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相关推荐《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22篇)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而在《孟子》中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是令人膜拜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精神来源。

小编为大家带来《孟子》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孟子》读后感篇1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

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

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

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

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

《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

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

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

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

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

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

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

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

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

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2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孟子》读后感3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孟子读后感1000字

孟子读后感1000字

孟子读后感1000字孟子读后感1000字(一)文/许逆君孟子时常用一些完好的小故事、寓言去抒发本人天不雅点战观念。

而那些小故事战寓言便渐渐酿成了昨天咱们罕用天针言,如“揠苗滋长”、“龟笑鳖无尾”、“再做冯夫”等等,否睹孟子思维对咱们天影响对咱们去说不成没有谓深沉。

孟子所说的“揠苗滋长”演化到昨天正常皆说成是“适得其反”,但说的皆是异样一个叙理,孟子以为学教战教习常识犹如动物成长同样,皆有本人的纪律,必需按部就班,而不克不及揠苗滋长,慢于供成。

“必有事焉而勿邪,口勿记,勿滋长也。

无若宋人然。

”必然要一直天造就义,口外没有要遗忘,但也没有要两相情愿天来协助它成长。

否则便会像宋人这样“闵其苗之没有少而揠之”,把本人乏失没有止没有说,借荣死了禾苗,得失相当。

要念幼苗茁壮生长,只要懒于耕作。

不肯耕作,适得其反,一定得败。

便像人的生长取开展同样,异样要遵照纪律,经由过程本身的勤奋使本人的根基一点点变失结实,能力排泄更多的营养,生长失更孬,由一颗幼小的树苗少成一株参地年夜树。

孟子正在通知咱们作工作要恪守纪律的异时借揭示人们但凡应逆其做作,顺应事物自身的开展的速率战标的目的,邪所谓:“其入钝者其退速”,便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没有达”的思维。

当咱们太念办成一件事的时分,往往慢于供成而隐失过于急躁,轻没有住气,冒冒得得的行进便落空了标的目的战重口,掌握没有住事物行进战开展的速率,圆而更易迷得标的目的。

孟子的不雅点便仿佛力的做用战副作用的叙理同样,做用正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年夜,这它孕育发生的副作用也便越年夜。

异样,若是咱们正在一件工作上倾注了太多的精神战口血,支付了太多的勤奋,这咱们一定抱有更多的愿望战瞻仰,而一旦事物的开展没乎咱们的预料战念象,这咱们将比用平时口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分更易以承受面前的事真。

以是但凡咱们没必要看失过重,依照事物开展的纪律,尽最年夜的勤奋,作最坏的筹算,那样,当工作胜利时,咱们才没有致于过于快乐,被胜利的怒悦麻木了苏醒的脑筋;正在工作得败时,能力以一颗平时口看待,没有致于过于绝望战惆怅而丢失了行进的怯气。

作文《《孟子》读后感:仁义礼智信》

作文《《孟子》读后感:仁义礼智信》

《孟子》读后感:仁义礼智信篇一《孟子读后感:仁义礼智信》说实话,我一开始翻开《孟子》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抗拒的。

那些“仁义礼智信”,在我看来,就跟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成语一样,感觉离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

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古装剧里那些正襟危坐,一本正经说教的场景,瞬间就觉得枯燥乏味。

但是,我硬着头皮看了下去,还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孟子讲“仁”,可不是单纯的做好事那么简单。

他说的“仁”,更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连结,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

让我想到上周我回老家,看见我邻居老王家的小孙子,才三岁,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得满头大汗,衣服都湿了。

他奶奶在屋里忙着做饭,根本没注意到。

我当时犹豫了一下,要不要过去帮忙?想着万一人家觉得我多管闲事呢?可是看着那孩子汗津津的小脸,我实在忍不住,走过去给他擦了擦汗,拿了块西瓜给他吃。

孩子当时眼睛都亮了,特别开心,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也体验到了孟子说的那种“仁”的情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吗?篇二《孟子读后感:仁义礼智信》然后再说说“义”。

孟子讲“义”,就是讲做事要合乎道义,要讲原则。

这让我想到前几天公司里发生的一件事。

我们部门有个项目,眼看就要截止日期了。

为了赶进度,组长提议大家加班,甚至周末也要来。

大部分人都同意了,但是小李却很犹豫,他说他周末要带孩子去游乐园,这是早就计划好的,不能改。

组长当时脸色有点难看,暗示小李不配合工作。

小李很为难,但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最后,我私下里跟组长沟通了一下,建议他重新安排工作,或者找其他人帮小李分担一些工作。

其实,项目赶进度很重要,但是也不能牺牲员工的私人时间和家庭生活啊。

最终组长采纳了我的建议,事情圆满解决。

小李的坚持,让我觉得他做得对,这正是孟子所说的“义”吧,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因为工作而牺牲其他重要的事情。

篇三《孟子读后感:仁义礼智信》总而言之,读完《孟子》,我感觉它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

虽然其中一些概念需要仔细琢磨,但那些核心思想,其实都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将心得体会写好之后,我们要对其中的语言表达做好检查,只有站在不同的层面,我们才会有不同的感悟产生,这时候就要将心得体会写好,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5篇

《孟子》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5篇

《孟子》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5篇《孟子》大学生读后感1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明确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

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较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

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

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

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

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

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很多垃圾扔进河里导致的。

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导致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因此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

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

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优秀5篇)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优秀5篇)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优秀5篇)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篇1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

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

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

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

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

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

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篇2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

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

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杀人,但这“杀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杀人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平,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

《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5篇《孟子》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

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

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2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5篇孟子读后感1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2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

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5篇

Time not only allows you to see through others, but also allows you to recognize yourself.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孟子读后感15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

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

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孟子阅读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_孟子读后感

孟子阅读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_孟子读后感

孟子阅读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_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一)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孟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孟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孟子》读后感(通用15篇)《孟子》读后感1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

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

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后感2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

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

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

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

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

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

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

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

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孟子》读后感最新3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读后感1孟子与尽心篇?以“尽心”为篇名,扼要点明重点之所在。

孟子开头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南师讲到,什么叫“尽心”?也就是用尽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尽”就是到底了,到尽头了。

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成败是另一个问题,而去做的人,心总是尽到了。

在儒家的“尽心知性”学说中,孟子的修养功夫是“动心忍性”,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

“尽心知性”也可以说是静定的境界,使整个修行的原则与功夫。

那什么是“动心”?遇到事故时,在动心起念之间所具有的定力、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忍性”则是绝对的大定,借用佛学的一个名词来讲,就是“如来大定”。

一个人想要修养到动心忍性,如果没有种种苦难的磨练,是做不到的。

本书有一个章节叫“路是走出来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孟子对高子说,那些山上只堪容脚的小路,最初是一个人,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个本来无路的荒山上,慢慢选择好下脚、更近便的地方走过去,慢慢人多了,就走出一条路来。

而这条路只要间隔一些时间没人走,就又长出茅草把路埋住。

孟子对高子说,现在你既未明心,又未见性,就因为你心里长了一堆茅草,思想被茅草塞住,没有出路。

孟子在这里说,心是要用的,心不用就会被塞住,头脑越用越灵光,不用就塞住了。

很多人学佛,学打坐,拼命“除妄念”,学到后来,不去用心,那心都不想动了。

刚才这段分享,总结归纳一下,可以用“尽心”,“用心”来做以小结。

延展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能够尽心,并且用心,路总归是能走出来的。

上周我和施总去听了3天讲座,分享一个墨迹天气的案例,很是让我感触。

墨迹天气,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一款基于天气的APP。

墨迹天气在初期,只是提供天气和空气质量相关的咨询,在其天使和A轮融资的时候,连创始人都不知道未来如何去盈利,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是大量的用户,基于此,他们还是成功的融到了资金。

《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篇

《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篇

《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篇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1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在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们不想做却必须做好的,还有些事是我们喜欢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2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 〝no 〞,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3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_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可是,今天许多人早把我们的〝孝顺〞这个优良传统抛到脑后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件小事而和长辈顶嘴,吵架,甚至殴打父母和长辈.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初中生在学校里看到同学们都在玩手机,而且都是名牌手机,他觉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机,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亲帮他买一台名牌手机,他母亲没钱给他买.因此他很生气,对他母亲进行殴打,打到额头都出血了.他母亲不给他买手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家是单亲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俗话说: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这一传统文化一直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我们更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品读经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让我们把其中的精髓传统发扬下去.《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4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专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我认为,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在价值观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纯粹的父母给的环境,社会氛围等.《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读后感1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

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

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

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

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

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

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1关于霸道,关于齐桓晋文,孟子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他要给齐宣王讲王道。

对齐桓公,对管仲,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了。

披发左衽,是夷人的习俗,汉人是束发右衽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维护中原秩序,保卫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他们富国强兵,北方的夷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征服了。

但是,孔子也说过:“管仲之器小也哉!”管仲的器局啊,还是太小!他只知道搞经济,给国库捞钱,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还会打贸易战,但是他的霸业一世而息,没有建立制度文明,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要谈的,不是一生一世的霸道,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道。

孟子读后感2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

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

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

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3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后感1000字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专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

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

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

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
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

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

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

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

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

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

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

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
能解释很多问题。

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

我认为,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

在价值观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

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纯粹的父母给的环境,社会氛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