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与反射弧](https://img.taocdn.com/s3/m/c3e05c9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b.png)
反射与反射弧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介绍了反射与反射弧及其结构:反射(fanshe)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单细胞动物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都由原生质来完成。
腔肠动物开始有神经细胞,并形成网状,但无中枢和外周之分,当受到刺激时则引起全身反应。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具有链状神经系统,咽部背侧一对神经节特别大,有人也把它叫做脑,这些动物有完整的反射弧,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开始有了简单的反射活动。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前端为真正脑,后端为脊髓;外周神经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其中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
在高等动物以至人类,大脑皮层已成为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高级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各结构在功能上有高级与低级之分,低级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反射,在高级中枢调节下反射则更加复杂而完善。
人胚发育至第3周即开始形成神经板,以后发展为神经管,再由神经管头端膨大发展为脑的不同部分,而由神经管的尾端发展成脊髓。
由于胎儿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因此初生儿就可完成一些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和屈肌反射等。
以后由于机体不断接触外界环境,经过训练可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条件反射。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使反射的数量越来越多,反射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是机体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系统内循行的整个路径。
反射一般都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
感受器能将内外环境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是反射活动的起始处。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的突起。
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是反射弧的中枢整合部分。
例如参与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结构叫做对光反射中枢。
简单反射的中枢范围比较局限,在神经中枢内传入神经元可直接与传出神经形成单突触联系;多数反射在传入与传出神经元之间要经过一个以上中间神经元的接替,形成多突触反射。
反射中枢活动和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中枢活动和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2ddeb9c77da26925c5b0f4.png)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神经生理学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基本特征 反射弧分析 实验类型: 观察性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1.1观察反射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
1.2通过某些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材料和方法2.1材料蟾蜍,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柱,血管钳,秒表,肌夹,玻璃平皿,烧杯,刺激器,刺激电极两个,0.5%硫酸溶液,1%硫酸溶液,纱布。
2.2方法2.2.1 制备脊蟾蜍标本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由两侧口裂剪去上方头颅,制成脊蟾蜍。
或用探针由枕骨大孔刺入颅腔,捣毁脑组织以制备脊蟾蜍。
手术完成后,用肌夹夹住动物下颌,悬挂在铁支柱上。
2.2.2反射时的测定(1) 将蟾蜍一侧后肢的一个脚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记录从浸入时起至后肢发生屈曲所需要的时间,并立即将该足趾浸入烧杯水中浸洗数次,然后用纱布拭干。
重复三次(两次实验间隔至少2-3min ),三次所测时间的平均值,即为此反射的反射时,注意每次浸入趾尖的深度要一致。
(2) 以1%硫酸溶液重复上述测定,比较两种浓度硫酸所测之反射时是否相同。
2.2.3观察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特征(1)空间总和将两个刺激电极各连入刺激器的输出端,然后分别与蟾蜍同一后肢相同的皮肤区域接触,用单个电刺激找出引起屈肌反射的阈值,再用略低于此阈值的阈下刺激分别给以单个电刺激,观察反应。
然后把两个电极放在皮肤的同一区域,距离不超过0.5cm ,当同时给予阈下刺激时,观察可否引起反射。
(2)时间总和只放一个电极在后肢皮肤上,在给一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反射的情况下,换以连续刺激,并依次增加刺激频率,记录哪一频率最早引起反射,并计算该频率刺激的时间间隔(即刺激频率的倒数)。
(3)后放用适当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刺激后肢趾部皮肤,以引起反射活动。
观察每次刺激后,反射活动是否立即停止。
如发生后放现象,则记录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
并注意观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有何变化。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反射与反射弧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反射与反射弧](https://img.taocdn.com/s3/m/f17d6aa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c.png)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化所作⽤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
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正反馈和负反馈 C.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D.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E.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 答案:本题选D。
⼈类中枢神经元的数量⼗分巨⼤,是按照⼀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并能遵循⼀定的规律进⾏有序的活动。
只有这样,神经系统才能完成其正常的调节功能。
其基本⽅式是反射活动。
反射可以分为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来就有、数量有限、⽐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包括防御反射、⾷物反射、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习⽽形成的反射。
它是反射活动的⾼级形式。
(注:上述内容稍了解即可) 下列哪项反射活动中存在着正反馈: A.腱反射 B.排尿反射 C.减压反射 D.肺牵张反射 E.对侧伸肌反射 答案:本题选B。
在⽣理调节中有⼏种调节系统,其中有反馈调节系统,在反馈调节系统中⼜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向相反,因⽽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理过程不断加强,直⾄最终完成⽣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状态。
⽣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液凝固等。
113.2反射与反射活动的协调
![113.2反射与反射活动的协调](https://img.taocdn.com/s3/m/2287ae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f.png)
3.2.1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抑制和易化
反射中枢 多级结构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兴 奋性的调.2.1 中枢兴奋过程
(1)单向传递
❖ 兴奋的传递
(2) 中枢延搁 一个突触传递约需0.5~0.9ms
(3)总和 阈下兴奋 兴奋
(4)后放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A末梢释放递质减少、在 C上的EPSP减小, 产生 抑制作用。
3.2.3 反射活动的协调
很多个反射同时发生或相继 发生时,彼此之间的联系, 表现形式:
A. 交互抑制 B. 扩散 C. 反馈 D.优势原则
3.2.3 反射活动的协调
某一反射中枢强烈兴奋时,在 中枢内形成优势兴奋灶,抑制 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 吸引其兴奋加强自己。
小结
➢反射中枢兴奋性 ➢中枢抑制
3.2.2 中枢兴奋与中枢抑制
3.2.2.2 中枢抑制过程
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IPSP 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a.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
目录 CONTRNTS
3.2.1 反射与反射弧 3.2.2 中枢兴奋与中枢抑制 3.2.3 反射活动的协调
3.2.1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对内、外环境 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神经系统的基本作用方式
3.2.1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时reflex time 反射弧Reflex arc
3.2.2 中枢兴奋与中枢抑制
回返性抑制:兴奋由中枢传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反射的基本特征
![反射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f0b1adeaf45b307e9719766.png)
反射的基本特征在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
中枢神经元之间并无原生质相连,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靠神经元相接触的突触或缝隙连接来完成。
因此,信息通过中枢内的传递已经不同于外周的传导,再加上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方式复杂多样,因此,使反射活动具有与外周传导不同的许多特征: 单向传布:神经冲动在中枢部分传布时,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的方向进行,不能逆传。
这种单向传布的特征由中枢内突触传递的特性决定。
因此,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脊髓背根传入,由腹根传出,而不能相反,即背根是感觉性的,腹根是运动性的,这个规律叫做贝尔-马让迪定律。
中枢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
两者都发生在突触处。
当一神经元兴奋时,通过突触传递可能对后续的神经元发生两种影响:兴奋或抑制(见突触)。
除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神经元组成外,复杂的反射弧则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还可同时接受许多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作用。
而且这两种突触后电位的强度对比,又时刻受各种传入冲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反射活动是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互相作用的结果。
如果中枢的兴奋占优势,则出现某一具体的反射;如果中枢的抑制占优势,则此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叫做反射的抑制。
局限化与扩散:在反射活动中,如果给予感受器的刺激强度适宜,一般只引起较局限的反射,而不引起广泛活动,叫做反射的局限化。
如刺激过强,会引起广泛的活动,叫做反射的扩散。
神经元之间的辐散式联系是反射扩散的结构基础。
扩散的广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与中枢不同的功能状态。
例如,刺激动物一侧下肢趾端皮肤,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如增加刺激强度,兴奋将在中枢内扩散,会使膝关节乃至髋关节也发生屈曲。
进一步加强刺激,兴奋还可扩散到对侧中枢,引起对侧下肢伸直。
因此,当一侧下肢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同侧屈肌中枢发生兴奋过程,引起该肢体屈曲,缩回,以避开刺激源;同时,兴奋扩散到对侧伸肌中枢,引起对侧伸肌反射,以支撑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5f1922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4.png)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一、反射概念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自动的、快速的、无需大脑主动思考的反应。
例如,当你突然碰到热水时,你会立刻缩回手,这就是一种反射行为。
二、反射弧概念
反射弧则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基础,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具体来说:
1.感受器是指能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装置,如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到热水的刺激。
2.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的神经通路。
3.神经中枢是指位于脑和脊髓灰质内的调节某一特定功能的神经元群,它负责对接收到的刺激进行分析判断,产生反应信息。
4.传出神经则是将中枢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信息传递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
5.效应器是指产生效应的器官,如当你缩回手时,你的肌肉就是在效应器的控制下进行收缩的。
反射中枢活动和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中枢活动和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69d13d80975f46527d3e138.png)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神经生理学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基本特征 反射弧分析 实验类型: 观察性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1.1观察反射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
1.2通过某些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材料和方法2.1材料蟾蜍,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柱,血管钳,秒表,肌夹,玻璃平皿,烧杯,刺激器,刺激电极两个,0.5%硫酸溶液,1%硫酸溶液,纱布。
2.2方法2.2.1 制备脊蟾蜍标本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由两侧口裂剪去上方头颅,制成脊蟾蜍。
或用探针由枕骨大孔刺入颅腔,捣毁脑组织以制备脊蟾蜍。
手术完成后,用肌夹夹住动物下颌,悬挂在铁支柱上。
2.2.2反射时的测定(1) 将蟾蜍一侧后肢的一个脚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记录从浸入时起至后肢发生屈曲所需要的时间,并立即将该足趾浸入烧杯水中浸洗数次,然后用纱布拭干。
重复三次(两次实验间隔至少2-3min ),三次所测时间的平均值,即为此反射的反射时,注意每次浸入趾尖的深度要一致。
(2) 以1%硫酸溶液重复上述测定,比较两种浓度硫酸所测之反射时是否相同。
2.2.3观察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特征(1)空间总和将两个刺激电极各连入刺激器的输出端,然后分别与蟾蜍同一后肢相同的皮肤区域接触,用单个电刺激找出引起屈肌反射的阈值,再用略低于此阈值的阈下刺激分别给以单个电刺激,观察反应。
然后把两个电极放在皮肤的同一区域,距离不超过0.5cm ,当同时给予阈下刺激时,观察可否引起反射。
(2)时间总和只放一个电极在后肢皮肤上,在给一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反射的情况下,换以连续刺激,并依次增加刺激频率,记录哪一频率最早引起反射,并计算该频率刺激的时间间隔(即刺激频率的倒数)。
(3)后放用适当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刺激后肢趾部皮肤,以引起反射活动。
观察每次刺激后,反射活动是否立即停止。
如发生后放现象,则记录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
并注意观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有何变化。
反射与反射弧1
![反射与反射弧1](https://img.taocdn.com/s3/m/30592e2bcf84b9d528ea7aa7.png)
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 高级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 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
(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 分 的低级中枢)
脑干
(有调节呼吸 、心血管运动 等维持生命必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失语症)
言 语
(Hear)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区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
(Write)(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
(View)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
3、学习与记忆功能: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 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传出神经
膀胱壁压力感受器
尿道内口括约肌(效应器)
刺激
膀胱内400ml尿液
排尿
你能解释为何婴幼儿容膀易胱发生夜间遗尿了吗?
讨论:
1、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 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 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
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有些患者出现资料3所提到的不受意识支 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飞蛾扑火。 人的手接触火马上缩回来。 2. 你知道反射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二)反射的类型:
类 型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 低级中枢控制 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 在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
大脑皮层控制
反射和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036534e69eae009581bec41.png)
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感受器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中枢 (接受冲动,产生冲
动,传出冲动)
传出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效应器 (接受冲动,作出反应)
反射的类型有哪些?
条件反射和非条 件反射
人类依靠反射来调节神经活动。 人类的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由大脑以下的神经 中枢控制,如:小脑、脑干、脊髓。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由大脑皮层的中枢 控制的。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反射类型 形 成 参与反 射的神 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 下的神经中 枢(如脊髓、 脑干、小脑)
刺激信号
保持时间 的长短
天性反射
必须是直接 刺激
条件反射
生活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反射弧是暂时 的,易消失 大脑皮层 具体信号
3、说到李子流口水 语言刺激 唾液
听觉感受 器 唾液腺
听觉中枢 脑 神经中枢
1、议一议:以上现象都属于神经调节 的基本方式------反射
2、探讨:什么是反射?反射就是神经 系统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3、分析反射是如何形成的?
效应器
⑤
感受器 ① ③
④ ②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反射弧形成的结构基础
小狗见生人大叫
狼见到猎物会追赶
海狮听训兽师口哨动作
小猴会骑自行车
眨 眼 小狗钻火圈 红灯停
以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属于什么?
大象画画 吮吸牛奶
听铃响上课
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1、吃李子流口水 酸味
刺激 味觉感受器 神经 中枢
唾液
唾液腺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bd5f22baef8941ea66e05a0.png)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动物(spinal animal) (一)牵张反射
无论屈肌或伸肌,当其被牵张时,肌肉内的肌 梭就受到刺激,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后,引起被牵拉 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从而解除被牵拉状态,这 叫做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大脑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而且 还与情绪(emotion)、记忆功能有关。
第七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higher nervous activity
一、条 件 反 射
巴甫洛夫(Ivan P.Pavlov 1849—1936) 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当地 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 学,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 后,成为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 后来又出国去深造,与当时最杰出的生 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 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 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 上,并在消化生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4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五、痛 觉
(一)
一是快痛,也叫刺痛。它的特点是感觉鲜明、 定位清楚、发生迅速、消失也迅速。
二是慢痛,也叫灼痛。其表现为痛觉形成缓慢、 呈烧灼感,是一种弥漫性而定位较差、持续时 间长、强烈而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类疼痛常伴 以心血管和呼吸反应,临床上遇到的疼痛大部 分属于慢痛。
(二)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如果将动物麻醉并暴露脑干,在中脑前、后丘之 间切断,造成所谓去大脑动物,使脊髓仅与延髓、脑 桥相联系,动物则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明显 加强。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巴翘起,躯体 呈角弓反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去大脑僵直。
生理学——神经系统3
![生理学——神经系统3](https://img.taocdn.com/s3/m/61c4823f580216fc700afd4e.png)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则多种多样, 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则多种多样,有的 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在这些联系形式中, 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在这些联系形式中, 辐散与聚合原则都是同时存在的。 辐散与聚合原则都是同时存在的。 辐散式(传入神经元) 辐散式(传入神经元) 聚合式(传出神经元) 聚合式(传出神经元) 连锁式(中间神经元) 连锁式(中间神经元) 环路式(中间神经元) 环路式(中间神经元)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间神经元
Why?
效应器
传出神经
脊髓
后放(after discharge) discharge) 后放(
在一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 在一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 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发放神经冲动, 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发放神经冲动, 该现象称为后放。 该现象称为后放。
链锁式:是指中间神经元在扩布冲动的同时, 链锁式:是指中间神经元在扩布冲动的同时, 通过其发出的侧支直接或间接地将冲动扩布 到其它许多神经元。 到其它许多神经元。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 大作用范围。 大作用范围。
–
+
环路式:一个N元与中间N元发生突触联系, 环路式:一个N元与中间N元发生突触联系, 中间N元反过来再作用于该N 中间N元反过来再作用于该N元。引起正反馈 (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或负反馈(使活动 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或负反馈( 及时终止);也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及时终止);也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也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第三节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反射与反射弧 一、反射与反射弧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bebc3f561252d380eb6ea9.png)
一,名词解释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体液调节: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组织细胞; 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2反馈控制,负反馈,正反馈反馈性调节:由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加以纠正和调整的过程。
负反馈:受控部分输出的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即反馈信息是抑制或削弱控制部分的活动,进而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减弱。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导致受控部分的活动随之加强。
3反射、反射弧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
4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弓|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5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7稳态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动态平衡状态)8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9心输出量一侧心室一分钟收缩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10体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11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体循环是心与周身器官间的血液循环,肺循环是心与肺之间的血液循环。
主要由膈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则彻称为腹式呼吸。
主要由肋间肌运动产生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和反射弧](https://img.taocdn.com/s3/m/73a537b8168884868662d678.png)
反射和反射弧
教师:孟金平
.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 反射。两类反射的比较见下表。
种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先天性的反射
后天性的反射
神经中枢
不经过大脑皮层
一般经过大脑皮层
.
种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神经联系 永久、固定,反射不消退 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
(5)中间(联络)神经元分布在脑和脊髓灰质中;膝跳反射是 最简单的反射弧之一,只含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反射活 动越复杂,中间神经元的数量越多。
.
谢谢
祝您生活愉快
.
举例
缩手反射
谈虎色变
联系
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条件反射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
2.反射弧 (1)组成及功能
反射弧 的结构
感受器
结构特点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 结构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功能
感受刺激并产生兴 奋 将由感受器产生的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 形式传入神经中枢
.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有感觉但无 效应
有感觉但无 效应
(2)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 的任何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3)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神经中枢,经综 合分析后,神经中枢发出兴奋或抑制,导致发出的神经冲动加 强或抑制。
.
(4)神经中枢是神经元细胞体汇集的部位;中枢神经是指脑 和脊髓。感觉(传入)神经元细胞体汇集部位称神经节,运动神 经元细胞体汇集的部位是脑和脊髓灰质。
生理实验 9反射弧的分析和中枢抑制现象
![生理实验 9反射弧的分析和中枢抑制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fee662127d3240c8447efe5.png)
实验九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和中枢抑制现象一、实验目的:1、学会和掌握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
3.学习开颅方法,了解中枢抑制现象二、实验原理: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引起反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从皮肤接受刺激到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
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高级神经中枢经常对脊髓的反射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强它的反射活动,叫做易化作用。
一旦切断高级中枢与脊髓的联系,脊髓失去这种易化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反射活动消失,以后由于脊髓本身的机制发挥作用而恢复,这种反射暂时消失的状况叫做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时间的长短与动物的进化水平有关。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脊髓的反射活动受到高级中枢的影响越大,高级中枢对脊髓反射的易化作用越强。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对低级部位的反射活动不但有兴奋作用,而且有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保证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样性和协调性。
中枢抑制又称谢切诺夫抑制。
三、实验器材实验动物:蟾蜍(2只/组)。
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滴管,小烧杯,秒表,支架,竹夹,滤纸,棉花,纱布等等。
实验药品:任氏液,0.5%硫酸,1%硫酸,2%普鲁卡因,食盐颗粒(附于滤纸)。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准备工作Array 1、取一只蟾蜍,只毁脑(脊蟾蜍)。
2、剪开右侧股部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3、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铁架台架上:反射时的测定1、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2、记录出现屈反射时所需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简单反射中枢范围狭窄,复杂反射中 枢范围广泛; ④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也可作用于内 分泌腺,间接作用于效应器。
⑤反射活动实际是一个闭合回路构成 的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
神
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
大
了反应的空间范围。多见于传入 通
断中枢病变部位、 麻醉深度和病
情危重程度的指标。
2)跖反射(Plantar reflex):
(四)中枢兴奋传播(突触传递)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1.单向或向前性传递
2.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
又称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⑴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
经元产生IPSP;
⑵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Reciprocal inhibition;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起来。 ②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活动及 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 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同步化)。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 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 参与。
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的适应
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活
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
变化的环境。
3.反射弧(reflex arc): 1)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结构基础和 基本单位。 2)反射弧的组成:
① 反射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反 射弧任一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完成; ②反射受高级中枢调控,进行信息处理 ;
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 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 传到A末梢AP幅度↓→Ca2+内流入A 末梢量↓→递质释放量↓→突触后 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
②在脊髓后角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交 感神经末梢(A末梢)存在GABAB受体。 B末梢释放GABA与GABAB受体结合→G 蛋白介导(IP3/DG)→A末梢膜上K+通道 开放→K+外流→Ca2+内流入A末梢数量 减少→递质释放量↓→突触后EPSP变 小→神经元C抑制。(或对百日咳敏感 的G蛋白阻滞Ca2+内流入A末梢→递质 释放↓)
致,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加强和延续, 产生后放(After discharge)现象; 2)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不 一致,即某些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 经元,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及时终止。 5.单线式联系(linear connection):如, 视锥C,双极C,神经节C之间的联系
(三)反射的临床应用
纤维兴奋,C不产生反应。
③如先兴奋B纤维,当A纤维有AP传到其
末梢时,该AP的幅值会相对减小,由此
引起进入A纤维末梢的Ca2+数量减少,A 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使神 经元C的EPSP变小,达不到阈电位,造 成神经元C抑制。
⑶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① 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
梢
。
4.兴奋节律的改变(change in
rhythm)
5.后发放(after discharge)
6.易疲劳(fatigue):可能与递质耗竭
有关 7.对内环境因素变化敏感:突触部位 易 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
(五)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
1.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性反射等。
② 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 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 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③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
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 生存有重要意义。
2)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 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 ;
三、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 Reflex and Reflex center (一)reflex的概念和分类 1.reflex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 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 适应意义的、规律性的应答反 应。
2.reflex的分类: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① 概念:生来就有的反射。包括 防御反射、食物反射、
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⑴ 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 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
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效应。
⑵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
型突触的存在。
①A纤维末梢与神经元C形成轴—胞突 触,A兴奋使C产生EPSP; ②B纤维末梢与A纤维末梢形成轴—轴 突触,不与C构成突触联系。单独B
③ 除GABA外,其他递质也能通过G
蛋白介导影响K+通道和Ca2+通道 功能而介导突触前抑制。
⑷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
① 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多发
生于感觉传入路中;需经两个以
上中间神经元多突触传递;产生
的潜伏期长(20ms);
② 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
(六)中枢易化 Central facilitation 1.突触后易化(postsynaptic facilitation) 表现EPSP总和,易达阈电位。 2.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 在与突触前抑制相同的结构基础 上,由于A纤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递质释放 增加,神经元C的EPSP变大而产生 的。如:海兔缩鳃反射的敏感化 (sensitization)的产生。
反射检查是神经病学诊断的重要手
段,检查所获得的体征可为疾病的诊
断(如病变部位的定位、损害平面的
确定等)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如:1)瞳孔(直接和间接互感flex):反射弧详
见感官章。中枢在中脑,反射涉及
视神经(传入神经)、动眼神经(传
出神经)。临床上把其变化作为判
2.聚合(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 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
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 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1)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