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地理.必修.配R版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必修2地理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高中必修2地理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单元知识整合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习目标1、理解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决定因素,了解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特点和地区分布3、教给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生掌握读图的要领,培养生的读图能力二预习内容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由 和共同决定人 世界60亿人口日: 年 月 日口 时 农业革命前:人口数量 ,增长速度的 10万年以人口增长 农业革命后:人口数量 ,增长速度 自 间 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 ,增长速度 人 然 近100年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人 口 的 变 化口增的长空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数人口人口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量增增长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变长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模化式发达国家:———型及分发展中国家:———型其全球:型向型的过渡转布中国:基本实现从型向型的转变变三、课堂探究1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最主要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受到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对于人口增长的认识,在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社会养老机制健全,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水平高,一般情况下出生率比较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济水平比较低,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水平低,出生率比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传统型,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与当地的水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中欧洲增长率最低,北美和大洋洲较高;发展中国家中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增长率较高。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所带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一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想象,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负担沉重,出现了劳动力和国防兵员不足的问题,这样的国家应采取鼓励生育和吸引外移民的政策;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太高,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就、就业困难,人地矛盾日益加剧,这样的国家应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

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数学2.必修.配R-A版

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数学2.必修.配R-A版
第2课时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预习案 …………………………………………… 025 探究案 …………………………………………… 025 训练案 …………………………………………… 091
第3课时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预习案 …………………………………………… 027 探究案 …………………………………………… 027 训练案 …………………………………………… 093
第2课时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预习案 …………………………………………… 013 探究案 …………………………………………… 013 训练案 …………………………………………… 082 ■第1章复习学案 ……………………………… 015 梳理案 …………………………………………… 015 探究案 …………………………………………… 016 训练案 …………………………………………… 083 ■第1章检测卷 ………………………………… 085
第2课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预习案 …………………………………………… 043 探究案 …………………………………………… 043 训练案 …………………………………………… 104
3.2 直线的方程
第1课时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预习案 …………………………………………… 045 探究案 …………………………………………… 045 训练案 …………………………………………… 105
第1章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第1课时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预习案 …………………………………………… 001 探究案 …………………………………………… 001 训练案 …………………………………………… 075
第2课时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预习案 …………………………………………… 003 探究案 …………………………………………… 003 训练案 …………………………………………… 076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变化学习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预习内容人口增长模式比较:二、学习过程(一)重点难点1.人口的数量变化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并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基本类型。

我们可以利用世界某些国家或地区、你所在地区人口的数据资料,绘制人口的数量变化图表,探究不同区域层次的人口发展基本类型、基本增长模式和因人口迁移而形成的人口数量变化。

2.人口的数量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它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两种差异形式。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处于现代型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处于传统型增长模式;全世界的增长模式总趋势是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3.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差异性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

各国、各地区人口的数量增长幅度不同,且各自具有不同特点。

我们可以在分析每一类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课内探究较多涉及的内容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种类型的特征;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对人口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而不能简单地记忆;二是应抓住人口增长模式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内在联系的主线,注意对数据图表的分析与运用,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着地区差异的成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导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导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导学案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人口迁移 第 1 课时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 第 2 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域文化与人口 城市空间结构 第 1 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空间结构 第 2 课时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第 3 课时 中心地理论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 2 课时 交通运输与商业 网点布局1.11.21.21.31.31.42.12.12.1 2.2 2.33.13.23.23.33.3 3.4 落、 3.4 目录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 1 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 第 2 课时 农业地域类型 第 1 课时 工业区位因素 第 2 课时 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第 1 课时 交通运输与聚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课标要求】1、 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明确生产力发展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2、 学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计算某一国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学习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 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学习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学习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岀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全册全套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全册全套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 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全集(vip专享)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全集(vip专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学案汇总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 很高出生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A、农业革命以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业革命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家之间的差异1、构成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分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 变式训练例: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 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巴西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第七步: 当堂检测1、图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 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第二阶段的是()A. ② B.③ C. ① D.④2、四个国家中, 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A. ③④ B.②③ C. ①④ D. ①②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例: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据此回答4~5题.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模式现代型传统型原始型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 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 因此, 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尝试练习: B C变式训练:(1)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严重(2)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3)C当堂检测: C A C B B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 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重点: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难点: 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该城市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 )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 、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往往起着作用.3.其他因素: 如政治、文化因素, 其中政策、社会变革、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天津高考)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 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 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 该城市 ( )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扩大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民工流动 B .道路建设C .水利工程建设D .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 .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 .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人口的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自然环境 其他因素社会经济 个人因素(2011·合肥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2011·诸城模拟)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尤其是山东人,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 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 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5~6题.5.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东人多地少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力低下④关东地广人稀, 沃野千里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尝试练习: D B变式训练: A B当堂检测: CDDADD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重、难点:重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难点: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11·天津六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A.约15~16亿B.15.1~16.6亿C.约8~9亿 D.约14~15亿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环境承载力实质: 环境能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的影响.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的和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3)谋求措施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1·潍坊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完成(1)~(2)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 000、10 000、6 000、4 500,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11·南京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尝试练习: C变式训练: D C 当堂检测: C D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3、 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4、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5、 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 重、难点: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浙江高考)读图, 完成(1)~(2)题.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 正确的选项是( )A .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 .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 .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 .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 应分别布局在(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 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 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和 .②商业区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形状: 主要为点状或中心商务区(CBD): 特殊的商业区, 可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③工业区特点: 其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之间有很强的 .分布: 靠近河流、、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与 ,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模式、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 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09·上海高考)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 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回答3~4题.3.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a>b>c B.a<b<cC.a=b>c D.a>b=c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5.(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B 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什么?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尝试练习: D A变式训练: C B当堂检测: C B A B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 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 需位于城市外缘; 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 历史原因.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掌握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差异.2.结合实例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重、难点: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难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09·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1)~(2)题.(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城市化1.概念: 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2.动力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3.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 能够带动 .(2)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的变化, 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它是一个地区的必然结果, 是的表现.4.世界城市化进程(1)特点: 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曲线.(2)表现发达国家: 大都进入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处于和阶段知识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减少水质、水量和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出现城市“热岛”现象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1)要发展低污染的和 , 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保持协调,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 回答第(1)~(2)题.(1)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2)据图可以推断, 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1.有关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就是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B.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城市人口的多少C.城市化水平高低用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作为标志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读图, 据此回答2~4题.2.图中四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3.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4.有关图中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曲线代表的国家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B.②曲线代表的国家大部分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C.①曲线代表国家的城市化所出现的问题都已经随经济的发展自行消除D.①②两曲线代表的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5.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 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6.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 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 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 增加城市空间尝试练习: B A变式训练: C A当堂检测: D D D D C A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 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3.结合实例掌握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重点、难点: 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广东高考)1980年以来, 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 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土壤肥力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D.降水总量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1)构成自然因素: 包括、、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劳动力、、政策、科技等(2)变化: 因素比较稳定, 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知识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 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在自然、、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 农业生产的条件、、、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 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2)特点: 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3)区位因素分析: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 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读某国农业布局示意图, 回答1~2题.1.影响图中牛奶和蔬菜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市场 C.土壤 D.技术2.若上图表示美国的农业布局, 其蔬菜的生产转向南部“阳光地带”, 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②交通条件的改善③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④地形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 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3~4题.3.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4.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下图是某地农业土地地租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5.影响X、Y、Z三地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B.劳动力 C.水源D.气候6.如果在X、Y、Z三地发展花卉种植、乳牛饲养、小麦生产, 最合理的是( ) A.X地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最高B.距城市20千米~60千米远的地方适合饲养乳牛C.Z地应发展花卉种植D.小麦生产应位于距城市80千米~100千米处尝试练习: B变式训练: (1)有开阔的谷地; 有河流灌溉系统; 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 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2)突出变化: 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 从多年平均状况看, 春季持续增温, 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 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 主要影响: 春耕期间气温偏低, 播种期推后; 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 并在短时间内融化, 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当堂检测: BBBAAB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掌握世界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区位因素.2.掌握我国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结合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和生产经验, 理解对我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重、难点:重点、难点: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 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 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 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 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A.①③④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季风水田农业1.概况分布: 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作物: 以为主最大生产国: _______2.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低;。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学案全集(vip专享)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学案全集(vip专享)

课题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 很高出生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A、农业革命以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业革命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家之间的差异1、构成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分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传统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现代型现代社会时期(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第四步: 变式训练例: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 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巴西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1、图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 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第二阶段的是( )A. ② B .③ C . ① D .④ 2、四个国家中, 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 A .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模式现代型传统型原始型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例: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据此回答4~5题.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 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 因此, 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尝试练习: B C变式训练:(1)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严重(2)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3)C当堂检测: C A C B B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重点: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难点: 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该城市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 )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 、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往往起着作用.3.其他因素: 如政治、文化因素, 其中政策、社会变革、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天津高考)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 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 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 .老龄人口增多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 .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 该城市 ( )A .商业用地减少B .居住用地扩大C .交通用地减少D .工业用地扩大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七步: 当堂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2011·合肥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2011·诸城模拟)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尤其是山东人,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 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 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5~6题.5.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东人多地少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力低下④关东地广人稀, 沃野千里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学案汇总尝试练习: D B变式训练: A B当堂检测: CDDADD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难点: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11·天津六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A .约15~16亿B .15.1~16.6亿C .约8~9亿D .约14~15亿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 环境承载力实质: 环境能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适合养活多少人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的影响.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的和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3)谋求措施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1·潍坊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完成(1)~(2)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 000、10 000、6 000、4 500,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11·南京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尝试练习: C变式训练: D C 当堂检测: C D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8、 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9、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0、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重、难点: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浙江高考)读图, 完成(1)~(2)题.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 正确的选项是( )A .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 .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 .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 .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 应分别布局在(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 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 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和 .②商业区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形状: 主要为点状或中心商务区(CBD): 特殊的商业区, 可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③工业区特点: 其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之间有很强的 .分布: 靠近河流、、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与 ,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模式、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 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09·上海高考)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 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回答3~4题.3.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a>b>c B.a<b<cC.a=b>c D.a>b=c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5.(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B 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什么?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尝试练习: D A变式训练: C B当堂检测: C B A B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 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 需位于城市外缘; 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 历史原因.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课题:2.2水圈与水循环第6期时间:【课标展示】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水圈的组成【自主学习】1、淡水的主体是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2、人类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合作探究】1.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如右图)。

2019年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芬兰总统尼尼斯托举行会谈,提出要探讨在北极航道开发等项目上的合作机遇,共建“冰上丝绸之路”(1)为什么北极地区的海水温度较低?(2)据图指出北极航道不利于开发的自然条件?2.读教材P35图2-2-3回答下列问题:(1)表层海水的温度随纬度如何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2)为什么一年中海洋最高温度出现的月份滞后于陆地最高温度出现的月份?(3)图中北回归线穿过的太平洋的东西岸气温有什么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4)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海水等温线较为平直的原因是什么?3.读教材P362-2-4回答下列问题:(1)三个不同纬度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别是多少?(2)从垂直方向上看,三者温度随深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为什么?(3)高纬度海域为什么海水会存在一个冷中间层?【自主探究】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结冰融冰、海区封闭与否等因素。

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5)海水结冰盐度变高,融冰盐度变低。

6)海区越封闭,与其他海区海水交换越少,盐度越高。

2.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整个世界大洋看,海水的盐度呈“M”状变化:(1)赤道附近,降雨量大于蒸发量,这一海区的年净得雨水约22厘米,雨水使海水的盐度降低。

271导学案.高中数学2-1.选修.配R-A版

271导学案.高中数学2-1.选修.配R-A版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第 3 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0 2 3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0 2 5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 关系 ………………………… 0 2 7
1.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0 0 7 充要条件 …………………… 0 0 9
2. 3 双曲线
第 3 课时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 置关系 ……………………… 0 3 9
第 5 课时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 表示 ………………………… 0 5 3
第二章复习学案 ………………………………… 0 4 1 第二章过关测试 ………………………………… 0 6 7
第 6 课时
习题课 ……………………… 0 5 5
命题及其关系
命 题
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 , 能判断 给 1. 定语句是否 为 命 题 , 能 判 断 命 题 的 真 假; 能把命题改 写成 “ 若 p, 则 q” 的形式 . 2. 自主学习 , 合作探究 , 通 过分析实例 , 提 高 辨 析 能 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 及 抽 象 概 括 能 力 和 思 维 能 力 . 3. 激 情 投 入, 全 力 以 赴, 通 过 学 生 的 参 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点 : 命题的概念 、 命题的构成 . 兴趣 .
1. 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0 1 5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 的否定 ……………………… 0 1 7
2. 4 抛物线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 0 3 5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 性质 ………………………… 0 3 7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属性,掌握常用地图的制作方法,以及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还应该了解地球形状的变化及其对不同场景的影响,重点掌握地图上的元素、符号及其含义,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含义,并通过绘制等方式进一步掌握地图的要素。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变化,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方法。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概况、气候变化、生物资源、地理环境问题等方面。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多种类型的图表并掌握其表达方式和含义,了解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熟悉动植物的适应性变化,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等。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演变历程以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和城市问题,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知识,掌握各种人口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统计方法,分析人口发展趋势,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式等。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理论,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等。

第五章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认识工业和交通发展的影响,掌握中国工业化和交通现代化的规划方案。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工业和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掌握建设现代工业和交通的方法和对策。

总结- 通过对以上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内容。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基本思维方法、调查资料的获取与处理技能、以及基本的地图技能。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教案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走过的距离,大约是94605亿千米。

2.冥王星出列冥王星被排除在大行星之外的原因: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 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它被划为矮行星。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1)概念: 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的天体: 、 、 、 、 、 等。

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 、 ,形成天体系统。

系(2)层次:总星系 系系 系 系系(3)光年是计量 单位,1光年表示 。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是由 、 、 、 、流星、行星际物质等组成;2、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为 、 、 、 、 、 、 ;其中在 与 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3、八大行星运动特征:运动方向: ;轨道平面: ;运动轨迹: 。

4、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八大行星分为: 、巨行星、 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 、 、 。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 .人类的家园——地球 B.河外星系 C. 天空中飘动的云 D.总星系 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准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Ⅰ 知识准备Ⅱ 教材助读 Ⅲ 预习自测1、请在课前用15分钟通读教材;勾划课本并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完成教材助读和预习自测。

3、能够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第一章 行星地球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3、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的原因是()A.日地距离适中 B.卫星个数适当C.地壳运动的缓慢性和稳定性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1.请同学们用5分钟认真思考学始于疑的4个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2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2

学案2—地球的宇宙环境(2)课标导航1.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理解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学习探究【自主学习】(1)太阳的大气分层:从内向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标志是和----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活动周期为。

-----耀斑:①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往往与_________同时出现,周期也相同。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太阳活动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太阳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和两极高空大气磨擦,出现美丽的。

【合作探究】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回答问题(1)在70°N~80°N测站测得的降水量变化与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2)在60°N~70°N测站测得的降水量变化与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3)从图中反映出,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有一定相关性,其变化周期约为年;三个地区中降水最丰富的是。

注:能否根据图中三个地区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的关系,说明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黑子吗?【自主学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普通性类地行星:、、、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巨行星:、远日行星:、宇宙环境特殊性条件适中,使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的自身条件条件适中,使地球上了适于生物呼吸的地球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幅度不大典例感悟: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A. 形成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B.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C. 日地距离适中D. 地球只有一颗卫星[练习巩固]1.下列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①鸽子飞行失踪②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③狮子座流星雨④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⑤两极地区美丽"极光"的产生⑥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哪些部门不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 )A.通信部门B.航天部门C.冶金工业部门D.气候研究部门3.下列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A.两极地区出现极光B.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D.引发"磁暴",影响短波通讯4.与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无关的是()A.日地距离适中B.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C.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D.日照条件稳定,不断供应地球能量6.在下述条件中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A.重力加速度大小B.公转周期长短C.表面温度高低D.昼夜交替周期长短7.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A.有生命存在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C.有昼夜交替D.是八颗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的行星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讲述了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资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生物圈与植被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片等资料,能够识别不同的植被类型,说明其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及其形成原理。

2.归纳和掌握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的典型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圈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2.理解森林、草原、荒漠植被的典型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西部地区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以大致了解草原植被的特点。

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地表植被的欲望。

【讲授新课】前面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生物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圈层。

那么你知道生物圈的定义是什么吗?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呢?生物圈对地表环境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及作用呢?还有,什么是植被呢?地表分布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各类植被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生长特征呢?要知道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生物圈与植被”吧!(板书)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一、认识生物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视频,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是生物圈?2.生物圈的分布范围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生物圈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总和。

广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分布范围: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教师展示系列生物圈各组成成分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获得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

(问题承上)3.生物圈对地表环境有哪些影响?生:(可能的答案)3.影响:(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地表的平均气温长期保持15℃左右,原因在于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

《导学案》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预学+导学+

《导学案》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预学+导学+

《导学案》2021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预学+导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课程开发者必修2教学准备研究中心课程类型教学对象课程资源教材、网络和学科资源教学时数基础学科课程高一年级24课时以学生发展为基础,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作为教学与学习之间的桥梁,本书尤其有助于教学活动从“教”向“学”的转变。

这本书的编写是对教师能力的严峻考验。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普遍渴望在没有太多精力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同步教学辅助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明显,教师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

为了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校情、师情、学生情,让学生以更清晰的方式和方法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探索创新,我们再次走进了名校课程改革,深入名师课堂,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提炼出一种新的高效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四次四级教学策略。

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策划,形成了科学、实用、高效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系。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力求体现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变化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

初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该模块对于培养学生搜集鲜活素材、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也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对地理学习的见解和成果。

5.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阐明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学习目标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三节
学习目标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预习案 …………………………………………… 0 1 5 探究案 …………………………………………… 0 1 5 训练案 …………………………………………… 0 4 1
预习案 …………………………………………… 0 0 7
ʏ 第四章复习学案 ……………………………… 0 1 7 ʏ 第四章过关测试 ……………………………… 0 4 3
循环 海洋内 循环
蒸发 ㊁
补给 陆 地 水 体 的 水 量 很少 水 循 环 的 水 量 最 大, 对全 球 的 热 量 输 送 有 着重要意义
蒸发 ㊁ 降水等
识梳理 ; 勾画课本并写上提 示 语 ㊁ 标 注 序 号㊂ 2 熟记水循 . 环的过程和意 义 , 举 例 说 明 水 体 相 互 补 给 关 系㊂ 处㊂ 4 限时 1 独立完成 ㊂ . 5 分钟 , 习中不能解决 的 问 题 标 识 出 来 , 并填写到后面 我的疑问 将预 3 .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 进行 知 1 .
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㊂ 2. 地理意义 : ( ) ; 1 ( ) 促使各个圈层之间 ㊁ 海陆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2 ( ) ; 3 ( ) 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㊂ 4
你能用图表表述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吗 ? 1. 水循环的概念是什么 ? 有哪些类型 ? 2. 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 ? 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 3. 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㊂
第四章
第一节
学习目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Biblioteka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预习案 …………………………………………… 0 1 1 探究案 …………………………………………… 0 1 1 训练案 …………………………………………… 0 3 7
预习案 …………………………………………… 0 0 3 探究案 …………………………………………… 0 0 3 训练案 …………………………………………… 0 2 7 第二课时
( ) 分 布 在 陆 地 上 的 各 种 水 体, 包 括 河 流 水㊁ 水㊁ 沼 泽 水㊁ 2 水 ㊁土 壤 水 ㊁ 水㊁ 生 物 水 等, 水量只约占全球水 储 量 的 3.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它供应了人 4 7% , 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 ㊂ ( ) / 在地球淡水中 , 是主体 , 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 1 3 1 0, / 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 2 但是 , 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 3, 从水的运动和更新 的 角 度 看 , 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 3. ) 给的关系 ㊂( 注意教材 P 图 5 4 3. 2 请在图 3 并对三种水循环进行总结 ㊂ 1. 1 1 中试画出水循环示意图 , 二㊁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的还不多 ㊂
意义
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 , 但不能持续利用 D.
0 0 1
㊁ 下 渗㊁ 地下径 ㊁ 降水等
熟练记忆水 圈 的 特 点 ; 掌握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及其相 1. 互补给关系和影响 ㊂ 2.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形象掌握水循环过程的 学习目标 各个环节 ㊂ 3. 激情投入 , 享受成功 ㊂ 逐步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 ㊂
相互联系的水体 问 题1: 请读教材 P 在图3 5 4 图3. 2 归纳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 1 3中 的直线上添画箭头表示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㊂
探究点一
, 但分布最 或

条件下才能存在 ㊂ 水, 其中海洋
( ) 地球上的 水 体 包 括 水㊁ 水和 1 水是最主要的 , 占全球水储量的 9 6. 5 3% ㊂
预习案 …………………………………………… 0 1 9 探究案 …………………………………………… 0 1 9 训练案 …………………………………………… 0 4 7
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类型 海陆间 循环 陆地内
发生领域 蒸 发㊁ 流等 陆地与陆地之间
水循环环节 ㊁ 降 水㊁
态和 ㊂
态 三 种 形 式 相 互 转 化, 的圈层 水圈 ㊂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 , 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 只有 细心才对 , 思考才会 ㊂ ) 下列四种淡水的储量 , 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1. ㊁ ㊁ ㊁ ㊁ 河水 湖泊水 地下水 冰川 地下水 冰川 ㊁ 河水 ㊁ 湖泊水 A. B. 冰川 ㊁ 地下水 ㊁ 湖泊水 ㊁ 河水 湖泊水 ㊁ 冰川 ㊁ 地下水 ㊁ 河水 C. D. ) 下列地理现象中 , 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 2. 江淮地区的梅雨 我国东海受台风袭击 A. B. 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南海海域出现大暴雨 C. D. ㊂ 图3 为 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 3㊁ 4题㊂
第三章
第一节
学习目标
探究案 …………………………………………… 0 0 7 训练案 …………………………………………… 0 3 1 ʏ 第三章复习学案 ……………………………… 0 0 9 ʏ 第三章过关测试 ……………………………… 0 3 3
自然界的水循环
预习案 …………………………………………… 0 0 1 探究案 …………………………………………… 0 0 1 训练案 …………………………………………… 0 2 5
第二节
学习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五章
预习案 …………………………………………… 0 2 1 探究案 …………………………………………… 0 2 1
第一节
学习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训练案 …………………………………………… 0 4 8 ʏ 第五章复习学案 ……………………………… 0 2 3 ʏ 第五章过关测试 ……………………………… 0 4 9 参考答案 ………………………………………… 0 5 3
学习目标
第二节
学习目标
山地的形成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预习案 …………………………………………… 0 1 3 探究案 …………………………………………… 0 1 3 训练案 …………………………………………… 0 3 9
预习案 …………………………………………… 0 0 5 探究案 …………………………………………… 0 0 5 训练案 …………………………………………… 0 2 9
我思考 ㊁ 我收获 !
请同学用 5 分钟时间认 真 思 考 这 些 问 题 , 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 质疑解疑 ㊁ 合作探究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 态㊁ 1. , 形成各种水体 共同构成了一个 ( ) 固态水仅在 3 陆地水体类型 2. ( ) 气态水数量最 1 ( ) 液态水数量最 2 , 分布 ㊁
一㊁ 相互联系的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