以,等经济局面稍许稳定下来以后,着手工资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就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对旧中国工资制度的改革工作,在1950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1950年8月,中央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了全国工资改革准备会议,制定了《工资条例(草案)》,并确定了改革工资制度的三条原则:第一、尽可能改革得比较合理,为建立全国统一合理的工资制度打下初步基础;第二、照顾现实,照顾广大人民的生活,做到大多数职工拥护;第三、照顾国家财力和工农关系,不过多增加国家负担。
1951年底至1952年初,在经过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后,以各大行政区为单位,分别进行了工资改革。
这次工资改革,一方面,是全国各大行政区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各大行政区的改革时间有先有后,改革后具体形成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另一方面,各大行政区的工资改革又都是在1950年《工资条例(草案)》的指导下进行的,各大行政区的具体工资改革方案,在总体上又具有一致性和许多共同特点。
各大行政区工资改革方案的共同特点如下:1、规定以工资分作为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规定工资分所含的实物种类和数量。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些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的企业,在面对通货膨胀和币值不稳定的经济局面下,采用了“工资分”作为向公营企业职工发放工资的办法。
1952年之前,为工资改革作准备,各大行政区的地方政府组织了对北京、天津、太原、张家口、宣化、武汉、济南、上海、东北等地区普通职工家庭进行“家计调查”,根据调查所得材料,求得一个普通的2口之家对26种消费品的平均每月消费量,又将这26种消费品折合归并为粮、布、油、盐、煤5种实物;最后再以这5种实物的总消费量为100,取其1%作为一个工资分。
中国员工福利发展趋势的看法
中国员工福利发展趋势的看法首先,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福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福利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需不断创新和调整福利制度。
具体来说,薪酬福利、社保保障、工作环境、培训发展、员工关怀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改进。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会定期给予员工股权或提供业绩奖金等激励措施。
另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福利也开始兴起,企业会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福利选择。
其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员工福利也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以吸引高素质的员工加入或者留在企业。
这包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更好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员工福利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员工福利也在逐渐向在线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员工可以方便地查询和管理自己的福利信息,如工资、社保和假期等;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更灵活和多样化的福利选择,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
此外,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心声,提供更精准和定制的福利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包括提高福利水平、个性化和定制化福利、注重员工健康、互联网和数字化福利等方面。
企业需要不断关注员工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积极创新和调整福利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与变化
公司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公司对员工福利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员工福利不仅涉及到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还关系到公司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前公司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与变化。
1. 弹性工作时间和远程办公传统的工作模式通常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的固定工作时间和办公地点。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远程办公的福利。
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员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远程办公则减少了员工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
2. 健康保障和福利计划员工的健康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
因此,公司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健康保障和福利计划。
一方面,公司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公司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补贴等。
3. 薪酬福利和奖励机制薪酬福利一直是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注重差异化的薪酬福利和奖励机制。
除了基本工资外,公司还提供有竞争力的职务津贴、绩效奖金、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4. 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员工期望在工作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因此,公司越来越注重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的福利。
公司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导师制度等方式,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
5. 社交活动和团队建设积极的团队合作是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许多公司提供社交活动和团队建设的福利。
这些活动包括员工聚餐、户外拓展训练、年度旅游等,旨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6. 福利个性化和定制化不同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因此,公司开始注重福利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公司通过调研和员工需求调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提供相应的福利,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尽管公司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不断,但总体来说,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关注员工的健康保障和福利计划,以及加强团队建设和社交活动,仍然是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关键因素。
中国薪酬体系发展历程
中国薪酬体系发展历程
中国薪酬体系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农耕社会时期:在农耕社会时期,劳动力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薪酬主要以土地分配、收获物品等形式存在,缺乏明确的薪酬体系。
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薪酬体系受到国家计划的指导。
工资水平由政府统一规定,一般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工资收入相对平均。
3.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快速
发展,薪酬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80年颁布实施的
《劳动法》规定了职工个人工资、奖金、津贴等多个组成部分,为薪酬体系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4. 引进外资和发展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中国引进外资和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实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
企业开始根据市场化的要求,设置薪酬结构,将薪酬与员工绩效、市场供求等因素相结合。
5. 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不
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对薪酬体系的改革力度。
逐步建立了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奖金等组成的多层次薪酬体系,并重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6. 在市场化建设中不断完善:中国对薪酬体系的完善不断进行
调整和改进,主要包括加强薪酬监管、提高薪酬公平性、加强员工福利待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
同时,也注重与国际接轨,吸收先进管理经验,逐步提升薪酬管理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薪酬体系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从简单的统一工资到多层次、多元化的薪酬结构。
不断完善和改进薪酬体系,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简述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
简述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员工福利已经成为了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员工福利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以下是简述员工福利发展趋势的内容:
1. 多元化福利
传统的员工福利主要包括社保、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但现在的员工福利已经不再局限于此。
企业开始提供更多元化的福利,如免费健身房、弹性工作时间、生日会、员工旅游等,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2. 个性化福利
由于每个员工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不同,企业也开始提供个性化的福利待遇。
比如,给有孩子的员工提供带薪产假和儿童托管服务;给长期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提供长假和晋升机会等。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3. 健康福利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员工的健康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因此,企业开始提供各种健康福利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如定期体检、保健品、健康咨询等。
4. 科技化福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提供更多的科技化福利,如在线培训、远程办公、移动办公等。
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
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总之,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和科技化。
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公司的情况,制定多样化的福利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内容摘要:薪酬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成本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的制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本文对我国近代薪酬制度的演变历史进行了总结概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薪酬制度工资发展趋势薪酬制度在我国通常也被称为工资制度,指关于组织定额劳动、标准报酬的制度,是以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复杂程度、责任及劳动强度等为基准,根据员工实际完成工作的劳动定额、劳动时间和劳动消耗而支付的薪酬。
二、建国前的工资制度(一)包工工资制建国前的工资制度,主要有包工工资制和薪金制。
包工工资制是大包工头从雇主给付的包价中提成后给小包工头,小包工头一般每工以双工计价再把剩余部分分给工人。
包工工资制是采矿、车站码头搬运和建筑等行业普遍实行的工资制度。
解放前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矿务局后期实行包工工资制,它把工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矿方招募的管理的里工,工资由矿方直接支付,另一类是由包工招募和管理的外工,工资由矿方由包价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形式支付给包工,再由包工发给工人。
里工多系井上的技术工人,外工则以井下煤工、石工为主,并辅之以杂工。
一般说来,里工约占工人总数的30%左右,其余的是外工。
开滦煤矿的里工受资本家剥削,外工则除受资本家剥削外,还受包工的中间剥削,这种剥削具有封建奴役的性质[1]。
(二)薪金制建国前,除车站码头、建筑、矿山采掘等行业实行包工工资制外,其他行业大多实行薪金制,薪金制的收入由企业确定或者由双方相互协商确定,没有统一的工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工资差别很大。
(三)供给制在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大部分人员以及企业的部分人员,实行的都是供给制。
作为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供给制首先产生于红军中,后逐步推广到党政机关和企业[2]。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差异,供给标准、范围也不相同,一般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规定,直到1948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后勤处才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供给标准,伙食分为大中小灶,规定了被服标准和妇女生育费标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工福利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工福利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中国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部门之一。
其职责之一是制定和管理职工福利政策,旨在保障职工的权益,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工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政策内容以及对职工福利的积极影响。
一、发展历程中国的职工福利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逐渐意识到通过提供职工福利,可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
因此,开始了职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随着国家的不断变革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职工福利政策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在1980年代,中国大规模实行了城乡企业职工工资、福利和待遇的分配改革,实行了按劳分配和福利上浮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福利水平。
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职工福利条例》,为职工福利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中国职工福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政策内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工福利政策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资福利:政府要求企业给予职工合理的工资待遇,确保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还有奖金、加班费、津贴等形式的经济福利以激励职工的工作动力。
2. 社会保险和福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和实施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职工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
3. 节假日福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法定节假日,如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以及休息日的调休政策。
在这些日子里,职工可以享受到带薪休假的福利。
4. 健康和安全福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设施,以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还鼓励企业为职工提供健康体检、免费药品、婚育津贴等相关福利。
三、积极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工福利政策对于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1. 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职工福利政策能够确保他们获得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享受到社会保险制度和其他经济福利,从而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
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的变化与调整评估
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的变化与调整评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也面临着不断的调整和评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变化原因、政策调整以及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全面探讨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的变化与调整。
一、历史背景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家机构和国民经济方面的专门机构,其薪酬福利政策已经追溯到建国初期。
当时的薪酬福利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而且相对稳定。
二、变化原因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 市场化需求增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
优厚的薪酬福利政策能够吸引有能力的人才进入事业单位。
2.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竞争,薪酬福利需与国际接轨。
3.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这些行业和地区的事业单位工作,薪酬福利政策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政策调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和发展,事业单位的薪酬福利政策不断进行调整。
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如下:1. 优化薪酬结构:在薪酬结构方面,事业单位逐渐从单一的岗位工资向多元化的薪酬结构转变,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以及各类津贴等的综合考核。
2. 提升薪资水平: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事业单位逐渐提高薪资水平,改善员工福利待遇。
同时,对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给予更多的薪酬激励。
3. 突出绩效考核: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中越来越注重绩效考核,即绩效奖励制度的建立。
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评估方式事业单位薪酬福利政策的变化和调整需要进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事业单位之间薪酬福利政策的区别和差异,来评估和确定本单位的调整方向和幅度。
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
中国员⼯福利制度的变迁中国⼈⾝保险从业⼈员资格考试2009年考试EB2 《员⼯福利计划:政策与外部环境》考试⼤纲1.2009年EB2 《员⼯福利计划:政策与外部环境》科⽬考试内容以以下考试资料的基本理解重点为主;2.基本理解重点中,⼜会着重在:a.员⼯福利制度与社会经济⽂化的关系b.员⼯福利制度建设所⾯临的政策与法律环境c.员⼯福利计划与企业财务管理和⼈⼒资源管理3. 本年度的考试⼤纲⽐往年新增了1个法规补充资料,并以附件的形式放在全⽂的末页。
请务必进⾏了解。
附件⼀:《美国401K计划》第⼀章员⼯福利制度与社会经济⽂化发展该部分包括员⼯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员⼯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员⼯福利制度与⽂化发展。
其知识点如下:(⼀)员⼯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1.社会公平与员⼯福利社会公平的定义、员⼯福利制度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
2.贫困问题与员⼯福利贫困理论、城市贫困的现状和主因、员⼯福利制度所能起到的缓解社会贫困的作⽤。
3.⼈⼝问题与员⼯福利⽼龄化的定义、家庭结构的变化、员⼯福利制度在家庭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作⽤。
4.社会福利危机与员⼯福利福利国家的危机、福利国家消减社会福利并突出员⼯福利的改⾰趋向。
5.社会风险与员⼯福利新的疾病、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风险、员⼯福利制度在化解社会风险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
(⼆)员⼯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员⼯福利制度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员⼯福利制度的关系、员⼯福利制度的经济效应。
2.劳动⼒市场与员⼯福利制度劳动⼒市场与员⼯福利制度的相互影响。
3.经济体制改⾰对员⼯福利制度的影响。
(三)员⼯福利制度与⽂化发展1.员⼯福利制度与社会⽂化2.员⼯福利制度与企业⽂化企业⽂化的构成、员⼯福利制度与企业⽂化的关系。
来⾃ .... 中国最⼤的资料库下载第⼆章国外员⼯福利制度的变迁及其经济与政策环境(⼀)美国员⼯福利制度美国员⼯福利制度两次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员⼯福利制度⽇本员⼯福利制度第⼀次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第⼆次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现状内容摘要: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现代企业的薪酬已被赋予了激励性、竞争性、导向性等新的内容,成为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具体形式之一。
本文从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历程、薪酬制度的现状以及企业薪酬制度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薪酬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薪酬制度企业发展现状对策一、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制度(1949-1978 )1949-1978 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收入分配领域,国家对城镇职工的工资分配也采取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概况和分析。
1. 基于职务高低享受相应待遇的干部供给制和工人的原职原薪(1)干部供给制(2)原职原薪政策2. 基于技术的工人技术等级工资制和给予职务的职务等级工资制(1)技术等级工资制:是按照工人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支付工资的制度。
(2)职务等级工资制或职务工资制:是按照不同的行政职务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是一种基于职务的工资制度。
3. 基于绩效的计件工资制和奖励制度:(1)1952年~1956 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
奖励的条件明确具体,直接与劳动成果挂钩,按条件考核,无需职工评议。
(2)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 企业工资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绝大多数企业取消了计件工资制(3)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工业七十条” 国营工业企业的工资、奖励制度必须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4)“文化大革命”期间,计件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再度遭到否定和取消(5)1978 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规定在一些企业可以实行奖励制度第二阶段:转型经济时期企业薪酬制度的萌芽与探索(1978-1992 年)1.1979 年9 月,国务院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16 条规定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1980 年,国家对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从留利中提取奖励基3.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要“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好地挂起钩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2009年考试EB2 《员工福利计划:政策与外部环境》考试大纲1.2009年EB2 《员工福利计划:政策与外部环境》科目考试内容以以下考试资料的基本理解重点为主;2.基本理解重点中,又会着重在:a.员工福利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b.员工福利制度建设所面临的政策与法律环境c.员工福利计划与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3. 本年度的考试大纲比往年新增了1个法规补充资料,并以附件的形式放在全文的末页。
请务必进行了解。
附件一:《美国401K计划》第一章员工福利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该部分包括员工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员工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员工福利制度与文化发展。
其知识点如下:(一)员工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1.社会公平与员工福利社会公平的定义、员工福利制度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2.贫困问题与员工福利贫困理论、城市贫困的现状和主因、员工福利制度所能起到的缓解社会贫困的作用。
3.人口问题与员工福利老龄化的定义、家庭结构的变化、员工福利制度在家庭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4.社会福利危机与员工福利福利国家的危机、福利国家消减社会福利并突出员工福利的改革趋向。
5.社会风险与员工福利新的疾病、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风险、员工福利制度在化解社会风险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员工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员工福利制度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员工福利制度的关系、员工福利制度的经济效应。
2.劳动力市场与员工福利制度劳动力市场与员工福利制度的相互影响。
3.经济体制改革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
(三)员工福利制度与文化发展1.员工福利制度与社会文化2.员工福利制度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构成、员工福利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第二章国外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及其经济与政策环境(一)美国员工福利制度美国员工福利制度两次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日本员工福利制度日本员工福利制度第一次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第二次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三)英国员工福利制度英国员工福利制度第一次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第二次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四)韩国员工福利制度韩国员工福利制度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智利员工福利制度智利模式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六)国际经验总结各国员工福利制度发展轨迹的共同之处。
第三章中国员工福利制度变迁(一)第一次制度变迁劳动保险制度、单位福利制度(二)第二次制度变迁计划经济下的单位福利制度与现代员工福利制度的本质区别、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发展现状。
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第四章中国员工福利制度发展的经济环境(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员工福利制度1.中国的经济增长2.中国经济发展指标与员工福利制度变化的发展情况(二)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转轨经济与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
2.中国的经济宏观调控及其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宏观调控的手段、效果、方向及其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
(三)中国对外开放对员工福利制度的影响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劳动者状况、对外开放对员工福利制度建设的积极影响。
(四)中国员工福利制度发展的产业环境第五章中国员工福利制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一)风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概念,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2.风险的分类按风险损害的对象、起源与影响、导致的后果、产生的原因、是否可被保险公司承保而分别划分成的保险类型。
3.对付纯粹风险的办法4.风险对社会的影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对政府和国家的影响。
(二)中国的社会风险状况人口问题导致的风险、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的风险、疾病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失业风险。
(三)企业员工抵御风险的手段政府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家庭和个人的风险管理、企业提供的员工福利。
第六章中国员工福利制度的政策及法律环境(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劳动报酬与福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与管理。
(二)民政部门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三)卫生部门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四)保险监管部门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员工福利监管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深化时期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第七章员工福利制度的社会保障环境(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架构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外延的界定、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变迁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现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
第八章员工福利计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一)企业财务管理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二)企业外部财税政策对员工福利计划的影响美国的401(k)条款对企业员工福利规划产生的影响、中国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员工福利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财政税务部门的相关政策1.企业员工福利项目的列支渠道和列支方式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61号〕2.员工福利项目中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3. 员工福利项目中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给江苏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财税[2005]94号〕、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
(四)员工福利项目的税收筹划例析员工福利项目税收筹划的目标、原则和意义。
第九章员工福利计划与人力资源管理(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二)员工福利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福利理念演变中的关系、现代企业中薪酬福利制度及结构。
(三)员工福利计划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作用第十章保险公司参与员工福利计划的途径(一)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员工福利制度建设的情况保险公司在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中的角色、团体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优势、中国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二)保险公司参与企业信托型员工福利项目:以企业年金为例保险公司担任受托人角色的业务、寿险公司承担账户管理人角色的业务、未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
(三)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契约型员工福利项目的业务:以团体养老险为例(四)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的专业化经营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动向、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对其他一般人寿保险公司的影响、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动向。
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附件一:2005年6月底,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从整体上看,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政策调整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还要学习成熟市场上的一些做法进行研究、推进。
比如说美国市场上有‘401K条款’。
这些政策在我们市场上都没有,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
”8月初,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都已收到来自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的专函,函中称:“为借鉴国际成熟基金市场发展经验、推动基金业制度创新、促进基金业进一步稳定健康发展,拟对基金业发展的有关税收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涉及对美国401K账户、个人退休账户(IARS)等退休保障计划的研究。
”8月2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授牌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表示,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年金运作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前瞻性研究,确保年金平稳入市。
同时他还透露证监会正在研究401K计划。
全面、完整、深入地了解美国401K计划不仅仅关系到资本市场发展,同时对促进养老保险市场发展也大有裨益。
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行业等部委,在推动中国式401K计划方面应该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从养老保障、财税政策、金融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美国401K计划。
美国401K计划:养老保障、财税政策、金融发展的混合型制度设计1刘云龙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美国401K计划的名字取自美国国内税收局的法令中解释退休金计划的那一部分,政府称其为现金或延迟安排(CODA)退休计划,人们通常只使用其俗名401K计划。
它是国家、企业、个人三方为员工退休养老分担责任的典型制度设计。
美国政府善于“算大账”,果断地实施和不断修正《经济增长与减税调和法案》,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推动401K计划的发展。
而401K计划也不负众望,在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金融发展、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支付的财政压力、实现社会安定等方面贡献很大。
税惠政策是401K计划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资本市场发展及华尔街金融帝国崛起是401K计划发展的第二推动力。
目前,401K计划的发展不仅成就了美国经济金融帝国地位,实现了“美国梦”,而且正在成为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机制设计、管理原则、运作模式,401K在国际养老保险制度中独树一帜,对全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巨大。
本文主要从美国401K计划发展的制度背景、基本内容、运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及其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启示。
1本文是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养老基金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我对401K 计划的研究,开始于1998-2001年在中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工作。
在从事养老金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过樊纲教授、李扬教授、贾康研究员、吴俊培教授、张中华教授、胡家勇教授、卢现祥教授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由本文作者负责。
来自 ....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一、401K计划发展成就美国经济金融帝国地位401K计划产生于1978年,实施于1980年,应该讲起步很晚,但它与美国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有效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01K计划发展壮大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前20年的发展基本上顺风顺水,最近5年来遭遇到资本市场的寒流。
1.401K计划与美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