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8-8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 (2019年)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Sheet Name Table NameA0101c1-1 全国行政区划(2001年底)A0102c1-2 自然状况A0103c1-3 自然资源A0104c1-4 土地状况A0105c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A0106c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A0107c1-7 河流流域面积A0108c1-8 全国内陆水面面积A0109c1-9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A0110c1-10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A0111c1-11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1年)A0112c1-12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 (2001年)A0113c1-13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1年)A0114c1-14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1年)B0201c2-1 各部门机构数B0202c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B0203c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B0204c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B0205c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B0206c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B0207c2-7 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B0208c2-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B0209c2-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 (2001年)B0210c2-10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B0211c2-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C0301c3-1 国内生产总值C0302c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C0303c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4c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5c3-5 第三产业增加值C0306c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C0307c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C0308c3-8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C0309c3-9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0c3-10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1年)C0311c3-1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C0312c3-1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C0313c3-13 各地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4c3-14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1年)C0315c3-15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1年)C0316c3-16 居民消费水平c0317c3-17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c0318c3-18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c0319c3-19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0c3-20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1c3-21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9年)C0322c3-22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1999年)C0323c3-23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D0401c4-1 人口数及构成D0402c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D0403c4-3 各地区总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1年)D0404c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D0405c4-5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D0406c4-6 全国分性别的民族人口D0407c4-7 各地区的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D0408c4-8 各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D0409c4-9 全国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分的人口D0410c4-10 各地区按家庭户类别分的户数D0411c4-11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1999.11.1-2000.10.31) D0412c4-12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D0413c4-13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D0414c4-14 各地区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E0501c5-1 就业基本情况E0502c5-2 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3c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 (2001)E0504c5-4 按城乡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5c5-5 分行业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6c5-6 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7c5-7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 (2001年)E0508c5-8 国有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9c5-9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0c5-10 其他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1c5-11 分行业城镇单位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2c5-12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女性年底就业人员 (2001年)E0513c5-13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4c5-14 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2001年)E0515c5-15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6c5-16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7c5-17 各地区私营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8c5-18 各地区个体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9c5-19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E0520c5-20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E0521c5-21 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E0522c5-22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3c5-23 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001年)E0524c5-24 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5c5-25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6c5-26 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7c5-27 其他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E0528c5-28 分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和劳动报酬(2001年)E0529c5-29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0c5-30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1c5-31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2001年)E0532c5-32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2001年)E0533c5-33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2001年)E0534c5-34 按失业原因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2001年)E0535c5-35 分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1年底)F0601c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0602c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F0603c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F0604c6-4 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F0605c6-5 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F0606c6-6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F0607c6-7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8c6-8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9c6-9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 (2001年)F0610c6-10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11c6-11 按项目规模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及项目个数F0612c6-12 基本建设房屋建筑面积F0613c6-13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F0614c6-14 各地区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15c6-15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16c6-16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17c6-17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18c6-18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19c6-19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20c6-20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 (2001年)F0621c6-21 各地区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22c6-22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投资(2001)F0623c6-23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24c6-24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F0625c6-25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26c6-26 各地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个数、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 F0627c6-27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限额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1年)F0628c6-28 更新改造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29c6-29 按用途分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0c6-30 城镇集体单位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31c6-31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构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2c6-32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国民经济行业分F0633c6-33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F0634c6-34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F0635c6-35 在建大型项目基本情况F0636c6-36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F0637c6-3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F0638c6-3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数F0639c6-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F0640c6-40 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F0641c6-41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F0642c6-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F0643c6-43 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F0644c6-44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F0645c6-45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F0646c6-46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F0647c6-47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F0648c6-4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F0649c6-49 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G0701c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G0702c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G0703c7-3 综合能源平衡表G0704c7-4 石油平衡表G0705c7-5 煤炭平衡表G0706c7-6 电力平衡表G0707c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G0708c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0709c7-9 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2000年) G0710c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G0711c7-11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G0712c7-12 分品种生活能源年消费总量G0713c7-13 每人年平均生活用能源G0714c7-14 分地区电力消费量H0801c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H0802c8-2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H0803c8-3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H0804c8-4 各项税收收入H0805c8-5 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收入H0806c8-6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H0807c8-7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H0808c8-8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H0809c8-9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H0810c8-10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H0811c8-1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H0812c8-12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H0813c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H0814c8-1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H0815c8-15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H0816c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H0817c8-17 政策性补贴支出H0818c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H0819c8-19 分地区财政收入(2001年)H0820c8-20 分地区财政支出(2001年)H0821c.XLS8-21 外债余额H0822c.XLS8-22 外债风险指标I0901c9-1 全国各种价格指数I0902c9-2 全国各种价格定基指数I0903c9-3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4c9-4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5c9-5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0906c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1年)I0907c9-7 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I0908c9-8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I0909c9-9 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0910c9-10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I0911c9-11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0912c9-12 房地产价格指数J1001c10-1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J1002c.XLS10-2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J1003c10-3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J1004c10-4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5c10-5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6cJ1007c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08c10-8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2001年)J1009c10-9 西部 12 省 (区、市)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0c10-10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1c10-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2c10-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3c10-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 (2001年) J1014c10-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J1015c10-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1年)J1016c10-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17c10-17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1年)J1018c10-18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19c10-19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J1020c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1c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2c10-2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1年)J1023c10-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J1024c10-2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001年)J1025c10-25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001年)J1026c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2001年)J1027c10-27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J1028c10-28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29c10-2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1年底)J1030c10-30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J1031c10-31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J1032c10-3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情况 (2001年)K1101c11-1 全国城市数 (2001年)K1102c11-2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K1103c11-3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K1104c11-4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K1105c11-5 各地区城市房屋建筑及住房情况 (2001年)K1106c11-6 各地区城市自来水情况 (2001年)K1107c11-7 各地区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情况 (2001年)K1108c11-8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2001年)K1109c11-9 各地区城市市政工程情况 (2001年)K1110c11-10 各地区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情况 (2001年)K1111c11-11 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2001年)K1112c11-12 各地区城市公共卫生情况 (2001年)K1113c11-13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2001年)L1201c12-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L1202c12-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L1203c12-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L1204c12-4 乡村劳动力 (年底数)L1205c12-5 全国耕地面积L1206c12-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L1207c12-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底拥有量L1208c12-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L1209c12-9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L1210c12-10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 (2001年)L1211c12-11 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L1212c12-1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L1213c12-1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2001年)L1214c12-1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1215c12-15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L1216c12-16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L1217c12-17 主要农产品产量L1218c12-18 主要林产品产量L1219c12-19 牲畜饲养情况L1220c12-20 畜产品产量L1221c12-21 水产品产量L1222c12-22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L1223c12-23 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量L1224c12-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L1225c12-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牧业产品及水产品L1226c12-2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L1227c12-27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L1228c12-28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M1301c13-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M1302c13-2 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M1303c13-3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4c13-4 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1999-2001年)M1305c13-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6c13-6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7c13-7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8c13-8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 M1309c13-9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0c13-10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M1311c13-11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2c13-12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001年)M1313c13-13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4c13-14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M1315c13-15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6c13-16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17c13-17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8c13-18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M1319c13-19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20c13-20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21c13-21 按主要注册登记类型分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M1322c13-2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M1323c13-23 工业产品产量M1324c13-24 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2000年)N1401c14-1 建筑业企业概况N1402c14-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N1403c14-3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总产值N1404c14-4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增加值N1405c14-5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N1406c14-6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N1407c14-7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N1408c1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2001年)N1409c14-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2001年)N1410c14-1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1c14-1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2c14-12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 (2001年)N1413c14-1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4c14-14 各地区按行业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5c14-1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6c14-1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7c1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01年)N1418c14-18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19c14-1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20c14-2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1c14-21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2c14-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负债(2001年)N1423c14-2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4c14-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5c14-25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1年)N1426c14-2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税金总额 (2001年)N1427c14-2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01年)N1428c14-2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利润(2001年)N1429c14-29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1年)N1430c14-3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1c14-3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2c14-32 各地区房屋建筑面积N1433c14-3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建筑材料消耗 (2001年)N1434c14-34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1年)O1501c15-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1年底)O1502c15-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O1503c15-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1年底)O1504c15-4 运输线路长度O1505c15-5 运输线路质量O1506c15-6 客运量O1507c15-7 旅客周转量O1508c15-8 货运量O1509c15-9 货物周转量O1510c15-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O1511c15-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O1512c15-12 各地区全社会客运量(2001年)O1513c15-13 各地区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001年)O1514c15-14 各地区全社会货运量(2001年)O1515c15-15 各地区全社会货物周转量 (2001年)O1516c15-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O1517c15-17 铁路机车年末数O1518c15-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O1519c15-19 国家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情况O1520c15-20 国家铁路货物运输量(按货类分)O1521c15-21 国家铁路平均每日装车数O1522c15-22 国家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O1523c15-23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 (2001年)O1524c15-24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O1525c15-25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O1526c15-26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O1527c15-27 国家铁路运输技术经济主要指标O1528c15-28 民用车辆拥有量O1529c15-29 私人汽车拥有量O1530c15-30 全国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O1531c15-31 各地区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2c15-32 各地区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3c15-33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O1534c15-34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O1535c15-35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6c15-36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7c15-37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O1538c15-38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O1539c15-39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 (2001年底)O1540c15-40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O1541c15-41 邮电业务量O1542cO1543c15-43 电信主要通信能力 (年底数)O1544c15-44 邮电通信水平P1601c16-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P1602c16-2 全国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P1603c1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P1604c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P1605c16-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基本情况(2001年) P1606c16-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 (2001年)P1607c16-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 (2001年)P1608c16-8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数 (2001年)P1609c16-9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0c16-10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1c16-1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P1612c16-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P1613c16-13 餐饮业营业收入P1614c16-1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P1615c16-15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6c16-1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7c16-1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8c16-18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9c16-19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P1620c16-20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21c16-2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2c16-22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3c16-2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01年)P1624c16-24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5c16-2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6c16-26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7c16-27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 Q1701c1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Q1702c17-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Q1703c17-3 进出口贸易总额Q1704c17-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5c17-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6c17-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7c17-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Q1708c17-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09c17-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10c17-10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Q1711c17-11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Q1712c17-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Q1713c17-13 利用外资概况Q1714c17-14 利用外资额(按方式分)Q1715c17-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国别、地区分)Q1716c17-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地区分)Q1717c17-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Q1718c17-18 按行业分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Q1719c17-19 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Q1720c17-20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末登记情况Q1721c17-21 对外经济合作Q1722c17-22 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按国别、地区分)R1801c18-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R1802c18-2 各地区旅行社数和职工人数 (2001年底)R1803c18-3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4c18-4 各地区按规模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5c18-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R1806c18-6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性别、年龄和事由分)R1807c18-7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国别分)R1808c18-8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R1809c18-9 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R1810c18-10 各地区国际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R1811c18-11 国内旅游情况S1901c19-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 (2001年底)S1902c19-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S1903c19-3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S1904c19-4 货币供应量(年底数)S1905c19-5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S1906c19-6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S1907c19-7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差额S1908c19-8 黄金和外汇储备S1909c19-9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S1910c19-10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表S1911c19-11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 (2001年)S1912c19-12 上市公司数量一览表S1913c19-13 股票发行筹资情况S1914c19-14 股票交易统计表S1915c19-15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1年)S1916c19-16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1年底)T2001c20-1 教育事业基本情况T2002c 20-2 各级各类学校数T2003c 20-3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T2004c 20-4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T2005c 20-5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T2006c 20-6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T2007c 20-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T2008c20-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T2009c20-9 高等学校分科在校学生数T2010c20-10 高等学校分科招生数T2011c20-11 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数T2012c20-12 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3c20-13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01年)T2014c20-14 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5c20-15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T2016c20-16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1年)T2017c20-17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T2018c20-18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T2019c20-19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T2020c20-20 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T2021c20-21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T2022c20-22 各地区高等学校分类别学校数 (2001年)T2023c20-23 各地区高等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4c20-24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数 (2001年)T2025c20-25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6c20-26 各地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 (2001年)T2027c20-27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28c20-28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 (2001年)T2029c20-29 各地区普通中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 T2030c20-30 各地区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2001年)T2031c20-31 各地区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32c20-32 各地区小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T2033c20-33 各地区特殊教育情况 (2001年)T2034c20-34 各地区幼儿园基本情况 (2001年)T2035c20-35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T2036c20-36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2000年)T2037c20-37 全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38c20-38 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T2039c20-39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40c20-40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T2041c20-41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 (2001年)T2042c20-42 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T2043c20-43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T2044c20-44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T2045c20-45 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 (2001年)T2046c20-46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 (2001年)T2047c20-47 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 (2001年)T2048c20-48 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 (2001年)T2049c20-49 地震监测情况 (2001年)T2050c20-50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T2051c20-51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 (2001年)T2052c20-52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 (2001年)T2053c20-53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T2054c20-54 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T2055c20-55 各地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 (2001年)T2056c20-56 按国别(地区)分的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 (2001年)T2057c20-57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T2058c20-5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59c20-59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60c20-60 各地区科研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2000年)T2061c20-61 各地区高等院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2c20-62 各地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3c20-63 各地区其他事业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T2064c20-64 各地区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5c20-65 各地区采掘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6c20-66 各地区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7c20-67 各地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T2068c20-68 各地区建筑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9c20-69 各地区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T2070c20-70 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T2071c20-71 各地区社会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72c20-72 各地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T2073c20-73 各地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T2074c20-74 各地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T2075c 20-75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2001)T2076c 20-76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2001)U2101c21-1 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情况 (2001年)U2102c21-2 各地区文化艺术、文物事业单位数U2103c21-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1年)U2104c21-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 (2001年)U2105c21-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1年)。
2020中国gdp增速最快的城市排行榜
2020中国gdp增速最快的城市排行榜
贵阳:城市生产总值(GDP)518.49亿,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率12%。
更是有网友评论“贵阳发展太快了,我们跟不上节奏啦!”
襄阳:城市生产总值(GDP)716.33亿,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率11.3%。
有二汽,深圳工业园等一系列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区,襄阳消
费不高,房价适宜,是个性价比较高的城市。
重庆:城市生产总值(GDP)3772.33亿,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
率10.7%。
在一线城市中相比北上深广生活节奏相对较慢,重庆是
全国公认最产美女的地方,有想法的年轻人可去拼搏下。
九江:城市生产总值(GDP)442.07亿,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率9.8%。
快节奏,慢生活,九江的人们心比较大,工作中的压抑,生
活的不顺,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么吃完烧烤
来场电影,九江人真悠闲,心态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南通:城市生产总值(GDP)1397.55亿,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
率9.7%。
有缩小版的小上海模型,消费和上海相近,房价比上海低,也没上海拥挤,气温平均低上海2摄氏度,气候很近似,空气也比
上海新鲜,上海的后花园。
泰州:城市生产总值(GDP)885.86,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率
9.6%。
城市生活水平可以、节奏较慢,幸福指数较高,有强大的工
业支撑,发展较为迅速,相比较附近城市扬州镇江,环境略微需要
改善,这也是发展城市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中国避暑旅居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分类评价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1.001中国避暑旅居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分类评价王文华,王荣成(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依据避暑旅居的内涵与特点,从环境质量、服务需求、旅游资源和市场潜力4个维度构建了我国避暑旅居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法对我国25个主要城市的避暑旅居潜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不同城市的避暑旅居潜力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质量、旅游资源丰富性、地区经济水平、交通区位条件、服务接待能力和游客感知水平等是避暑旅居潜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分类评价潜力模型的分析,提出各自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避暑旅居指数;避暑旅居城市;分类评价;潜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1-0001-05IndexSystemConstructionandClassificationEvaluationofChineseSummerResidenceCitiesWANGWen-hua,WANGRong-cheng(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Abstract:Basedon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summerresidence,thispaperconstructedasummerresidenceindexsystemfromfourdimensionsofenvironmentalquality,servicedemand,tourismresourcesandmarketpotential.Usedthemulti-dimensional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thispaperanalyzedthesummerresidencepotentialof25majorcitiesinChina.Theresultsshowedthat:Thepotentialofsummerresidenceindifferentcityvariedgreatly.Thequalityofecologicalenvironment,theabundanceoftourismresources,theregionaleconomiclevel,trafficlocationconditions,serviceandreceptionabilityandthetourists′perceptionlevelwerethemainfactorsaffectingthepotentialofsummerresidence.Finally,throughtheanalysisoftheclassificationandevaluationpotentialmodel,thispaperputforwardthedevelopmentdirectionandsuggestions.Keywords:summerresidenceindex;summerresidencecity;classificationevaluation;potentialmodel收稿日期:2020-09-08;修订日期:2020-10-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18BMZ067)。
“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及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及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马莉莉 余紫菱 任孟成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耦合协调对提升能源效率从而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测算省际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发现:数字化转型有赖于“数字—能源”系统趋向于融合发展;“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度更高、碳排放更多以及能源禀赋更具优势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该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因此,应通过增加要素流动性,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和能源互联网、数字能源等项目提升“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度,达到提升能源效率、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能源系统 耦合协调 能源效率〔中图分类号〕F49;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1-0130-11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围绕落实“双碳”目标,强调“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要求“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对各行业能源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数字经济是推动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表示,应推动能源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能源平台,实现能源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的智能调控,提高能源效率。
此外,数字经济运行对电力能源消耗产生巨大需求,数能耦合协调将助力数字经济的纵向深入和横向融合发展。
可见,数字经济与能源系统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已成为提高能源效率、建设能源强国的核心引擎。
理论层面,数字与能源关系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识。
以往研究中,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①产业结构、②对外贸易、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价值链变革与区域产业转型”(16AZD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体制研究”(16JJD790047)①叶红雨、李奕杰:《环境规制、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华东经济管理》2022年第4期。
GDP首破100万亿——详解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
40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
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外贸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
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
全国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2020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
机场服务投诉分析与应对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2023.08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航运输旅客量在经济增长和优先发展交通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广大旅客对机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及时在日益激烈的运输领域找出机场服务的缺陷和改进措施对提升机场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机场服务投诉的现状分析1.1航空运输服务投诉对象主要集中在机场表1我国近5年航空运输服务有效投诉量从表1中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我国近5年的航空运输服务投诉中,在机场、航空公司、票务代理这3类主体中,每年的旅客投诉内容主要是关于机场服务方面的投诉。
主要原因是在整个的航空运输服务提供过程中,机场是旅客服务接触最多、感受最深的环节,因而产生的投诉也最多。
1.2机场服务投诉的方面涉及广泛机场作为航空运输活动的重要地面保障设施,机场服务构成了航空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场服务流程广泛,主要包括购票、办理乘机手续、行李托运、安检、候机餐饮等,其中任一环节的服务质量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旅客对机场的服务投诉。
1.3机场服务有效投诉的每月分布差异不明显。
一般来说,机场服务具有高度的季节性,也就是在每年的春运(一月、二月、三月)、暑运(六月、七月、八月)所在的月份,旅客运输量明显大于其他月份的运输量,因此出现投诉的可能性更大。
但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虽然在春运、暑运等旅客量高峰时期,虽然旅客投诉总量多,但是有效投诉却不明显。
这说明不管在淡季还是旺季,只要机场相关部门能从服务保障的各环节狠抓旅客服务质量,就能较好地降低旅客有效投诉量,从而提升旅客满意度。
表2我国近5年每月投诉总数和有效投诉量2.机场服务投诉的原因分析2.1机场服务理念不完善。
运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民航服务理念的不完善在满足旅客的需求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讲解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
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
现在多数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数据对比,对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类比分析,这样虽对第三产业各单项指标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很难从综合性的角度给出一个满意的评价结论。
本文尝试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第三产业进行综合评判,并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测和分析。
一、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服务部门又可以分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以此为基础,在确立第三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的设置能全面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是导向性原则。
即指标的确立,应围绕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三是替换性原则。
由于有些指标很难直接获得(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可通过其他直接可测的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等)进行替代。
四是客观性原则。
指标设置时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但考虑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则按比较客观和公认的准则处理(如政策体制变量等),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
依据上述原则,经过分析,选出了20个指标构成了一个能综合反映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
即是:1人口(POP);2国内生产总值(GDP);3第三产业增加值(TRP);4货运总量(FT);5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SPWT);6外贸收购总额(TPC);7年末银行贷款余额(LBB);8社会零售物价指数(RPI);9实际利用外资额(FCA);10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NST);11旅游外汇收入(TR);12三产就业比重(TRET);13邮电业务总量(PTS);14职工人均工资(AS);15人均居住面积(PCLS);16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PUWH);17城市煤气普及率(PUGH);18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PCRA);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PCGA);20政策体制变量(P)。
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一、居民收入情况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增长3.8%,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6%。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0378元,增长2.9%,是平均数的9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204元,增长5.7%,是平均数的88.7%。
图1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按收入来源分,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917元,增长4.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7%;人均经营净收入5307元,增长1.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5%;人均财产净收入2791元,增长6.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7%;人均转移净收入6173元,增长8.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9.2%。
二、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下降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增长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1%。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397元,增长5.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38元,下降7.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215元,增长3.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6%;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60元,下降1.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762元,下降3.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32元,下降19.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843元,下降3.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7%;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62元,下降11.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
部分组 成 。
2 1 耦 合 度 模 型 . .
效益 开始 良性 耦 合 ;. 0 8<C<1 0 土 地利 用 的安 全 .,
性效 益 和结构 性效 益 明显 改 善 , 市 化 与 土地 利 用 城 效益 相得 益彰 , 同步 入高 水平耦 合 阶段 。 共
2 2 协 调 度 模 型 .
州、 济南 、 尔 滨 、 昌、 口、 川 、 安 、 宁 , 哈 南 海 银 西 西 它
后 采用 层 次分 析法 确定 其权 重 , 见表 2 。
3 中国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效 益 与 城 市 化 耦 合 关
系实 证 分 析
3 1 数 据 来 源 .
们 的耦 合度 值都 介 于 0 4 0 5 . 9~ .0之 间 , 占全部 城 市 的 3 .% ; 强 度 耦 合 城 市 , 括 昆 明 、 宁 、 3 3 b低 包 南 合 肥、 兰州 , 耦合 度 值 范 围为 0 3 其 . 0~0 4 ; . 5 c中等耦
动 态耦合 关 系 , 地 利用 系统 的变 化 和发 展 依 赖 土 于其 自身 组 成要 素 和 城 市 化 影 响 要 素 之 间 的 相 对 运动 , 即在耦 合 中两 个 系统 不 断 协 调 实 现可 持 续 发
1 城 市 土地 利 用效 益 与城 市 化 耦 合 的 涵 义
数 据 源于 2 0 、0 9年 的 《 国 统 计 年 鉴 》 08 2 0 中 和 《 国城市 统计 年鉴 》 以 省 会 城 市 ( 萨 和港 澳 台 中 , 拉
除外 ) 为主 要研 究 对 象 。为 了 消 除指 标 量 纲 或指 标 测度 量 级不 同而造成 的影 响 , 利用 功 效 函数 ¨ 可 对
全国峰值日照时数表
4.26 4.43 4.07 3.15 4.35 4.35 4.79 4.16 4.16 4.09 4.14 4.04 4.02 4 3.97 3.97 3.91 3.86 4 4 4 3.85 3.94 3.84 4.47 4.47 4.04 4.07 3.98 3.78 3.78 3.9 5.4 4.5 4.62 4.68 4.57 4.57 4.24 4.17 4.26 4.21 4.07 4.07 4.47 4.02 4.19 3.9 3.91 3.91 3.97 4.1 3.96 3.81
3.69 3.71 3.09 2.21 2.99 2.78 2.63 3.5 3.5 3.39 3.5 3.24 3.32 3.11 3.07 3.07 2.98 2.94 2.91 2.91 2.91 2.85 2.67 2.65 3.09 3.09 2.88 2.51 2.61 2.53 2.53 2.36 5.43 4.11 3.45 3.66 3.69 3.73 3.68 3.71 3.69 3.67 3.75 3.7 3.52 3.7 3.61 3.61 3.59 3.59 3.61 3.5 3.41 3.43
5.72 5.76 4.58 3.85 4.54 4.53 5.52 5.34 5.34 5.32 5.2 4.94 4.84 5.1 4.58 4.58 4.55 4.63 4.39 4.39 4.39 4.34 4.03 4.5 4.64 4.64 4.23 4.41 4.19 4.33 4.33 4.16 6.27 5.12 5.42 6.31 6.05 5.7 5.68 5.78 5.72 5.67 5.74 5.55 5.76 5.45 5.62 5.54 5.47 5.47 5.48 5.5 5.46 5.38
2020中国统计年鉴
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是中国统计年鉴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统计年鉴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参考资料,全面记录了这一年度中国各个领域的数据和统计情况,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经济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105.9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2.3%。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举措,包括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等。
二、就业形势2020年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6%,低于政府设定的6%的目标线。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了814万人。
三、居民收入2020年,中国居民收入较为平稳增长。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72元,同比增长4.7%。
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所提升,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9336元,同比增长 4.6%。
四、工业生产202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3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
虽然受到疫情和全球供应链中断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但中国工业生产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五、农业生产2020年,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增产稳产。
粮食产量达到了66916亿斤,增长了0.9%。
此外,畜禽肉产量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86.31亿斤,增长了1.2%。
六、贸易外汇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2.16万亿元,承受了世界经济低迷和疫情等多重压力,但贸易总额仍然实现了较稳定的增长。
其中,出口总额为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1%;进口总额为1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
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七、科技创新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持续推进。
27119095_中国不适环境温度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疾病负担分析和健康经济学评价
doi:10.11676/qxxb2022.031气象学报中国不适环境温度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疾病负担分析和健康经济学评价*周 璐 陈仁杰 阚海东ZHOU Lu CHEN Renjie KAN Haidong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School of Public Health/Key Lab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HC Key Lab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2021-12-21收稿,2022-03-19改回.周璐,陈仁杰,阚海东. 2022. 中国不适环境温度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疾病负担分析和健康经济学评价. 气象学报,80(3):358-365 Zhou Lu, Chen Renjie, Kan Haidong. 2022. Mortality burden and related health economic assessment of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in Chin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80(3):358-365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valuate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on health and quantify the temperature-related mortality and corresponding economic loss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database of weather conditions and mortality records in 272 main cities in China from 1 January 2013 to 31 December 2015, time-series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exposure-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Besides, meteorological,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data for cities across China are collected to quantify the attributable deaths and corresponding economic losses due to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s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The exposure-response curve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is J-shap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s for both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s. As estimated, 842.4 (95%CI: 659.3—1022.0) thousand and 235.8 (95%CI: 146.9—321.7) thousand deaths are attributable to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s in 2020 in China,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economic losses are 1701.11 (95%CI: 1335.35—2059.77) billion and 509.74 (95%CI: 317.97—694.59) billion Chinese yuan,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economic loss to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2.18%.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exposure has led to substantial mortality and economic los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actions to deal with the health threa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local adapt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in the future.Key words Ambient temperature,Mortality burden,Economic assessment摘 要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断加剧,亟待评价不适环境温度对健康的不良影响,量化与温度相关的死亡负担和对应的健康经济损失。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作者:吴家红段永瑞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1期摘要: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評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
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
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全要素能源效率;超效率SBM模型;收敛性检验中图分类号: F 224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ystem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 evaluation indices based on DEA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 is measured by using the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and considering undesired outp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for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FEE trends in each region i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FEE of China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from 2007 to 201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region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The eastern region has the highest energy efficiency,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ranks the last,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radi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onvergence test that China′s t 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s diverging between 2007 and 2016, and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Key word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convergence test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董思源刘丝雨宋晓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3年第30期摘要:鄉村振兴战略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定量评估2015-2021年山东省16市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效率及Malmquist指数。
同时利用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效率状况基本稳定,数字普惠金融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间未实现改善;农业发展水平等要素与数字普惠金融效率显著正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及城镇化水平等与数字普惠金融效率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数字普惠金融效率;DEA-Malmquist-Tobit模型一、引言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引起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共识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使农民能够投资获得新的生产技术,购买先进的农业设备和优质的种子、化肥和农药,扩大生产经营。
山东省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2017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实施。
但截至目前,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仍有缺陷。
一方面,“金融排斥”“二八定律”问题加剧了经济弱势群体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非均衡水平;另一方面,山东省16市农村发展不统一,导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
因此,山东省应作出相应举措。
由此可得,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综合效率、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度探讨和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其在减少城乡收入不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证明了本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效率测度(一)效率测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适用于衡量多投入和多产出情况下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