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油藏勘探中的应用1 地质概况垦东34井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
垦东34块位于垦东凸起北部斜坡带上,垦东10北断层下降盘,为受2条小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该断鼻是垦东4~垦东10断鼻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倾角3°~5°。
油层发育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构造高部位为气层或油层,构造低部位虽有砂体发育,为干层或水层。
同时,砂体受河流相沉积的影响,横向变化快。
2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主要指精细层位及储层的描述,进行砂体标定与追踪。
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大,地震储层描述技术的应用是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
2.1 储层识别与标定技术储层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是由储层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而形成的。
储层标定就是根据钻井资料将地质目标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以区别于其它反射轴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储层标定技术有VSP测井、声波合成地震记录和经验速度尺。
2.2 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值的存在是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前提,两者相差越大,预测效果越好。
经研究发现本区泥岩呈高速,砂岩呈低速,两者相差很少,而且地层纵向上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砂层厚度与泥岩隔层厚度比较接近,且储层与围岩速度比较接近的地层中,储层预测难度很大。
本区储层和围岩质地较纯,岩性单一,不存在灰质成分,因此,地震剖面上的岩性界面常代表砂岩和围岩的分界面。
“三瞬”属性最常用,其中瞬时振幅和瞬时频率用于岩性解释,瞬时相位用于检测地层的接触关系。
由这三种基本属性可以导出其它许多相关的属性。
近几年来,由于储层描述的需要和全三维数据体解释的发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急剧发展,已成为储层预测、储层特征参数描述、储层动态监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2.3 相干体分析垦东北部地区由于处在孤东潜山与垦东凸起之间,构造应力较为集中,发育了一系列北东方向的雁行式断层,并被东西向断层复杂化。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广北区作为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精细油藏资源。
精细油藏是指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的油气藏。
这些油藏储层类型多样,储量较少,储区分散,常规方法难以有效开发。
对广北区精细油藏的描述、开发及效果分析尤为重要。
一、精细油藏的描述1. 储层特征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多分布于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储层特征复杂多样。
通过地震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储层常常出现断层、裂缝等现象,造成油气分布不均匀,储量较少。
2. 流体性质精细油藏中的原油具有高黏度、高密度、高密度、高硫含量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开采难度增加,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开发。
3. 岩石特征精细油藏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而且储层之间常常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完井技术,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等工作。
二、精细油藏开发的做法1. 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为了更好地描述广北区精细油藏,首先要采用先进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探测等手段,发现并描述出储层结构、性质等信息。
钻井是精细油藏开发的重要环节。
需要采用先进的水平井、定向井等钻井技术,以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
进一步使用先进的完井技术,包括多点压裂、侧钻井等手段,以增加储层的有效产能。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技术,比如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等。
三、效果分析通过以上做法,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产量通过先进的勘探、钻井、完井、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精细油藏的产量,实现更好的生产效益。
2. 提高采收率先进的油藏管理技术,可以实现更为合理的油气开采,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
3. 降低成本通过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优化油田结构通过对精细油藏的开发,可以优化油田结构,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整体开发效率。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石油勘探区域的不断扩大,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油藏精细描述是指通过对油藏的岩石特征、流体运移性、储量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对油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为油藏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探讨。
一、油藏特征精细描述技术油藏特征是评估油藏储量和开发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不同的油藏类型和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精细描述技术。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油藏特征精细描述技术。
1.孔隙度分布分析技术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的大小和分布对于油藏的储量和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孔隙度分布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藏特征精细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中岩石样品的孔隙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得出某一深度层次的孔隙度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推算出该层次的储油量和产能。
2.孔隙形态描述技术3.构造特征分析技术油藏流动性是指油藏中流体(油、气、水)运移的能力和效率。
油藏流动性精细描述技术主要是为了研究确定油藏的流体运动规律、预测油藏的产能和储量分布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油藏流动性精细描述技术。
1.渗透性测定技术渗透性是指油藏中流体渗透的能力和速度。
渗透性测定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藏流动性精细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块样的渗透性测定,得出不同深度层次的渗透性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渗透性对油藏流动性和产能的影响。
2.渗流模拟技术渗流模拟技术是一种精细的油藏流动性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内部的渗流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油藏的产能和储量分布。
渗流模拟技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如有限元法、能量平衡法、数值流体力学等。
1.地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油藏储量分布精细描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储量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根据储量分布规律预测油藏的产能等方面。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油藏描述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现状摘要:精细油藏描述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井间储集层分布特征及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等。
根据对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的分析,指出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定量研究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1精细油藏描述的目标与研究内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
“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
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动下,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精细油藏描述以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研究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静、动态资料,开展储集层和油藏的定量评价,深入研究井间砂体及储集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表征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及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驱油效果和采收率的影响;深入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最终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LN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本要求 必须重视各开发阶段静、动态资料的录取,并按各
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程度、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 测定等资料)。 测井资料: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 测井等系列; 动态资料:油田所有的动态资料,包括产油量、产水量、压力、试井、 产出剖面、注入剖面、井间剩余油监测及裂缝(微裂缝)等动态监测资 料。
目录
开发阶段有关资料录取要求和技术标准述
的需要; 已有的资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是指在油藏现阶段可以获取到的所有静、动态
资料。包括: 地震资料: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满足精细油藏描述的地震资料; 地质资料:所有井的地质、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以及分阶段的密闭取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976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一、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1.概述广北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南部,是一个以石油开采为主的地区。
该区域地处华北地块的北沿,地质构造复杂,有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在广北区,有大量的精细油藏储量,具有丰富的开发潜力。
2.油藏特征广北区的精细油藏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属于干酪根型油藏。
在该区域,油气藏具有密度大、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等特点,因此开发难度较大。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勘探难度较大,需要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进行油藏分析和评价。
3.开发前景尽管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存在一定的开发难度,但是由于该地区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相信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将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1.油藏勘探对于精细油藏的开发而言,油藏勘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勘探阶段,地质勘探人员需要利用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广北区的油气藏进行详细的勘探分析和评价,确定油气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在确定了油气储量和分布后,接下来就是油藏的开发工作。
根据精细油藏的特点,需要采用先进的油藏开发技术,如水驱开发、聚合物驱油等方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针对油藏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油藏开发方案设计,避免对地下水系统和地表环境造成污染。
3.注水和提高采收率对于广北区的精细油藏而言,采用注水技术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通过向油藏中注入压力适宜的水,可以提高油藏的有效压力,促进原油的流动,提高采收率。
还可以采用提高油藏渗透率的方法,如酸化处理等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率。
三、广北区精细油藏开发的效果分析1.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通过对广北区的精细油藏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油藏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油气储量和分布情况,确保最大程度地开采出油气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地方经济贡献增加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开发将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对于新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变得愈发迫切。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有效的勘探和开发新油气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概述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是指利用先进的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知识,对油气储层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性质,以便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心分析技术:通过对岩心样品的详细分析,可以获得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孔隙流体性质等重要信息。
2. 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构造、厚度、成岩相、孔隙度等信息。
3. 电阻率测井技术:通过电阻率测井仪器,可以测量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信息,进而获得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特征。
4. 成像技术:利用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对地下油气储层进行三维成像,获得储层的空间结构、油气分布情况等信息。
二、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现状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储层预测:利用岩心分析技术和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对潜在的油气储层进行准确的预测。
这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油气储层评价:利用电阻率测井技术和成像技术,可以对已经发现的油气储层进行详细的评价,为油气勘探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油气储层开发:通过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可以对油气储层的开发潜力进行深入分析,指导油气田的合理开发。
三、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综合利用地质,物探,测井及生产测试,油田生产动态等多方面信息,以油藏开发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渗流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技术,以计算机为手段,对油气藏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定量化,可视化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同的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夹层:砂体间厚度稳定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非渗透性岩层。
岩石物理相:具有一定岩石物理特征的储层成因单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
地震相:由特定的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而为成藏期构造应力场:是指油气藏在形成期活动和演化的构造应力场。
测井数据标准化:消除仪器刻度误差,人为操作误差,校正误差等各种误差,尽可能使全油田测井数据统一在同一刻度下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及表征内容:分类:1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2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车程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3预测模型: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要求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1储层结构模型:指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2流动单元模型: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各单元的界线与断层位置,岩性,岩相带及成岩胶结带的分布相对应,属离散型模型。
3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的表征,属连续性模型。
油藏描述中国石油大学
一、名词解释:1.油藏描述:简称RDS,对油气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和预测。
它是认识和研究,改造油气藏,提高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方法技术。
P522.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存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根据影响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地质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所划分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岩石,是流动模拟的基本单元,没有”相”概念,也没有预测作用。
)P6\P133.微型构造: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10m以内,长度在500m以内,宽度在200-400m,面积小于0.3km²。
P94.地震相:有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P325.测井相:表征沉积物地质特征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测井资料能够提供连续而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P126.储层参数的空间结构形态:储层结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储集体连贯性及储集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P307.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P318.油藏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
将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在是三维空间分布及变化定性或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它是对油气藏的类型、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分布、流体性质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构造特征等的高度概括。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其建立是油田综合评价的基础;反映该地区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等,对勘探开发可起预测作用。
P28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和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本身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
油层物理
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
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
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成油田。
露点:温度一定,压力增加,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泡点:温度一定,压力降低,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低收缩原油(常规重质油藏) :指在地下溶有的气量少,采到地面后体积收缩较小的原油。
高收缩原油(轻质油藏) :产出的液体数量明显的减少。
平衡常数: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油、气系统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i 组分在气相、液相中的分配比 例(mol 浓度比) 。
质量组成 Wi:天然气中各组分的质量占气体总质量的百分数。
体积组成 Vi:相同 T、P 下,各组分的体积 Vi 占天然气总体积的百分数。
摩尔组成 yi:各组分的 mol 数 ni 与气体总的 mol 数的比例 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地层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 Co: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天然气气体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 Cg: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天然气气体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一定质量天然气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标准状态 (20℃, 0.1MPa) 下的体积之比。
天然气的体积系数 Bg: 矿化度:表示地层水中含盐量的多少,mg/L。
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数表示. 岩石的比面 S:单位体积(外表)岩石内所有孔隙的内表面积。
孔隙(pore) :指岩石固相骨架间的一切空隙。
孔隙的类型有:粒间孔隙、裂缝、溶洞。
有效孔隙:直径大于 0.0002mm,可以让流体通过的孔隙。
孔隙度的定义: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绝对孔隙度:岩石总孔隙(有效+无效孔隙)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2011年05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4)一、精细油藏描述的定义 (4)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 (4)三、精细油藏描述的目的和意义 (4)四、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及主要任务 (4)五、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要求 (5)第二部分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5)一、基础资料基本要求 (5)二、基础资料 (6)第三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6)一、油藏描述基本内容及方法 (6)1.油层划分与对比 (6)2.储层构造特征描述 (7)3.储层描述 (7)4.储层流体分布及性质 (10)5.渗滤物理特征 (10)6.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 (11)7.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1)二、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标准 (11)1. 建立一维井模型 (11)2.建立单并模型的步骤包括 (12)3.二维层模型 (12)3.三维地质模型 (12)4. 地质建模精度要求 (13)三、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和要求 (13)(一)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 (13)1.网格的设计 (13)2.输入参数赋值 (14)(二)油藏数值模拟的要求 (16)1、地质储量拟合 (16)2、生产历史拟合 (16)3、剩余油量化及分布 (17)4、预测地质模型 (17)5、各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特殊(精度)要求 (17)1)、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 (17)2)、开发中期精细油藏描述 (17)3)、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18)6、油藏工程研究 (20)7、开发方案和开发政策研究 (21)四、测井二次解释的要求 (21)1、油藏地质特征及测井资料预处理 (21)3、油藏四性关系研究 (22)4 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22)5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测井解释标准研究 (22)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第一部分总则一、精细油藏描述的定义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并不断完善储层的地质模型和量化剩余油分布,称为精细油藏描述。
油藏物理
油层物理7前段时间把石油工程专业的油层物理看了一遍,补了下石油储层方面的知识。
⏹油、液、气1、储层中的流体有油、水、气三种同时存在,气最上层,中间油层,地下水层。
2、油气分离是生产过程中伴随着流体压力降低而出现的原油脱气现象,它可能发生在地层中、井筒流动过程中或者地面油气输送的过程中。
在实际的生产中,由于降压的方式及条件不同,油气的分离方式通常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次脱气和多级脱气。
3、一次脱气又叫闪蒸分离、接触分离或者接触脱气。
在油气分离的过程中分离出的气体与油始终保持接触,油气体系的总组成不变。
这种方法分离出的气体较多,即气油比高,而且分离出的气体较重,含有的轻质油多,为了减少轻质油的损耗,获得更多的地面原油,则采取多级脱气的分离方式。
4、多级脱气是在脱气的过程中,分多次降低压力,直至降到最后指定的压力为止,每一降低压力所分离出的气体都及时的从油气系统中定压排出,并测定每一级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进行累加得到多级脱气的总气量,同时测出大气条件地面油的体积,得到气油比。
气量少,密度低。
5、饱和压力:含气原油在压降的过程中刚刚分离出气体时所对应的压力。
6、地层中,当油藏厚度较大,垂直渗透性较好时,由于垂直方向压力的变化,脱气可能形成次生气顶。
油井中,当气相流速与液相流速差别不大时,油井中的脱气过程与接触脱气过程较为接近,因为当地层油从底层向井口流动的过程中,压力逐渐降低,使得气体不断从油中分离出来。
这一脱气过程在井筒中不断进行着,同时在井筒中油气接触的时间较长,这就足以建立起热力学平衡。
地面储运过程,地面油气分离是比较理想的分离过程,常用的二级、三级分离就是接触分离。
⏹储层物理油藏=储层岩石+储层流体储层岩石=沉积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砂岩+砾石岩+砂砾岩+泥岩)+碳酸盐岩影响油气产量储量的岩石物性有渗透率+孔隙度1、流速敏感性在地层中,总是不同程度存在着非常细小的微粒,他们通常未被岩石中的天然胶结物质胶结在固定的位置上。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精细油藏描述
研究储层的“四性”关系,建立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根据模型解释储层物性参数。
②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a.层内非均质性
描述砂层内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差异,确定其非均质特征参数(渗透率非均质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
划分层内夹层的成因类型,描述夹层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分隔和连通性的影响。
2、地质:所有井的地质,岩心等资料以及分阶段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等资料)。
3、测井: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测井系列和层内细分测井等系列;
4、动态资料:油田所有井动态资料,包括油产量、产水量、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等动态监测资料。
④储层分类
以渗透率为主对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分类标准,并对孔隙结构和储层进行分类,描述各类储层的物性及孔喉特征。
⑤储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确定出储层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描述其在储层中的分布特征。
⑥储层敏感性分析
描述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⑦储层评价
通过以上的储层描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4)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1)构造描述
在新增资料(特别是钻井资料)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前对储层构造的认识,分级描述构造的类型、形态、倾角、闭合高度、闭合面积等。
2)断裂特征
在新增资料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前对断层的认识,分级描述断层的分布状态、密封程度、延伸距离及断层要素。
3.储层描述
储层描述基本单元为小层。
1)沉积微相描述
①岩石相及组合
描述不同岩石相类型的沉积特征以及其组合特征。
②测井相
依据岩心组合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各类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全区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是在传统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油藏进行更加详细、精确描绘的手段。
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工业化开采的需求增加,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逐渐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一、发展历程1、传统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阶段,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等常规手段。
2、精细地震勘探阶段,利用高分辨率的物理模型、反演算法和精细的数据处理手段,获取更加高精度的地质背景信息。
3、三维可视化技术阶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油藏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油藏的认知和理解。
4、物性参数描述技术阶段,以物性参数描述为主要手段,如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岩石韧性、粘滞性等,实现了对油藏精细的数据描述。
5、多参数耦合描述技术阶段,通过多参数耦合实现了对各种物性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描述,进而实现了对油藏更精细的描述。
1、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精细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模型、反演算法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
物理模型是指对油藏中各种物性参数进行建模,通过数值模拟来模拟地震波在不同条件下的传播规律,以此获得高精度的地质背景信息。
反演算法是指通过将实际地震波数据与模拟地震波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误差信息调整模型参数,以此获得更加精确的地质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是指通过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如去噪、去偏移、成像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分辨率,同时也为后续的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2、三维可视化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是将油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可视化展示的一种技术手段。
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油藏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帮助有效制定油藏开发方案,并且通过多角度显示油藏结构,帮助工程师更好的理解油藏中各种参数的分布特征。
3、物性参数描述技术物性参数描述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把握油藏中各种参数的分布规律,更加精确的反映油藏的特征,同时为油藏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油层物理是研究储层岩石、岩石中的流体(油、气、水)以及流体在岩石中渗流机理的一门学科。
它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
钻探一口油井,取心测得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反映的是这口井及井筒周围的油层物性参数,即所谓的“一孔之见”,从平面上看,如果这口井位于湖相水道砂微相中间,它的孔隙度、渗透率偏高,用此计算的储量偏大,因为向水道砂微相两侧的孔、渗参数肯定要小;如位于水道间的薄砂层中,那计算的储量可能偏小,要想真正控制就得还油层以本来面目。
早期资料较少是难以达到的,而随井网的不断完善,获取的动、静态信息的不断增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就能还油层以真面目。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和动、静态资料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并不断完善储层预测的地质模型,称为精细油藏描述。
可以细分为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时期的精细油藏描述因资料占有程度不同而描述的精度不同。
而目前在开发后期(指综合含水>8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在75%以上)的精细油藏描述由于资料占有量相对较多,所以描述的精度要高,加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才能达到精细描述的程度。
油层物理学科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的过程中,对油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粘度及流度比和油藏润湿性等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目录一、引言 ---------------(1)二、精细油藏描述实例 ----------------(2)1.概况 ---------------(2)2.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 ---------------(3)3.精细构造研究 ---------------(4)4.测井多井评价 ---------------(6)5.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10)6.储层非均质性 --------------(14)7.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20)8.三维建模及油藏工程评价 --------------(23)三、结论及认识 --------------(24)四、结束语 --------------(25)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结合板桥油田板北板一油组实例分析一、引言油层物理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
首先研究的是储集油气的储层。
储油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油气储量和产量,油层物性资料对整个油藏的开发过程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对于认识储层、评价储层、保护和改造储层,对于油田地质勘探、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都有重大意义。
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处于地下的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于是油层物理又发展到对流体的测试研究,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研究储油层的物理性质,进而研究储油层的空间展布,在沉积岩储层的研究上,认为储层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的。
随着钻井资料的增加,人们对地下油层的物性认识进一步提高,愈加接近于地下的真实状况;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结果证实,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分布,决定了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变化趋势;油层取心资料的有限性,近年来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得到补充。
物探技术进步,储层约束反演技术为储层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油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油层中存在的渗流屏障的研究及流体性质的研究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变得愈来愈重要,研究得愈来愈细致。
经过较长时间油藏的开发,在采出程度较高的开发后期,有了较多的资料积累。
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人们对重建地质模型的愿望随之产生,这样就提出对油藏的精细描述的问题。
精细油藏描述是对油层物理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它应用了目前一些成熟的多学科的配套技术,但其核心仍然是油层物理基础研究内容,以提高采收率为目的,对油藏的精细认识。
二、精细油藏描述实例1.概况⑴板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板桥油田板北板一油组精细油藏描述是板桥油气田精细油藏描述的一个部份,我们仅以此来探讨精细油藏的描述方法。
本区有沙一、沙二、沙三段三套含油层系,含油气井段2436~4092m,划分为9个油组,板一油组仅是其中的一个。
板北板1油组探明地质储量426×104t,该套油组1982年投入开发,初期依靠油藏天然能量开采,从1985年各断块逐步转入注水开发,到目前经历了近20年的开发历程,到目前总采油井30口,开井25口,日产油105.1t/d,日产气36187m3/d,日产水601m3/d,综合含水85.1%,累积产油152.67×104t,采出程度35.8%,采油速度0.9%,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注水井27口,开井19口,日注水1018m3,累积注水580.91×104m3,月注采比1.27,累积注采比1.12。
⑵存在的主要难题①板1油组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呈现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双重加快的特点。
②油层水淹程度严重,地下油水关系复杂,造成开发过程中注采矛盾比较突出,加大了挖潜难度。
③随着开采过程的加深,剩余油高度分散,原有的地质模型已不能满足目前挖掘剩余资源潜力精度的需要。
2.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⑴研究对策①精细构造研究以钻井资料为主,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对储油小层(或砂体)进行微构造研究,建立开发单元的微构造控制。
②应用测井曲线、岩心、试油、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研究储油砂体空间展布及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在储层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测井进行多井评价及“四性关系”研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③通过对流体性质分析,开采变化特征研究,建立油藏流体模型。
④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动单元及岩石物理相研究,注水后储层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储量复算。
⑤油藏工程研究,包括开发效果评价,数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油藏潜力综合评价。
⑵研究思路①从单井岩性、储集性、含油性到井间砂体连通关系,从静态油层物理性质到动态开发注采关系、开采特点、动态连通关系等,研究的最小单元到单砂体,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分析各个油气层单元,综合研究成果提供一个系统的较全面的静态地质模型,并且在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模建立动态地质模型。
②编制调整方案3.精细构造研究⑴地层划分与精细对比本次研究在油组、小层、单砂体划分过程中通过岩心观察和岩电关系研究,应用1:200的0.45m、4m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电位、自然伽玛5条曲线相互配合,对小层内部沉积单元界限进行了划分,细分出小层内部的沉积单元(单砂体)。
从中选取一些能代表某一小层内砂体发育情况且容易对比的电性特征、典型旋回特征的代表井作为小层对比标准井,建立标准对比剖面,由点到面立体交叉实行全区闭和对比,最终再结合动态资料对划分的单元进行验证和修改。
板1油组主力生产层1-4小层划分了10个单砂体。
其中砂体比较发育、分布比较广泛的是11、12、41、42砂体,为主力砂体,单井砂层最厚达12.8m,最薄1.0m,平均4.7m。
其次为21、22砂体(见表1)。
⑵构造精细解释在建立完整的地震、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层位标定,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确定油组顶界的反射特征,开展精细构造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作站的便利条件,将地震剖面拉伸、放大、极性反转、变换剖面显示方式等手段进行对比解释,并运用瞬时相位剖面、块移动等功能解释小断层。
在编制构造图时,充分利用已知井的钻井资料,以井分层为依据,参考构造趋势成图。
目前已绘制了板1油组4个小层顶界构造图。
经过精细构造解释,新构造图与过去相比,基本格架没有变化,只在局部构造圈闭有变化。
见图1。
精细构造解释得到了几个微构造高点。
图1 板北板一油组含油面积图4.测井多井评价由于钻井取芯井是相对有限的,在用取芯井与测井曲线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⑴ 测井资料环境的校正及数据标准化板北地区钻井年代跨度大,测井系列多,既有70年代的国产多线型(声感系列),也有80年代的SJD801系列、83系列,以及90年代3700数控系列。
为了尽可能克服与消除仪器刻度不精确性造成的误差,在对整个区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之前,对测井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⑵ 测井多井评价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四性关系分析主要是对储层进行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关系研究,建立测井信息向地质信息的转化关系。
根据取心井资料,建立测井曲线和油层物性关系,重新编制各类关系图版,建立相关公式。
②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A .泥质含量: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结果得出泥质含量计算公式:Vsh=87.387789×△GR (r=0.9075) 在处理过程中采用将该模型与砂泥岩通用解释模型相结合,取最小值作为泥质含量计算结果。
砂泥岩通用解释模型为:式中: Vsh -泥质含量,GCUR -地层经验系数,选用3.7;X -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Xmin -纯砂岩段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 Xmax -纯泥岩段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
B.有效孔隙度: 通过编制板北地区板1油组岩心孔隙度与声波孔隙度泥质校正后)关系图(相关系数为0.97063),得出孔隙度解释模型如下: 式中:Φ―有效孔隙度; △t ma ―骨架声波时差值;97063.002618.32+Φ=Φmafma sh ma f ma t t t t Vshtt t t ∆-∆∆-∆-∆-∆∆-∆=Φ21-21-2V GCUR X GCUR sh ∆⨯=min max min X -X X -X =∆Xn mw RT Rwb a S Φ⨯⨯⨯=Φ2―声波孔隙度(泥质校正后);△t f ―流体声波时差值; △t ―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值; △t sh ―泥岩声波时差值。
C.含水饱和度由于该地区没有油基泥浆取心数据,所以含水饱和度模型采用阿尔奇公式:式中:Rt ―地层电阻率;Rw ―地层水电阻率; b ―岩性系数; m ―孔隙结构指数; n ―储层饱和度指数;板北地区a=1.2654, b=1,m=1.6294,n=1.6774;地层水电阻率Rw 是综合水分析资料和纯水层视地层水电阻率Rwa 选取的,其地层水矿化度分布在6000—12000ppm 之间,对应的地层水电阻率分布范围是0.16—0.3Ω.M 之间。
D.渗透率: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结果,将渗透率取对数后与声波时差、自然伽玛相对值做二元线性回归得出渗透率解释模型:Ln(K)=0.0425×AC-20.122×△GR-3.933 (r=0.96116) ③ 建立油气水评价标准综合历年该区油井试油生产资料,建立油气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标准,是油气层解释的和有效厚度划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