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区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区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转载于:行政区划论坛
作者:曲径通幽
地址:
/BBS/read.php?tid=52537&fpage=3
常州市区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摘要:常州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相对滞缓,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且复杂,常州行政区划长期的不合理设置状况,是制约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常州市区行政区划演变开始,分析了常州市区行政区划的现状与特点,指出常州市区U型政区结构与东西两翼分割以及常州—武进并立而导致的“一个城市,两个行政主体”格局对城市发展空间发展轴线转变以及整个常州市区发展的不利影响与后果,提出常州市区行政区划改革的方案,并分析的其优缺点,还就非行政区划手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发展轴向,空间发展战略,行政区划体制,常州
中图分类号:F127,
K928.2 文献标识码:A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是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江苏省和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城市,是上海南京两核作用的交汇点,现辖2市5区,全市总面积4375km2,2004年底总人口348.96万,分别占江苏全省的4.7%和4.3%,2004年GDP总量达到1100.61亿元,占全省7.1%。本文所言“常州市区”由天宁、钟楼、戚墅堰、新北、武进5个区组成,面积1864km2,2004年底人口217.14万。综观常州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的二十多年发展的相对滞缓,在江苏省内第一集团的地位已经不保,周边很多城市也正迎头赶上。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且复杂,但常州行政区划长期的不合理设置状况,特别是武进与中心城区的分立和东西两翼在行政区划上的长期分割
状况所导致的问题,是制约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在长三角地区所有中心城市中,常州是因行政区划制约而付出代价最大、影响最深的城市之一。1. 常州市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和现状特征1.1 常州市区行政区划的演变1.1.1 市—县(市)并立、城乡分治、同城而治(1949—2001)
解放初期,现常州市区曾分为常州市和武进县,均隶属常州专区,其中常州市由武进县城切块而设,并与武进县同城而治。1952年11月常州市就被升为省辖市,而武进县则归镇江专区管辖。198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市领导县”体制,常州市领导武进等三县。1993年武进县驻地由常州市区迁至湖塘镇(由于湖塘镇紧邻常州市区,因此人们习惯上仍然把二者看成“一个城市”),再于1995年撤县建市,由常州市代管。从常州和武进的政区关系来看,这期间陆续进行了一些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动,基本上都是常州市从武进以划入个别乡镇的方式拓展。常州市和武进县(市)的政区关系虽然从大的方面而言,在地管县时期是互不隶属,到了“市管县体制”时期,则变为上下级关系,体现了“城乡合治”,但就常州市区与武进的关系而言,实际上仍然是明显的“城乡分治”,既“同城而治”又“市—县(市)并立”。1.1.2常武合并、市区扩张(2002以来)
为了解决常州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过于狭小问题,使常州—武进实行城市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减少由于分治而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国务院2002年4月批准撤销县级武进市,设立常州市武进区,并对常州市辖区进行了
局部调整,形成现在武进区、新北区、钟楼区、天宁区和戚墅堰区五区的行政区划格局。武进撤市设区后,使得常州市区面积由280km2扩大到1864km2,人口也由89.49万增加到现在的217.14万,拉大了常州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适应了常州建设发展特大城市的需求,经过本次调整,为行政区划层面解决了原常州与武进“市(市区)—县(市)并立、城乡分治、同城而治”等问题,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2 常州市区行政区划的现状特征1.2.1 兼具同心圆和放射状结构的过渡性的政区结构形态
常州是一个建设中的特大城市,经过区划调整,特别是20002年武进撤市改区后,目前已由原先的同心圆结构模式演变为兼具同心圆和放射状结构的混合形态,即北翼的新北区和南翼的武进区基本上呈现出既有城区又有郊区的放射状结构,而钟楼、天宁、戚墅堰三个区仍然被具有郊区性质的武进区阻隔,使得东西两翼依然体现同心圆结构特征。但这种由“城乡分治”的典型的同心圆模式政区格局向“城郊合治”放射状政区结构的转变还不彻底,没有统筹考虑并完善东西两翼的政区结构,致使东西两翼仍然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对常州市合理的市区架构而言,2002年常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还只是阶段性的调整,这种政区结构具有过渡性,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1.2.2 常
州城市四翼行政区划的格局:U型环抱格局
常州市区东翼是指戚树堰区以及现武进区的东北部的横山桥、芙蓉、焦溪、郑陆、横林、洛阳、遥观等镇,西翼除了钟楼区西侧,即龙江路以西部分外,还有现武进区的奔牛、邹区和卜弋等镇。在南北两翼逐步展开的同时,东西两翼的行政区划的整合性的调整虽然有所进展,特别是2002年4
月将原常州市郊区的永红、新闸等五乡镇划归钟楼区管辖,这使得西翼向西发展不少,但此后,西翼的行政区划格局再未有大的调整,仍然分属钟楼和武进区。而东翼则更为简单,自从1956年恢复设立戚墅堰区以来,其行政区范围就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分属除戚区和武进区,东西两翼都处于分割状态。目前常州市区政区形成武进从东、南、西三面对中心城区的U型环抱格局。1.2.3 各市区规模过于悬殊,极不协调
由于历史原因,常州的市辖各区规模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武进区其他市辖区的对比强烈。下面以武进和戚墅堰二区为例来说明,此二区同为主城区(中心城区建成连绵区)外围,都带有郊区性质,但差异十分明显。常州市区(5区)总面积为1864km2,2004年底人口217.14万,而武进区面积为1260.72km2,而戚墅堰区只有31.58
km2,分别占整个市区的67.64%和1.69%,二者相差近40倍;从人口来看,武进区92.99万人口,戚墅堰区仅7.96万,分别占市区的42.82%和3.67%,也相差近12倍。二区经济发展方面也相差巨大,武进区各经济指标在各市区领先,2004年武进区GDP388.77亿元,戚区才15.70亿元,相差近25倍;进出口总额(武进区22.17亿美元,戚区0.59亿美元),特别是极具指标性意义的出口额(武进区16.88亿美元,戚区0.45亿美元)相差都在37倍以上?。这么悬殊的差异在江苏省内是最大的,在全国也极其罕见,显然极不正常,也在一个侧面说明常州市区行政区划设置的不合理,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2
目前常州市区行政区划格局所引发的问题2.1 U型环抱型区划格局对常州城市空间发展轴向的影响2.1.1 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轴向的转变: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
自唐代设武进建县以来,常州城一直顺应运河沿岸经济发展自然规律,城市沿运河东(偏南)—西(偏北)方向(以下简为“东西方向”)方向拓展,城市形态呈现东西向纺锤型格局。到近现代,京杭运河和沪宁铁路等使常州成为连接沪宁辐射苏中、苏南的交通枢纽,大大带动了常州沿线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