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_共10篇完整篇.doc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小学综合素质重点
小学综合素质重点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重点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这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
2.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将其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1.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即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学生是研究的个体、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都有潜能。
第三节:教师观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2.终身研究的意识教师需要具备终身研究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为什么要终身研究?终身研究对于教师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研究,教师自我实现也必须终身研究,提升教学水平需要坚持终身研究,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需要终身研究,终身研究也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同时,教材改革也要求教师必须终身研究。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作文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作文小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品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学习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要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思维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情感品质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交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身体素质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品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一、素质教育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小学《综合素质》必背重点和模板
第一章职业理念单项选择题卷面位置:第1-4题(必考4道)材料分析题卷面位置:第30题(必考1道)【注:下面三观需要一字不差全部必须背完,考点:材料分析题一道(第30题),选择题4道。
】1.教育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学生观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能力克服问题不断发展。
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③“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在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3.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三者一开放】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②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④教师是社区开放性教师。
教学行为的转变: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尊重和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帮助和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反思和终身学习发展。
④在对待同事之间:合作探究。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单项选择题卷面位置:第5-12题(必考8道)【注:下面是常考的法律法条就考这些一定要背完再做真题练习,考点:选择题8道。
】注:此章节出选择题,重点在于理解和练习真题,复习只看重中之重;已经标注出来了。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六法一纲要”(偶尔考时间哪一年颁布/时间紧就不用记了)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教育的基本法、母法、根本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通过、2006年修订、2015二次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1.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9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66.《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2002.8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教育法》【选择题】1.(第14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管理教育工作。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教育观(一)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
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七点,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共141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教育观(一)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
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七点,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教育观.doc
2016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教育观第一章第一节教育观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B.“发现”知识C.积累知识D.搜集知识2.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3.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 )作用。
A.引导B.主导C.辅助D.顾问4.(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B.义务教育C.素质教育D.全面教育5.小东虽然才10岁,但篮球打得好,足球踢得也很棒,可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对此,班主任很发愁,总是提醒他“你不要总是贪玩,把心放在学习上,这才是你应该做的!”该班主任的做法( )。
A.正确,班主任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B.不正确,班主任只注重知识学习C.正确,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班主任的职责D.不正确,班主任伤害了学生的自尊6.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
A.主体性B.全体性C.发展性D.全面性7.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 )的一块试金石。
A.育人为本B.以德兴教C.面向全体D.精英教育8.( )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9.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 ),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A.顺序结构B.客观规律C.主要特征D.不平衡性10.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 )。
A.创新能力B.学习能力C.拼搏精神D.团结精神1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
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1.1教育观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一、素质教育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观
综合素质教育观在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这部分内容中,职业理念是常考的内容,而作为职业理念中的重要部分——教育观,则是考生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首先,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即人们对于教育活动本身特点的认识。
之前传统教育是比较重视教师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那么现在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我们称这种形式的教育为“素质教育”。
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符合怎样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则表现在“教学观”这一理念之中。
因此,教育观的内容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是需要考生特别重视的。
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教学观通常以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查,单选题通常以例子的形式进行理解性考查,案例分析题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考查,如让我们运用相关知识点来评析案例中某教师的教学行为,既考查理解同时也考查记忆是否准确。
所以要求考生对这两部分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掌握答题技巧,考试时活学活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下面我带着大家来解析一下这两部分知识: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1)内涵: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考查方式:首先,这里的“根本宗旨”做一个地位型的单选题备考。
而该条在案例分析题中很少涉及,除非材料中有类似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先导性的作用,则符合素质教育该特点;反之如果出现社会中的某种不文明现象,如“各大景区中刻有“到此一游”、随地吐痰等,则违背了素质教育该特点。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1)内涵: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
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的素质教育观
我的素质教育观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我的素质教育观便是要注重个体发展、注重实践操作、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的素质教育观中,个体发展是重要的一环。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和潜力。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强调发掘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潜能,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我相信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个人素质的提升中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另外,实践操作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此,我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身心共鸣”来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实验课、社会实践还是项目学习,都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规划。
除了个体发展和实践操作,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我的素质教育观的关键。
在快速变革的世界中,只有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才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因此,我强调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全面培养他们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实践等核心素养。
这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全面成长,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提升,还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得到塑造。
综上所述,我的素质教育观注重个体发展、实践操作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这样的教育理念,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并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有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实践操作并培养核心素养,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适应力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教育观(一)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
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七点,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造就平等的公民、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本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以学生为本。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之二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校园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和反馳,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三、实施个性化教育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之三是实施个性化教育。
学校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之四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学校应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倡导和践行阳光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要加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指导,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行为,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创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等方面。
学校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1.1教育观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综合素质 教育观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详细讲解
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详细讲解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那么将来就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而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篇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只有先端正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学生。
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
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
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
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小学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现了与其他层次、形式素质教育相同的性质。
小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
小学素质教育应当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
小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文就是小学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介绍,素质教育纠正了应试教育的不足,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体验。
大家在空闲时间不妨多浏览,在这里你能阅读到更多有关教育方面的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_共10篇第1篇: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一)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这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现行的课堂教学,对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也有比较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但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重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
重在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科学观的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等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求异创新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也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这不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首要取决于教学内容。
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
以往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分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
针对以往教材内容的缺陷,新的国家课程改革意见就明确指出,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内容体系着力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例如,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数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等学习方式的熏陶,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书本知识和运算、推理技能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
因此,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改革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问。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诸如储蓄、债券、保险、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开支等,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必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再有,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与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也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
(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
但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和教师依然囿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嘴上喊着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
却仍然不能抛开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以知识教育灌输学,给学生加负,加压,加班,加点,学生的书包沉重,心理负担和压力更沉重。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常常有些孩子行为逆反、心理压抑,其结果导致教者失望、学者沮丧;也有一些孩子上进心很强,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即使假日,也是闭门苦读,学得很辛苦,可是其成绩却总是一般,有的甚至被同学嘲笑为“书呆子”,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
成了真的“书呆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脑疲劳状态下,大脑血管收缩,血液黏稠不畅。
供氧不足,脑细胞活力下降。
人会感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思维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到智力潜能的开发。
这样的情况下迫使学生学习,只能事倍功半。
又谈何良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脑疲劳会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长期脑疲劳,导致失去自信,情绪低落,精神忧郁等心智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导致学生行为怪异、荒诞,甚至出现严重后果。
这方面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赞成,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
偏深偏难偏多,但我国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会学得很好,有些内容还可提前学,提前教。
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差生困难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学生一样同教师交往。
据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教师比较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优等生交往。
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虽然“差生”在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中等生、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注和科学的教育。
这种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
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当前,我国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教师素质低下,对教育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突出。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