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音乐艺术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艺术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一、音乐艺术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通识教育中,音乐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方式。
音乐艺术的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1 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导人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通识教育中,通过音乐艺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欣赏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力。
1.2 音乐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音乐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通识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1.3 音乐艺术与创造力的培养音乐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在通识教育中,通过音乐艺术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学会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表达,这对于他们未来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音乐艺术在通识教育中的实施策略为了在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音乐艺术。
2.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通识教育中,应该设置专门的音乐艺术课程,涵盖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
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既包括西方古典音乐,也包括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等。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技巧的训练,而在通识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合作、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音乐艺术的奥秘。
2.3 跨学科的融合音乐艺术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通识教育中,应该鼓励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学习中,也能够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结构。
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功效
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升高,通识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阶段,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多学科领域内容的教育形式。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而声乐教育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同样可以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出重要功效。
1.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声乐教育是针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美、准确的歌唱及演说技能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练习,掌握歌曲的节奏、调性、感情表达等,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点之一,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声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声音的表达力量,增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在社会行业当中更好地表达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修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无处不在,包括语言、表演、音乐等。
声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性和艺术细胞,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观察能力。
学生在学习歌曲和声乐表演技巧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对情感和氛围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
3.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声乐教育作为一种社交活动,需要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歌曲演唱。
这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互相尊重和合作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宝贵经历,这将成为他们未来成为团队领导者和成功人士的重要素质之一。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声乐教育需要学生面对许多在公共场合演唱歌曲的机会,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接受别人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可以完成爆发出独一无二的自我风格的演唱。
因此,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增强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总的来说,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出非常重要的功效。
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课程的“通识”属性
转变传 统课 程观念 , 实现 音乐课程 内部 整合
文, 认为大 学进行 专业 教 育 的 同时 , 须 学 习有关 的公 共 必 课, 以得 到必要 的共 同发展 和 培 养 , 称这 将 保证 学 生具 并 有一定 广度 的知识 和技能 的教 育为“ 通识 教育 ” O世 纪 。2 3 O年代 前后 , 以哈佛 大学 为首 , 部分 美 国高 等 院校 改革 原 来 的以必修 课为主 的学 科 体制 , 多实 行选 修 课 制度 , 更 开 始开设 “ 通识 教育 课 程 ” 正 式确 立 了 “ 识 教 育” 等 院 , 通 高
校 的办学理念 。
课程结 构体 系构建是 实现教 育培养 目标 的基 础 , 因此 课 程体 系设 置必须 按照培 养 目的和教学 目标来 进行 , 而 从 实 现教学 过程与教 学 目标 的统 一性 。普 通 高校 公 共音 乐 教 育 的课 程设置应 根据 自身教 学 发 展 目标 有针 对 性地 进 行 , 不能盲 目地去 照搬其他课 程模式 。按 照普通 高校 公 而 共 音乐教 育的培 养 目标 和大学生 的年龄 生理 特征 , 通高 普 校 的公共音 乐教育 课程一 般应 包 括 以下 主要形 式 : 1 活 () 动类课程 ;2 赏析类课 程 ; 3 理论 类课程 ;4) 叉渗 透 () () ( 交 类课 程 。这样 的分类 是依据课 程本 身的教学 形 式 , 而不 是 根 据教学 的内容划 分 的 , 就是 说 , 种 内容 或 者一 个 知 也 一
中图 分 类 号 : 6 2 G4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4( 0 1 O -183 17 — 6 2 1 ) 1 2 4 7 0 3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出更多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的精神,学校决定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心课程建设要求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5个领域:社会科学与人类发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运用与工具拓展。
要求2012级及以后的学生,在所选修的10个通识教育学分中,至少有6个以上学分必须来自选修上述5个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讲座方可毕业。
今后将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学分比重,直到全部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取代一般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理念: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要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协同培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在依托专业的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的共通性、普适性、博雅性、融合性、启迪性和价值性。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课程组成。
核心选修课程的设置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予以引导。
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指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由同一系列通识教育学分讲座所组成的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学分讲座内容应尽量贴近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每学期举办若干期。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招标建设制度。
对尚未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教师可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自愿申报,相关教学单位推荐,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
对我校教师尚未具备条件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聘请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师开设,并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准。
乐以载道,德专共生——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美育教育的融合研究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6的政策指导,包括《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等,这些都为美育工作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撑。
这一连串的政策推进对于美育工作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与高校美育教育的融合,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文化传承愈发重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的提出,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提供了理论指引。
报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百花齐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是教育的重要方向。
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下,传统文化在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美育教育融合的困境1、文化创新理念受限尽管岭南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但在其与高校美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一些挑战仍然显现。
对于地方文化的理解及其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并未达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校园文化往往缺乏明显的岭南音乐文化特色。
例如,当一首岭南曲目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可能仅有少数学生能够明确其音乐风格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此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让传统与创新在实践中实现有机融合,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育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需积极寻找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路径。
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上,更应体现在构建一种鼓励创新思维,包容多元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上。
这样,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美育教育的融合,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MOOC教育在大学音乐通识课中的应用
MOOC教育在大学音乐通识课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就是一种新兴的在线学习方式,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包括音乐教育。
本文将探讨MOOC教育在大学音乐通识课中的应用。
一、MOOC教育的概念及特点MOOC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指面向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学习者,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线上课程和教育资源。
MOOC的主要特点包括:1. 可大规模参与:MOOC是开放式课程,可以接纳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学习者,因此又称为“超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2. 全球学习者:MOOC学习者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跨越不同的时区和文化背景。
3. 自主学习:MOOC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
4. 多样化的课程资源:MOOC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教学资源。
5. 互动性强:MOOC课程中通常设有在线讨论区、作业评估、在线测验等互动评估方式。
6. 合作式学习:MOOC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参与社群互动,共同学习、交流和探讨。
作为传统大学体系中一门非核心课程,音乐通识课在大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音乐通识课一般包括音乐史、音乐文化、音乐欣赏及乐理等方面,旨在使学生对音乐具有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和音乐学术知识。
为了更好地传授音乐通识中的丰富知识,MOOC教育在音乐通识课中可以发挥诸多作用,例如:1. 扩大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途径:MOOC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选择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不同地区和历史背景的音乐作品,以及专业音乐人和学者的讲解。
2.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MOOC课程中通常配备专业的音乐作品和演出视频,学生可以自主观赏、品味并进行评价。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MOOC课程中的在线讨论区和社群互动可以让学生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相激励和提高。
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初探以通识课《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176石 莹,孙 英: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初探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初探——以通识课《中国音乐鉴赏》为例石 莹,孙 英(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0)基金项目:本文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级教改课题“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成果论文。
【摘 要】高校通识课的开展旨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民族化为导向的音乐通识课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进而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
本文从课程开展的角度出发,为民族化为导向的音乐通识课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通识课;音乐教学;民族化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76-01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通识课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内容之一,更是完善当代大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
通识课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较更为广泛、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当代大学生强调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当前音乐通识课程大多以鉴赏类为主,目的是使非专业学生入门更快,接受度更高。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有关于中国音乐内容的课程比较有限。
而《中国音乐鉴赏》作为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就是基于弘扬本国音乐文化而设立的。
它对于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形成正确审美意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音乐鉴赏》课程采用乐器进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同时加入分组教学的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加入课堂讨论以及学唱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加入专题讲座、主题式互动讨论、技能训练、社会调查等方式启迪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思维训练和方法引导,以便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准备,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高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探讨——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为例
高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探讨——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为例
张艳荣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22()17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高校提出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提出各个高校需要在 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为响应国家号召,各个高校陆续将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提上日程。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全面具有创新创业素养是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力求达到的效果。
于是,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多年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任教经验和本次对本院学生的调研,试图对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贡献微薄之力。
【总页数】3页(P0130-0132)
【作者】张艳荣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2.创新创业训练特色教材丛书的构建与实现——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浅议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复旦大学通识课程设置及对高职院校的启示——以广东X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5.高职音乐通识教育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分析——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音乐鉴赏》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音乐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音乐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作者:蔡曌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4期【摘要】音乐类通识课程作为艺术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对于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其严重阻碍了音乐类通识课程的发展。
文章主要针对音乐类通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音乐类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95-01艺术通识课程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的塑造,锻造审美感知能力。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指出艺术是塑造大众良好人格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更加说明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人性和情感的陶铸、完善的方面重要地位。
音乐类通识课程作为艺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高校学子的喜爱。
因其重要性,近年来该课程体系设置经过不断推新改革已经逐渐完善。
但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所学知识掌握不全等问题应受到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自身音乐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经历,对该课程的课堂现状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目前音乐类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音乐类通识课程作为高校生非专业选修的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教师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师专注于教学内容,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少,大多未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程度,导致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差的问题。
《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音乐类通识课程为:《音乐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
三门课程均是以音乐鉴赏和基础相关知识普及为基本立足点,以理论和作品融合为教学目标,以艺术审美为授课主要目的,带领学生学习大量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和风格。
通识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实践与探索
通识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实践与探索一、通识音乐教育的定义与特点通识音乐教育是指在高等院校中,为了提供更全面的、跨学科的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多元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批评和创新。
通识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性。
通识音乐教育不仅仅侧重于音乐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等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2. 多元性。
通识音乐教育要求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风格,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
3. 批判性。
通识音乐教育力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独立而深入的音乐分析和评价。
二、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通识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许多大学都开设了通识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内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讨论。
一些音乐学院也开始了通识音乐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不仅仅让专业音乐学生接受通识音乐教育,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活动。
这种趋势不仅仅是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更是整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变革。
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修养和音乐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深入融合多学科知识通识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系统。
在实践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编排跨学科的通识音乐课程,引入文学、历史、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并与音乐进行有机的结合。
可以组织以音乐为主题的跨学科研究小组,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专业背景进行讨论和研究。
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协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整体理解和感知。
2. 多元音乐体验的推广在通识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高等院校也应该注重扩大学生的音乐体验范围,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音乐作品和风格。
对高校通识音乐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六点思考
对高校通识音乐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六点思考作者:于喜斌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是高校开展博雅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着力从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与高校学术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配套教学材料的提供以及学生体验和实践机会的创造等六个方面入手提升通识音乐课程在高校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通识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88-01通识音乐课程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形成人文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应该着力构建高校通识音乐课程的完整体系一、建设多样化的高校通识音乐课程体系音乐本身是以多元形式存在的,音乐的内容本身也是丰富的,音乐的类型、表现形式、音乐作品的体裁、乐器的风格等等都是以多样化的形态共存的,这就既为高校通识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
高校通识音乐课程体系既要注重大学生音乐基础的普及,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既要让学生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源流,又要为学生呈现当今音乐发展的动态;既要使学生掌握我国音乐特征,也要让学生了解外国音乐流派;既要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也要让学生体验不同唱法的差异。
因此应该设置音乐基础知识课程和音乐体验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实现音乐理论认知和音乐体验感受的互相促进。
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是要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关键在于让他们了解音乐、认识音乐、体验音乐、热爱音乐,进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与学校特色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把高校通识音乐课程打造成大学的“校本课程”,一方面应该结合学校科研优势、学术资源和学校特色,深入挖掘这三方面的可用之处,使教学与科研结合度更高,实现科研为教学的服务。
以艺育人,文化导人——文化价值引领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与探索
以艺育人,文化导人——文化价值引领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与探索◎朱映瑜 (五邑大学)摘 要:音乐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验艺术美,追求艺术美;另一方面,它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把民族自信、人生观、世界观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挣脱“专业化”思维束缚,追求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与内在智慧。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音乐通识教育;文化价值引领近年来,随着对高层次人才全面培养目标的深化与改革,高校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的发展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代的通识教育,更聚焦在高校学生是否拥有广阔、开放的全球性文化视角,平等、博爱的人文价值理念,以及跨学科、前沿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形式[1],其“价值引领”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现今社会面临种种当代教育问题与挑战,其中包括当今的高等教育过度强调专业分工,导致知识学习被分割,高水平人才无法适应复杂多变全球化社会的挑战。
因此,塑造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以宏观视野看世界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如今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尤显重要。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是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非直接时效性的教育。
它所关注的是“人本主义”教学的内涵,人格培养是其教育目的终点。
从通识教育的非实用性与非功利性角度看待,音乐素质教育是实现“通识”这一教学任务的最纯粹形式[2]。
作为中西方通识教育人文学科家庭中的一员,音乐教育的实践运用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乐”的培养,孔子倡导乐教并作为教化的工具,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学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西方大文豪雨果也曾说“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之一。
中国——东盟高校音乐舞蹈表演实践平台的构建
中国-东盟高校音乐舞蹈表演实践平台的构建李纳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中国-东盟高校音乐舞蹈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为了提升交流质量,打 造中国-东盟高校之间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音乐舞蹈表演实践平台,实现音乐舞蹈艺术全方位的互动,促进我校与东南亚国家的音乐舞蹈艺术学习与交流。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舞蹈表演平台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112-03一、中国-东盟高校音乐舞蹈表演实践平台的意义粵西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随着国家“一带一 路”政策的推动,粵西地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 等往来日益密切,因此,对于东南亚艺术的推广工作也提 上日程。
熟悉东南亚艺术,会为经济、政治、教育等交往活 动提供润滑作用。
岭南师范学院现有条件和资源为创建 中国-东盟高校艺术表演实践平台提供了便利。
首先,我 校与东南亚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已经形成常例,因此,对 于东南亚民族音乐舞蹈的了解与欣赏是刚需。
同时,我校 音乐与舞蹈学院已经开设《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中外经典戏剧鉴赏》等相关课程,为东南亚民族音乐交流与 合作提供了师资准备和教学积累。
因此,创建中国-东盟高校音乐舞蹈表演实践平台具 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国际交 往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文化因承载着中华文化 的无穷魅力,无疑能够担纲起传播国家意识形态、提升文 化软实、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
但是,中国音乐文 化的东南亚传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无论是传播数量、区域、类型还是产生的影响力,都具有很大局限性。
为此,亟待加强对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分析其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传播策略,举一反 三,促进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实现我国国家形 象和软实力的提升。
(二)能够为我校各学院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东南亚 音乐文化教育与实践,拓展对于东南亚文化了解的广度 和深度。
新时期高等院校音乐通识教育探析
新时期高等院校音乐通识教育探析作者:刘姝含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摘 ; 要:当前,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程,在我国发展较晚。
而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体系上不完整,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文章旨在通过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进行内涵式分析,并对当前我国高校发展音乐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及瓶颈进行全面解读,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及意见,期望为我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209-02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国高校培养优秀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的重视和发展,逐步成为了各高校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音乐内容的教学,以此来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达到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现代化大学生。
因此,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由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部分构成。
(一)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音乐通识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一种类型,当然具备通识教育的性质,即区别于相对比较专业化的学科教育,具有非专业性质,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学习。
在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的选择具有多样化性质,能够在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学习非专业性的其他学科,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防止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而音乐作为通识教育,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其针对的选课学生群体,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原则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选择该课程,因此使学生的选择与学校的授课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美育视野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8(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美育引导下开展音乐通识课程建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和其它专业有所不同,因为音乐充满变化,所以通过音乐通识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可以引发人的联想,而音乐创作也大多是在想象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学习音乐和创作音乐有时候是相辅相成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改变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再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填词,根据词创作音乐,学生的创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当前我国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学体制一直以文化课教学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整体素养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普遍审美能力低下、缺乏想象力,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通识教育缺乏一定重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要为他们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以音乐通识教育为例,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虽然都开展了音乐通识教学,但是相关课程却与音乐通识教育关系不大,导致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能力。
[3]在音乐教学中,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重点,从考核标准就可以发现,学校依然将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成绩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
而且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所以并没有开展足够的相关课程,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学校音乐通识教育教学问题严重除了学校对音乐通识教育的不重视之外,音乐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以课程内容为例,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在音乐教学中虽然开设有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在教学时候依然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单一是第二个问题,教师习惯性地进行灌输式教学,结果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无从提升。
(三)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较低学生自身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欠缺也是当前我国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全面引导,让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绽放思政光彩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全面引导,让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绽放思政光彩夏雄军祝依庭(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在社会中的被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其中素质教育成为目前社会大力提倡的一种教育模式。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高校音乐通识课作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利用好该门课很大程度上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课程思政”新型教育模式的倡导下,如何让思政素质教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育教学中,精准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协同育人的要求,值得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音乐通识课程;课前导入;课程思政;情感共鸣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2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109一、引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通常是指除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设立该课程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避免狭隘,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音乐通识课程作为高校众多通识课程中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地位。
而将思政素质教育融入音乐通识课程是由“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所提出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方法之一。
课程思政强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①因此,在“课程思政”新型教育模式的倡导下,如何更好的让思政素质教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育教学中,精准落实协同育人的要求,值得更深入的探究。
二、思政素质教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必要性早在战国时期的《乐记》中就有记载“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德音之谓乐”。
基于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探索
基于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探索
郑莹洁
【期刊名称】《高教探索》
【年(卷),期】2022()6
【摘要】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通识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既包括通识教育中的人文通识,又包括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实践。
音乐通识课程是在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引导学生发展情感、塑造价值的主阵地。
文章基于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与实践思想,通过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本土化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郑莹洁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人文素养通识课程审美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3.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经典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俄罗斯文艺经典通识课程为例
4."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探索
——以上海大学通识课《丝路音乐文化》为例5.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菏泽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地理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可。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组织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素质不高等。
因此,构建一个符合现代音乐教育要求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一、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概念所谓音乐通识教育,是指在音乐基础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为主线,结合以学生的音乐智育、音乐情感及音乐欣赏为鸿蒙,以形成学生音乐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模式,它并不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教育,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对于音乐通识教育,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能力2. 培养学生的音乐智力3.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5.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二、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现为了实现音乐通识教育的目标,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知识音乐知识应该是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基本知识、音乐理论、音乐美学和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内容。
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声乐、器乐和合唱等方面的表现能力培养。
通过这些表现方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基础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
3.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作品的赏析、音乐风格的区分以及音乐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通过这些欣赏方面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提升音乐审美水平。
普通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新思考
普通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新思考杨慧芳【摘要】纵观全国高校本科课程体系,但凡有通识教育课程的就一定有音乐教育类课程,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作为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各行各业挑战的人才.音乐以其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通识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是当下比较普通的现象.因此,无直接实用性的通识音乐教育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使得通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无法充分体现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1【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通识音乐教育;通识音乐教育对象;通识音乐教育本质;通识音乐教育理念【作者】杨慧芳【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1【正文语种】中文自1998年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推广。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培养人才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逐渐对英美通识教育引起重视。
不少高校在借鉴英美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开始进行了大学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类课程便出现在了普通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里。
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规范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后,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就更坚定了它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同时公共音乐教育也被称为通识音乐教育。
音乐以其特殊的功能和价值长期以来被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成为了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直以来通识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不重视既体现在学校层面上,也体现在学生层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刘福瑞
【期刊名称】《音乐创作》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通识教育以培养现代社会中健全的人和合格的公民为终极目标,它所倡导的全面、贯通的教育理念需要一系列课程来实现.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是笔者在践行通识教育理念中所做的有益探索.本文回顾了中西方通识教育历程,探讨了音乐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课程实施的成效指出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
【总页数】3页(P179-181)
【作者】刘福瑞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J], 汤潇林;林春
2.对西藏高校通识教育音乐鉴赏课程的一些建议 [J], 钟韦怡;欧阳佳丽
3.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史为例 [J], 张宝林
4.高职音乐通识教育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分析——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音乐鉴赏》课程为例 [J], 陈卓敏
5.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初探——以通识课《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J], 石莹;孙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