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版《李鸿章传》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版《李鸿章传》有感
人们或许不会归咎抢救病人失败的医生,但如果这个人坐上了医国上医之位,这个国家又危机四伏,一旦功败垂成,世人往往极不开明大度。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可用一句话来形容:
研究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谈到李鸿章。
作为不可或缺的绝对主角,李鸿章为大清鞠躬尽瘁,而病死任上后却是毁甚于誉,不禁令人唏嘘,这是不正常的。
李鸿章在很多时候,给人一代权臣的印象。
然而果真如此吗?
结合梁启超先生的评述及笔者的归纳,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功盖寰宇却谨守臣节,如周公、张奂、王导;
二,豪杰纷争,以军政才干掌控朝局的臣属,如曹操、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宇文泰;
三,权势源自君主授予,有逾制之实,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和珅;
四,谄媚君主、盗用国家权力以至擅权的,如赵高、李林甫、蔡京、秦桧、严嵩、鳌拜。
那么,如果李鸿章也算权臣,该归入哪一类呢?乍看之下,他似乎应该打上第一类和第二类双重标签。
然而,深究起来,并非如此。
一方面,他的君主理论上是光绪,但他并未忠于这位主子,而是效忠于篡权的慈禧,这怎么算是谨守臣节呢?另一方面,他位高权重,却极少飞扬跋扈,从未威胁君权。
他虽以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办洋务而日益显赫,甲午惨败抹去了他所有军事生涯上的光辉。
但他始终难逃权臣之嫌:广植党羽,安插门人;把持朝廷军政大权,虽是文臣,却掌握着数万当时中国最精锐的海陆军——淮军和北洋水师;权势熏天,以致于国际上“只知中国有李鸿章,而不知有皇帝”。
如此说来,他更像是一个近似权臣的非传统忠臣,很有点儿超越忠君观念,更忠于国家和民族。
李鸿章是中兴之臣,毋庸置疑。
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展示他在军事、内政、外交上的作为:
这样一个能臣,怎么就背上了后世骂名呢?
李鸿章生在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应该说,生于这个时代,是他的大幸,也是最大的不幸。
尽管他38岁才开始崭露头角,然而短短三四年光景他就荣升高位,不可谓
风光无限、前程似锦。但大清这台经过大力抢修的旧时代机器,虽然看似焕然一新、动力十足,早晚都会被新生代的机器所击败、淘汰,不巧的是,李鸿章恰是这场比拼中那个操控机器的人。
他所引以为傲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让国人大失所望,无能、懦弱的斥责至今骂不绝耳。
可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是不是就会提前发生了,1894年我们就已经亡国了呢?如果李鸿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当时还有哪个中国人能站起来说——我可以挽救时局呢?
对于甲午战争,当时的西方媒体评论道:日本并不是和中国战斗,实际上是和李鸿章一个人在战斗。统观整场战争,日军也不是在和中国军队战斗,而是在和李鸿章的淮军、北洋水师战斗。
在朝鲜跟日军血战的左宝贵、聂士成和将士,是淮军;在大东沟跟日本海军一决生死的,是北洋水师战舰;英勇殉国的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等,都是淮军系将领。
偌大一个国家,国难当头,唯有李鸿章和他的几万兵马御侮于敌,余下的不是观望,就是消极怠工,不是很可笑可悲吗?
一个更大的国际笑话是,在北洋水师覆亡之际,也就是刘公岛战役后,广东水师居然向日军提议说,应该归还“广丙”号巡洋舰,因为这是北洋水师跟日军之间的战役,跟广东水师没有关系。
大清的确没能自强御侮,但李鸿章尽力了。
李鸿章在外交上为中国命运所做的努力,也费力不讨好。
1870年,天津发生了居民杀害法国传教士和焚烧法国领事馆的事件,史称“天津教案”。负责处理这一事件的曾国藩被搞得焦头烂额,尽管法办了肇事者,还是两头受气。
李鸿章就是这个时机接手此案的,但他的运气出奇的好,一上任就赶上了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人没精力管这事儿就几乎不了了之了,闭目塞听的国人立马将功劳归于李鸿章,他因此名噪一时。
1883年,法国侵入安南(越南),由于安南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与法国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而此时,洋务运动不过二十多年,北洋水师尚未成军,李鸿章不愿冒险与欧洲强国一战,使中国的自强之路就此断送,就采取了妥协的态度。
历史证明,在处理对外纷争中这种韬光养晦、保存实力、理智务实的外交策略是缺少知音的,自恃为千年上国的中国人,从士大夫到平民,大多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听起来豪气干云的江湖意识、帮派思想之拥趸。
李鸿章是个懂得隐忍克制的人,不是莽夫,所以注定在这个众人皆醉、醉而胆壮的国度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卖国贼。
1895年,78岁的李鸿章抵达马关,因被刺杀面部中弹,在谈判桌上为大清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后世却毫不留情地说他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实力相当,才有讨价还价的谈判;实力悬殊,只有委曲求全的妥协。以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差距,拒和无疑是自寻死路。
李鸿章做了自己该做的,后世的旁观者并不买账。
何为伟大的政治家?
是位极人臣、爵高禄厚吗,是权倾天下、举国顺服吗,是在官场拥有长袖善舞、翻雨覆雨的手腕和阴谋吗?
都不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其身体力行的人,才够资格称作伟大的政治家。
李鸿章是这样的人吗?
是。
他的为政外交举措,无不以保全国家、保卫和平而努力,谁都知道对外服软会招来骂名,别人躲都来不及,但他敢为“天下人之所不敢为,揽千古骂名于己身”,是因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都把国家安危置于个人毁誉之上。
反之,如明末之黄道周,一身道学、满腔正气,力阻明朝与后金议和,致使明朝腹背受敌、终致灭亡。最后,黄道周成了英雄志士,江山社稷却毁于一旦,流寇攻入北京烧杀抢掠,异族入侵中原屠戮平民,这样的结局难道才是人心所向,岂不荒唐!
世人容纳了主张汉匈和亲的娄敬、主持宋辽澶渊议和的寇准,为何偏偏容不下一个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