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
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诗文赏析。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
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2.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中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2.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
2.C【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中考语文专题《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1),(2)。
烟水极天鸿有影,(3)。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A.新月偏明落叶时B.霜风卷地菊无姿C.寒山常带斜阳色(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C(2)A(3)B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详解】(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
然后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故答案为:(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2.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语文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1)你,你的(2)C【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就。
B:于是,就。
C:你的。
D:是。
故选C。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1.D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远。
④帝乡: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归”“过”用得好。
动词“归”,聚集的意思,“过”,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归”“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和“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酒好价高,与下文“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了姜尚和伊尹两位古人的典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B.“闲来垂钓碧溪上”借用姜太公在碧溪垂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C.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其中透露着迷惘和悲愤,这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照。
D.最后两句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后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答案】1.D2.B【解析】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有一天一定能乘着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项“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理解有误。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了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B项“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1.浅草2.D【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1.D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㶚上①秋居马戴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面。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1.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例一: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
例二: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
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