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学--复旦精品
药理学第20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tiflammatory drugs 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
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抗风湿作用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合成
这类药物不仅临应床用广泛,且都进入家庭,其 临床地位较重要。
自膜磷脂生成的各种物质及其作用以及抗炎药的作用部位示意图
抗痛风药
痛风药物按药理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醇; 2)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苯磺吡酮、
苯溴马隆等;
3)抑制白细胞游走进入关节的药物如秋水仙 碱等;
尼美舒利(nimesulide)
作用特点 是一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较 高的选择性抑制COX-2的作用,抗炎作用 强而副作用小,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 关节炎等。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塞来昔布
塞来昔布(celecoxib)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塞来昔布抑制COX-2的作用较COX-1高375倍,是选择性 的COX-2抑制药。在治疗剂量时对人体内COX-1无明显 影响。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 疗,也可用于手术后镇痛、牙痛、痛经。胃肠道不良 反应、出血和溃疡发生率均较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 炎药低。
生成 功能
抑制剂 选择性
COX-1和COX-2的特性
COX-1 固有的 生理学:
COX-2 需经诱导 生理学:妊娠时,PG 生成增加
保护胃肠 调节血小板聚集(TXA2)
病理学:生成蛋白酶、PG 及其 他致炎介质,引起炎症源自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
调节肾血流量分布(PGI、PGE)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吡罗昔康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常用剂量(0.5g)具有明显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
皮疹、荨麻疹、瘙 痒、呼吸困难等。
肾损害
血尿、蛋白尿、肾 功能异常等。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肝损害
黄疸、肝功能异常 等。
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等。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试验
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等方法 ,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物警戒
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
临床应用价值
解热作用
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 温没有影响。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 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
抗炎作用
大多数的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02
药物作用机制与靶点
解热镇痛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从 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某些解热镇痛药可通过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抑制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出汗 增多,达到解热作用。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反应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多种炎症介质 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和 组织损伤。
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发现水杨酸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以来,解热 镇痛抗炎药经历了多次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天然药物提取到 后来的合成药物,再到现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等。
药理学课件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05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针对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不断有新药被研发出 来,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以评估 新药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并及时处理。
0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 四烯酸的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 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预防心肌梗死和 脑卒中等。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 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 应,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
。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和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在 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 情、年龄、用药史等因素,合理
选用药物。
01
药理作用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0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也可用于
发热的对症治疗。
03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出血和肝肾损伤等。
塞来昔布
布洛芬
药理作用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 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 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
药理学课件18.解热镇痛抗炎药
通过选择性抑制COX-2,减轻疼痛和炎症,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
3
不良痛抗炎药的分类
镇痛药
盐酸氨基酚,吗啡
抗炎药
氨基喹啉,雷尼替丁
退烧药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药理学特点和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如抗炎、抗血小板、抑制前列腺素 合成。
临床应用
3
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肾脏毒性,心血管风险
醇类抗炎药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药物
可的松,泼尼松龙
作用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系 统,减轻疼痛和炎症。
副作用
肾上腺功能抑制,骨质疏松, 月经不调。
选择性COX-2 抑制剂
1
药物
塞来昔布,美洛昔康
2
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处理疼痛、退烧和控制炎症反应,适用于多种疾 病。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时需注意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良反应、肾脏毒性和心血管风险。
总结和要点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常用的药物类别,有多种类型和机制,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需注意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药理学课件18.解热镇痛 抗炎药(新版)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其与生物体相互关系的科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定义和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控制发热和减轻炎症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1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2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途径发挥镇痛、退烧和抗炎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学
发热。
阻断疼痛传导
02
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中的关键酶或受体,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从而缓解疼痛。
调节体温
03
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达到降温效果。
药物靶点及相互作用
环氧合酶(COX)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COX活性, 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 发挥抗炎作用。
5-羟色胺受体
其他靶点
老年人
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 应适当减少剂量,并注意观察不良反 应。
有胃肠道疾病史者
有胃肠道疾病史者应谨慎使用解热镇 痛抗炎药,必要时可选用胃肠道副作 用较小的药物。
05
新药研究与开发策略
新药发现途径和方法
天然产物提取
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提取具有 药理活性的成分。
化学合成
上市后监测
对新药进行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监测,确保用药安 全。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解热镇痛抗炎药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导向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解热镇痛 抗炎药可能会趋向于更加个性化, 针对不同人群的遗传、生理特征 进行定制。
多靶点药物设计
未来药物设计可能不再局限于单 一靶点,而是针对多个与疼痛、 炎症相关的靶点进行设计,提高 疗效。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药物作 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多种新的药物 靶点和信号通路,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 了新思路。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国内 学者也积极探索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多种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VS
国外研究现状
药物分布
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通过口服途径吸收,吸 收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理化性质、胃肠道环 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药理学》第16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PHARMACOLOGY药理学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学习目标●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了解: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2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一、定义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因其化学结构及抗炎机制与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一)解热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精细调节的结果。
当各种外热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原,内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刺激该处PG合成酶,增加PG(主要为PGE2)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至37℃以上,这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引起发热。
NSAIDs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酶活性,减少PG的合成,阻断内热原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散热增加而降低发热者体温。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二)镇痛作用当组织受损或有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如缓激肽、PG、组胺等,作用于神经末梢,可以致痛。
NSAIDs通过抑制外周组织及炎症局部PG的合成,对此类由致痛化学物质所致的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目前认为本类药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无呼吸抑制作用,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临床应用较广。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三)抗炎抗风湿作用炎症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产生保护性病理反应的一种复杂过程。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教案教学设计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机制
2、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种类及用法
3、掌握中枢兴奋药的种类及用法
二、教学内容
1、解热镇痛抗炎药
(1)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抑制
细胞膜的渗透性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其中,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
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因子,如PGE2、IL-1、IL-8等,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而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从
而抑制炎症反应。
(2)种类及用法: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苯磺酸类等,一般口服或注射;
②甾体类抗炎药:如褪黑素类、右美沙芬、布地奈德等,一般皮下注
射或口服。
2、中枢兴奋药
(1)作用机制: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类神
经递质的吞噬和释放来发挥兴奋作用;还可以抑制GABA类神经递质,通
过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而发挥兴奋作用。
(2)种类及用法:
①多巴胺类中枢兴奋药:如美克非、奥氮平、比索洛尔等,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
②GABA类中枢兴奋药:如咪达唑仑、左氧氟沙星等,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
三、教学方法。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课件PPT课件
分类: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呤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丙磺舒 抑制痛风炎症的药物:秋水仙碱
第33页/共3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4页/共34页
TXA2----PGI2平衡 血小板: Cox-1和TXA2合成酶→TXA2
→血栓形成
血管内膜: Cox-2和PGI2合成酶→PGI2 →抑制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40mg/日)即显著减少TXA2而对PGI2没 有影响。(血小板寿命10天,没有合成 COX-1的能力),用以防治冠心病及术后血 栓形成等血小板高聚集性疾病。
第13页/共34页
4. 其他:脑内COX-2过表达与AD有关, 可试用100mg/日治疗。 血中TXA2/PGI2比值增高与妊娠高 血压和先兆子痫有关,亦可试用40 -100mg/日防治。
第14页/共34页
体内过程: • 阿司匹林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吸收,
大部分在小肠吸收,0.5-2小时达 峰浓度 • 阿司匹林血浆浓度甚低,吸收后 水解为水杨酸 • 水杨酸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
第31页/共34页
第五节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
类风湿:慢性进行性关节部位炎症,伴有滑
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最后导致关节变形 僵直。在发病过程中,有免疫机制参与。
改善症状的药物:NSAID 改变病情的药物(通过免疫抑制和/或抗炎作 用): 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吡啶等
第32页/共34页
第八节 抗痛风药
第19页/共34页
5. 瑞夷综合征:严重肝损害和脑病。 罕见(患病毒感染性发热的儿童和青 少年)
第20页/共34页
第二节 苯胺类
• 非那西丁(Phenacetin),仅 用于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脂 AA PGE2 体温调节中枢
对内热原引起的 发热有解热作用, 但对直接注射PG 引起的发热则无 效。
PG合成酶
免疫复合物
发热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4. 其他作用
✓抑制血小板凝集,强大而不可逆——出血可能 ✓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抑制转录因子表达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
2.影响血小板功能
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血小板COX > 血管COX 小剂量: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COX, TXA2 ↓ ,影响血小 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大剂量 抑制血管内皮COX,PGI2↓(TXA2的天然对抗 剂),可促进血栓形成。
❖ 治疗: 50-100mg/d,防止血栓形成 ⑴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梗) ⑵ 一过性脑缺血,防止脑血栓形成
COX-3:与疼痛有关。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1. 抗炎作用
炎症过程 (红肿热痛)
炎症因子释放:IL-1、IL-6、IL-8 COX-2表达,PG合成↑
血管扩张,组织水肿
药物抗炎作用:抑制COX-2: PGS↓,抗炎。 抑制COX-1:不良反应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2. 镇痛作用
炎性疼痛:损伤或炎症等→释放致痛物质(缓激 肽、组胺、5-HT、PG等) PG: 致痛作用弱,增敏缓激肽致痛强。
第一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一、水杨酸类(salicylates)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小肠吸收(胃少量吸收), 经酯解→水杨酸(作
用), 服药 < 1g ,t1/2 2-3h(一级动力学);服药>1g, t1/2 15-30h (零级动力学),碱化尿液促进排泄。
【作用与用途】
✓抑制COX-1,减少胃粘膜血流,局部缺血坏死。 ✓PG抑制胃酸分泌,NSAIDs抑制PG生成,减弱防御保护 和修复功能。 ✓恶心、呕吐、溃疡、出血,etc ✓选择性COX-2抑制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2. 皮肤反应
✓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光敏等。
3. 肾脏损害
✓易感人群可引起急性肾损害。 ✓抑制PGE2和PGI2等 (对维持肾脏血流量方面有 重要作用)。
1.解热、镇痛及抗炎(抑制环氧酶,PG↓)
✓解热: 降低发热体温,不降正常体温,用于感冒发
热、风湿热等,口服0.3-0.6g,持续5-6h.
✓镇痛: 疗效可靠(不及镇痛药),适于慢性钝痛。
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痛经等。
✓ 抗炎、抗风湿:作用显著,症状缓解明显
①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3-5g/日),疗效显著, 可用于鉴别诊断。 ② 类风湿关节炎: 缓解症状,为首选药
解热镇痛药:主要作用外周,抑制PG合成,缓解炎 症疼痛效果好。
缓激肽等释放
组织损伤、炎症
疼痛
增敏作用
合成释放PG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3. 解热作用
作用机制:解热镇痛药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
减少中枢PG的合成。 病毒 细菌
细菌产物 内毒素
组织损伤
IL-1,6 干扰素 TNF等
4. 肝脏损伤
✓发生率较低;较罕见;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5.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对血压的影响较大。
6. 血液系统反应
✓抑制血小板凝集,延长出血时间;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其他
分类: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根据对的COX选择性分为
选择性的COX-2抑制药
根据化学结构分为
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吡唑酮类 其他有机酸类
共同作用机理: 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 的合成。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1. 抗炎作用
环氧酶(COX)
COX-1(结构型):组织固有的,分布在血管、胃、肾等, 经COX-1催化生成PGs,参与保护胃肠黏膜、血管舒缩、 调节血小板聚集、肾功能等。
COX-2(诱导型):损伤、细胞因子等诱导COX-2表达,促 进合成PGS↑, PGS致血管扩张、水肿,增敏缓激肽致痛, 参与炎症等。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
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Baby asprin (low dose asprin):75mg or 81mg/片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不易发现的胃出血(无痛性出血,抑制 COX-1,胃黏膜PGE2合成), 禁用于胃溃疡。
预防:饭后嚼服,合用米索前列醇。
2、 凝血障碍:
出血、凝血时间延长(抗血小板) 大剂量:降低凝血酶原(VK对抗) 手术前一周禁用
病综合征(肝衰竭合并脑病)。
儿童病毒感染:宜用对乙酰氨基酚(对外周环氧酶不明 显),不用阿司匹林退热。
6、对肾脏的影响:对正常肾无影响。伴心、
肝、肾功能损害者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 受损症状。
记忆口诀 乙酰水杨酸,抑制PGE; 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 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 不良反应多,“胃血杨敏肾”
1.解热、抗炎、镇痛显著,对非炎症疼痛无效。对癌性发热 及其它不易控制的发热常能见效。
2.对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好。对关节强 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也有效 3.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
著的病例。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诱发或加重溃疡,胃出血等。 2.中枢症状:有头痛、幻觉、精神症状。 3.造血系统: 各种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贫血。 4.过敏反应: 皮疹,哮喘,多见儿童,甚至死亡。
3、水杨酸反应:>5g/d,恶心、呕吐、头痛、
耳鸣、视、听力减退、精神错乱。 是水杨酸类药物中毒的表现; 治疗:碱化尿液
4、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
休克,诱发“阿司匹林哮喘”(Adr 无效, 用抗组胺药、激素),哮喘者禁用。
5、瑞夷综合征:儿童感染流感、麻疹、水痘等,
阿司匹林退热,偶致急性肝脂肪变性-脑
二、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又名扑热息痛
为非那西汀体内代谢物 解热较强(中枢抑制PG合成酶较强) 镇痛较弱 无抗炎抗风湿作用(在外周组织对环氧酶没有明显的作用) 临床可用于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头thacin, 消炎痛)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