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历史 第13课 宗教改革课课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 同步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同步练习1.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2.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A.信仰得救B.先定论C.教众平等D.教随国定3.“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A.宣扬因行称义B.传播人文主义C.创立新教教派D.否定教皇权威4.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5.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7.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
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C.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D.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8.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作斗争,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并处以火刑。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易错提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13课宗教改革 第14课启蒙运动 学案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13课宗教改革第14课启蒙运动课型:复习课课时: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习目标】掌握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史实,探讨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及影响。
导入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思想有何继承与发展?一、内容熟练掌握以下所列举的1—9个问题。
要求以下问题结合课本和提纲找到标准答案并理解记忆。
自己理解不好或者不会的问同学或老师。
1.宗教改革的时间、背景、目的、性质?特点、影响?2.宗教改革最早开始于?导火线、序幕、主张、怎样体现人文主义?3.宗教改革中最激进的人物是?著作、主张及评价、怎样体现人文主义?4.比较路德和加尔文异同。
(新教“新”在何处、与天主教会的本质区别)5.启蒙运动兴起和高潮的时间、国家。
6.启蒙运动的背景(根因)、指导思想(社会思潮)及其内涵。
7.列举法国、德国思想家的著作、主张、评价。
8.总结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
9.启蒙运动的评价(性质、与人文主义的比较、最主要贡献、精神财富)。
二、内容下面所列举的本单元的部分重难点问题。
要求全面理解并掌握以下问题。
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比较。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1)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2)都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练习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 “因行称义”B. “因信称义”C. “人非工具”D. “理性至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指的是教徒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直接和上帝联系,而不通过僧侣这个中介,即“因信称义”。
而“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
只有教皇和主教等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直接沟通。
这与题干思想是相违背的,而C和D和题干阐述是内容没有关系,答案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因信称义2.2.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是A. 反对禁欲主义B. 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C. 矛头直指教皇D.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二者均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故答案为D项。
文艺复兴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反对禁欲主义;宗教改革将矛头直指教皇。
ABC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3.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A. 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 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 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奶牛是提供牛奶的,与人是不平等的,因此B和D 两项掩盖了这种不平等。
C项有断章取义之嫌。
只有A项表述最贴切,看到了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的本质。
因此答案为A。
高中历史必修3笔记(岳麓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16C一.背景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2.政治上: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上: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各国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向德意志人们兜售赎罪券。
二.实质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得到城市手工业者、农民、小经济地主、部分君主支持的反对罗马教皇、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政治活动。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关于赎罪劵的功效》。
2.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
(2)只要内心真诚忏悔、悔罪,就会能得到赦免。
(3)肯定圣经的权威,简化教会仪式。
3.影响:(1)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
(2)改革后创立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教鼎 13-1立的新局面。
(3)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四.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扩展)1.背景:(1)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
(2)受到路德学说的强烈吸引。
2.兴起:1536年出版了《基督教原理》。
3.主张:(1)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
4.影响:(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五.16C宗教改革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使人们思想得到 13-2解放。
4.社会上: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前预习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解析
目标导航(1)强调________,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是反对________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1)标志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________与天主教、________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核心是提出________。
①含义: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由________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②影响:对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________特权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________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为此后________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解析:材料中的主张明显反对购买赎罪券,结合选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马丁·路德。
2.马丁·路德说:“在我们当中有虔诚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有真信仰、圣灵、悟性、基督的道和意念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的言语和悟性,而去跟从一个没有信心和圣灵的教皇呢?这是等于反对整个信仰和基督教会。
”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 A.树立了基督的新形象B.阐释了基督教新教义C.主张精神上的自主救赎D.实现了信仰上的自由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体现了对人自身信仰和自主精神的肯定,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实质上是主张人们摆脱教皇教会的控制,实现精神上的自主救赎,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基督的新形象和基督教的新教义,排除A、B两项;马丁·路德并没有鼓励人们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解决的是“怎么信”的问题,不是“信不信”和“信什么”的问题,没有使人们实现信仰自由,排除D项。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_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2.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________,马丁·路德发表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主张(1)强调____________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2)宣称____________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1)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会与____________、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______》。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__________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4.意义(1)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_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为以后的______________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知识点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右图反映的是1517年教皇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大量出售“赎罪券”的情景。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出售赎罪券①这是罗马教会无耻的谎言和明目张胆的搜刮②罗马教会已变得十分腐败③成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④直接促成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进行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A.正在兜售赎罪券B.正在演讲中呼吁“信仰耶稣即可得救”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3.马丁·路德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③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 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
惩罚。 因行称义
④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 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
皆为祭司。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出售赎罪券 B.改变天主教的仪式和教义 C.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D.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信仰得救
(一)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 因行称义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靠遵守教阶制度, 通过神职人员, 复杂的圣礼得救
靠信仰得救,读《圣经》、 与上帝直接对话,简化仪式
实质是维护教皇绝 对权威,为教皇垄 断神权服务
实质:否定教皇权威,信仰自 由,灵魂自主。具有鲜明的人 文主义色彩。
④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下列有关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B.改革后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 的局面 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 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 的依据
(二)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
• 材料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 于信仰而不在于行善,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 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 “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 天堂;弃民则相反。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提出,要摆脱 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 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 格斯堡合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一原则 A.强化了德意志诸侯对臣民的人身控制 B.加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C.使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D.阻碍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进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1什么叫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运动。
2宗教改革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宗教改革背景(原因)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根本原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4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建立“廉价教会”。
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5)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推动欧洲向近代迈进。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1)创立新教加尔文教,使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建立民主教会,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2)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影响遍及欧洲各国;影响:(1)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思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创立了独到的宗教理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6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7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编作业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作业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指()A.抗议《圣经》的权威B.抗议国王的权威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抗议贵族的权威解析:新教并不反对《圣经》,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与世俗的王权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斗争对象是天主教会,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教会,而不是贵族,故D 项错误。
答案:C3.(2014·海南单科)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解析: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B 项错误;“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
答案:C4.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A.教皇教士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D.封建领主解析: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
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因此“第三者”指的是教皇教士。
答案:A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1334-1342年)时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①文艺复兴使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②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
2.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核心是先定论。
①含义: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由上帝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②影响: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1.宗教改革的原因(1)经济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腾飞,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2)政治方面: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2.宗教改革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和土地,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与经济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3课宗教改革学案
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肯尼迪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前检测:我落实好了!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C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2、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A 上帝B 罗马教皇C 马丁·路德D 贵族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自学导引:相信自己一定行!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
(2)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
(3)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向教民兜售,大肆搜刮民财,激怒了路德。
2、兴起:马丁·路德发表 (即 )。
3、主张: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
4、意义:(1)性质:这是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受到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推动。
2、兴起: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一书。
3、主张: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并进一步将其解释为,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这一学说为发财致富做辩护。
4、意义: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的依据。
三、性质:16世纪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四、意义:宗教改革用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能力提升:动动脑,锻炼锻炼吧!探究: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1)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同。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_1岳麓版必修3
第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外资料预习(一)、时代特征:宗教改革前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①、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②、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③、在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
④、在思想文化领域,当时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是教士,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
教会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掌握了《圣经》解释权。
即使是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⑤、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也无处不在。
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核心概念:、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
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
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世纪至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罗马教皇和罗马教廷: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
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二、预习效果监测:(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火线: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向教民兜售。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课堂同步练习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 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 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 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B 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C 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D 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3、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A 君权神授B 因信称义C 政教合一D 教皇至尊4、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A 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C 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5、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B 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C 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D 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6、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是:A 因信称义B 先定论C 因行称义D 无为而治7、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①都主张“因信称义”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A 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 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C 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D 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9、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 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C 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D 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CBBBDBAAC。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宗教改革运动—挑战教皇的权威(16—17世纪)【学习目标】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宗教改革运动(16—17世纪)(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的萌芽与发展,要求摆脱的束缚;2、政治:的日益腐朽,人们的普遍不满。
3.思想文化:促进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思想。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
(二)概况:1.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首先发生在的原因①主要原因:当时德国四分分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使有了掠夺机会。
②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
(2)序幕:1517年发表《》,质疑赎罪券。
(3)思想核心:反对“”(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即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马丁•路德和罗马教会在得救方式上的不同:①罗马教会:主张要按照教会规定的行为,按教皇的命令去做才能得救;②马丁·路德主张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够赎罪,而不用靠教会、神职人员和繁琐的圣功。
(4)影响:①否定的权威,使人获得的自主权。
②创立的“”,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揭开了的序幕。
2.发展——加尔文宗教改革:出版《》①背景:的影响。
②著作:《》。
③思想核心:主张人只有;提出“”。
④影响: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作辩护,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1.性质:一场在掩饰下,发动的反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2.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欧洲的近代化。
①政治:推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有利于的形成和发展。
②经济:有利于发展。
③思想:打破了的精神枷锁;促进了;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①兴起背景: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出现;②核心内容:反对的是“以神为中心”,而不是反对“神”,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宗教改革
1(广东文基,3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化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2. .写信给教皇表示“决不能有承认错误的闪念”,因而被人们热情地称赞为“天使的化身”、“神学家中的凤凰”,并使著作《九十五条论纲》销售量猛增的思想家是
A.亨利八世
B.马丁·路德
C.闵采尔
D.加尔文
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4.(·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主要贡献是
A.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架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6.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7、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8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
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②实行政教合—的体制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④都反对
因行称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B.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C.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D.宗教改革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10.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神学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B.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C.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D.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11 据说罗马城内有个“圣梯”, 凡人攀爬一番,就可赦罪。
路德爬到中间便退了下来,人问其故,他答道:“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不在于表面礼仪”。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路德认为人得救与否不能靠善功、圣礼
B 路德认为人得救与否关键在“人”本身而不在“神”
C 路德认为攀爬圣梯是表面礼仪,应到教堂找神父忏悔才能得救
D “信仰得救”是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1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B、倡导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13、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4. 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A、正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在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在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15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是( )
①各种知识是演说能力的基础,人们需要学习②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③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④感觉即知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 .下列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在否定马丁·路德的基础上进行的 B.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D.欧洲宗教改革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勇于挑战教皇权威
17.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18.下列属于新教的是( )
①基督教②天主教③东正教④路德教⑤加尔文教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④⑤
19、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
”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反对宗教信仰
D.因信称义
20.17—18世纪欧洲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①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②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成就,牛顿力学体系形成,达尔文进化论诞生③启蒙运动兴起④工业革命开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潜心修道后发现教皇和教廷大员们种种亵渎上帝的行为,日益坚定改革宗教的决心,他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岳麓版必修Ⅲ
材料二戊戌年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1)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和马丁·路德有什么相同点?6分)
(2)他们各自的重大实践活动是什么?(4分)
(3)马丁·路德和康有为的实践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10分)
第13课
1-5 DBDDD 6-10 CBDDA 11-15 CBBAB 16-20 AADBC
答案(1)都主张改造本国的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改革实践;其目的都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
(2)宗教改革;戊戌变法。
(3)马丁·路德改革成功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教皇的黑暗统治损害了各阶层的利益;群众基础广泛。
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状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