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虞集《听雨》诗词选鉴赏
虞集《听雨》诗词选鉴赏虞集《听雨》诗词选鉴赏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诗之起承两句所描述的,是一幕颇动人的情景:大都(今北京)的春夜,窗外正飘着绵密的细雨,窗内绛红色的蜡烛点得明晃晃的(酣,正盛之意),把房内的暮色都驱赶了出来。
年迈的诗人在一排屏风边独坐着,不知有多久了。
摇曳的烛光映着他斑白的鬓发,显得格外触目。
此时烛泪无语,暮雨潇潇,与诗人羁滞异乡的愁情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幽幽的夜色中。
诗行里,也不知是愁思先起,还是苦雨先落。
只觉得烛泪尚有形,雨泪尚有声,唯有诗人心中流淌着的,是无形而又无声的思乡热泪。
于是一位满腹乡愁的诗人形象,就在这情景交融的描写中鲜明地显现出来了。
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此诗的第三句,就正有这宛转变化、另开新境之妙。
--"京国多年情尽改',初读似乎无理,其实却很值得玩味。
在京师的二十多年中,虞集由默默无闻的青年人,很快被擢居高位,显赫一时。
身份既然已经不同,情怀自然也改变了许多。
然而他对山青水秀的江南的思念,是否就因此淡薄了呢?显然不是。
虞集在此期间所作的许多诗词,回答恰正相反:"报道先生归去也,杏花春雨江南。
'(《风入松》词)"江山信美非吾土'(《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杏花春雨在江南'。
(《腊日偶题》)。
--这些词句分明都诉说着诗人对故乡那"不思量,自难忘'的浓重情感,为什么此处偏又感慨起"京国多年'的"情尽改'呢?其实这正是诗人弓f出结句"忽听春雨忆江南'的宛曲之笔。
虞集在外多年,这期间积累起来的乡愁,无疑是沉重而痛苦的。
如果说诗人在许多方面已一改青年时代的情怀,那么唯有一点,是诗人地老天荒也改变不了的:那就是对故土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眷念情怀。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诗词赏析:虞集《听雨》
诗词赏析:虞集《听雨》听雨元代:虞集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译文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
注释毵(sān)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赏析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
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
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
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
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
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
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
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
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
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
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
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
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
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情不会变。
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
“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彩。
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
“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
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虞美人·听雨》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那么《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古诗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解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诗文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
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
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
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
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扩展阅读:虞集的简介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
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
祖辈皆以文学知名。
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
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
14岁时师从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
不久,为国子助教。
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
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
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
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
四年(1327),他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
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
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
听雨杨万里原文翻译
听雨杨万里原文翻译
《听雨》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听雨》原文: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译文:
岁暮归来泛舟湖上,夜里借宿在严陵,此时天公不作美,夜里突然下起了雨,那淅淅沥沥的雨打在船篷上,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只好是一直听到天明。
昨天夜里的雨下得很大,那淅淅沥沥的雨一直打在茅屋屋顶上,很明显可以感受到雨下得很大,半夜还从睡梦中醒来,静静地听着雨声,一直到天亮,雨才稍稍停歇。
赏析:
杨万里这首《听雨》虽然比较冷门,可是同样是一首经典之作,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那份细腻的情感,在这首诗展现得淋漓尽致。
原本是很寻常的夜景,还有寻常的雨声,但是经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却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个性,写得也是很美。
其实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首诗生动有趣,而杨万里只用了三言两语,便是写出了雨中的情景,还有听雨时的心情,让整首诗意境高远,读来也是让人拍案叫绝。
第一二句便是很详细地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还有听雨时的一种心情,杨万里写得也是很巧妙,只是那么淡淡着笔,可是字里行间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第三四句写了雨后的情景,同时也交代了听雨之后另一种心情,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可谓是遥相呼应,让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
虞美人听雨古诗赏析
虞美人听雨古诗赏析虞美人的《听雨》可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经典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
虞美人是安阳之民,她自幼喜爱诗歌,十八岁时便创作了《听雨》。
这首诗反映出当时虞美人在受到家人孤辟于外的压抑时,眼中所见的孤独、阴暗而绝望的一幕,让人不禁怜首。
《听雨》这首虞美人吟诵的古诗,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世间的种种悲情,营造出一种叹世悲凉的感情气氛。
诗中各种比喻和描写,使得整首诗像一幅写照出古代社会的悲惨现实。
从“宁是春色三分外,柳絮无限轻”等句中,读者仿佛出现在了虞美人的思念之中,领略到她渴望重回家乡的绝望和无助。
除了对自身的感伤与悲伤之外,《听雨》还有一种对故乡的思念,激发了读者对于家乡的热情,这也是该诗被喜爱的原因之一。
虞美人把“游回去”比作“春在山”,这不仅是对故乡的深情追忆,也表示虞美人有重返故土的愿望和不愿离开的伤痛。
“灯火寒深宿,人去桥边”,透露出虞美人对远方家乡的无限思念。
此外,从“宁是春色三分外,柳絮无限轻”,“归来几时休”,以及“回首故里阴”等句可窥见虞美人不愿被迫流离失乡的苦恼,深深勾起了读者的同情心。
《听雨》还带有一种淡淡的哲理思想,即人生坎坷,凡是有期待,必然有失望。
随着诗中“归来几时休”,“月满乌堆黑”,“风急天高猿啸哀”等句,把握出虞美人渴望重回故里的情愫,但是实现不了的期望,甚至难以完成的梦想,凸显了人生的无常,不仅看似美丽的世界,它也会充满痛苦和不甘,到处充满着悲凉与惆怅。
以上就是《听雨》简单的古诗赏析,可以看出,虞美人在这首古诗里,用自己的经历反映和表达了一种普通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了人类所有的忧伤与痛苦,这也正是《听雨》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听雨》不仅仅是一首古诗,更是我们时代人们所反映、所品评的一种文学作品,这首古诗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其中蕴藉着的悲情励志精神,是为我们提供无尽启示和励志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智慧。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梨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的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的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的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夜游宫·竹窗听雨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窗外捎溪雨响。
映窗里、嚼花灯冷。
浑似萧湘系孤艇。
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
牵梦绕、沧涛千顷。
梦觉新愁旧风景。
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翻译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
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使她想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
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
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玉簪也微微斜着,直到仙子渐渐远去,词人的酒意才微醒。
注释夜游宫:词牌名,双调五十七字,前后两段六句,四仄韵。
计二体,此用正体。
隐几:凭着几案。
娟娟:美好貌。
捎:掠拂。
嚼花:《花史》:“铁脚道人常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
’”潇湘:即今湖南境内的湘江。
幽仙:指湘君。
凌波:水仙花以水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寒劲:指严寒。
沧涛:寒冷的波涛。
绀云欹:深青而带红色的云倾斜着。
玉搔:玉簪。
鉴赏梦窗的梦词,大多不落俗套,具有创造性。
这首梦词虽然不是他的名作,但和他的《踏莎行》一样,都具有新意和美感,内心感受也极为细腻生动,而且词人把自己的号“梦窗”化雪无痕地融人了词中。
词的小序交代了词人倚竹窗听雨、慢慢入睡、梦见女仙的过程。
上片用典虽多,但不失晦涩,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寥寥二十几个字内营造出的凄美意境:窗外雨声潺潺,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这时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那种冷是一种寒香冷,充盈着整个房间。
窗外雾茫茫,雨水漫上台阶,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
《虞美人·听雨》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下面是《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虞美人·听雨》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三、《虞美人·听雨》作者介绍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季羡林《听雨》阅读赏析
季羡林《听雨》阅读赏析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季羡林《听雨》阅读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听雨》原文及赏析
《听雨》原文及赏析《听雨》原文及赏析《听雨》是元朝诗人虞集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
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雨》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听雨》元·虞集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译文: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毵(sān)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赏析: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
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
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
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
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
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
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
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
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
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
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
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
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
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
季羡林《听雨》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听雨》原文及赏析听雨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虞美人·听雨的诗意与鉴赏
虞美人·听雨的诗意与鉴赏《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虞美人·听雨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
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原文:《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诗意: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鉴赏: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
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
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
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
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扩展阅读:虞集的简介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
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
祖辈皆以文学知名。
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
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
14岁时师从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
不久,为国子助教。
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
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
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
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
四年(1327),他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
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
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夜游宫·竹窗听雨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窗外捎溪雨响。
映窗里、嚼花灯冷。
浑似萧湘系孤艇。
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
牵梦绕、沧涛千顷。
梦觉新愁旧风景。
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翻译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
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使她想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
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
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玉簪也微微斜着,直到仙子渐渐远去,词人的酒意才微醒。
注释夜游宫:词牌名,双调五十七字,前后两段六句,四仄韵。
计二体,此用正体。
隐几:凭着几案。
娟娟:美好貌。
捎:掠拂。
嚼花:《花史》:“铁脚道人常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
’”潇湘:即今湖南境内的湘江。
幽仙:指湘君。
凌波:水仙花以水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寒劲:指严寒。
沧涛:寒冷的波涛。
绀云欹:深青而带红色的云倾斜着。
玉搔:玉簪。
鉴赏梦窗的梦词,大多不落俗套,具有创造性。
这首梦词虽然不是他的名作,但和他的《踏莎行》一样,都具有新意和美感,内心感受也极为细腻生动,而且词人把自己的号“梦窗”化雪无痕地融人了词中。
词的小序交代了词人倚竹窗听雨、慢慢入睡、梦见女仙的过程。
上片用典虽多,但不失晦涩,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寥寥二十几个字内营造出的凄美意境:窗外雨声潺潺,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这时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那种冷是一种寒香冷,充盈着整个房间。
窗外雾茫茫,雨水漫上台阶,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下片依然叙写梦境。
“香苦欺寒劲”,短短五个字却包含了肤觉、视觉、味觉、嗅觉和心灵体味。
“香苦”两句,言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苦于受到冬夜寒气的侵袭,使她不禁追念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两句既是拟人化的神化描绘,又是词人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闷借题发泄。
“梦觉”一句,言词人从幻梦中清醒过来,只见眼前仍旧是原来一成不变的景象。
面对这种压柳的生活,词人更添上一段新的愁绪。
“绀云”三句,扣题“既觉”。
词人醒时对花独酌,醉而伏案而眠;再醒后始觉头上青丝零乱,玉簪斜挂,活现出一个不拘小节的风流词人形象。
整首词颇具梦窗词的特色,梦窗写词,无论写妻妾或描绘梦境,总是晦涩中带有真情,仿佛词人总是睁着惺忪迷离的双眼,在描绘这个令人感到刺骨寒心的世界,可是心里却无比的清醒。
错觉与幻境,错综叠合,将读者引入一个魔方大厦,满眼琳琅的风景与色彩,迷离幻邈不可追寻。
词人写梦中的女子,不管是描绘她的姿态还是容貌,毫无往日宫体诗词的猥琐与晦暗,他笔下的仙子散发着水仙花的清香,与月为伴,在雨中徜徉,在沧涛上漫步,高洁优雅,超凡脱俗。
这首词营造了一种精致独到、虽不阔大但十分幽远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但这首词前之小序记述了词人写此词的经过。
一夜,词人在竹窗下听簌簌雨声,久坐后就凭着几案睡着了;睡梦醒来,看见绰约风姿的水仙在灯影中如仙女婆娑起舞。
于是命笔写词表达了追慕之情。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翻译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毵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蜡:红蜡。
暮酣:夜长。
译文已到鬓发稀疏的年纪,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毵(sān)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赏析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
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
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
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
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
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
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
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
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
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
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
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
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
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
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
“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
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
“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
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
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
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
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创作背景这首绝句为诗人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时所作。
虞集于延祐六年(1319年)时年49岁时,入翰林为院官,一直到元文宗在至顺三年(1332年)驾崩,诗人时年59岁,告病回乡,在翰林院任职达10年之久,这也是他仕途生涯中的最后10年。
从诗的内容看,当为诗人任翰林官时的中后期作品。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3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
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
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
“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
“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