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公开课初三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社戏》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阅读《社戏》,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的技巧。

3. 感受小说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方戏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速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小说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b. 例题讲解: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c.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4. 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的探讨: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的地方色彩,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社戏》2. 内容:a. 主题思想: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 人物形象塑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c. 地方色彩:戏曲元素、民俗风情d. 艺术魅力:独特的叙事视角、生动的人物形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名篇,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掌握文学常识,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定义和特点。

- 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意境。

- 学习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名篇欣赏:- 《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 《西游记》中的幽默元素和独特风格。

2. 文学常识:- 诗歌、散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介绍。

- 不同文学流派的划分和特点。

3. 诗词欣赏:- 唐诗宋词的选读与赏析。

- 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分析。

4. 现代作家作品解读:-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文学与社会意义。

-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学习古代文学名篇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 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2. 难点:- 现代作家的作品解读,理解其文学与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引入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讨论。

3. 观摩学习法:通过观摩大师级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经典名画,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讲述原因。

- 教师介绍古代文学名篇,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代文学名篇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文学常识,如诗歌、散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

- 学生通过听课、自选作品等方式,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

4. 练习巩固:-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进行背诵和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2、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一等奖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按要求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学重点:1.略读课文,按要求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法:情景教学、启发引导、联想迁移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互助、集体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副课文插图,大家猜猜是哪一课的图片?(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感知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人物+事件(开端、发展、结局)三.合作探究请小组合作,用四字词语梳理其中的主要情节。

【方法点拨】梳理情节题,先看已知项目的特点,如:字数,词性、短语结构,变化中的不变。

今天概括注意老师给大家的示例是:进学被训【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进学被训--借钱被骂--中举发疯--中举被打--中举被攀四.精读细思1. 在这些情节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总结写作方法预设:发疯------(范进)痴迷科举、醉心功名------语言、动作、细节、夸张------灵魂丑陋骂人/治疯------(胡屠户)嫌贫爱富、前倨后恭------语言、动作、细节、对比、夸张--人情淡薄攀附------(张乡绅攀亲贺喜、送房送钱)恭维拉拢、老奸巨猾------官场黑暗众乡邻中举前的漠不关心,中举后的热情祝贺------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世态炎凉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态度呢?使用的技巧呢?【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在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达到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九年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欣赏与感悟:通过选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 现代文学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环境描写等,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文字写作与表达: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国学经典学习与解读:选取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团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探究式学习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 文字写作与表达环节:通过课堂指导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回顾与总结环节: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__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文学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社戏》的主题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风俗。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并运用文学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并运用文学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3. 课堂讲解:(1)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小说的起承转合。

4. 例题讲解:以小说中的某一情节为例,讲解文学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情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社戏》中的人物形象,不少于500字。

(2)运用文学手法,改写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等。

(2)组织学生观看民间社戏表演,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小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社戏》的基本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学手法,并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理解并掌握小说《社戏》的主题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风俗。

九年级汉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汉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汉语教案教案一:《古文观止》指导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文观止》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理解和分析《古文观止》中所选古文篇章的含义和主题。

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文观止》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解读《古文观止》中所选古文篇章。

教学难点:1. 如何阅读和理解古文文本。

2. 如何分析和解读《古文观止》中所选古文篇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老师简要介绍《古文观止》的作用和意义,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学习古文很重要。

Step 2:讲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1. 解读字词:学习古文中常见的字词意义及其变化。

2. 分析句子结构:了解古文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特点。

3. 理解上下文: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古文篇章的整体含义。

Step 3:分析《古文观止》中所选古文篇章1. 选择一篇古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古文阅读方法来理解篇章。

2. 学生阅读古文,尝试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理解古文的含义和主题。

3. 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4:练习与巩固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阅读《古文观止》中的其他古文篇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 下节课开始时,要求学生进行展示和团体讨论,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们了解了《古文观止》的作用和意义,学习了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分析和解读《古文观止》中所选古文篇章来提高了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活跃,积极思考,对于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古文阅读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文知识。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一等奖(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一等奖九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一等奖精选6篇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和解读课文,学生能够培养信息获取、推理和推断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九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2. 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的重点和难点;3.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难点: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九年级上册语文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2. 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课本的章节结构、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

3. 重点和难点:教师详细解释九年级语文下册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学习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

5. 学习动力:教师通过讲述一些成功学习语文的案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

第二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2. 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难点: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

部编版初三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初三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参照《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的教学大纲,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学赏析:选取《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进行赏析,包括对文学形式、内容、意境等的阅读和分析。

2. 语言表达:通过学习《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对文言文、现代文的理解和应用。

3. 阅读理解:通过学习《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学习《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重点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和框架,提高学习的效果。

4.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观点的交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待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示范,解释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赏析、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等学习活动。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视频入手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1、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小声试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yǎ) 喉咙(hóu lóng ) 汹涌(xiōng yǒng) 腐烂(fǔlàn )3、视频朗读欣赏4、朗读指导注意他在读时有什么技巧?比如,他是按照怎样的基调去朗诵的?他是怎么处理停顿和重音的?大家可以边听边做记号,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

有些要拖长音的可画上破折号。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4《乡愁》生命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

4《乡愁》生命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

4《乡愁》生命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乡愁》生命语文教学设计【设计特点】2011年1月6日,余光中在出席某颁奖活动时坦言,一直被称为“乡愁诗人"让他有点烦。

余光中解释说,乡愁固然很美,可是乡愁也不一定是绝对正面的价值,因为一个人一离故乡就发愁、想家的话,有可能这个人没有出息。

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的训示,他应该在外面有所贡献,有一番功劳,使得他的故乡因他而自豪,远远胜过他回到家里守株待兔。

余光中说,他曾经为他人题过两句话,大意是一棵树的根要“求其深”,而叶子和花应求其高”,“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他把这句诗赠送给当天的活动。

长久以来,大陆的读者因余光中的《乡愁》而倍感自豪,事实上,我们并未完全解开这首诗的生命密码。

《乡愁》生命语文教学设计,即是从生命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和诗人的生命内涵。

【设计步骤】一、导入梁实秋评价余光中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余光中的诗和散文,解读这位以大陆为母亲,以台湾为妻子,以香港为情人,以欧洲为外遇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生命密码。

二、导读《乡愁》(一)重朗读,体会诗的情感格调。

教师伴乐范读,男女生二重读,情读,美读,思读。

读出诗人的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

体会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

(二)抓要点,挖掘诗的情感内涵。

1.邮票和船票第1节写小时候的乡愁,原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期间全家流亡在苏皖一带的沦陷区里,1938年跟着母亲逃往上海,后又乘船经过香港、越南、昆明,最后在重庆跟父亲重聚。

12岁时就读于四川的教会学校,住在借用民宅的校舍里。

父母工作忙,不能常来看他,想念母亲时,他便借信来传递思情。

第2节中,成年后乡愁的意象从邮票变成了船票。

邮票寄情,船票寄形。

乡愁随着生命渐渐长大,由小时候的书信传音变成了两地奔波。

诗人于1956年和范我存喜结连理,二人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九年级语文的教案一等奖3篇

九年级语文的教案一等奖3篇

1、九年级语文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教学过程一、预习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即将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理解诗句4.了解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1.朗读诗歌2.作者简介3.诗歌分析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齐读课文,背诵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二、学习《如梦令》1.学生试分析赏读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2.小结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初三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初三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初三语文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言语表达。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大意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言语表达三、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人生如梦》2. 词汇学习:词语辨析3. 语法讲解:虚拟语气的用法4.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与展示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步骤二:文本阅读(15分钟)让学生家庭阅读《人生如梦》这篇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细节、观点和情感,并进行个人讨论。

步骤三: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与学生一同完成一道词汇辨析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差异,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步骤四:语法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虚拟语气的用法,并通过例句让学生了解虚拟语气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情况。

步骤五:合作学习(2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虚拟语气的作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准备展示给全班。

步骤六:展示与反馈(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并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分析和评价每组的展示,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通过个人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展示出对文本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包括找出文本的主要细节、观点和情感,正确运用词语和语法知识进行言语表达。

2.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虚拟语气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与虚拟语气相关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进行语法运用的训练,提高语法准确性和流畅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阅读理解中提取信息,并逐步学会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言语表达。

九年级语文复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九年级语文课程的重点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帮助学生回顾并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九年级语文课程内容,将复习教案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古文阅读:重点复习古文课文的理解和鉴赏,掌握古文常用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2. 现代文阅读:复习现代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复习作文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语法和修辞:复习九年级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和归纳:通过课堂讲解和举例子的方式,对重点概念进行讲解和归纳,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 例题分析和解答: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辅导和讲解:针对不同难度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辅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4. 错题订正和总结: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订正和解释,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

5. 综合测试和检查:进行综合测试和检查,评估学生的复习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师讲解:通过讲授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互动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练习和演练: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写作训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 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5. 录音和听力训练:通过听录音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1.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分,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2. 口头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和指导学生。

3. 测试评价:进行定期的综合测试和考试,评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进步情况。

九年级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九年级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教案概述】课题:xxxx课型:单元复习(例:阅读理解)教学目标:xxxxxx教学重点:xxxxxx教学难点:xxxxxx【教学准备】教材:xxxxxx教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学具:课本、练习册等课前准备:复习教师准备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或情景演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新课讲解与示范(15分钟)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讲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进行讲解,同时通过示范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个别辅导与小组合作(20分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完成相应的练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练习和探究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活动,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同时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要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牢记于心。

同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延伸】本节课的内容是否能够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见解?【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布置一些巩固和拓展性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和开发教学所需的资源,如相关文章、课外阅读、网上资料等。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九年级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并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找出范进中举前后文中人物的变化,归纳本文的主题。

(重点)3.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手法。

(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找出范进中举前后文中人物的变化,归纳本文的主题。

(重点)教学难点1.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手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几幅对联,“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回忆去年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由以上对联中可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意味着一步登天,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个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喜故事。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的目标。

三、速读感知梳理情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本文的作者及作品的了解情况,请学生来介绍。

这篇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我们读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那么这篇文章从题目上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呢?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看看围绕着主要人物都写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板书“中心事件:范进中举”。

环节一:速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故事内容(学生简要复述课文故事内容)环节二:归纳课文情节结构文章围绕中举前后各写了哪些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学生回答:屠户贺喜(1)范进借钱(2)范进发疯(3-5)屠户治疯(6-9)乡绅拜会(10-11)范进赠银(12)四、合作探究归纳主题小组合作1、找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思考范进为何会发疯,他的发疯说明了什么问题?2、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思考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3、归纳文章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该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2)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预习导引通过问题导引,引发学生对课文话题的思考: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或人能引起你的深思?2.新课呈现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或文字,引入新课。

3.教学内容展开(1)阅读理解:教师分析课文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

(2)语言知识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语法结构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3)写作技巧培养:教师通过示范写作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

(4)文学作品鉴赏: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思考。

4.教学延伸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检测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2.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软件;2.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参考答案。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等奖公开课初三语文教案一等奖公开课初三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二、诵读疏通文字。

1.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

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

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⑴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妙在用朴素之语。

(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

诗如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一等奖公开课初三语文教案精选篇2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

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

(板书:《湖心亭看雪》)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把握课文(一)朗读课文.(二)检测预习:注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 喃喃(nán)释义: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从晚上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

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

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

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 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

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

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

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

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齐读。

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A.写景的顺序。

共两句话。

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

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诵读“白描”的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描”就是——“淡妆”。

四.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

如: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⑤两岸连山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⑦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练笔: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一段“浓抹”。

师点评。

(提示: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别看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起来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

看到了什么景?——雪景。

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

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的一大特色。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汇总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读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拏(ráo)一小舟强( )·注释【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余】我【挐】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强(qiǎng)饮】尽情地喝。

强:尽情。

【大白】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

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