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原文:《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心术篇》说: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

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

《陶庵梦忆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陶庵梦忆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陶庵梦忆序》原文和翻译译文1、《陶庵梦忆序》原文和翻译译文《陶庵梦忆序》原文和翻译张岱【】张岱【原文】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状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螘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译文】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

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面吧!第一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

”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也?”注释(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2)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小古文100篇(带注释)

小古文100篇(带注释)

小古文一宣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1.朗读句子,给每个分句各作一次停顿,划上“/” 0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疑渐渐释解释方始是学正读书无疑者……的人•• •3.朱嘉在本文中说明,读书想有长进须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疑者须教有疑”,第二阶段是“ 有疑者,却要无疑” o (均用原文回答)4.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

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17、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

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第五组智慧少年18、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勉学》原文翻译

《勉学》原文翻译

《勉学》原文翻译《勉学》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後,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

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

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斋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读书之人,自义、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勉学》原文翻译

《勉学》原文翻译

《勉学》原文翻译《勉学》原文翻译《勉学》为《颜氏家训》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作者颜之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勉学》原文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勉学》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後,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

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

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斋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翻译《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三顾茅庐》阅读答案1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顾茅庐文言文阅读答案一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4.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5.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主编的《》一书。

参考答案:1.A2.(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4.司马光《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三顾茅庐文言文阅读答案二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司马徽再荐名士2.刘备三顾草庐的根本目的是_.(用诸葛亮拙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刘备:_____关羽:_____张飞:____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①②③答案:1、刘玄德三顾草庐2、兴复汉室3、(1)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2)稳重、顾全大局(3)莽撞(或鲁莽、直爽)4、(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2)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5、(1)为二顾未见孔明埋下伏笔.(2)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3)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问答题目有所变动,不知是否相同.《三顾茅庐》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文言文吧,借助文言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尽信书不如无书”—谈汉英翻译中活用词典

“尽信书不如无书”—谈汉英翻译中活用词典

“尽信书不如无书”—谈汉英翻译中活用词典
陈小慰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1992()2
【摘要】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说,读书无疑是有用的,可是过分地盲信书本,还不如不读书。

这句话很辩证地阐明了读书与读死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在翻译中对词典所应取的态度也不无启迪。

众所周知,要进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翻译,词典不可或缺。

对专业翻译家是如此,对初涉翻译者更是如此。

每有生癖的词,经查词典而得知其意。

【总页数】3页(P40-42)
【关键词】汉英翻译;尽信书;对应词;专业翻译;两种文化;文化信息;翻译工作者;死译;普通字典;spoken
【作者】陈小慰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汉英词典》谈产出型双语词典中例证的翻译应具有的特色 [J], 张杏
2.汉语新词英译在汉英词典中的差异比较——以《汉英词典(第三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为例 [J], 金晓宏;
3.汉语新词英译在汉英词典中的差异比较--以《汉英词典(第三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为例 [J], 金晓宏
4.从《汉英词典》到《现代汉英词典》——谈我国综合性汉英词典的编纂 [J], 寒食
5.从词典翻译功能谈双语词典的翻译——以《牛津英汉汉英词典》为例 [J], 曾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佘昌献岳蕾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5期《论语·为政》中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即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不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

所以,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其实,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为师者”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不罔”“不殆”。

湖北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传统文章被从高一必修教材调整到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笔者时隔几年重读这篇文章,发现了前几年教学中就表示怀疑的一处课下注解仍然保持着“原生态”,和以前无异。

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处注解进行再认识、再纠正了。

在这篇课文的第二段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课文下面注解15把“窥伺效慕”翻译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

整句话的译文就是: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是)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的原则。

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

(语出严复《天演论》)。

按照“信”的原则,那么在这句中教材编者把“窥伺”理解为“暗中观察”的意思,这是正确的。

因为“窥”和“伺”这两个词本身就都有“暗中观察”的意思(“窥探”、“伺机而动”就是很好的例子)。

那么“效慕”就只能对应翻译成了“效仿羡慕”。

我们都知道,《说文》对“效”的解说为:效,像也。

《元命苞》中也有“上行之,下效之”的说法。

“效”就是“效仿”的意思。

这时候按编者的注解去理解“慕”的话,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只能是翻译成“羡慕”。

如果这样翻译那我的疑问就产生了。

《荀子》原文与翻译--修身篇第二

《荀子》原文与翻译--修身篇第二

《荀⼦》原⽂与翻译--修⾝篇第⼆《荀⼦》原⽂与翻译--修⾝篇第⼆⼀、【原⽂】见善,修然必以⾃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省也;善在⾝,介然必以⾃好也;不善在⾝,菑然必以⾃恶也。

故⾮我⽽当者,吾师也;是我⽽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隆师⽽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厌,受谏⽽能诫,虽欲⽆进,得乎哉?⼩⼈反是,致乱,⽽恶⼈之⾮⼰也;致不肖,⽽欲⼈之贤⼰也;⼼如虎狼,⾏如禽兽,⽽⼜恶⼈之贼⼰也。

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忠为贼,虽欲⽆灭亡,得乎哉?《诗》⽈:“噏噏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译⽂】看到善良的⾏为,⼀定要⼀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看到不好的⾏为,⼀定要⼼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善良的品⾏在⾃⼰⾝上,⼀定要坚定不移地洁⾝⾃好,以保持善良;不良的品⾏在⾃⼰⾝上,⼀定要被害似地痛恨⾃⼰。

所以恰当指责我的⼈,就是我的⽼师;恰当赞同我的⼈,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就是害我的贼⼈。

君⼦尊崇⽼师、亲近朋友,⽽极端憎恨那些贼⼈;爱好善良的品⾏永不满⾜,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则与此相反,⾃⼰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对⾃⼰的责备;⾃⼰极其⽆能,却要别⼈说⾃⼰贤能;⾃⼰的⼼地如虎狼、⾏为似禽兽,却⼜恨别⼈指出⼰恶;对阿谀奉承⾃⼰的就亲近,对规劝⾃⼰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为看成是对⾃⼰的戕害,这样的⼈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实在在很可悲。

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拿来都依照。

”就是说的这种⼩⼈。

⼆、【原⽂】扁善之度,以治⽓养⽣,则⾝后彭祖;以修⾝⾃强,则名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饮、⾐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疾;容貌、态度、进退、趋⾏,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濂《送东阳马⽣序·节选》原⽂、翻译及赏析送东阳马⽣序·节选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患⽆硕师、名⼈与游,尝趋百⾥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侍左右,援疑质理,俯⾝倾⽿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不敢出⼀⾔以复;俟其欣悦,则⼜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深⼭巨⾕中,穷冬烈风,⼤雪深数尺,⾜肤皲裂⽽不知。

⾄舍,四⽀僵劲不能动,媵⼈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乃和。

寓逆旅,主⼈⽇再⾷,⽆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之环,左佩⼑,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余则缊袍敝⾐处其间,略⽆慕艳意,以中有⾜乐者,不知⼝体之奉不若⼈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 我年幼时就⾮常爱好读书。

(因为)家⾥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家去借,亲⾃抄录,计算着⽇期按时送还。

冬天⾮常寒冷,砚台⾥的墨汁像冰⼀样坚硬,⼿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担⼼没有才学渊博的⼈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以外,拿着经书向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和声望⾼,门⼈弟⼦挤满了他的屋⼦,他不曾把⾔辞放委婉些,把脸⾊放温和些。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侧着⽿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个字反驳;等到他⾼兴了,则⼜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在深⼭峡⾕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尺深,脚上的⽪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

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宋史王安中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宋史王安中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读书须有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读书须有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读书须有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 《读书须有疑》小古文怎么翻译在书的开头,我认为不会有任何疑问。

但是,随着我的阅读,一些问题会慢慢出现。

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一节都会有疑惑。

当你继续读下去,问题就会慢慢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最后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可以称之为学习。

1、【原文】《读书须有疑》朱熹读,开始读,未知,存疑;其次,逐渐存疑;中间部分有疑问。

经过这一切,疑惑逐渐释放,甚至融会贯通,毫无疑问,这就是学习。

毫无疑问,学习的人一定要学会有疑惑和怀疑,但毫无疑问,他们会在这里进步。

2、【简介】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2. 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没有疑惑的人,要教会他发现疑惑;如果你有疑问,你可以通过寻求答案来达到没有疑问的状态。

读书是指讲方法,不断释疑的过程。

语出《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里方是长进。

”相关语录:朱熹:“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梁启超:“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戴震:“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扩展资料: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话,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