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5.17•【文号】发改投资规〔2021〕675号•【施行日期】2021.05.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21〕67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规划、政策等文件要求,根据《政府投资条例》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5月17日附件:《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附件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提高中央投资使用效益,根据《政府投资条例》、《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打捆切块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17〕1897号)、《关于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20〕51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灾后恢复重建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的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专项灾后恢复重建方向的专项投资,主要用于遭受地震、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请示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请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公布日期】2024.08.27•【字号】琼财资环〔2024〕801号•【施行日期】2024.08.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请示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等重要批示指示,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
按照《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通知》(财办资环〔2024〕19号)要求,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联合组织开展了项目申报、省内专家竞争性评审和项目遴选工作。
经研究,现推荐临高县、陵水县、文昌市3个市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作为我省上报项目。
具体项目情况如下:一、临高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2294.8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2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0294.80万元。
项目通过实施岸线和滨海湿地整治修复、红树林种植及提质改造、珊瑚修复等工程,解决区域内存在的湿地面积萎缩、砂质岸线侵蚀后退、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使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加强,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改善,生态系统防灾减灾功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二、陵水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2305.5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2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0305.52万元。
项目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红树林种植、珊瑚种植、污水管网提质改造等工程,使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物多样性增加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改善。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 33.6% 11535 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 46.4% 15984 46.4%开发功能区3571 10.4% 3699 10.8%其他用地3309 9.6% 3181 9.2%陆域合计34399 100.0% 34399 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沪民救发〔2017〕51号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正文:----------------------------------------------------------------------------------------------------------------------------------------------------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沪民救发〔2017〕51号各区民政局:现将《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民政局2017年10月31日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上海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加强本市防灾减灾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本市防灾减灾工作概况“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民政局面对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按照建设现代民政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化思路,调整重点,充分发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协调职能和社区管理职能,确立了“聚焦两头”的工作思路,“一头”抓“科技备灾”,瞄准国际救灾领域的高端技术,抢占救灾减灾技术的高地;“一头”抓“社区减灾”,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优势,夯实救灾减灾工作的基层基础,探索建立符合国家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城市救灾减灾工作体系,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服务全国。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建立“上海市民政减灾中心”,为落实部市合作协议和司局合作协议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技术保障,强化了防灾减灾组织保障。
2012年修订并发布《上海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区县民政局在2013年完成了本辖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修订工作,实现与市级预案的有效衔接。
二是发挥科技优势,承担了民政部“北斗综合减灾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这两项工程的试点工作,提升了防灾减灾技术优势。
海南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海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一、能源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能源供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能源供应更加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全面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海南省能源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1.能源生产“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积极开发本省一次能源,保障本省能源供给,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149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32.04%,其中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量(水电、风电)分别为29.98万吨、1.88亿立方米(不含海上气田)和27.93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77%、15.37%、55.86%。
至2015年底,电力装机规模为670.4万千瓦,比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长70.70%。
电力装机结构显着变化,其中,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占12.99%;风电装机30.9万千瓦,占4.60%;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占56.03%;气电装机74.2万千瓦,占11.07%;太阳能光伏装机27.34万千瓦、生物质综合利用装机5.1万千瓦,占4.24%。
2015年11月,昌江核电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并网发电,实现核电零的突破,海南全社会电源种类增至八种,分别是煤电、水电、气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发电。
至2015年底,全省发电量达到261亿千瓦时,比2010年的157.9亿千瓦时增长65.3%。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27.9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9.70%,“十二五”时期,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发电量达到2.44亿千瓦时。
油气资源方面,“十二五”期间,在南海海域油气勘测取得重大成果。
东方13-2气田中深部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86亿立方米高品质天然气。
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发现优质高产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
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充分发挥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全国唯一省域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把培育低碳清洁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
坚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局工作,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生态立省与传统发展方式、绿色能源与传统能源、绿色生产生活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三大突出矛盾。
坚持历史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控增量减存量,优结构促绿色,压责任强考核,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实施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十二大重点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2%,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明显加大。
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低碳产业及评估核算指标体系基本建立,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
水泥、石油、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按照国家要求尽早实现达峰目标,为2030年前全省达峰奠定基础。
建立并完善全面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6.12.09•【文号】国海预字〔2016〕632号•【施行日期】2016.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海预字〔2016〕632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现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海洋局2016年12月9日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我国海域面积辽阔、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灾害多样、频发且损失巨大。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为扎实国务院先后批准颁布实施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和《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国家海洋局制定出台了海洋观测、预警报、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情调查、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把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了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国家海洋局先后成立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和海啸预警中心,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授权开展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及全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的建设工作。
沿海各级地方海洋部门也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海洋预报减灾管理机构和业务机构,人员队伍规模不断增加,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为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
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二○一六年十一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抗震防灾工作成效............(二)“十三五”时期抗震防灾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三)严格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四)推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五)强化抗震规划编制实施......................(六)促进抗震技术推广应用......................(七)提升地震应急处置水平......................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政策配套..............................(三)强化队伍建设..............................(四)加强国际合作..............................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为做好“十三五”时期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新型工业及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新型工业及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公布日期】2016.11.01
•【字号】琼工信政〔2016〕328号
•【施行日期】2016.11.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新型工业及信息产
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琼工信政〔2016〕328号
各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产业园区: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海南省新型工业及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海南省新型工业及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6年11月1日。
聚焦自然资源管理 实现地理国情监测新跨越
聚焦自然资源管理 实现地理国情监测新跨越程鹏飞 刘纪平 翟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既是对文明变迁的历史反思,也是对当今世界的现实观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京津冀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布图。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成果显示:2007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总体生境质量指数略有提高,表明近年来整体生境质量稍有改善,局部地区出现降低。
2015年生境质量相比2007年明显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唐山北部、沧州中部、石家庄与衡水交界处以及保定的东南部地区,空间分布格局以太行山-燕山山脉为界,山麓以北地区普遍较好。
2007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绝大多数城市的林草地覆盖率均呈增高趋势,其中承德、张家口、北京市的林草地覆盖率在50%以上。
2007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北京、天津、沧州、保定、唐山市的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量超过180平方千米以上。
☆案例2:全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变化监测利用2015年、2016年优于2.5米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908专项调查、927工程海岸线修测成果,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全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陆分界线及其陆域2000米地表覆盖变化进行监测。
主要监测成果包括:2015年、2016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期海陆分界线的空间分布数据,2015年、2016年陆域2000米地表覆盖数据,以及相关分析成果。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0.08•【字号】南政办〔2016〕126号•【施行日期】2016.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南政办〔2016〕12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0月8日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南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9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1一、基本思路 1二、发展目标 2第二章建设任务 5一、完善防洪保障体系 5二、强化山洪与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7三、加强气象预警体系建设8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10五、加强林业防灾体系建设11六、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12七、强化综合减灾保障体系13第三章保障措施14一、加强组织领导15二、完善应急会商机制15三、强化应急指挥救援体系16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项目总体情况17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项目表18前言《南平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项目,即围绕“十三五”发展目标,针对性地策划了220个防灾减灾项目,总投资166.54亿元,其中,十三五投资123.91亿元。
这些项目主要涉及气象、水文、山洪、地质、地震、有害生物防治、水利防灾减灾等8大领域。
对其中比较成熟的项目,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明确地域和分类,分步推进实施。
同时,为进一步突出本《规划》的指导性,根据今后发展趋势,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一些设想性的项目,虽不成熟,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这些项目也一并列入本《规划》,此类项目不作为检查和督促进度的对象。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十四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十四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5.10•【字号】琼府办〔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5.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十四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的通知琼府办〔2021〕14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十四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5月10日海南省“十四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2021年5月前言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网是全省“五网”1基础设施之一,在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担着重要使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海南省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省水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海南省“十四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奋斗目标,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理念,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水务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本规划为海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海南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务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海南现代水网2建设成效凸显,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水生态环境质量、民生水务保障水平持续改善,重点领域改革和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整改成效显著,总体完成全省“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坚实水务基础。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海南省十三五规划是指2016年至2020年期间海南省的发展规划,是全国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
以下是700字的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海南省作为中国的热带海岛旅游胜地,要进一步发展其旅游业,加强旅游服务能力和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海南要提升自身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海南还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
海南省要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
海南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和发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海南还要加强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南海沿岸省份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海南省将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
海南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海南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海南省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
海南将加大投资力度,发展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水平。
海南还要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
海南省将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海南要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海南还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际力量。
海南省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
海南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
海南还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海南省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
海南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海南还要加强反腐败工作,打击腐败现象。
海南省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海南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建设。
海南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海南省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海南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海南还要加强组织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大三体唐和平:新时期三防工作的特点
实施病险水库加固
重点实施松涛水库溢洪道改造和乐东长茅水 库、昌江石碌水库、万宁沉香湾水库及22座 新出现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适时推 进文昌铺前水闸、万宁后安水闸、定安封浩 水闸等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分批完成全 省水库入库公路及防浪(护)墙建设。进行 水库砂石料标准化储备建设。
“三防”工作概念和特点
分享:唐和平 2020.4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问题:
1、大家有没有收到这样的信息? 2、收到这样的信息想到的是什么?
1. “三防”工作概念和特点
目录 CONTENTS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求 3. 新时代背景下三防工作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01
“三防”工作概念和特点
1、什么是三防? 2、三防工作职责! 3、三防工作特点! 4、水、旱、风灾的特点。
三防工作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机制形成
灾害应急动员机制不断完善, 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害 救助、救灾捐赠为基本内容 的灾害应急动员机制已初步 形成,并能有效运行。
特点一: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三防”工作概念和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求
三防工作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新时期“三防”工作特点
特点二: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更加超强
02
强降雨集中出现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时期,且多以暴雨形式 出现。6—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至80%。
暴雨洪水产生的原因
03
台风频繁活动
直接由台风形成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辽宁等省(区)沿海 地区和台湾、海南等省份。台风在东南沿海登陆后,一般转向北上,风速逐渐减缓形成低压,若与 北方冷空气结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在北方的暴雨洪水中占有很大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26•【字号】•【施行日期】2016.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26日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任务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加快推进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我省“海洋强省”战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工作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风暴、冰雹、强对流天气、强台风、局部地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
尤其是2014年7月18日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和2014年9月16日遭受强台风“海鸥”袭击,灾情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41.25亿元。
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灾害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省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由原31个增加到35个,并在省减灾委员会的领导下组建了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由1名主任、2名副主任、15名专家委员组成,负责对全省减灾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全省18个市县(三沙市除外)减灾委员会也结合实际对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调整,完善了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市县属地管理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构建了防汛防风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互联网+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综合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等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完善了应急指挥和信息共享机制。
初步形成了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害救助、救灾捐赠为基本内容的灾害应急动员机制。
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气象、海洋、地震、地质和农林水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获得进一步推动,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业务规范、流程集约的现代预测预报业务体系。
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了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永兴岛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初步建成了永暑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南海气象观测系统向南推进约1000公里,预报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高,综合观测能力明显增强。
建立了多渠道的较为完备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电视、广播、网站、LED屏、手机短信等向社会公众及渔民发布海洋预警信息;建设完成海南省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为我省出海作业渔船提供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完成了海南岛沿岸警戒潮位核定工作,为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开展海南省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弥补了我省在风暴潮应急灾害风险评估辅助决策工作上的空白,对我省各级政府在应对海洋自然灾害方面,起到重要的决策辅助作用,为海洋主管部门和省有关涉灾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加快推进地震观测台站建设,优化地震观测技术,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前期勘选工作和地震信息短信自动发布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国家地震背景场工程海南分项目建设任务,地震系统内部试用实现地震超快速发布,观测资料质量、连续率明显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海南岛陆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琼东北达到1.0级,实现了震后2分钟内自动速报。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
建成森林防火指挥平台和信息平台。
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完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制定或修订了海南省自然灾害救助、“三防”、水库防洪、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林业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公共体育场所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突发事件、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等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多次组织省减灾委成员单位和各市县减灾委在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综合演练。
成功应对了2011年强台风“纳沙”、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通过开展抢险救援和灾后救助工作,有效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4.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成立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三亚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并建成相应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完成救灾储备物资及仓库货架等救灾物品的采购工作。
开工建设海口市、儋州市、万宁市、五指山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修订完善《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管理规定》,要求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做好仓库和物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救灾仓库和物资的安全。
批准成立海南省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筹集专项资金建设防洪楼、修缮饮水灌溉、建设西部红十字备灾中心。
对琼海市、万宁市、省农垦红光农场等地的“博爱防洪楼”、“红十字活动基地”进行改(扩)建,争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灾后援建资金在白沙等地创建“博爱家园”。
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共有灾害信息员3354名,森林消防队伍284支1.3万人,省防汛机动抢险队和三亚市防汛机动抢险队等一批专业人才队伍,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5.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继续加大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在深入社区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了一批防灾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示范村,起到较好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7个。
6.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加强。
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活动,组织指导各市县、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应急演练、现场咨询、图文展示教育、发放宣传手册、组织群众签名等活动。
认真组织安全大检查,着力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普遍开展免费应急救护培训,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能力。
7.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海南省减灾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基本建成,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加强与专业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开展预警预报关键技术、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大力支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建设。
同时,批准设立海南省植物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监测、灾害预警预报及救灾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专门立项支持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控与动态跟踪混合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西沙永兴岛风暴潮精细化预报模式业务化应用研究、基于swmm模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分析及预警管理系统、应急救灾净水车等10多个项目。
支持开展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8.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成效显著。
面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工作制度化建设。
成立应急测绘保障机构,积极开展应急系统平台保障服务。
积极利用“天地图·海南”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救灾工作提供支持。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灾后保险理赔工作顺利开展。
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组织开展生产自救,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防灾减灾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现有机制尚未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有待加强,灾情会商和发布、灾害信息共享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需不断完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预警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预警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监测站网密度需进一步合理布局,提高监测能力。
森林防火预警监控系统尚未全覆盖。
海洋监测能力亟待加强,南海海洋气象监测站点稀少,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综合化水平不高,观测项目和探测手段不多,观测资料严重缺乏,预警预报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高。
村镇抗灾防灾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对农民自建房缺乏指导监管,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大量老旧建筑设防没有达到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文体场馆、学校等基础设施防灾能力比较薄弱。
林区道路边坡和办公区、生活区、厂房区的河堤尚未加固,个别地质性地面裂痕尚未进行专业检测和采取防护措施。
专项工作经费不足,专业技术、设施设备缺乏。
部分经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不落实,安全管理问题较突出,安全管理科技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低。
琼州海峡运输还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内河交通安全工作较为薄弱。
四是备灾水平及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存放救灾物资的物资储备点数量有限,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不足,物资储备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应急装备、仪器、应急用车,难以应对重大的突发灾害救援工作。
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不足,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技术急需完善,先进防灾减灾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应用不足。
部分重点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和应用防灾减灾先进技术,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众宣传教育仍需加强。
防灾减灾人才紧缺,基层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能力相对较弱,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断层问题较为严重,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趋于老化。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尤其是各类高校、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仍需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需进一步普及。
防灾减灾科研投入偏低。
立项防灾减灾的科技项目基础研究不多,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三)面临的形势。
我省自然灾害类型多、灾期长、灾情重、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台风及其次生灾害为主要自然灾害,暴雨洪涝、干旱、风暴、冰雹、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新变化,今后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预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呈增多趋势,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